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郡、縣、州、道、路、府、省、廳——概述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劃

2020-12-23 淼尋雨

本篇文章是我中國古代行政區劃系列文章的終章,從開篇的秦朝到上一篇的清朝,發布後的閱讀量一直不高,好一點的有2000多閱讀量,最差的只有幾十。這樣的成果確實讓我有些傷心,但自己開的篇章,還是要給它畫上一個句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交代吧!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以下為正文……

先簡單梳理一下中國古代行政區劃脈絡

諸侯和方國(夏、商)——諸侯國(周)——郡-縣制(秦)——郡國並行(西漢初年)——州-郡-縣(漢武帝至隋朝)——州/郡-縣(隋)——都督-州-縣(唐)——路-府/州/軍/監-縣/軍/監(宋)——行省-府/直隸州-散州/縣-縣(元)——承宣布政使司-直隸州/府-散州/縣-縣(明)——省-府/直隸州/直隸廳-散州/縣/散廳(清)。

周天子六駕

九州(夏)——四十八郡(秦)——十三州(漢)——二十一州(西晉 )——十五監察刺史(隨)——十五道(唐)——二十四路(宋)——十一省(元)——兩京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明)——二十三省(清)。

接著按時間順序簡介各朝代的行政區劃

公元前2070年,治完水、接舜班的大禹在舜死三年之後召開了塗山大會,夏朝就這樣在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了。接著大禹鑄造九鼎(後九鼎,前九鼎是黃帝鑄造的)、將劃分天下為九州——青、徐、幽、冀、粱、雍、荊、揚、兗(現在還用作地名的有地級市——徐州市、荊州市、揚州,縣級市——青州,市轄區——兗州區和冀州區)。

夏朝實際直接統治的地方並沒有這麼廣,除了和十一支姒姓部落以及部分夏朝分封的諸侯國存在實際的統治關係,其餘部落建立的方國與夏朝之間只有朝貢的義務,奉夏朝為宗主國。

商朝以夏朝方國的身份取代夏朝後,除了中央實際控制的地域比夏朝廣外,基本行政體制沒有改變。

周朝同樣以方國的身份取代了商朝,周王室在面對比商朝更為寬廣的疆域採取了分封諸侯國的方式統治全國。到了這時,方國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周王室對分封的各諸侯國有絕對的控制權(當然這是西周的時候)。

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一統六國後,在原先6國已有郡縣的基礎上先後設置了48郡,其中很多郡的名字一直被沿用到現在,如由隴西郡而來的隴西縣、九原郡而來的九原區、南陽郡而來的南陽市等。

漢朝在經歷秦末農民起義取代秦朝後,害怕像秦朝中央一樣孤立無援二世而亡,初期分封了很多諸侯王(其中的異姓諸侯王可能是劉邦的無奈之舉,畢竟是從他的前任項羽那留下來的傳統,所以漢朝初步穩定後,這些異姓王就被同姓王給取代了)。

只是後來還是爆發了劉邦不曾想到過的七王之亂,到了漢武帝時,各個諸侯國失去了軍權,漸漸退出了作為行政單位的歷史。

為了減輕中央政府管理全國100多個郡的工作難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監察區域,設立十三州刺史部——司隸、徐州、豫州、青州、冀州、并州、兗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交趾,從此州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西晉在結束三國的亂世後,對全國的行政區划進行了調整,先後從原先漢朝的益州、幽州、涼州、荊州、揚州中分出了梁州寧州秦州平州江州湘州,加上漢朝原有的十三州和東吳從交州分離出來的廣州形成了西晉的二十一州。

很快在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後,西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紛亂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代。

這一時期,各個政權不斷增設新州,以至於到了隋朝統一全國後,已經有211州、508郡、1124縣。

寶蓮寺

為了減輕數量龐大的地方官員造成的財政負擔,隋文帝廢除了郡,實行州縣二級制;等到 楊廣取得皇位後,又把州的名字改為郡,從形式上恢復了秦朝的郡縣制(之所以說是形式上,因為楊廣還效仿劉徹設立了15個監察州)。

