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限塑令下的汙染「死結」:塑料越限越多屢敗屢戰

2020-12-26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汙染「死結」)

2019年,平均每小時就有708萬件快遞發往全國。國家郵政局3月27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顯示,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635.2億件,日均快件處理量超1.7億件。

這些快遞使用了大量膠帶、包裝袋等塑料包裝製品。根據綠色和平等三家環保組織去年發布的報告,快遞行業在2018年消耗膠帶總長度超過398億米。這些塑料膠帶可以纏繞地球近1000圈,2015年這個數字還是425圈。

隨著居民消費場景的日益豐富,塑料垃圾的戰場已經逐漸轉移到網際網路,電商、快遞和外賣行業成為了主戰場。為解決這些難題,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該項新政也被稱為「新限塑令」,以區別於2008年推出的「限塑令」。

據央視財經報導,舊版限塑令執行的八年中,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700億個左右,平均計算下來每年節約87.5億個。但是,僅2015年,全國快遞行業消耗塑膠袋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增量遠超減量。

塑料越限越多,成為一個難解的「死結」。

屢敗屢戰

改革開放至今,限塑令前後大致歷經了三個階段,政策執行過程中始終伴隨著爭議。

1986年,鐵路上首次使用塑料快餐盒,因為便利性和價格低廉等特點而受到青睞。但大量的白色餐盒被丟棄於鐵路沿線,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2001年,原國家經貿委發布緊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這是限塑令的最早版本。

不過,如何對待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政策後來出現過搖擺。2013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將其從淘汰類目錄中刪除,一次性發泡餐具重新合法化。不過,今年的新限塑令又再次將其拉入黑名單。

禁止、鬆綁政策交替,容易導致限塑效果反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鄧義祥此前撰文稱:「由於塑料垃圾管理的問題十分複雜,有關塑料管理的相關法規需要反覆論證,出臺需要十分慎重,儘可能避免前後不一致的問題。」

聲勢浩大的全民限塑運動,出現在2007年後。200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次年5月商務部、國家發改委及工商總局公布《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這兩項專項文件被人們稱為「限塑令」。限塑令中,最為重要的政策有兩條:一是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即日常所說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二是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零廢棄聯盟由全國多家公益組織和公眾代表共同發起,致力於推動解決垃圾處理問題。團隊在工作中發現,政策推行後,大型超市和連鎖店執行效果較好,但集貿市場仍是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的重災區。過去12年,各地執法部門每隔一段時間就針對集貿市場開展治理行動,但市場上的不合格塑膠袋總是「春風吹又生」。

「2016年,我們調查發現很少有集貿市場使用達標塑膠袋,當時還提出哪個環保組織能把一個集貿市場從不達標轉成達標,將給予1萬元獎勵。」限塑聯合調查組發起人姚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但沒有人敢接下這個任務,都認為不可能完成。

經過四年努力,姚佳和志願者們調查了全國700多個集貿市場,推動100多個市場使用達標塑膠袋,同時塑膠袋減量相當可觀,估算能節省6000萬個塑膠袋。不過,姚佳團隊調查覆蓋的範圍,相比整個中國的集貿市場數量而言,只是滄海一粟。以上海市為例,全市就有菜市場989家,微型菜場上千家。

「中國有這麼多的商店、農貿市場、餐飲店、流動攤販等,環境監管部門要想對塑膠袋使用實施有效監管基本上是無法實現的。更何況,一些經營者為了招攬顧客,屢屢玩貓捉老鼠的把戲,明著使用收費塑膠袋應付檢查,暗地裡卻免費提供不合格塑膠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貿易談判學院講師楊立民撰文稱,集貿市場等場所存在執法監管不能的問題。

「政府部門的責任規定不清,例如環保部門、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農業農村部門、住建部門等在塑料垃圾管理的職責沒有清楚的劃分,導致監管責任難以落實。」鄧義祥認為,過去相關規定過於抽象,多為原則性的規定,對違反規定的行為懲罰措施較少,不易在實際中執行。

政策失效早就引起了決策者的關注。2018年初,限塑令推行十周年之際,國家發改委在其門戶網站上開展了「我為塑料垃圾汙染防治建言獻策」的活動,徵集關于禁限管控的意見和建議。

從意見徵求到新限塑令的出臺,經歷了兩年時間。「政策制定者起碼學了兩年塑料知識」,一位不願具名的塑料行業協會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新政在2018年和2019年本來有望出臺,但又多次推遲,「很多人都在催政策出臺,但為謹慎起見,難以像舊版限塑令一樣,迅速推出。」

