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400餘年!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

2020-12-06 澎湃新聞

傳承400餘年!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

2020-01-19 2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書畫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裝裱不僅能裝飾書畫作品,還能保護畫心,便於展示和保存。書畫裝裱匠人用自己的手藝將時間留住,讓書畫古籍的生命得以延續。近日,記者來到廣宗縣裝裱修復技藝第四代傳承人李巧英的工作室,探訪了破舊古書畫經過20餘道繁雜工序後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

二十道傳統工序令書畫恢復原貌

走進李巧英的工作室,她正坐在桌前,拿著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翻動著手裡的那幾張有點泛黃的紙張。不大的工作室被擺放得滿滿當當,書畫佔了大部分空間。案臺上,則是噴壺、棕刷、排筆等修復用的工具。

「我二十歲就開始當學徒,和衛魁勳老師學習書畫裝裱和修復。」李巧英說。談及當年為何會從事裝裱這一行,李巧英笑著說,原因很簡單,當時就想著這也是一個行當,也算是一門手藝,而且每天能欣賞很多的字畫,很有意思。

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非常繁雜,分多道工序。主要有洗粉、製漿、衝洗、揭舊、嵌補、全色、託心、託綾等幾大步驟,而又細分為二十幾道工序精心操作。每一項工藝都需要小心翼翼,精雕細琢,容不得半點馬虎。

李巧英說著,拿起手中的刀,對桌面的那幅畫卷有汙垢的地方輕輕刮拭,「去除汙垢的時候手一定要輕,既要把汙點刮掉,又不能損傷紙張,力度一定要掌握好,而且不能有遺漏的地方。」李巧英介紹。若是對古舊書畫、藝術珍品的修復則更為複雜。首先將舊畫從原件揭下,然後洗除黴汙、修補破洞、全色接筆等,再奔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裱制。其操作風險、技術含量要求極高。

經過不斷學習,李巧英熟練掌握了廣宗裝裱修復技法。通過學習更為傳統的裝裱技藝,將外來技藝融入廣宗傳統裝裱修復技藝之中,為廣宗獨特的裝裱修復技藝注入了新的血液。廣宗裝裱修復技藝有了新的飛躍,逐漸形成了「用料考究,做工精良,修舊如舊,淡雅脫俗」的獨特風格。

1700年歷史源於魏晉南北朝

據李巧英介紹,裝裱作為中國傳統行業,出現於1700多年前的魏晉時期,擴於六朝,到了唐宋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到了晚清民國時期,南北方分別形成了蘇裱和京裱兩個風格。京裱以北京為代表性,蘇裱則以蘇杭兩地為代表性。古代裝裱的專稱叫做「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

「裝裱書畫是一門工藝,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李巧英說,它不但與書法、繪畫和篆刻諸門藝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還涉及到收藏、鑑賞、文學以及美學各個方面的知識修養。

明末清初,廣宗書法家陶東山、畫家徐光楣、張永弼、張慎等在直、魯一帶名聲很大,隨之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傳入廣宗。

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是一項講究實用性和藝術性的專門技藝,具有裝飾美化和文物保護功能。形成於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其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心授。直至改革開放後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日益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迫切,書畫藝術得到廣泛普及,廣宗書畫裝裱修復得到復甦發展,裝裱修復行業日益繁榮。

願古老技藝注入年輕血液

傳統的書畫修復與裝裱技藝可視為中國的一項絕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作為一種匠人技藝,雖與中國書畫的發展歷史相伴相生,但始終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近年來,受快速高效、簡單易學裝裱機器的誕生與推廣的衝擊,廣宗手工傳統裝裱修復技藝因其做工複雜、成本高、周期長而漸漸被冷落,學習的人也寥寥無幾,這項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面臨極大危機。

所幸,廣宗縣對這項傳統工藝極其重視,2018年,廣宗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成功申請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宗縣制定了裝裱修復保護方案、保護傳承這一傳統文化遺產。

「我知道這個行業不好幹,受到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職業追求各方面的影響,現在,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很缺乏,當年和我一起學習裝裱的同學,現在有很多都已經改行了。」作為第四代傳承人,李巧英說,不忍將這門工藝斷送在自己手上。

未來李巧英將全力以赴培養傳承人,她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讓這個古老的手藝可以注入年輕的血液,代代相傳。

