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書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裝裱不僅能裝飾書畫作品,還能保護畫心,便於展示和保存。書畫裝裱匠人用自己的手藝將時間留住,讓書畫古籍的生命得以延續。近日,記者來到廣宗縣裝裱修復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李巧英的工作室,探訪了破舊古書畫經過20餘道繁雜工序後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
二十道傳統工序令書畫恢復原貌
走進李巧英的工作室,她正坐在桌前,拿著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翻動著手裡的那幾張有點泛黃的紙張。不大的工作室被擺放得滿滿當當,書畫佔了大部分空間。案臺上,則是噴壺、棕刷、排筆等修復用的工具。
「我二十歲就開始當學徒,和衛魁勳老師學習書畫裝裱和修復。」李巧英說。談及當年為何會從事裝裱這一行,李巧英笑著說,原因很簡單,當時就想著這也是一個行當,也算是一門手藝,而且每天能欣賞很多的字畫,很有意思。
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非常繁雜,分多道工序。主要有洗粉、製漿、衝洗、揭舊、嵌補、全色、託心、託綾等幾大步驟,而又細分為二十幾道工序精心操作。每一項工藝都需要小心翼翼,精雕細琢,容不得半點馬虎。
李巧英說著,拿起手中的刀,對桌面的那幅畫卷有汙垢的地方輕輕刮拭,「去除汙垢的時候手一定要輕,既要把汙點刮掉,又不能損傷紙張,力度一定要掌握好,而且不能有遺漏的地方。」李巧英介紹。若是對古舊書畫、藝術珍品的修復則更為複雜。首先將舊畫從原件揭下,然後洗除黴汙、修補破洞、全色接筆等,再奔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裱制。其操作風險、技術含量要求極高。
經過不斷學習,李巧英熟練掌握了廣宗裝裱修復技法。通過學習更為傳統的裝裱技藝,將外來技藝融入廣宗傳統裝裱修復技藝之中,為廣宗獨特的裝裱修復技藝注入了新的血液。廣宗裝裱修復技藝有了新的飛躍,逐漸形成了「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修舊如舊,淡雅脫俗」的獨特風格。
1700年歷史源於魏晉南北朝
據李巧英介紹,裝裱作為中國傳統行業,出現於1700多年前的魏晉時期,擴於六朝,到了唐宋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南北方分別形成了蘇裱和京裱兩個風格。京裱以北京為代表性,蘇裱則以蘇杭兩地為代表性。古代裝裱的專稱叫做「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
「裝裱書畫是一門工藝,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李巧英說,它不但與書法、繪畫和篆刻諸門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還涉及到收藏、鑑賞、文學以及美學各個方面的知識修養。
明末清初,廣宗書法家陶東山、畫家徐光楣、張永弼、張慎等在直、魯一帶名聲很大,隨之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入廣宗。
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是一項講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專門技藝,具有裝飾美化和文物保護功能。形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直至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書畫藝術得到廣泛普及,廣宗書畫裝裱修復得到復甦發展,裝裱修復行業日益繁榮。
願古老技藝注入年輕血液
傳統的書畫修復與裝裱技藝可視為中國的一項絕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作為一種匠人技藝,雖與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相伴相生,但始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近年來,受快速高效、簡單易學裝裱機器的誕生與推廣的衝擊,廣宗手工傳統裝裱修復技藝因其做工複雜、成本高、周期長而漸漸被冷落,學習的人也寥寥無幾,這項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面臨極大危機。
所幸,廣宗縣對這項傳統工藝極其重視,2018年,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成功申請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縣制定了裝裱修復保護方案、保護傳承這一傳統文化遺產。
「我知道這個行業不好幹,受到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職業追求各方面的影響,現在,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很缺乏,當年和我一起學習裝裱的同學,現在有很多都已經改行了。」作為第四代傳承人,李巧英說,不忍將這門工藝斷送在自己手上。
未來李巧英將全力以赴培養傳承人,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讓這個古老的手藝可以注入年輕的血液,代代相傳。
原標題:《傳承400餘年!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