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易,多一些被討厭的勇氣

2020-12-13 清歡如許

真正的自由,就是有勇氣被人討厭。

1

這兩天差點被一個朋友氣死。

她們單位有個內部刊物,每次任務分派到她這時,都會來找我代筆。

以前業餘時間充足的時候,我時不時地幫她改一篇交差,沒想到習慣成自然,後來連寫發言稿這樣的事情都要找上我。

礙於情面,我經常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她無償服務。

不過這次我確實擠不出時間,便婉拒了,還給她發了一條信息詳細說明原因,結果我就被拉黑了。

一開始我還挺自責的,覺得好像欠她點什麼,也很遺憾這麼十幾年的交情交沒就沒了。

仔細想想,我做錯什麼了嗎?求助是她的意願,幫不幫則是我的選擇,拒絕本身就是我的權利。

慢慢地,我的心情越來越輕鬆,甚至還有些慶幸,活到這個歲數,總算有了一些被討厭的勇氣。

生活中像我這樣被「不好意思」耽誤的人,應該不在少數吧!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段這樣的描述:

打車時,不好意思不跟司機聊天,不管司機聊什麼,都配合著一起聊。在同事中,從不發脾氣,也不和其他人發生矛盾。今天幫人改個PPT,明天寫下方案,總能盡力滿足對方的需求,即使有時犧牲自己的利益。微信聊天,沒有秒回就內疚,每次都仔細斟酌自己的用詞和表情,對話框的文字寫了又刪,總怕說錯話。

這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因為怕被人討厭而小心翼翼,基本上不拒絕任何人請求,過得無比心累。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對於人類這種群體動物而言,不幸與幸福之源,都在於人際關係。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人生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有多少被人討厭的勇氣,爭取了多少做自己的自由。

2

日劇《被討厭的勇氣》中有這樣一幕,女主蘭子在蛋糕店排隊買蛋糕,這時一個小女孩衝到櫥窗前興奮地喊,「我要吃草莓蛋糕!」

這時櫥窗裡只剩最後一塊草莓蛋糕了,雖然小女孩被媽媽拖回了隊尾,但排在前面的大人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其他種類。

氣氛十分融洽,直到蘭子遵從內心的意願買走了草莓蛋糕。

小女孩「哇」地一聲哭出來,周圍人驚愕地望著蘭子:這個人也太不懂社會規則了。

其實蘭子一沒有插隊,二有拒絕他人的權利,她沒有達到的社會規則是什麼?

是討人喜歡。你要討別人的喜歡,就要閹割掉自己的喜歡。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合群、要受歡迎,不會有哪個家長說,「來,我教你怎麼應付別人的討厭。」

所以「尋求認可」是我們社交中的關鍵詞,即使是委曲求全,也要經營好「討喜」的人設,即使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樂於這樣做。

我有一位親戚以溫和慷慨著稱,令人費解的是他娶了一個兇悍霸道的老婆。

小時候總聽身邊的大人吐槽他是好漢無好妻,長大後我才明白,這是他主動選擇的結果。

這位親戚很有錢,誰家有個事都先想到他,很多時候他想拒絕,但又怕別人的非議,於是「霸道厲害」的老婆就出現了,來,借錢寫字據,還錢按規矩。

其實這種「厲害」就是一種被人討厭的勇氣。

這樣的人會因為被討厭而過不好這一生嗎?

這位親戚的妻子,我應該叫表嬸。表嬸夫妻恩愛,孩子爭氣,身邊不乏欣賞她處事風格的朋友,也沒見她活得煢煢孑立的樣子。

正如蘭子在吃下最後那塊草莓蛋糕後的內心獨白:「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可以主宰,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

3

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著,同樣,他人也不是為了回應我們的期待而存在。

可能有人會否認,人際關係應該是充滿羈絆的,是需要相互認可才能形成良好合作的,怎麼能「各活各的」呢?

可事實就是,你即使再努力,做得再好,也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

例如為朋友無償寫稿的我,迫不得已把錢借給信譽不好的親戚的你,一次不到位,關係就破裂了。

既然如此,何必讓自己活在關係隨時破裂的恐懼中呢,多一些被討厭的勇氣,可能會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輕鬆

阿德勒曾說,「課題分離」應該是人際關係的起點,讓你的課題歸你,我的課題歸我,解開「纏繞」,恢復「聯繫」。

纏繞是不分你我,聯繫是建立邊界,分清你我,人生所有的課題,包括交友的課題、工作的課題有愛的課題,都要從分清「你我」開始。

在影片《囧媽》中,徐崢飾演的兒子伊萬覺得媽媽「心裡住著個理想的兒子」,並且鍥而不捨地想把他改造成心中的樣子,所以在他的每個人生課題裡都要留下強悍的標記。也讓他潛意識地疏遠和逃離。