新政基本涵蓋了過去幾年廣受關注的品類:不可降解塑膠袋、農用地膜、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籤、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具體應用場景上,商超、集貿市場、快遞、外賣等領域為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重點。

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蔣建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與以往不同,新政明確設置了完成任務的時間節點。針對不同產品和區域,政府分別制定了2020年、2022年和2025年三個時間節點。

這次新政規格也明顯提升。去年9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包括《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等十項意見。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也曾表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將制定『白色汙染』綜合治理方案列為重點改革任務。」

新場景成新戰場

限塑新政,對於快遞和外賣行業給予了重點關注。

綠色和平、擺脫塑縛、中華環保聯合會等三家環保組織聯合發布的《中國快遞包裝廢棄物生產特徵與管理現狀研究報告》顯示,中國電商「雙十一」購物節2009年啟動,歷經七年時間,交易額於2015年首次突破千億元規模,2019年突破4000億元。在快遞包裝材料中,塑料類包裝材料使用85.18萬噸,佔快遞包裝材料總重量近百分之十,但塑料用品回收難度遠超紙質類。

針對快遞塑料包裝存在的問題,新政提出從部分省市試點逐步擴展到全國:「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國範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相比快遞,外賣領域的監管難度更大。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監測平臺Trustdata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19年中國外賣行業交易額將達到6035億元,同比增長三成,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同時帶來的是海量塑料垃圾。

綠色和平調查發現,平均每單外賣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以美團為例,美團外賣是國內最大的外賣平臺。去年7月27日,美團網創始人王興在微博發文稱,美團外賣單日完成訂單數量突破3000萬。就此推算,僅美團外賣一家,日訂單就能消耗超過9000萬個一次性塑料包裝。

對於外賣行業存在的問題,新政提出,全國範圍餐飲行業將在2020年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從地級城市到區縣,餐飲堂食服務將逐步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5年,地級以上城市餐飲外賣領域,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強度下降30%。

「目前,國家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電商平臺不能強制商家使用何種包裝製品,也無權通過協議的方式強制推動使用環保塑料製品。」京師杭州電子商務法律事務部副主任郭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這也意味著,電商平臺和外賣平臺,既缺乏約束入駐商家的手段,自身也缺乏約束的動力。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蔣建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快遞外賣等新型產業難度在於,政策制定者處於兩難之間:是鼓勵企業提出解決方案,還是政府採取強制措施?如果採取強制措施,又會擔心影響產業發展。

數據不透明,也是治理的困擾之一。對於外賣帶來的塑料消耗問題,美團與餓了麼等平臺都分別制定了環保計劃。不過,沒有任何一家平臺詳細公布過塑料包裝的使用數量和減量情況。

「叫好不叫座」的可降解

今年以來,海南賽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偉頻繁前往機場迎接客戶。

公司現在可以說是炙手可熱,開會,接待客戶、政府領導成為常態。

公司受到熱捧的原因是,賽高新材料是目前海南唯一可生產生物降解材料的企業。海南去年出臺《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實施方案》,從「限塑」到「禁塑」,以負面清單的形式拒絕「白色汙染」。從今年4月起,海南重點行業和場所將逐步跟塑膠袋、外賣盒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說再見。

禁塑工作是海南自貿區建設的12個先導性項目之一。在禁塑後的產品供應上,全生物降解塑料製品、紙製品、布製品等產品可以作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的替代品。可降解塑料製品進行替代的可行性最大,也最受關注。

國內最早一批進入可降解塑料製品行業的公司出現在1999年,劉偉2006年入行,算是國內第二批從業者。但是,可降解塑料製品叫好不叫座,一批批企業進入,但存活下來的沒有幾家,劉偉和公司也經歷了漫長的痛苦期。在他看來,這個行業最大的困境在於市場容量小,「到2008年,公司技術已經成熟,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市場接受程度低,老百姓認為這種產品貴。」

「超市賣普通塑膠袋能賺錢,但賣降解塑膠袋卻賺不了錢。如果要增加消費者購買成本,超市也會顧慮客流量減少的問題。農貿市場更不可能用,菜一塊錢一把,袋子就兩三毛錢,佔銷售成本的兩三成。商販送不起,顧客也不願意掏錢。」劉偉無奈地說。

但實際上,可再生塑膠袋雖然比普通塑膠袋貴,但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利潤豐厚。劉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可再生塑料行業沒有暴利,按照利潤率來算的話,有可能還不如普通塑膠袋。這是加工企業的特點決定的,企業只是收一點加工費。」