原標題:《傳承400餘年!廣宗裝裱修復技藝:讓破舊書畫煥然一新!》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90後」裝裱修復師:讓古畫「起死回生」的人
    7日,中國吉林網記者找到了古畫裝裱修復師欒天陽,探訪破舊書畫經過十餘道繁雜工序後「蛻變」煥然一新的古老技藝。其術: 「書畫郎中」妙手回春 探尋字畫復活術的奧秘 長春市朝陽區建平街上的慧院平日並不喧鬧,而「藏」身其中深處的修復室,是屋內最安靜的角落。
  • 過硬裝裱工藝為古書畫「護航」
    讓古籍修復速度趕上古籍折損速度  古語說,三分字畫,七分裱。裝裱工藝歷來被視為書畫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環。中國傳統書畫作於宣紙和綾絹之上,宣紙質地纖薄、柔軟,一經墨色浸染,往往褶皺不平,既減弱了墨色神韻,也不便於觀賞和收藏。裝裱後,書畫加固加厚,丹青妙墨也更有意境。
  • 三分書畫七分裝裱,書畫和裝裱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它就是——宣紙
    古人曾謂:「裝潢者,書畫之司命也」、 「三分畫七分裱」,透過書畫精良裱褙師傅的巧手,使珍奇書畫,透過細心得體的託襯裝裱,更能彰顯作品的高雅與價值。書畫和裝裱都離不開一樣東西,它就是——宣紙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的傑出代表,具有質地綿韌、不蛀不腐等特點,為水墨暈章、氣韻生動的書畫多樣性提供了物質保障,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事業的發展,書畫藝術作品依靠宣紙流芳於世。
  • 90後女孩熱衷手工裝裱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書畫與裝裱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尤其是傳承千年的手工裝裱,更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的瑰寶。隨著機器裝裱的快速發展,如今阜陽市從事手工裝裱行業的人越來越少,尤其缺乏年輕力量的補給。然而,90後程程卻熱衷手工裝裱,並且一學就是10多年。
  • 南宋人如何裝裱書畫
    唐 孫過庭 書譜 圖中可見,在重新裝裱時部分鑑藏印被裁去 原標題:南宋人 如何裝裱 書畫   宋人周密《齊東野語》中有《紹興御府書畫式》一節,記述了南宋宮廷裝裱歷代書畫名跡的規範和要求。
  • 用石花菜做漿糊裝裱書畫
    傳統手工裝裱與修復技藝見匠心    羅偉軍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從事裝裱行當十幾年,有著手藝人的專注和細心。2009年,他師從省博物館修復專家李濤,並受教於故宮博物院專家楊澤華及國家博物館專家王博等多位名師,深得手工裝裱精髓,現為湛江45號美術館的專職裝裱師。
  • 上饒俞文軍,以手工裝裱技藝,為字畫增色添彩
    亂世黃金,盛世書畫!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人們對傳統書畫藝術的喜愛與追求,轉化為風靡各地的字畫鑑賞收藏熱,字畫裝裱業也隨之興盛。在江西上饒市,有一位愛好書法的裝裱師,雖然起步較晚,卻是積30年之功跨界轉型的代表,他就是上饒文錦齋齋主俞文軍。
  • 淺談書畫裝裱用紙
    書畫紙是以竹子、麻類、樹皮、草類為原料,採用手工竹簾(現代使用圓網造紙機)抄制而成,紙張白度低,有一定的吸墨性。但是紙張的耐久性差,容易蟲蛀損壞,只能作為練習使用。宣紙是書畫紙的一種,主要原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以安徽涇縣出產的最有名。關鍵詞:宣紙 書畫紙 裝裱 修復早在1900年前,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就寫到:「紙,絮—苫也」。
  • 「畫醫」妙手讓書畫殘片重獲新生
    原標題:「畫醫」妙手讓書畫殘片重獲新生——非遺傳人廖炳德希望將書畫修復與裝裱手藝傳承後人廖炳德正在修復書畫作品重慶日報消息,一堆又潮又髒的碎畫片,沒想到竟能復原成一幅名家畫作。1月10日,記者來到三峽古玩城實地探尋這一「神技」。擁有這一「神技」的人叫廖炳德,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廖記傳統裝裱技藝」第五代傳人。
  • 巧用書畫裝裱治療破損書畫
    書畫裝裱不僅能讓書畫變得美觀,也可以「治療」已破損的書畫。尤其是流傳至今的古書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即便是近現代乃至當代的書畫作品,如果保存不當,造成的損失也很大。什麼樣的書畫需要修復,一般修復需要哪些步驟?平常人家中要如何保存書畫,才能更好起到保護作用呢?對此,記者專訪了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副研究員李濤。
  • 裝裱書畫:為什麼要用傳統漿糊,而不用膠膜機裱?
