開燻!買到兩幅自我指涉的八〇年代年畫

2021-02-20 陌生人的旅館

  自從邂逅了潘家園的年畫,年年春節我都激蕩起購置年貨的熱情。一切符號都是基於視覺元素的隱喻。圖像是真真能帶來好運的,就像腦海中信息的有序折返,恰恰是宗教產品發生效應的心原基礎。

  自然地,年畫成了我獨特信仰體系的一部分。在這個體系中,心想事成大法藉助一幅信息足量的年畫得到加持——這幅特別的畫,專為新年祝福製造。它所有的視覺符號,都承載著一場宏大的恩典,那便是舊曆的新年。

  有時候,朋友聽到我的故事,也會動起加入「拜新年教」的念頭。有的恰逢備孕,託我帶一幅求子主題的。這樣的年畫比比皆是。也有少女思春,想求桃花,就顯得沒那麼容易。常常要跑好些個攤位,從一堆複雜的民間彩繪中辨認出和合二仙頑劣的身姿,小心翼翼包裝起來,生怕卷壞了找不來第二份。為什麼這類主題如此稀少?想想看,過年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每個家庭成員都因此收到來自文明中心的祝福。對於早已過了成家年齡卻依然煢煢孑立的單身狗來說,姻緣已經如此不易,連個對象都找不來,還有什麼資格貼年畫過年?!

  但對於我這樣喜歡年畫的單身狗來說,桃花的重要性遠遠比不上藝術原力所能帶來的靈魂升騰。反正都已經是「教主」了,有些事緩一緩也沒什麼所謂。然而「自我指涉」真是個讓我十多年來魂牽夢縈的後現代完美圖示,簡單說就是在一件被造物當中表現創造本身。按我個人對智商超群的理解,這東西就是真正的上帝視角。當你嘗試把創世當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你離妄想症和輕躁狂就不遠了。這兩種氣質是否具備,是能否成為頂級政客或天才藝術家的關鍵。

  前些天我買了一套馬克-安託萬·馬修的圖像小說《夢之囚徒》,這貨就是個天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天才。這個系列中的《無限循環》探索了紙質出版物作為一種創世介質的無限可能性,主人公因為裝幀事故穿越次元壁,成為缺席的人,並由此導致時空錯位,人物和故事脫節。封面甚至出現在中間的某一頁,並因為故事已經在進行而使得次要人物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本書同時也把某種自我指涉性發揮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比如:

  故事中的人物一直在虛空中等待劇本。在故事的後半段,主人公醒來,故事繼續,封面出現,無限循環。

  同時期(1980s)的國產年畫當然不可能如此脫韁,但它們以另一種方式詮釋了如何在後現代濃鬱的氛圍中歡歡喜喜過大年。

  這是我收的年畫中最值錢的一幅,它誕生於我出生的一九八七,名為《錦上添花》。從畫面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藝術工作者。她正拿著畫筆為手中的這件藝術品潤色。這件藝術品可能是瓷器,也可能泥塑、麵塑、木雕、琉璃。材質(形式)不重要,它表現的(內容)就是年畫的主題(主體)本身。如果畫中有一人在畫年畫,那就是最直白的自我指涉。而畫中的女子在雕一個年畫中慣常出現的仙女形象——廣寒宮裡的嫦娥。作為藝術創作者,她使嫦娥變得立體。為什麼要選擇嫦娥?是什麼使得這位仙女確鑿地成為嫦娥?於是我們發現了年畫右下角的玉兔,它是整件藝術品的一部分,它定義了嫦娥。以我們的曆法,一九八七年迎來的是兔年。確切地說,立春之後就是丁卯,而我的生日恰好在丙寅的尾巴上。此外,還有什麼比一位女性塑造另一位由凡入聖的女性更讓人感受到花枝春滿的呢?

  更絕妙的是,在主體人物背後的博物架上,擺滿了同樣材質的藝術品,而它們的形象,全都是傳統年畫中最常見的突出主題,比如壽星、和合二仙、騎在大紅鯉魚背上的兩個孩童等。女主人公手持畫筆,嫦娥衣裳中的彩色飄帶則恰好在相應的位置沒有完成著色。「錦上添花」,從時間軸(決定性瞬間)上講,就是這位女藝人最後要完成的幾筆。從空間來說,畫面的左下方確有一束花,根據傳統年畫列錦式的命名規則,這束含有美好寓意的花就是「錦上」所添之「花」。我們再深入這個多重含義的字謎,「錦」指代什麼?畫面對藝術品創作與呈現的描繪,不正像傳統堆錦工藝的藝術效果嗎?跟這幅年畫一樣,堆錦實現了從二維藝術到三維藝術的跨越,而其中的擬態、戲仿、意象堆疊,多多少少構成了一個新的隱喻建立所需的相似性基礎。所以錦上添花,絕不是什麼布料都稱得上「錦」,也不是什麼時刻都配得起這「錦上花」。它遇上了我,這就叫做錦上添花。