實際上,海南並不是第一個全面推廣可降解塑膠袋的省份。吉林省從2015年1月1日起,要求在全省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塑料餐具,對可降解塑料制定了專門的標準規定。對於違反規定的企業和個人,將分別處以最高3萬元和最高200元的罰款。

吉林最早吃螃蟹的禁塑措施當時引起全國關注,不過從執行效果來看,並沒有達到目標。去年5月,零廢棄聯盟在吉林省長春市調研發現,當地禁塑和可降解推廣情況不如人意。謝新源介紹,長春市一家產業園共引進過9家生物可降解公司,截至去年5月下旬,3家已經倒閉,3家已長期處於停產狀態,還在運轉的3家企業或者依靠出口,或者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上述企業工作人員告訴零廢棄聯盟,造成這種現狀主要是由於吉林省市場上可降解袋實際推廣力度不夠,需求量低,企業無法獲得足夠訂單保證運營,而政府在招商前期給予的一些利好政策,如財政補貼和免費廠房等,也逐漸取消或減少,導致企業無法實現盈虧平衡。同時,一小部分企業也有騙取政府補貼的嫌疑,在長春市政府招商前期進入園區,獲取補貼後並不實際運營。

長春市執行了5年禁塑令,消耗了大量行政成本。據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的報導,從實施禁塑令開始至2018年9月,長春市工商局共出動執法人員37380人次,出動執法車輛12460臺次,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1350份,行政約談326次。

但效果卻差強人意,禁塑令基本落空。零廢棄聯盟在長春市最大的光復路批發市場,調查了18家塑膠袋批發店鋪,8家售賣傳統塑膠袋、5家有傳統塑膠袋和假可降解袋,僅5家有可降解袋售賣。在消費端,零廢棄聯盟調研中發現,僅40.95%的商鋪提供可降解塑膠袋,53%的公眾明確表示不知道如何區分,僅有不到1.4%的公眾表示自己會將可降解袋跟易腐垃圾協同處理。

地方全面禁塑的尷尬之處在於,市場的巨大需求無法滿足或替代。謝新源認為,吉林的案例出現了三重困境:使用普通塑膠袋很難禁絕,偽劣可降解塑膠袋魚目混珠,更大的問題是可降解塑膠袋難以得到真正降解,「一半的居民用可降解袋,另一半不用,這樣就很糟糕。可降解塑膠袋堆肥降解過程中,如果混入不可降解塑膠袋,就達不到降解效果。」

「垃圾堆裡不存在普通塑膠袋,可降解塑膠袋堆肥效果才有保障。否則,兩種塑膠袋混在一起,使用可降解塑膠袋就完全沒有了意義。」劉偉坦言。

可降解塑料行業在國內發展已經超過20年,但是卻遲遲不能大規模推廣。江南大學包裝工程系教授、國家輕工業包裝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王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全球產能只有百萬噸級別,可降解塑料製品存在產能不足、成本高、可加工性差的問題,「新政嘗試在某個場景將可再生塑料真正應用,但效果如何,現在還難下結論。」

可降解材料是否是解決白色汙染的終極方案?王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可降解不等於真降解。可降解塑膠袋回收後,需要堆肥處置,不是說扔在地上就能降解。如果可降解材料不能夠大範圍、集中化和規模化應用,它也會變成一次性塑膠袋。」

源頭和終端是短板

「塑膠袋最大的問題是用完就被扔掉,沒有被當作資源性產品回收使用,生命周期非常短。」中國合成樹脂供銷協會塑料循環分會秘書長蔣南青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不是說這些塑料產品有什麼問題,而是使用方式不合理。」王軍說,現在的塑料產品基本是一次性使用,沒有考慮到可回收性,回收渠道不健全,回收效率和價值比較低。塑料產品用完後,會採取丟棄或者掩埋的方式處理,對環境造成危害。

為此,今年的塑料新政提出了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汙染。

「與之前相比,新限塑令的進步在於,著眼於整體塑料循環產業鏈的構建。提出了構建塑料回收管理體系和步驟,從不同的層面上發力,比如規範企業的生產,健全垃圾回收體系等。配套的監管、政策和科技研發方面也有了比較全面的框架和體系規劃。」蔣南青此前撰文稱。