    書畫裝裱是我國獨有的一種裝潢工藝,它是隨著國畫和書法藝術的發展而產生的,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後來隨著書畫裝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在書畫作品四周鑲嵌綾絹等絲織品裝飾外緣,並在背面託紙使其加固定型的完整裝裱工藝。經過裝裱後的書畫作品平整堅挺,易於舒捲張掛,且方便收藏和流傳。同時,裝裱工作者根據書畫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構思品式、搭配鑲料,使裝裱藝術所具有的造型美、結構美和裝飾美與書畫作品有機結合,達到珠聯璧合的效,作品也因此得到烘託和升華。
  • 非遺的魅力: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可以給書畫「整容」了……
    早在2000年前,古人就在考慮,如何將書畫作品保存的更久遠,起初只是將書畫簡單的加厚、加固,後來隨著書畫裝裱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逐漸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裝裱體系。經過裝裱後的書畫作品平整堅挺,易於舒捲張掛,不但起到了保護原畫心的作用,且方便收藏和流傳,我們至今能扔欣賞到500年以前的書畫作品,就是得益於裝裱的功勞。從事書畫裝裱修復的人員,就像醫生一樣,面對一幅將要修復的書畫,一定要對症下藥,不同損毀程度以及不同原因造成損毀的書畫,採取的修復措施都是不相同的。
  • [走基層]書畫裝裱師:與糨糊打交道的人不「搗糨糊」
    走進朵雲軒的裝裱工作室,一股糨糊味道撲面而來。一般人只要呆個幾分鐘就會不習慣,但裝裱師鬱德興卻因為全神貫注的在託裱書畫,而絲毫沒有感到有人進來。作為業內赫赫有名的書畫裝裱師,鬱德興在日常還是非常低調,即使在網際網路信息發達的今天,你在百度輸入「裝裱+鬱德興」,也沒有任何的相關信息。
  • 書畫修復|上博五大工序「絕活」多,男會針線,女會鋸木
    上海博物館的書畫裝裱與修復一直傳承有緒,從建館之初就匯聚了一批蘇幫、揚幫的古畫修復高手,對於各個流派的取長補短,才形成現在上海博物館書畫裝裱與修復的風格特徵。上博也走出來了不少書畫裝裱與修復名家,如曾修復《女史箴圖》的邱錦仙。上海博物館當下的書畫裝裱與修復的發展狀況與古畫修復要求是怎樣的?「畫郎中」在修復中都做些什麼?
  • 北派裝裱之北京裱畫雜談
    北京裝裱也稱「京裱」,是我國裱畫的主要派別之一,北京裱畫是北派裝裱最為典型的裱畫。北京裱畫講求防燥、防裂,傳承了「宣和裱」的宋氏風格,比如在裝裱各種類別的軸類裱件時兩邊常加鑲旗杆小邊。北京裱畫的藝術形式是在繼承「宣和裱」風格的基礎上又有根據北京裝裱的發展需求而創新的。
  • 手工書畫裝裱是如何煉成的,一人簡說
    手工書畫裝裱,是一件技術含量很高的行業。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等等,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碑帖)的技術。裝裱是一份非常苦的工作。手工裝裱對中國傳統書畫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個優秀的手工書畫裝裱匠人,不只是僅僅會裝裱,他一定會修補書畫。簡介裝裱手工書畫裝裱,是中國傳統裝裱技藝,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 收藏 | 書畫裝裱款式大全
    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摺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
  • 美院油畫研究生搶分書畫裝裱市場一杯羹
    「隨著書畫收藏和家居裝飾行業的升溫,廣東的裝裱市場近幾年也在迅猛發展。據保守估測,目前一年市場總量已超過20億元。而我們的目標,就是以苦練多年得來的精湛技藝攔腰殺入,從中分走一杯羹。」    結緣五年潛心鑽研裝裱技藝     加溼、刷平、抹漿糊、託底……昨日,在完成這一系列標準的裝裱預備流程時,林友和他的隊友始終給南方日報記者一種少年老成的印象。     其實,6年前,當林友剛剛走進大學象牙塔的大門,就因為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與裝裱這個職業結緣。
  • 淄博書畫裝裱業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考
    細心活兒、耐心活兒、良心活兒——淄博書畫裝裱業現狀調查與發展思考□劉小龍對於一個書畫愛好者、創作者和收藏者來說,免不了經常與「書畫裝裱」打交道。俗語講「三分畫,七分裱」,即充分說明了裝裱對提升書畫作品審美品位和價值的重要性。
  • 字畫裝裱:書畫裝裱款式大全,8種款式要了解
    裝裱也叫「裝潢、「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 原裱:把新畫好的畫按規範的裝裱程序進行裝裱。揭裱:對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導致書畫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黴、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等現象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