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設置行政區劃時,往往會以「山川形便」為原則,即以自然的山川河流走向為各級行政區域的邊界線。因此在一些地方,自元朝之後有了「省」一級行政區劃概念以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省界變化並不算不大,比如山西、江西、浙江、福建等省。特別是福建省,自從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後,其西部、南部因為武夷山脈等山脈、河流與周邊政區形成的明顯的界線,已和今天相差無幾。
福建省地形圖
不僅如此,在福建省內由於山脈、丘陵及河谷的阻隔,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閩西大山帶和閩中大山帶,而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所以,福建省相對穩固的省域內,還形成了一系列相對穩固的次一級的行政區域。
清朝和現在福建省政區對比
今天,福建省有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龍巖、三明、南平、寧德等9個地級市,而清朝末年的福建省則有福州、福寧、興化、泉州、建寧、延平、邵武、汀州、漳州等9府。就兩個不同時期的省與縣之間行政區劃來講,哪怕清朝的府,還是今天地級市,儘管稱呼不同,但其數量是相等的。雖然如此,但是由於不同的歷史、政治背景,今天的行政區劃還是和清朝及之前古代有所不同的,其變化較大的是福建西部地域的行政區劃設置。清朝時與江西省的相鄰的府分別是建寧、邵武、汀州三個府,今天則是南平、三明、龍巖三個地級市。
宋、元、明、清
特別是汀州府,其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始置汀州,從兩宋時期開始置汀州路,歷經元朝汀州路、明清汀州府直到清末,除了明成化七年正月「以清流縣之明溪鎮置,析將樂、沙縣、寧化3縣地置」歸化縣,使得汀州府在東北方向稍微擴展之外,其疆域面積再沒有其他變化,到清末領8縣,分別是附郭縣長汀,以及寧化、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歸化、永定7縣。汀州府疆域穩定時期長達900餘年。
清朝的汀州府
清朝汀州府治所
汀州府所轄範圍之所以如此穩定,是由於周圍武夷山、玳瑁山等山脈環繞形成了較為封閉的一個自然區域,也正是因為這樣,汀州府在明清時的語言和周邊的龍巖州、漳州府、泉州府相比也不同屬於一個語系,汀州府為客家方言,而其東部的區域則屬於閩南方言。
明清時汀州府與周圍府州語言區別
汀州府幾百年來穩定的疆域在清朝結束之後很快就被打破。民國初廢府州存縣,汀州府被撤銷。汀州府治所長汀縣屬汀漳道。汀漳道管轄範圍為清朝汀州府、龍巖直隸州、漳州府所轄廣闊區域,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軍佔領福建後各道被廢。
民國初期的汀漳道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7月,福建省採取了行政督察區制度,將全省劃為10行政督察區,相當於清朝時汀州府範圍的北半部設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汀縣。抗戰勝利之後,將全省重新劃分為7個區,以長汀縣城為駐地的行政區被撤銷,長汀縣改屬駐地為龍巖縣的第七區管轄。
長汀縣治圖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50年4月,將原來以數字為區分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冠以各駐地之縣名,即改為建甌、南平、福安、閩侯、晉江、龍溪、永安、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如果從民國初期汀州府被廢除算起,到1950年長汀縣徹底失去了成為地級市的機會,僅不到40年,並且又經過了70年的時間,有著長達近千年穩固行政區域古老的汀州、長期的路治和府治所在,閩贛交通要衝、中央蘇區縣今天依然是縣,其中的變化令人扼腕嘆息。
今天的長汀縣城及汀州府古城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