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將張遼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吳主孫權一生恥辱的逍遙津之戰

2020-12-22 插畫師的三國夢

熟悉三國的朋友通常會用孫十萬代指孫權,而對於張遼則尊稱為張八百。這是因為孫權曾經帶兵十萬進攻曹操,結果卻被張遼以八百人擊敗。

至此之後,孫權就被稱之為"孫十萬",形容他打仗太糟糕。那麼到底是怎樣一場戰役,讓孫權輸得如此之慘呢?

一、逍遙津之戰兩國的背景

當時按狹義上的三國年限還算不是三國時期,算是東漢末年,孫權為了抵禦和預防曹操對江東的再次入侵,於是在江北濡須口建立了大型的軍事據點,防止曹魏軍隊的襲擊,這個據點也成為了江東北部的門戶之地,曹操自然也知道這個據點的重要性,於是頻繁的在此處由合肥為主要據點意圖攻佔這裡,雙方爆發了多次戰役,曹操甚至還親自率兵攻打,雖然勝多敗少,還俘虜了地方的大將公孫陽,但是卻依然不能拿下此地,只能無功而返。

曹操覺得迅速消滅江東集團不太現實,不如將此處的人口和物資遷移到他們的腹地中原,防止孫權派軍隊頻繁騷擾和劫掠,曹操一聲令下告知百姓讓他們遷徙,但是故土難移很多百姓不願離去,再加上曹操態度的強硬,至少十幾萬戶的百姓反而逃難到了江東,這讓曹操偷雞不成蝕把米,白白給敵軍送去人口和物資,大量人才也轉移到了東吳,這一代的百姓要麼認命去往中原,要麼逃到江東,使得淮南地區民生凋敝,只有皖城、合肥等軍事重鎮留有一些曹操的守軍。

孫權見狀知道這是拿下淮南地區的大好時機,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他率領軍隊、帶著呂蒙、甘寧等人開始攻打皖城,曹操守軍自然不敵,很快皖城就被攻陷,城中軍民被俘虜,得知這個消息大將張遼趕忙前去增援,奈何敵軍攻勢太猛,還沒等他到達戰役就已經結束了,他只能下令駐守防止東吳軍隊繼續進攻合肥。

二、錦囊妙計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時孫劉聯盟瀕臨崩盤,劉備借荊州不還,雙方劍拔弩張,甚至馬上就要開戰,曹操藉此機會選擇徵伐漢中的張魯,拿下這個通往益州的門戶,孫劉得知此消息之後,劉備率先進行退讓,因為他怕腹背受敵,於是雙方議和,沿湘水劃分平分了荊州。

隨即當年八月,孫權趁著曹操精銳部隊進攻張魯之際,起兵十萬意圖以兵力的絕對優勢拿下合肥城,控制淮南地區的重要據點,孫權帶上了一切精兵猛將,而曹操這邊,卻只有張遼的區區七千餘守軍,返回合肥駐守。

曹操無比信任張遼,但鑑於兵力確實懸殊,於是留下了一條錦囊妙計給張遼,讓他等江東軍隊兵臨城下的時候再打開,張遼打開的信函寫到:讓他等到敵軍的先鋒到達之際便派遣將領出城應敵,手下的將領都驚呆了,他們只有七千人!如何和這城外的十萬大軍交戰啊,如果是守城的話還能支撐幾日,出戰的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眾將領只有張遼領會了曹操的意思,大呼妙計。他理解的意思是,張遼如果率軍直接攻擊敵軍的先鋒,並且獲得一定的勝利之後,先鋒失敗必然會使得孫權大軍軍心大亂,原本必勝的氣勢受到挫敗,他們到時候在再守城便會容易許多,聽過張遼將軍的這番解釋之後眾將士也更加安心。