  第二幅讓我跌宕起伏的年畫印製於一九八六,那是我尚未出生的年份。我把它安置在了客廳電視機的上方。這幅畫借用了傳統年畫中有些爛俗的「娃娃魚」主題,據說大胖娃娃抱著大紅鯉魚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然而「娃娃魚」發展至今,已經是琳琅滿目,比如一娃娃兩魚、一魚倆娃娃、兩娃娃雙魚、一堆娃娃一條魚、一堆娃娃一堆魚……(聽起來怎麼這麼亂:P)八〇年代出品的年畫一般傾向於給「娃娃魚」一種直觀的解釋,畫面本身呈現出清晰的故事線或邏輯線索,為娃娃和魚這兩個意象之間搭建空間敘事上相對合理的關係。比如,娃娃拿魚竿釣魚,娃娃抱著大魚和水果去探望長輩,一群娃娃在水族館努力學習海洋知識,等等。

  回到第二幅畫,金童玉女本身就是中國年畫常見的視覺元素,配上大紅鯉魚,尤其容易土得掉渣。而這幅畫卻出人意料地呈現出高級感。兩個孩子在演一齣戲。看到這裡我登時就決定買下這幅畫。演戲從娃娃抓起,這不就是當下這個戲精社會最徹底的反諷嗎?這齣戲叫《秋江》,是《玉簪記》中的選段。金童玉女身著戲服,扮演的是《玉簪記》中的主角陳妙常和打醬油的艄夫。這一身行頭可不得了,我們甚至有些認不出兩個孩子原本的角色了。到底是誰在扮演誰呢?艄夫原本是要刁難妙常,這幅畫裡反倒被妙常撩起了鬍子。金童玉女就這樣被解構了。然則這個故事又無比的生動,無比的make sense,因為這齣戲原本就發生在船上,江中的魚在畫面中獲得了戲劇中想像空間的合理性。就這樣,傳統年畫中的人物形象,不再是意向性的符號,他們實實在在演起了戲,而且是一出兒童戲。扮演陳妙常的女孩上身披著改良版的洋娃娃風戲服,下身確是日常穿著。這樣的設計凸顯了「扮演」的動作和詼諧的童趣。女孩的裙子是格子式,布滿了十二生肖的圖樣——這又是傳統年畫最為常見的設計素材。八〇年代年畫的普遍風格就是把各種傳統意象融合在服飾、道具、器物、空間之中,通過一些古典油畫的構圖技巧,把它們連綴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女孩腳上穿的是拖鞋,但鞋子前端綁上了只有中式戲服才會用到的流蘇裝飾,所有細節的設計可以用perfect來形容。下面我要講講這幅年畫深刻的寓意(回到一種前現代的語境之中)。陳妙常在努力追趕情郎,走水路,遇上開船的艄夫。早期版本的故事是,艄夫不是什麼好人,想坑錢,最後被聰慧的妙常化解,如願與情郎相會。後來大家覺得這個故事陰暗面太重,把艄夫的形象修改成一個愛看熱鬧的幽默怪老頭,故意刁難妙常,設點阻礙,給她開個玩笑,其實是幫助她實現人生贏家的貴人。從年畫的情節來看,自然是取了後期改造版本的故事。金童玉女假扮艄夫妙常,無非是提醒觀眾,過年了,許個願,別那麼較真!這不都演戲呢!人生如戲,勇敢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吧!那些困難和阻礙,不過是命運的艄夫給你開的玩笑,最終都會成就你美滿的愛情果實。感恩生命中每一個,有幽默感有責任心,又愛陪你演戲陪你鬧的小夥伴。

  祝大家新春快樂,妙趣橫生,笑口常開!事業和家庭都能錦上添花!

