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讀詩,尤其是讀古詩。古詩用詞精準,韻律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還能帶來各種美好感受。大部分人喜歡充滿豪情壯志的詩篇,古代詩人喜歡借景抒情,於是詩中出現的那些壯美奇景也成了人們想要親身感受的名勝。壯美是一種主觀感受,不同人領悟到的側重點不同,有人偏重於雄渾,有人偏重於雄偉,還有人偏重於奇麗,無論偏重於哪個落腳點,都能帶來美的感受。
樂府民歌中有一首《敕勒川》,「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詩中體現出來的畫面感極強,讀到這裡,眼前仿佛浮現出茫茫草原,心情頓時開朗起來。一般情況下,平淡的景色會產生柔弱的感覺,廣闊雄偉的景色更容易激發豪情壯志。唐代詩人很擅於描寫這些壯麗美景。無論是浪漫主義的李白還是現實主義的杜甫都能提筆就寫。
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廬山景色已經是一步一景,再加上壯美的瀑布,奇中有險,險中有絕。在氣氛上就能令人折服,浩瀚磅礴之感叩擊人們的內心。杜甫寫過,「會當凌絕頂,一覽中峰小。」杜甫沒有運用任何誇張的手法,他只是在寫實,通過現實主義手法進行白描,由此產生的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從寫作手法來看,詩人要有細緻的觀察,才能把眼中之景轉化為文學作品。人們根據自己的聯想能力,再把詩人的作品轉化為想像中的畫卷。這一系列的轉化過程正好是欣賞的過程,其實歷數古詩中描寫的壯麗奇景,也是為了提高鑑賞能力。鑑賞能力需要學問的積累與見識的廣博,先懂了才能領悟,進而有感而發。
北宋詩人曾公亮寫過一首《宿甘露寺僧舍》,這首詩歷來被認作描寫壯麗奇景的佳作。「枕中雲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這首詩中有寫實,有誇張,有比喻等多種修辭手法,寫出了曾公亮的壯志豪情和心胸氣魄。後人總結這首詩的時候,用一句「江山我有」概括,可謂十分恰當。
盤點這些描寫壯麗奇景的佳句還有助於了解詩人的精神世界。有的時候,古人並非是書本中一個個的字符,通過他們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們生命力。從他們的人生經歷、生活態度、性情秉性之中汲取力量,學著笑看風雲。
拓展閱讀
毀譽參半的傳世名著,古典小說《金瓶梅》
劉秉忠,忽必烈身邊的漢人謀臣
元朝皇陵一座都找不到,這和他們的喪葬習俗有關
宋朝,不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