三、八百破十萬

張遼當機立斷,決定第二天早晨便直接率領精銳中的精銳騎兵突襲江東軍隊,殺他個措手不及,當天晚上他選擇了八百個勇士,殺牛宰羊犒勞這些"敢死隊",如何養足精神應對大戰,天亮了,張遼身先士卒直接率八百騎兵衝鋒江東的軍隊,江東的將士都看傻了,就看著這八百個魔鬼一路衝殺,光張遼自己就斬殺了十餘名士兵和兩個東吳的將領,一路過關斬將在對方軍陣之中如同蛟龍入海,甚至一路殺到了孫權的大旗之下。

孫權大驚失色趕忙招呼士卒護駕,張遼顯然是在戰鬥的洗禮中異常興奮,大喊孫權的名字羞辱他,若不是護衛手持長兵器在前方拼死護衛,孫權甚至可以命喪當場,就是這區區八百人,打的江東士兵丟盔卸甲,江東大將陳武都戰死當場,要不是江東將領潘璋殺死了想要退縮的逃兵,這一戰可能江東就敗了。

江東軍隊在看到後退者死的後果之後,才開始努力殺敵想要包圍張遼,張遼畢竟也是人體力有限,於是選擇突圍他帶領著五六十人殺出了重圍,但是看到身後跟隨他的八百將士還剩下數百,他不忍心將他們留在那裡送死,於是大顯神威,重新又殺了進去,帶著數百人又再次殺了出來,仿佛天神下凡,江東軍隊被殺得心驚膽戰攔都不敢在攔張遼。

這場戰鬥打到了中午,完美的完成了曹操本來的預想,也就是主將是張遼,換做他人也達不到如同天神下凡一般的戰役,江東軍隊被打的士氣大跌,甚至之後的很多年裡吳人都用張遼的名號嚇唬小孩,和他們說要是不聽話張遼就來抓他們了,可見張遼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合肥城內的軍民看張遼如同看戰神一般,對他心服口服。

之後江東再度發起攻城也是收效甚微沒有作用,隨後孫權的軍隊大規模的發生了瘟疫,不得已孫權只能下令撤退,只留下少量的部隊殿後,張遼發現孫權撤退了甚至下令追擊,孫權軍隊如同驚弓之鳥一樣,如果不是凌統拼死護主再加上張遼不知道孫權的樣貌,孫權甚至有可能被活捉或者殺死。可能張遼每每提到這件事都會捶胸頓足吧,所幸最終凌統憑藉著自己強悍的身體素質竟然遊過了逍遙津,最終回到了江東,孫權也在之後更加重用凌統。

四、結語

這場八百破十萬的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更加體現了張遼個人的勇猛和重情重義,還有曹操計策的高明,也能看出孫權步兵軍隊的實力相較於水軍來說確實低下,這也為孫權本人留下了一道大大的敗筆。