相關焦點

  • 懷舊70年代的年畫(4)
    編者按:時光荏苒,曾經的歲月,已成追憶,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年畫作品,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細細回顧,以此紀念70年代的中國!1、1975年出版的《越聽越唱心越紅》年畫,作者是肖忠厚,在那個火紅年代,兩個繫著紅領巾的女學生,一人放著紅色唱片,一人拿著歌譜正在唱著紅色歌曲。2、1974年出版的《深挖洞廣積糧》年畫,作者是楊國棟,兩幅畫作,左幅兩個男青年拿鍬挖洞,右邊的兩個女隊員將收穫的穀子歸倉。
  • 懷舊70年代的年畫(5)
    編者按:時光荏苒,曾經的歲月,已成追憶,眾多知名畫家,以其妙手丹青,創作了極具中國特色的年畫作品,而今,我們編選成輯,每輯10張,細細回顧,以此紀念70年代的中國!2、1973年出版的《四季長青》年畫,作者是馬亞利,在蔬菜大棚裡,各種水果蔬菜長勢喜人。3、1977年出版的《健康成長》年畫,作者是黃恩濤,在一個公社的大隊合作醫療站,赤腳醫生正在給村裡的孩子們檢查身體。
  • 濟寧內環高架西外環兩幅涉鐵段橋梁成功轉體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偉 孫逢輝 王浩然 見習記者 楊詣 通訊員 劉井龍11月17日14點10分,濟寧內環高架項目位於西外環新兗鐵路南、北側的兩幅涉鐵橋梁,開始轉體施工。由中鐵二十二局集團承建的兩幅「雙胞胎」轉體橋,主要數據指標相同,各重13000噸,主跨長均為116米,橋面寬17.3米,淨高度11.2米。主墩結構均為變高度預應力C55混凝土連續剛構,其中上部結構採用單箱雙室變截面箱梁、三向預應力體系,下部結構採用實體墩,過渡墩採用群樁接柱式墩。
  • 女兒兒時的天真模樣如何成了家喻戶曉的年畫娃娃
    為紀念畫家張大昕誕辰百年,11月19日,「問水聽山——紀念張大昕先生誕辰100周年山水作品展」和「時光靜影——張大昕、張弛父女作品展」分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和上海八號橋藝術空間舉行。張大昕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名年畫家,其筆下大量年畫幾成當時專屬的文化符號。而張大昕畫筆下的「年畫娃娃」原型正是女兒張弛。
  • 四川:12幅綿竹年畫叫響24個字 讓核心價值觀入眼入心入腦
    因為時常關注時政新聞,配合著圖畫上的「敬業」、「愛國」兩個詞,敏銳的尹先生一下就發現,和傳統年畫不同,這兩幅年畫緊貼著政治主題,「這不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嗎?」   「很新穎,也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 ·三個月手繪百幅老虎年畫送居民
    虎年春節臨近,近來,蜀山區稻香村街道金寨南路社區老年大學的幾位老師和書畫愛好者加班加點,親手繪出100幅老虎年畫中堂,送給轄區百位特困戶、高齡孤寡老人、軍烈屬、復轉退軍人和各行各業的先進工作者。前不久,從沒有學過繪畫的尹老來到社區,希望社區老年大學的高手給自己畫一幅老虎年畫。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心願很快就得以實現。  這幾天,在金寨南路社區,像尹老這樣收到老虎畫的居民有近100位,他們大多是轄區內的特困戶、高齡孤寡老人、軍烈屬、復轉退軍人和各行各業的先進工作者。
  • 綿竹萌妹子將年畫漫畫混搭 創作出呆萌年畫
    年畫,是老百姓和上天講的「年話」。它來源於古代的門神畫,象徵著幾千年來老百姓的一份信仰。年畫的主題,隨著不同年代不斷變化,它歷經了祈禱豐收、祭祀祖宗、驅妖除怪等主題,延續到了21世紀的今天,匯聚成為一種意義——迎福納祥。沙皮狗變身「門神」、巴哥犬變身「財神爺」……憨態可掬的形象讓人不禁莞爾。
  • 門神手舉豬肉 老鼠變萌了 綿竹年畫新派傳人新作上市
    王安石在詩中描述的貼門神畫、年畫的場景,如今在城市已經難得一見。兩名萌妹子創作的萌版年畫近日,綿竹市兩位年輕的綿竹年畫傳承人章昉和王競男設計的綿竹年畫鼠年新作上市,讓網友眼前一亮。這一次,兩位年輕的傳承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傳統年畫技法相融合,運用電腦繪畫技術,創作出了幾幅卡通效果的鼠年綿竹年畫新作品。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③|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是近代年畫兩大主題
    年畫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傳統內涵的民間藝術形式。據考證,它由秦漢或更早時期用於驅邪避災的門神畫演變而來,逐漸成為了民間特有的象徵性裝飾藝術。年畫的題材包羅萬象,但驅兇闢邪和祈福納祥一直是貫穿其內涵的兩大主題,前者以各種神像類年畫為主,後者以豐富的寓意吉祥安康的年畫為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心靈訴求。
  • 十餘年收藏5000多件年畫 他把民居改建成藝術館
    ▲李煉介紹年畫 李煉收藏年畫有10餘年之久,期間很多收藏愛好者和商家邀請他舉辦展覽,「每次展期和展品規模都有限,而我一直想有固定的場地,開一家年畫藝術館
  • 春節時,粘貼的年畫,你們知道它的歷史?你們還記得漿糊?