2019年5月,「歐盟版禁塑令」正式生效,規定到2021年將禁止使用有替代品的一次性塑料產品,例如塑料吸管、一次性餐具、棉籤等,而成員國需要在2029年之前實現回收90%飲料瓶的目標。並且歐盟還全面禁止了氧化式可降解塑料的生產和使用。歐盟塑料法案也要求企業承擔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對一次性塑料製品的垃圾管理和汙染治理承擔經濟責任。

回收體系的脆弱,一直是中國塑料垃圾頑疾的癥結之一。「資源回收利用出臺過明確規劃,指明如何解決塑料回收利用難題,但一直就沒有很好的落地方案。」 蔣南青說。

2017年禁止廢塑料進口後,國內塑料回收體系進行了一輪洗牌,面臨著回收體系重建難題。蔣南青介紹,塑料產業最上遊的原材料——原油價格非常低,最近每桶價格是20多美元,隨著中國石化產能不斷擴張,原生塑料越來越便宜。相比之下,由於舊塑料回收成本高,再生塑料比原生塑料還要貴,很少人會選擇回收塑膠袋等產品,導致難以建立回收體系。

「新政意義重大,但在實操層面上能有多大效力,還要再觀察。」唐大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業內環保組織和專家學者更關注和期待配套政策。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經過了舊版限塑令的12年曲折探路,落實新限塑令和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不能再重複完全依靠消費者「自覺」或超市「有償使用」的簡單治理思維。缺少相關制度配套,單純依賴採取「經濟槓桿」進行調控,而不打通限塑鏈條的全部環節,永遠解不開越限越多的死結。

蔣建國認為,塑料垃圾治理還要從源頭控制,先理順哪些企業在生產超薄塑膠袋,是正規企業還是小作坊,「像以前整治地條鋼一樣,只有把非法地條鋼生產企業抓住,才可以切斷流通渠道。」

可替代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案,甚至有人擔心,會出現用一種塑料汙染替代另一種塑料汙染的局面。作為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產商,劉偉認為,不管什麼替代品,都不是真正環保,都有碳排放,「減量才是真正的環保,我們非常堅信這個理念。」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相關焦點