參考文獻:《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曾經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在三國時期,曹魏有著名的「五子良將」,其中的張遼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張遼出鏡率非常的高。不過機會很快就來了,在曹操剷平袁紹殘餘勢力的柳城之戰中,張遼斬殺了烏桓蹋頓單于,從此令曹營眾將刮目相看,為張遼日後成為頂級名將鋪開了道路。真正讓張遼成名的則是合肥逍遙津之戰,如果沒有這場戰役,那麼後人未必知道有張遼此人。
  • 誰是五子良將之首?從地位、戰功、影響來看毫無疑問是張遼
    之後諸將各自分工,臧霸前去阻攔韓當,于禁負責運糧,而張遼率領張郃等將領強攻天柱山,將其一舉掃平。與之同時或者隨後,夏侯淵又率領諸將擊敗了雷緒,戰事宣告結束。而曹操在給諸將論功行賞時,認定張遼在天柱山之戰立的功勞最大,賞賜增邑和假節。于禁獲得假節時間不明,但肯定是在張遼之後。
  • 五子良將張遼,把孫權打出心理陰影,張遼止啼嚇到小朋友
    除此之外,關羽也曾對曹魏一位猛將不吝誇讚,稱其武藝不在張飛之下,而此人,便是五子良將之首——張遼。 後來在官渡之戰,曹操讓關羽和張遼為前鋒,關羽作為主將,張遼跟著去打醬油。 但萬萬沒想到,張遼在官渡之戰中的表現讓曹操覺得他還是有點東西。袁紹兵強馬壯的豪華部隊竟然敗給兩名剛收入麾下不久的新人。曹操這才知道自己這次是真的撿到寶了。 張遼從此開始在歷史中譜寫自己的史書,其中打的最出彩的一仗就是逍遙津之戰。
  • 大敗張飛關羽擊瞎夏侯惇,他是三國特戰之王,因過早隕落鮮為人知
    逍遙津一戰張遼曠古爍今,八百兵士破孫權十萬大軍,將自己的名字永遠載入軍事史。張遼在歸順曹操前,原為呂布麾下八健虎騎將,呂布左右兩位副將之一。逍遙津戰役張遼所用的急速奔襲戰法,借鑑了與其同為呂布副將的故友成名戰術,他堪稱三國時期戰法大師,並是三國特戰部隊的總指揮,這位張遼的故友就是高順。
  • 《三國演義》作為吳國的大將,丁奉是怎麼樣一戰幹掉了張遼的?
    魏文帝曹丕執政的時候,對張遼也十分敬重,曹丕派張遼和曹休徵討孫權,當時張遼身體有病,孫權聽說張遼來了,心裡十分害怕,他對眾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見孫權在張遼身上已經做下病了,對當年一戰還心有餘悸。張遼打敗吳將呂範後,病死在江都。丁奉是東吳名將,他最出名莫過於東興之戰。
  • 如果張遼加入蜀漢,那麼五虎上將應該踢出誰?
    首先,蜀漢沒有五虎將這個說法,即使是按照民間傳說中的關,張,馬,黃,趙這五個人來說,張遼可以頂下趙雲,而且排名應該還在黃忠之上,五虎將中關羽張飛的地位是鐵打的,誰都動不了,馬超是一方諸侯,世代簪纓,身份貴重,黃忠是荊州籍武將的代表,隨劉備入川「數有戰功」,在漢中陣斬曹魏主將夏侯淵,居功至偉,而趙雲的條件就遜色多了,在正史中,趙雲從來沒有過陣前斬將的經歷,也沒有獨立帶兵負方面之責
  • 從戰略戰術地理位置的角度,全面分析孫權北伐無功而返的原因
    襄樊之戰開始後,關羽一度所向披靡,此時只要孫權助力關羽或趁機攻打合肥,曹操就會顧此失彼。但在關鍵時刻,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決策層暴露出了戰略目光短淺的致命弱點,在襄樊之戰膠著的時候,他們竟然盤算著要從關羽手中奪回荊州三郡,而孫權的小心思也逃不過戰略高手曹操的目光,曹操決定以退為進,他以事成後將蜀漢所據的荊州三郡讓給孫權做為條件,讓孫權從背後夾擊關羽。
  • 孫權為什麼被叫做「孫十萬」?因為他真的很能白給
    歷史不過如此,今天來告訴你孫權為什麼又叫孫十萬公元215年,孫權率領十萬大軍,試圖拿下合肥,而此時守合肥的有張遼、李典、樂進,實力非常懸殊,因為當時曹操在赤壁剛敗不久,留在合肥的士兵不多。於是,張遼在前夜募集勇士,得到八百人,殺牛犒賞軍士,準備明日大戰。天亮的時候,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死數十人,斬兩員大將,張遼大呼自己的名字,衝入軍營,到達孫權旗下陣營。宋謙、徐盛軍都不敵,士兵開始潰散,潘璋在後,馳馬追上,在馬上斬殺宋謙、徐盛軍中的兩個逃兵,士兵見此,都回頭再戰。孫權見如此情況很吃驚,沒辦法只好登上山頂躲著。
