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上海數萬知識青年在「我們新疆好地方」的歌聲中遠離家鄉參加援疆建設,在新疆這片熱土揮灑青春和熱血,上海和新疆從此結下深情厚誼。
新世紀以來,在文化援疆的契機下,上海文藝界與新疆文藝界展開了更頻繁、更深入、更多元的藝術交流。跨越四千公裡,上海的文藝輕騎兵不時奔赴新疆各地,新疆的藝術家們也常常遠道而來上海,在藝術交流裡書寫「雙城友誼」。
滬疆兩地人民心連心,上海文化援疆一直在路上。
去新疆
2014年8月,應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邀請,上海交響樂團登臺烏魯木齊的新疆人民會堂,為邊疆人民帶去一臺精彩紛呈的音樂會。
在音樂總監餘隆帶領下,上交獻演了一批耳熟能詳的中國作品。新疆愛樂樂團總監阿不都熱合曼·阿尤甫也被邀請上臺,指揮上交演奏了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他還與餘隆共同指揮演奏了一曲《歌唱祖國》,將音樂會推向高潮。
雖然排練時間緊張,上交還是在文化援疆上嘗試了新的音樂互動:上交各聲部首席和新疆愛樂的樂手並肩而坐,共奏音樂華章。來到烏魯木齊後,上交對維吾爾族民族樂器——艾傑克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7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去新疆。2017年9月,上交四個聲部——小提琴、中提琴、雙簧管、長號的四位演奏家,再次遠赴烏魯木齊,與新疆藝術學院的師生面對面交流。為期5天的文化援疆之行中,四位演奏家上了幾堂趣味橫生的公開課、工作坊,還帶領一支新疆藝術學院師生組成的爵士大樂隊,舉辦了一場爵士音樂會。
而在另一場互動音樂會上,上交和新疆藝術學院的老師們組建了一支重奏組,演出了多部室內樂經典。音樂會還上演了一首特別的曲目——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吾買爾·買買提根據十二木卡姆改編的一首變奏曲,用西洋樂器演繹十二木卡姆,觀眾們在新疆民樂裡找到了一種新鮮感。
2019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去新疆。2019年9月,剛在倫敦逍遙音樂節完成140周年全球巡演的上交,又馬不停蹄趕往喀什,登臺喀什職業技術學院廣場,為4000餘各族幹部群眾、老師、學生、上海援疆幹部獻上一場燃情四射的音樂會。在音樂總監餘隆帶領上,上交演出了一批朗朗上口的中國作品,小提琴家寧峰還領銜演奏了根據新疆民間音樂素材改編創作的小提琴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幹》,讓喀什觀眾倍感親切。喝彩聲響徹喀什的夜空,返場時,上交加演了《掀起你的蓋頭來》《我和我的祖國》,觀眾們自發揮舞起五星紅旗,在昂揚的樂聲中感受到民族的向心力。
不只是海派交響響徹新疆,海派舞蹈也飛到了新疆。
2016年4月,在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促成下,上海歌舞團攜舞劇《朱䴉》飛到喀什噶爾影劇院,在靈動的朱䴉舞步裡,掀起觀演熱潮。
2017年7月,上海歌舞團又帶著《朱䴉》飛到烏魯木齊,登臺新疆木卡姆藝術團劇場。上海歌舞團副團長王菁介紹,為了保證舞劇質量,讓新疆的觀眾欣賞到最美的舞臺效果,舞美和燈光都是從上海運過去的,「新疆舞蹈文化資源太豐富了,有太多舞蹈值得我們去挖掘學習,相互交流、相互觀摩,一定會對我們的舞蹈藝術有促進。」
2017年7月,上海芭蕾舞團去新疆。2017年7月,受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邀請,上海芭蕾舞團一行113人登臺喀什噶爾影劇院,為當地觀眾獻演了豪華版《天鵝湖》。演出前兩周,上芭演員已經開始集訓,持續高溫天氣下,堅持每天八小時排練。演出前,上芭還做了不少考察和準備,以克服劇場設施的不足,比如,搭建多個帳篷,供演員化妝、更換服裝,並自備舞檯燈光等輔助設備。為了演出,上芭還另外製作了全套服裝和布景。
演出現場座無虛席,48隻天鵝組成的「天鵝海洋」徹底徵服了喀什觀眾。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說,家裡有很多古典音樂唱片,但從沒機會現場看芭蕾,如果去上海看,路費、食宿加上演出票,很難承受,「多虧了上海文化援疆項目,我才有機會在家門口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2020年10月,上海群文志願者去新疆。專業院團之外,上海群文志願者也為文化援疆獻了一份力。2020年9月、10月,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長寧文化藝術中心組織群文志願者「銅樂工坊」,赴喀什巴楚、莎車、澤普、葉城四縣,11天裡舉辦了8場學生場、1場教師專場演出。
為了達到更好的演出效果,演出團隊從上海運去了音響、舞美、燈光設備,技術組每兩天就要熬一個通宵,搶時間轉場和搭建舞臺。第一天,演出團隊就遇到了沙塵暴,舟車勞頓下,部分人還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狀況。
從愛國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到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再到《冰雪奇緣》等電影金曲,演出牢牢抓住了學生們的眼睛。葉城縣委副書記李亞敏說,這裡的學生天生喜歡唱歌跳舞,這樣的演出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希望我們能與上海開展更多的文化合作交流,潤澤這裡的老師和青少年。」
來上海