  • 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汙染「死結」,PP熱情高漲,成功觸碰8000!
    新聞熱點 新限塑令:越限越多的塑料汙染「死結」 這些快遞使用了大量膠帶、包裝袋等塑料包裝製品。根據綠色和平等三家環保組織去年發布的報告,快遞行業在2018年消耗膠帶總長度超過398億米。這些塑料膠帶可以纏繞地球近1000圈,2015年這個數字還是425圈。 隨著居民消費場景的日益豐富,塑料垃圾的戰場已經逐漸轉移到網際網路,電商、快遞和外賣行業成為了主戰場。
  • 新「限塑令」後,解決塑料汙染的關鍵是啥?業內:根治白色汙染在於三...
    河南商報見習記者 郝瑞鈴 金艾琳/文 受訪者供圖新「限塑令」即將實施,較於之前真的能「限」得徹底嗎?徹底解決塑料汙染問題,關鍵在於什麼?塑料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又該如何完善?河南省綠色中原環保協會會長匡潔,一直行走在環保路上,持續關注塑料汙染防治,呼籲「綠城」更「綠」,對於上述問題,她有一些答案。「我希望『禁塑』是徹底的」河南商報記者:2021年1月1日,號稱「史上最嚴」的河南省新「限塑令」即將施行。
  • 浙江「限塑令」升級 台州塑料行業波瀾四起
    喝飲料需要塑料吸管、買菜得用塑膠袋子裝著……眼下,塑料製品充斥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這一局面,即將迎來重大變化。近期,浙江省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工作新聞發布會舉行,宣布浙江的「限塑令」升級——到2020年底,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將被禁止、限制。
  • 西安:新限塑令下 塑膠袋能否限得住?
    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又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之為「新限塑令」,「新限塑令」提出:到2020年底,將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那麼,這「新限塑令」與之前的規定相比有什麼區別?目前各地的使用情況到底怎麼樣?
  • 新限塑令能否管住「白色汙染」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自9月1日起正式施行,多地相繼推出新版「限塑令」,全國各地掀起一股新的「限塑風」。其實,早在2007年,我國就展開了大規模的針對塑膠袋的整治,但10多年過去了,非環保型塑膠袋仍然隨處可見,甚至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
  • 元旦起上海新一輪限塑令上線
    NO. 1|壹上海新一輪限塑令1月1日上線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公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這是繼十二年前發布「限塑令」後,我國對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再提新要求。
  • 新「限塑令」來了,外賣、快遞使用塑料不能再任性
    自2008年開始的「限塑令」已實施12年,效果難言理想。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很多市民並沒養成少用塑膠袋的習慣,反而習慣了「花錢買塑膠袋」。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 「限塑令」前夜 替代材料升溫 塑料重塑
    十二年間,「舊版限塑令」的確在限制塑膠袋使用、遏制白色汙染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塑料的使用量至今仍然十分驚人。如今地方政策相繼出臺,「最嚴限塑令」已進入倒計時。
  • 「史上最嚴限塑令」來襲,可降解塑料市場將增長?
    新版限塑令規定在2020年要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2022年要做到一次性塑料製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汙染問題突出領域和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塑料減量和綠色物流模式。
  • 各界獻策北京「新限塑令」 希望更具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新限塑令』將對全國產生重要的示範作用。」《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日前結束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階段。此前,環保機構零廢棄聯盟、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以下簡稱蕪湖生態)、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綠髮會),共同舉辦「北京市『新限塑令』意見徵求研討會暨限塑臺帳信息公開報告發布會」。
  • 新「限塑令」引領綠色新時尚
    【環保筆談】 塑料汙染治理關係老百姓日常生活,關係企業生產經營,改變的是我們的生產生活習慣,引領的是綠色發展新時尚,體現的是世界塑料汙染治理的中國擔當。隨著新版「限塑令」逐步實施,我們的生活和生產正在逐漸發生改變。
  • 新「限塑令」來了 外賣、快遞使用塑料不能再任性
    &nbsp&nbsp&nbsp&nbsp自2008年開始的「限塑令」已實施12年,效果難言理想。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很多市民並沒養成少用塑膠袋的習慣,反而習慣了「花錢買塑膠袋」。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央視財經評論丨限塑令升級!塑料是否真的限得住?
    來源:央視央視財經評論丨限塑令升級!塑料是否真的限得住?環境、技術、意識缺一不可→昨天,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媒體稱之為「新限塑令」。「新限塑令」要求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 限塑令」升級能否管住小小塑膠袋?
    各地近來也相繼推出了新版「限塑令」。「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從2008年6月1日開始實施「限塑令」至今,一段時間內,不可降解塑膠袋的使用有所減少。但近一兩年來,在一些農貿市場,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出現反彈。同時,外賣、生鮮電商成為塑料製品使用大戶。
  • 河南升級版「限塑令」下有人「麻利」有人「磨嘰」
    今年6月3日,我省發布了《加快白色汙染治理促進美麗河南建設行動方案》,方案指出,2020年底前,鄭州、洛陽、濮陽、許昌4個試點市將建立健全塑料製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管理制度體系,城市建成區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如今,該新「限塑令」還有20天就要迎來第一個關鍵節點,各方的反應如何?是積極應對還是依舊我行我「塑」?
  • 新限塑令下 超市新塑膠袋身價不再「親民」
    環保人士建議,新塑料即使可降解,慎用少用更環保。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和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已在9月1日起實施。在新限塑令下,記者巡城發現,可降解塑膠袋在一些超市已不是「贈送價」;有企業反映,可降解塑料製品的使用將使企業運營成本提升。有的企業則是綜合考慮,提前規劃了塑料製品的替代。
  • 又有一地推出最嚴「限塑令」 這些塑料替代品了解一下
    近日,成都市發改委和生態環境局聯合印發《成都市加強塑料汙染治理行動方案》,提出包括不可降解塑膠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塑料製品都將逐步減少直至禁止使用,並明確了禁用倒計時 。
  • 「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
    原標題:「限塑令」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概念火了,這一板塊蓄勢待發丨行業風口近日,商務部的一則消息引爆可降解塑料板塊行情。11月30日,商務部發布《商務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報告辦法(試行)》,鼓勵環保替代產品供應商依據本辦法規定報告可降解塑料原料、可降解塑料製品以及其他環保替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情況。
  • 新限塑令打響白色汙染治理戰 這6家公司股價「聞風而動」
    《電鰻快報》發現,國內白色汙染治理提上日程,替代產品市場空間有望迅速爆發,其中,有6家上市公司股價出現了「聞風而動」。據《電鰻快報》了解,限塑令要求,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集貿市場規範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袋;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
  • 不長牙齒的「限塑令」,註定啃不動塑料垃圾
    《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限塑10條」)日前發布。據悉,「限塑10條」除了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和銷售外,更聚焦餐飲、外賣平臺、批發零售、電商快遞等重點行業,強化減塑力度,嚴控一次性塑料製品向自然環境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