  • 孫權雄心壯志,後來為何「蔫」了,是什麼斷送了他北徵的念頭?
    如果要說東吳栽跟頭最多的應該幾次合肥之戰,東吳孫權五次討伐合肥,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戰略地勢方位講,選擇合肥前可攻入曹魏青州之地,後可退回長江防線,相互依託東吳水軍強盛,自曹魏赤壁之戰大敗把收容的劉表水軍丟失以後,曹魏基本水軍力量對比很微弱。同時曹魏滅二袁時,氣勢壓迫遼東公孫康投降,但其是為保存實力,並不是徹底的心服歸降。
  • 江表十二虎臣之特種兵之王——陳武
    陳武也被陳壽列入江表十二虎臣,是很多人是不服氣的,因為陳武太炮灰了,成了逍遙津之戰張遼封神的背景板,雖然逍遙津之戰徐盛、甘寧、凌統包括孫權都差點喪命,但是真正戰死的有名有姓的武將只有陳武一人。陳武董襲如果說逍遙津之戰還可以說是陳武勇於作戰,視死如歸。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齊、韓、魏、趙(包括中山國,此時中山已臣屬趙國,中山國軍隊屬趙軍戰鬥序列)、宋五國合縱攻秦,秦國被迫向韓魏兩國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秦將向壽攻韓,取武始。當年年底,穰侯魏冉推舉了此時尚名不見經傳的左更白起替代向壽為將繼續攻韓之役,並在次年年初攻克了韓國的新城。
  • 夷陵之戰劉備最多只損失了5萬人,蜀漢為什麼卻因此一蹶不振呢?
    「漢中之戰」雖然勝利,劉備也是傷亡慘重,國庫空虛。接著是關羽「襄樊戰役」失敗被殺,現在又經歷「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的錢糧已經無法再經歷大規模戰役了。 而劉備前期的「涸澤而漁」政策使蜀中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恢復能力降低。後期諸葛亮進行了一段時期的「休養生息」,初步恢復了經濟,才使蜀軍能夠進行北伐。
  • 司馬懿的成名之戰:千裡奔襲,斬殺一位三國名將!
    不久之,孫權派兵攻打曹魏,而司馬懿因為退敵有功,所以同年十二月,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對於司馬懿來說,抵擋東吳的進攻,只是小試牛刀。不久之後,司馬懿即將迎來自己的成名之戰。太和元年(227年)六月,魏明帝曹叡命司馬懿駐紮宛城,加督荊、豫二州。
  • 劉備一生真正錯過的名將只有這三人,沒有太史慈也沒有張遼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了解在魏蜀吳三方勢力中,劉備的人才積累最為薄弱,就拿麾下名將來說劉備時期除了五虎上將和魏延之外,還真沒幾個拿得出手的名將,這方面不要說和曹操比,就是和孫權相比也頗有不如。當然劉備一生也錯過了幾位日後名震一時的名將,之所以錯過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原因,今天就說說劉備錯過的這三大名將。龐德說劉備錯過龐德指的並不是襄樊之戰關羽不應該在勸降不成的情形下斬殺了龐德,戰前龐德放言說:「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已存必死之心,戰敗後關羽勸降時又怒罵關羽:「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震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孫權相比於曹操,劉備,屬於守業之主,能把孫策留下的地盤守住就不錯了。
  • 張郃:三國武力計算器,一生都在追趕張遼的路上
    張遼、徐晃、張郃、于禁、樂進合成為曹魏「五子良將」,是曹操建功最為出眾的五位非宗室將軍,論戰力、統帥才能,都足以睥睨當時之名將。陳壽也評論「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五子良將「五子」之中,樂進加入最早,張郃最晚;而論軍功和嘉獎,張遼最多,張郃最少,張郃看著本家兄弟一路升遷,也是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