    農村出生的人,在長到可以夠到門中間的位置,就避免不了被長輩安排粘貼年畫,小小心翼翼的用刀片劃開在一起的年畫,用筷子把準備好的漿糊(用小麥麵粉加水混合而成)刮在年畫背面,然後用盡力量,對好位置,一般是居中對貼。這樣就粘貼上了門上。朱仙鎮木版年畫、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山東濰坊年畫被人們尊稱為「中國四大年畫」。
  •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中 灶王爺和財神「組團」出現
    在我國農村,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灶臺,牆上也貼著一幅灶王爺的畫像。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十分著名,以西楊家埠村為中心,許多村都有木版年畫的製作傳統。作為當地年畫體系中一個重要內容來源,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也十分有特色。據當地一位年畫愛好者介紹,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常常「組團」出現,一張年畫既有灶王、灶王奶奶,還有財神、宅神,可謂既保佑發財又能鎮宅保平安。
  • 2020四川綿竹年畫節:酒鄉畫境蘊匠心,一紙風行寫芳華
    至於灶房甚至牲口圈舍,貼年畫也是各有講究。圖註:年畫藝人李芳福畫攤雜七雜八算下來,年前國人需要採購的年畫每家每戶少說也需要十來張,這樣海量的需求自然就催生了不少年畫藝人。大多數年畫藝人就是農民,他們農忙時扛起鋤頭幹活,種瓜點豆,自給自足;農閒時拾掇印版,攤開紙張細勾慢染,斯文雅致。
  • 沒錯,肥豬才有資格上年畫——豬年幣說豬
    年畫上的豬豬出現在年畫上,最早是從明代開始的,此前的年畫主要還是門神的形式。在古代農業社會,家豬是重要的牲畜,關係到人民生活的幸福。年畫上的豬一定是肥豬,象徵著普通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清代是年畫的繁榮時期,有不少作品留存下來。四川綿竹年畫是清代年畫的重要代表之一。有名的《三猴燙豬》生動體現了綿竹年畫詼諧幽默、意含諷刺的特徵。
  • 年畫裡的新年
    另一幅名為《百花獻壽》的年畫中,「壽」字上面盛開著五顏六色的花朵,紅黃綠紫等顏色的巧妙搭配烘託出吉祥如意、喜氣洋洋的氣氛。名為《連年如意》作品中的兩個動態十足的胖娃娃呼之欲出,胖娃娃手捧蓮花和玉如意,爭先恐後地向前奔跑,可愛活潑的模樣躍然紙上,作品象徵著連年如意、好事成雙……此外,還有《三星高照》《晉祿門神》《四季平安》《引福歸堂》《福在眼前》等帶著強烈視覺衝擊感的年畫,讓人讚不絕口、拍手叫絕。
  • 83幅涉宅地塊,最高激拍222輪
    這一年裡,南京土拍市場中,光是帶「新區」兩個字的地塊就有19幅,其中涉宅地塊15幅。另有江浦、橋林、三橋板塊以及六合板塊的多幅地塊加持,2019江北出讓的涉宅地塊高達27幅。不過,有意思的是,今年即使是核心區,地價水平也沒能達到業內之前的預期,所有地塊均沒能達到最高限價,其中「破2」的只有兩幅,分別是通宇G10地塊,22273元/平米和中鐵建G15地塊,20619元/平米,均未能超過浦口金輝白馬雲著23235元/平米的「地王價」。反倒是高新區的兩幅地塊,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裡收穫了無數人的關注。
  • 高手在民間丨王振軍:用心感受木板年畫之美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滕州王樓木板年畫始於明朝永樂年間,興盛於乾隆年間,至清末民初時期又一度興盛,成為魯南地區最大的木板年畫基地,行銷蘇魯豫皖數省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近期,中國美術館甄選館藏的一百餘幅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作品,組成「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日本浮世繪部分有「浮世繪第一人」菱川師宣,「浮世繪六大家」鈴木春信、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東洲齋寫樂、葛飾北齋、歌川廣重,「最後的浮世繪大師」小林清親等重要畫師的經典作品。
  • 尿毒症青年繪年畫 最高日入兩千元
    採訪團在綿竹年畫村「農閒堂」內,見到一名身體瘦弱的青年。他坐在案幾前,隨著兩隻塗色的毛筆上下翻飛,一幅綿竹年畫的上色逐步完成。青年名叫徐守超,母親和他先後身患尿毒症。每月6000多元的透析費用,不僅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還讓年輕的徐守超變得自卑。2017年,徐守超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
  • 郵說文脈 | 年畫貼起,吉祥如意(下)
    代表性的有:江蘇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四川綿竹木版年畫、福建漳州木版年畫、重慶梁平木版年畫等。相傳,明弘治年間,風流畫家唐伯虎曾在此營造過桃花庵,故桃花塢便名揚天下了。設計者從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的珍藏中,精心選取4幅代表作品,既生動的展現了這門古老的傳統藝術特徵,反映江南清心雅致的人文色彩,也富有「民間氣」和「年味兒」。在色彩上,採用白色底,以紅黃為主色調,創造出了節日的喜慶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