最後在這場不得不進行的長途旅行中,母子間的最後和解,並不是因為我看到了你的愛,而是「你放了我,也放過了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別人的意願歸別人,自己的人生歸自己,你不必活成別人喜歡的模樣。

4

我有一位朋友,一直在群體裡格格不入。

中學的時候,她憑自己的努力從普通班考入快班,但成績長時間墊底,同學們都孤立她,連班主任都委婉地勸她先回慢班,她說「不要」,別人愛說啥說啥去。

30歲成了剩女,對親戚朋友的「勸告」充耳不聞;35歲遇到了真命天子,還比她小6歲,周圍有些人說的話,比她當「剩女」的時候還難聽,她的反應是兩眼一翻,與你無關。

她小從就因為」跩」被很多人討厭,但並不妨礙她吸引真正能欣賞她的人。

她在朋友圈寫過一段話,我覺得特別經典:

被同學討厭,被親戚逼婚,或者被惡意揣測,那些不過都是」杯中風暴「,我們遲早要跳出這個杯子的。一旦跳出去,那些猛烈的風暴就變成了微風。所以你還在杯子中時,不妨告訴自己,世界上只有兩件事,關你啥事和關我啥事。

一個合格的成年人,多少要有點被人討厭的勇氣。

這不是要你去吸引負能量,也不是勸你培養「你們隨便批評,老子不在乎」的蠻橫,而是無論何時你都要記得遵從自己內心的判斷:當你的選擇和別人的期待產生衝突的時候,要有足夠的勇氣走向自己更想去的那個方向。

作家蔣方舟有句話說得很好,「真正能夠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人生不易,多一些被討厭的勇氣,就少一些患得患失的壓力,省下這份精力,好好愛自己。