唐朝建立之初,李世民依據山川形勢將全國劃分為10個道(實際性質為監察區)——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

到唐玄宗時又增加了京畿道、都畿道,並將山南道分為山南東道山南西道、將江南道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江西最早的來源)和黔中道,終形成了唐朝的十五道。

西安大雁塔

然而道在唐朝實際上只是虛的行政單位,唐朝大部分時候實行的是都督-州-縣三級制。

宋朝結束五代十國的亂世統一中原後,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並成為實際上的一級行政區,經過陸續增設由15路增加到24路,又由於丟失半壁江山,剩下了16路。

在路的下面,府、州、軍(有轄縣)、監(有轄縣)為宋朝的二級行政單位,縣、軍(無轄縣)、監(無轄縣)為三級行政單位,從而構成-府/州/軍/監-縣/軍/監的三級行政體系

現在我國的很多省名,都是由宋朝的路名演化而來。比如川陝四路演化為了四川,荊湖南、北路演化為湖南湖北,江南西路演化為江西,廣南東、西路演化為廣東和廣西,陝西路和福建路演化為陝西和福建。

清明上河園

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後,將全國1372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分為了中書省和10個行省,即嶺北行省、遼陽行省、陝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廣行省、雲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肅行省

在省之下,元朝設有路、直隸府、直隸州作為次級行政單位,散府、散州、安撫司作為三級行政單位,縣作為第四級行政單位(其中直隸州和直隸府下面的縣為三級行政單位);從而形成元朝三四級行政制度並存的局面(以四級制為主)。

明太祖驅逐靼虜恢復中華後,大體承宣元朝的行政劃分,全國劃分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即北直隸、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福建。

明朝的地方行政體系同樣是三四級並存,即承宣布政使司-府/直隸州-縣承宣布政使司-府-州-縣(以三級制為主)。

同時明朝在地方行政上首開軍事、民政、司法三權分立的行政體系。

滿清入關後將明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改為18個省(漢地18省)——直隸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廣西省、湖南省、湖北省、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

晚清光緒年間又先後設立新疆省臺灣省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在地方行政體系中,清朝增設了管理少數民族的三級行政單位;同時,清朝的散州下不再轄縣,因此地方行政制度為省-府/直隸州/直隸廳-散州/縣/散廳這樣的三級制。

頤和園

特殊行政區劃

在中國歷史上出先過一些管理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地區的特殊行政區劃。

其中著名的有:

西域都護府(漢)、西域長史府(東漢後期至魏晉)、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安西都護府(唐)、北庭都護府(唐)、關西7衛(明)、伊犁將軍(清)管理西域地區;

單于都護府(唐)、安北都護府(唐)、烏蘇雅裡臺將軍(清)管理蒙古地區;

安東都護府(唐)、徵東行省(元)管理朝鮮半島;

奴兒幹都司(明)管理東北至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地區;

交趾行省(元)、緬中行省(元)、三宣六慰(明)管理中南半島地區;

宣政院轄地(元)、烏斯藏都司(明)、朵甘都司(明)、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明)、西寧辦事大臣(清)、駐藏大臣(清)管理青藏地區。

老規矩,先感謝閱讀本篇文章的讀者,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點讚、轉發、評論;終於完成了我的第一個系列,又可以開始寫新的系列了,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文章中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請評論區指正補充,大家一起漲知識!

