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糧食之母的藜麥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除了是沙拉神器外,藜麥還有什麼高階做法呢?
在遙遠的南美洲高海撥地區,生長著一種神奇的食材——藜麥。早在三四千年前,此地的原住民,便以藜麥為主食,並稱它為「糧食之母」。
到了今日,藜麥因為其營養價值和健康屬性,漸漸走紅,成為了輕食界的大熱,廚師們的新寵。
藜麥的神奇之處常有人把藜麥和大米做對比,雖然口感上有一絲絲相似,但營養價值上藜麥已經處於碾壓級的了。藜麥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的唯一一種單體植物即可基本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正式推薦藜麥為最適宜人類的完美的全營養食品。
藜麥含有完整的9種必需胺基酸,這9種胺基酸人類無法生產,只能依靠食物來攝取,並且大部分來源是肉類。藜麥的出現給了素食者極大的驚喜,並可以保證必須的營養來源。
除此之外,藜麥的纖維含量豐富,對於過分講究精細飲食的現代人來說是非常難得的補充。因為不含膽固醇,藜麥在人體中的代謝時間比較長,會有較長時間的飽腹感,對於減肥中常常覺得自己很餓的人來說,絕對是強心劑。
藜麥的挑選標準藜麥有白、黑、紅幾種顏色,其中白色口感最好。而三色藜麥並非基因改良的產物,只是將三種藜麥按比例混合而已。
藜麥的挑選標準:
高海拔的藜麥品質較好,蟲害越少,土地農藥汙染也少。
藜麥籽粒是中間鼓起的藥片形狀周邊圍繞著一圈白色的胚芽。好的藜麥籽粒均勻又大又飽滿、色澤鮮亮發白、完整度好、碎粒少,差的則籽粒小、中間凹陷不飽滿、色澤發暗發黑、碎粒和小粒多。
質量差的藜麥雜質較多,清水中浸泡還會漂浮較多乾癟的籽粒和草屑等。
藜麥的煮食主義最初級的食用方法就是煮食。
單獨煮藜麥時可以在烹煮前浸泡2小時,再以常溫水淘洗2—3遍。以水和藜麥2:1的比例放入鍋中,藜麥是易熟食材,煮沸10-15分鐘,令其膨脹且有輕微香味即可。藜麥還可以與大米1:3混合,加入適量水烹煮。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藜麥表面有一層皂角苷,煮前需要用清水浸泡並反覆淘洗幾次,以免煮熟的藜麥會帶有澀味。但一般市場上售賣的都經過了處理,沒有了皂角苷或含量較少。
百搭的沙拉原料煮熟的藜麥會有可愛的小卷鬚,口感鬆脆,還有著穀物的清香,非常適合用來做沙拉,可以搭配的食材也是非常多的。
思路一:藜麥+清新蔬菜可以和如羽衣甘藍、芝麻菜、西洋菜等蔬菜搭配,再以酸甜口味的特色醬汁調和。
思路二:藜麥+馥鬱菌菇藜麥既可以小清新,又可以與松茸這種珍貴的菌菇相搭,兩者香氣,相輔相成。
思路三:藜麥+新鮮海鮮似乎藜麥與海鮮的搭配是廚師們的最愛,鮮魷、大蝦、三文魚,藜麥溫和的口感似乎更能襯託出海鮮的鮮甜。
思路四:藜麥+酸甜水果藜麥還可以和橙子一起搭配,加入濃縮番茄汁提味,酸甜爽口,是夏天中最受歡迎的一款沙拉。
藜麥的進階做法除了最基本的沙拉配置外,藜麥其實還有很多更高階做法,通過改變烹飪手法,調整口感,呈現出不一樣的藜麥風。
名廚江振誠主理的臺灣餐廳RAM,在一季一換的餐單中我們也能發現很多藜麥的影子。
讓臺灣食材與原味,用法式料理的國際語言呈現,這是主廚的初衷,為此他選用的臺灣南投的紅藜麥。春季菜單中將紅藜麥用花椒浸泡,然後裹在安格斯牛小排外面,牛肉軟嫩,藜麥生脆,還有微微的麻感,旁邊還搭配了高麗菜、鯊魚煙(臺灣當地食材)做成的煙高麗,奶味中帶著些許煙燻味道;新鮮生蠔做成的白色醬汁;菠菜芥末做成的綠色泡沫,用來解膩。
到了夏季餐單則用紅藜麥包裹著的雞肉,外脆裡嫩的口感對比非常有趣,和之前的搭配一脈相承,這次旁邊的醬汁變成了生蠔蛋黃醬、法國黃芥末做成的泡沫、臺灣鯊魚煙燉菜和以咖喱調味的高麗菜脆片,口感豐富多元。
在中餐裡,藜麥也不是毫無存在感,在北京的璟泰公館中,我們能看到小米燉海參的改良版—藜麥燴遼參。
藜麥的營養價值非常高,但處理不當就有類似「糠」一樣的口感,為此廚師先將藜麥先猛蒸,再燒,化解了藜麥粗糙的口感,最終與遼參搭配在一起,呈現Q彈的口感,當然特有的香氣也讓這道菜增色不少。
不論西餐與中餐,藜麥都可以通過改變質感,呈現不一樣的創意菜。
-end-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未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