相關焦點

  • 《被討厭的勇氣》
    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理論貫穿全文,採取禪師與青年對話的形式,深入淺出的將人生課題中常見問題的解藥傳達給讀者,希望能把讀者從「自我從過去」、「人際關係」「未來中」解放出來。書中提到的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要去吸引被討厭的負向能量,而是告訴讀者,如果我們遇到生命中想綻放出最美的光彩時,那麼,即使這過程中,有被討厭的可能,我們都要有勇氣去行動去實現它。
  • 《被討厭的勇氣》|有被討厭的勇氣,就已經獲得大半自由了.
    >真想變得自由的話,別人怎麼看你就不要去在意了」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都想被人喜歡,沒有人無由來想被人討厭。我們不僅希望被喜歡,而且害怕被討厭.從來沒人溫柔的拍拍你的肩膀,輕聲說:沒關係的,被討厭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 自己選擇的不幸,決心不改變的人生,我們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直到我讀了這本書,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日本文學作家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我感謝這本書,在迷茫無助的時刻,給予我理清自我的思路和追求幸福的勇氣。如果你和我有相似的感受,歡迎和我一起,走進這本書所架構的美妙邏輯體系,去感知阿德勒心理學的偉大力量。
  • 讀書筆記|《被討厭的勇氣》:人生的煩惱都是自找的
    書籍信息書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日]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譯者:渠海霞出版社《被討厭的勇氣》就是這麼開始的。這是一本非常好讀的心理學著作,全書沒有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沒有案例分析和解讀,僅通過「哲人」和「青年」兩人的對話來傳達作者的觀點:人可以改變、世界極其簡單、人人能獲得幸福。
  • 《被討厭的勇氣》:我們都躲不開的三大人生課題
    《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2015年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看這本書,首先是內心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唆使,被題目吸引了,看了一遍電子書總覺得不夠過癮,後續又買了紙質版書籍,讀起來更有味道,說不上來原因,可能與個人閱讀習慣有關吧。
  • 《被討厭的勇氣》:學會做課題分離,不再害怕被討厭
    而且這樣的人也很常見,明明有很多人喜歡他,喜歡他的人遠遠多討厭他的人,他卻偏偏只能感受到少部分的討厭,而忽略了那麼多人對他的喜愛這部分人的注意力往往聚焦在一個微不足道的地方,長年累月,已經習慣用討厭的部分來看待問題,並用這種態度來評價整個世界了。
  • 《被討厭的勇氣》:認清這3點,你的人生就能獲得更多幸福
    這本書的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是日本的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書中採用對話的形式,以講故事的形態總結了心理學巨頭之一——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今年似乎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思想接觸比較多,也比較認同他的思想,但當我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看到封面上寫著「所謂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 《被討厭的勇氣》讀後感——改變自己需要勇氣
    昨天看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還沒看完就匆匆寫了一些心得。剛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有些小激動——阿德勒的觀點太顛覆我們傳統認識,有點腦洞大開的感覺。今天心情平靜下來,回復常態再去想這本書,我的幾個軟肋被戳中了。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說的再準確不過。「改變」這個詞應該可以說是讓人又愛又恨的一個詞。
  • 為什麼有些人討厭自己?對自我評價比較低?那是缺乏被討厭的勇氣
    昨天晚上,自五一勞動節後又一次拿起了《被討厭的勇氣》,再一次凌晨入睡。上次閱讀了一部分內容,也就是第一章節(夜): 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書中的見解是我們的不幸是我們自己造成,是因為我們自己不斷下定「不要改變」的決心,缺乏選擇新的生活方式的勇氣,也就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
  • 知樂日記:阿德勒的書《被討厭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 文:知樂 圖:網絡 音樂歌單: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而是為了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
  • 阿德勒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
    我經常用這件事情來做為分享開端,以前我將我的不善於溝通、表達、緊張歸結為自己的靦腆,事實是我缺乏自信與勇氣。自那以後,我每周會花一些時間去準備分享,每周例會上主動分享內容以此來鍛鍊自己。同樣在公號寫文章不單單是寫給大家看,也是寫給自己看的。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它是兩位日本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對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理論的解讀。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大學時有個室友,其實是一個很有主見很有思想,能力強情商也很高。在校優秀是個學生會主席,朋友也很多。
  • 《被討厭的勇氣》:拆解人生課題,誠然面對未來
    (四)過分幹涉甚至擔負起別人的課題,這會讓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為自己的人生而苦惱一 首先要弄清楚「這不是自己的課題」這一界限;然後請丟開別人的課題。這是減輕人生負擔,使其變得簡單的第一步。(一)討厭的上司讓你生氣,其實是人生謊言。例如與上司的關係,因為被上司疏遠所以無法工作,我工作幹不好全是因為那個上司。說這種話的人其實是搬出上司來做「幹不好工作」的藉口。這是阿德勒所提到的「人生的謊言」。(二)原因目的雙重思考方式,結果大不同。
  • 改變人生的6個心理革命:你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嗎?
    點擊下圖立即入駐 ↓ ↓「人生沒那麼困難,是你讓人生變得複雜了,其實,人生非常單純
  • 《被討厭的勇氣》與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幸拜讀了 岸見一郎 的《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致力於研究阿德勒心理學。阿德勒作為心理學的三巨頭之一,而為大眾所熟知。阿德勒心理學,與佛洛依德和榮格心理學的區別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從目的論而不是從原因論的角度出發,來討論的人類的行為。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的自由不怕被別人討厭
    《被討厭的勇氣》是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共同創作完成,兩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和研究。 為何要對兩位作者做如此介紹,如果你閱讀過《被討厭的勇氣》就明白了。
  • 《被討厭的勇氣》:還在為人際關係煩惱?你需要這2點建議
    也許是和家人因為一些事情發生爭執,覺得家人不理解自己;也許是和同事因為工作問題發生爭吵,彼此之間氣氛尷尬;也許是和朋友因為一些事情鬧了不愉快,好久不聯繫。發生了這些事情,我們都會很煩惱,不知如何解決。但是,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總結出來一點,那就是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 《美食總動員》:從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看「被討厭」勇氣的意義
    但每個人對電影的感受並不完全相同,我看到的,更多是勇氣的重要性。夢想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遙不可及的理想國,但對那些擁有不懼怕被別人討厭,始終堅持自我的人而言,便是可以實現的人生階段。01如果人生是下落的滾石,那「被討厭」的勇氣,就是反慣性的推手不想被別人討厭是人類極其自然的欲望與衝動——康德
  • 此念手記|《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感受到自己有價值的時候,孩子才開始真正有勇氣
    當今天的成年人遇到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問題,習慣性地歸因於原生家庭的時候,《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你是個成年人,你有能力做選擇,有能力改變自己的人生,你有面對不完美、不被人喜歡、甚至被人討厭的勇氣。這樣的勇氣從何而來?這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雞湯」呢?
  • 在全球掀起阿德勒心理學的第一人,他讓數百萬人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他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諮詢,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詢師與顧問。致力於研究專業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有30年之久:由岸見一郎譯著的有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講義》和《人為什麼會患神經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學入門》《拋開過去,做喜歡的自己》等多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