相關焦點

  • 古代地方行政區劃中,省、道、路、府、州究竟如何區分?
    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國、省、道、路、府、州、郡、縣等行政區劃名稱,從這些區劃名稱的出現和演變過程,可以大致看出地方行政體制的不斷完善的歷程。下面簡單說一說這些名稱的由來。國。當時為了提高京師和陪都的地位,改其所在地為府。唐以後逐漸有京府和散府之分。宋全盛時期有4京府,30普通府;京府屬於第一級行政區劃,由中央直轄;普通府則為第二級行政區劃,其地位高於州,屬於路。元代設有33個府,為第三級行政區劃,地位高的直接隸屬於省,一般隸屬於路。
  • 蘇州市行政區劃史,清朝境內十一縣,太倉曾為直隸州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蘇州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蘇州市地區屬吳國。後越國滅吳,楚國攻越,其地歸屬幾經變更。及至秦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此時今蘇州市地區存在上圖一州五縣,均屬蘇州府管轄。元朝時的常熟州、崑山州、吳江州均已改為縣,平江路也改為蘇州府。太倉州,明弘治十年(1497年)改太倉衛置,即今太倉市行政建制的起源。太倉衛則是朱元璋吳元年(1367年)置,屬軍政機構,而不是行政機構。
  • 廣西歷史:元朝時期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十四路五州一司一府的區劃
    這個行省,可以說就是現代行政區劃制度中「省」的起源!元人稱其制為:「都省(中書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這也是和元朝的性格有關係,連行政區域的劃分也都比較粗曠。直到元末,即至正二十三年前後,全國再次進行行政區劃改革,重新劃分,這時候廣西地域才被單獨劃分出來,這就是廣西作為一個專門的,具體的,「省」行政的開始!用形象一點的話說,就是廣西地域正式建省,單獨成為省一級行政的開始,也可以說,是現在廣西的「省制」的前身。
  • 清朝順天府雖說是府,但它的行政管理層級卻和省相同,為何會這樣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已經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在明清時屬於哪個府。但是大家都知道「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種說法,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也還有「知府」這個角色,偶爾也出來提醒一下大家在古代有「府」這種事物的存在。
  • 商丘市行政區劃史,睢縣為現存首縣,夏邑從碭山而來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商丘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商丘市地區屬宋國。公元前286年,齊、楚、魏三國聯手滅宋,瓜分領土。及至秦國一統六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此時今商丘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一縣,分屬碭郡和陳郡。睢陽縣,秦置,位於今商丘市南。睢陽縣從建制起,便是地區行政中心。後曾改名為宋城縣,在歷朝歷代都是州、郡、府的治所。可惜在明初被廢,其行政建制並沒有延續下來。襄邑縣,秦置,即今睢縣行政建制的起源。
  • 東漢的行政區劃,怎樣一步步由郡縣二級制變成州郡縣三級制的?
    「三權分立」思維,中國古已有之首先我們探討一下東漢天下的行政區劃。秦朝一統天下後,實行郡縣制,將天下分成三十六郡,每一郡設一郡守,每一郡管轄多個縣,每一縣設一縣令,管轄鄉、裡兩級基層行政單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鄉鎮和村兩級,鄉設亭長,裡設裡正。郡守和縣令直接是由皇帝親自任免,不能世襲。
  • 周口市行政區劃史,淮陽區為古代中心,鹿邑長期游離在外
    下列圖中黑色虛線內為當代周口市行政區劃範圍。先秦時期,今周口市地區先後歸屬陳、楚等國。及至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的行政區劃中。此時今周口市境內存在上圖十一縣,分屬三地。項縣已改名宛丘,苦縣已改名谷陽,武平已改名鹿邑,陽夏已改名太康。淮陽郡,即今周口市地級行政建制的前身。這個淮陽郡和西漢的淮陽國並無關係,往上可追溯到東魏天平二年(535年)置的北揚州,後陸續改名為殷州、信州、陳州,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淮陽郡,即上圖的行政區劃。
  • 圖說四川成都行政區劃史,建制上千年,曾比臺灣省還大
    秦統一天下劃分三十六郡,如今的成都地區屬於蜀郡,蜀郡治所便在成都。但不能說蜀郡就是成都市的前身,此時的蜀郡相當於現在的省級行政單位,而非地市級。圖中虛線內為現在的成都市行政區劃範圍。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同時重新劃分了全國行政區劃。
  • 「四川路」中的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分別是哪裡?