在上海的大本營,上海文藝界步履不停,也在時時講述和傳播新疆的故事。
早在2013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導演雷國華便導演過一部話劇《沙棗花香》,以喀什為背景,講述近半個世紀裡,上海兩代人先後支邊的援疆故事。演出團隊匯集了上海戲劇界的資深演員、上海戲劇學院的師生,以及新疆藝術劇院、新疆歌劇團的戲劇同仁。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主演張曉明說,支邊的歷史和上海的千家萬戶有著重要的關係,因此,《沙棗花香》還未上演,就在上海、新疆引起老知青極大關注,許多人看完後滿含熱淚,感謝創作團隊「說出那段生命情感、為青春留下足跡」。
2015年10月,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來上海。2015年10月,上海民族樂團牽手遠道而來的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舉辦了大型民族音樂會「我們新疆好地方」,上演一出「雙城協奏」。演出前,民樂團組織了一批演奏家、作曲家,深入達坂古城、天山腳下,與當地音樂家交流,並學習當地民族樂器的配器和演奏手法。在此基礎上,五位作曲家新寫和改編了一批與絲綢之路、新疆人文精神相關的作品。
音樂會上半場被《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半個月亮爬上來》等新疆民歌包圍,維吾爾族風情飄滿全場,下半場主推五位作曲家的作品,《樓蘭意象》《天山晟》《絲綢之路》等新作並不比老歌遜色。
演出前一個月,上海民族樂團專門派指揮赴疆,為新疆藝術劇院民族樂團排練。演出時,38人的新疆團位列舞臺中央,近80人的上海團分列兩側,從開場到結束,都是熱烈又喜慶的雙團合奏。
一路創作、排練、演出下來,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感覺,新疆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資源,上海則有強大的創作資源、技術能力,雙方在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提高,藝術上的深度融合,體現出中國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團結。
2016年10月,莎車縣文工團來上海。作為中國最活躍的演出市場之一,上海也是新疆文藝院團展示自我的前沿陣地。2016年10月,由莎車縣委、縣政府與上海援疆前方指揮部莎車分指揮部共同打造的音樂劇《阿曼尼沙罕傳奇》,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青年藝術創想周」, 並在浦東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巡演。
莎車縣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的發祥地。《阿曼尼沙罕傳奇》講述了阿曼尼沙罕王妃用畢生心血,澆灌十二木卡姆這朵「藝術之花」的故事。
演出前一年,來自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的主創人員,便深入莎車當地採風,研究十二木卡姆的音樂傳統,搜集阿曼尼沙罕的傳說,了解當地民族服飾和民俗習慣。
對導演謝迪來說,帶領莎車縣文工團的演員完成一部用維語演出的音樂劇,語言不通是最大難題,另外,演員們此前從沒有音樂劇演出經驗,主創團隊要向他們普及音樂劇概念,幫助他們進入角色。同時,莎車縣文工團的工作人員也參與了幕後製作,對音樂劇的製作流程、舞臺技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經過這次排演,上海的主創團隊和新疆的演員們成了好朋友。
2017年2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歌舞劇團來上海。2017年2月,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歌舞劇團創作的舞劇《戈壁青春》,來到了上海美琪大戲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西北大漠上的一個傳奇,六十多年來,數代兵團人歷盡艱辛,在這裡留下無數盪氣迴腸的故事。《戈壁青春》堪稱這些難忘歲月的一個「縮影」,講述了青年建國從上海來到新疆兵團支援邊疆建設,青春、愛戀都與戈壁荒漠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排演的第一部舞劇,集中了全團的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八十多位演員。通過打夯舞、打鐮舞、麥穗舞、紅綢舞、冰渠舞等舞蹈編排,舞劇藝術還原了兵團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亦將支邊青年初到邊疆時的迷茫、堅定紮根邊疆的信心等心路歷程,娓娓道來,讓上海觀眾動容。
2019年8月,喀什歌舞劇團來上海。2019年8月,在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和喀什地區文旅局的組織下,喀什歌舞劇團一行60餘人,專門編排了《喀什故事》專場來上海。演出旨在展現喀什新形象,傳播喀什人民新風貌,表達喀什地區各族幹部群眾對上海援疆工作的感激之情。近兩周的時間裡,喀什歌舞劇團走進浦東、閔行、寶山、靜安的多個文化場所,用熱烈的歌舞,喚起了在場眾多老知青、援疆幹部的強烈共鳴。閔行區莘莊文化活動中心的兩場演出一票難求,閔行區文旅局為此特別策劃了網絡文化雲直播,在線觀看的觀眾近15萬。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