    四川省,位於我國西南部內陸,古為巴、蜀之地,有「天府之國」之譽,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之地,現在也是我國農業大省、資源大省、人口大省。四川,古屬益州,古稱巴蜀,四川之名始自兩宋時期。兩宋時,今四川有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又稱「川峽四路」「四川路」,四川因此得名,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開端,元滅宋後四川設省時就以四川為名。「路」為宋金及元朝時期行政區劃,為北宋時改唐朝「道」而來。唐朝的「道」為監察區,北宋改為「路」後也為監察區但逐漸賦予行政區劃特徵,後來成為宋金時期的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
  • 描繪清代福建省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沿海島嶼等分布地圖《福建全圖》
    《福建全圖》地圖描繪了福建省所轄10府、2直隸州、4廳、62縣所轄行政區劃及境內河道、湖泊、沿海島嶼等分布;另附臺灣島中央山脈以西的半部及澎湖群島;臺灣西半部的行政區劃大致表達了。全圖以計裡畫方的方式(每方百裡)繪製,方位標於圖之四邊。
  • 十張福建龍巖歷朝行政區劃圖,先有汀州後有龍巖
    秦軍擊敗閩越部落後,置閩中郡,治東冶縣(位於今福州市城區)。但閩中遠離中原難於統治,於是只是廢去閩越王的王號,仍由其繼續統治閩中郡,秦朝未派官吏。因此,秦朝只是名義上建立了閩中郡,實際上並未在閩中實施有效統治。
  • 歷史上,福建曾有個有著900多年穩定區域的府,現為何已經消失
    在我國古代設置行政區劃時,往往會以「山川形便」為原則,即以自然的山川河流走向為各級行政區域的邊界線。因此在一些地方,自元朝之後有了「省」一級行政區劃概念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省界變化並不算不大,比如山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 古代文化常識分類助記(中):官職和科舉+地理知識
    2.地方官職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 嶺東雄郡勇立潮頭唱大風
    至北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為避太子趙禎(宋仁宗)諱,禎州改名惠州,自此惠州出現在中國行政區劃版圖中,並一直持續至今。2020年,是惠州得名1000年。 惠州地處中國南方的珠三角東岸,東扼潮梅,北阻五嶺,歷史文化悠久。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 河北第一大縣:人口超50萬,縣名源於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每年秋天前往狩獵的木蘭圍場,位於今天的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北部,而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縣名亦源於木蘭圍場。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位於河北省最北端,縣境東、西、北三面被內蒙古自治區的喀喇沁旗、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多倫縣環抱包圍,南與本省隆化縣、豐寧滿族自治縣接壤,是華北地區通往內蒙古交通要道之一。
  • 了解一下——美國五十州及其行政區劃
    本文簡要介紹一下美國五十州的基本情況和美國的行政區劃。 ,6道白條;旗面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長方形中分9排橫列著50顆白色五角星。路易斯安那州下轄64個教區(教區相當於美國其他州的縣或郡)。 州名取自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州花是南方木蘭花,州鳥是鵜鶘 ,州樹是柏樹,首府為巴吞魯日,座右銘是團結、公正、信心。
  • 十三張湖南長沙歷朝行政區劃圖,一特點實屬鳳毛麟角
    圖中虛線範圍為當代長沙市的行政區劃,長沙的行政區劃建制能追溯到秦朝的長沙郡。此時的長沙郡相當於省級行政單位,但其行政區劃建制能傳承沿襲到至今的長沙市,基本未中斷,實屬鳳毛麟角。西漢初改長沙郡為長沙國,轄區縮小,公元7年廢除。東漢又改回長沙郡,轄區進一步縮小。
  • 清朝一個省共有多少公務員?按照推算,遠不及現在的一個縣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諫太宗十思疏》2021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即將開始,通過的報名人數約為約157.6萬人。最後就是經濟方面的了,江寧織造府為內務府所屬,其正式編制僅有江寧織造1人。兩淮鹽政設運使1人,屬官經歷1人;知事1人;庫大使1人;巡檢1人。此外,還有負責鹽場的官員,即運同、運副各1人、鹽課司大使23人、鹽引導批驗所大使2人,江蘇一省鹽務官共計32人。所以在生產這一塊,也總共33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