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泥巴團隊出品
譯者:李孝悌
審校:小泥巴
你將從這篇文章中獲得:
1. 更好的理解勞力性橫紋肌溶解(ER)
2. 了解橫紋肌溶解(ER)是怎樣影響運動員的,如何識別跡象和症狀,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預防疾病的發展。
關鍵詞: 橫紋肌溶解,肌酸激酶,肌肉,運動
橫紋肌溶解是最近在新聞中出現的一個術語(1,2)。這種由劇烈運動引起的疾病被定義為骨骼肌的分解,將多種肌肉細胞元素釋放到血液當中(3)。一種非常大的蛋白質叫做肌紅蛋白,從斷裂的肌肉細胞中釋放出來是一種潛在的危險因素。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可能阻礙腎小管,如果大量排洩或被腎臟分解成有毒的副產品,這會損害到腎臟本身。總的來說,過量的肌紅蛋白會導致急性腎損傷,最壞的情況還會導致腎衰竭。如果肌肉損傷特別嚴重,受影響的肌肉組織可能會明顯膨脹,被困在周圍的筋膜內,並導致肌肉壞死(死亡)這通常被稱為「筋膜室症候群」。
具有歷史意義的是,在第一批的橫紋肌溶解症報告中,有一些根本與運動無關,而是由「擠壓」傷引起的。當某物對身體造成持續的擠壓時,就會產生擠壓傷。這些類型的傷害一般發生在像地震或戰爭期間,當人們陷入在坍塌的廢墟之下的這種自然災害中。事實上,在二戰期間倫敦閃電戰中遭受了擠壓傷而造成腎衰竭的死亡的報告有四例。如今,由於擠壓傷而導致橫紋肌溶解的情況非常罕見。相反,橫紋肌溶解通常是由劇烈運動或不適當的運動發生急性肌肉損傷所引起。這種「運動誘導」的橫紋肌溶解(通常稱為勞力性橫紋肌溶解或ER)是所有肌力與體能訓練專家、教練、訓練師和運動員在準備運動或進行運動時必須敏銳地意識到的。
勞力性橫紋肌溶解(ER)的特徵是骨骼肌以異常的速度和體積分解,勞力性橫紋肌溶解(ER)最開始的警示信號是持續的產生的肌肉腫脹或超出正常人忍受的極度肌肉酸痛,這都取決於運動的強度或持續時間。勞力性橫紋肌溶解(ER)的最快速、最便捷的篩查方法是尿液分析。過多的肌紅蛋白洩漏到血液中,可能會導致運動員的尿液稀少,呈深褐色(有時被稱為「可口可樂」尿液),尿液中含有較高的蛋白質和血液,並有刺鼻的氣味。ER診斷的最終生化指標是評估循環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的血液檢測。CPK是一種穩定、無毒的胞質酶,它被認為與肌紅蛋白在肌肉細胞中的含量「相等」。由於肌紅蛋白的半衰期較短,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經常使用CPK作為肌紅蛋白的替代標記。因此,CPK水平超過10000U/L通常被認為是明顯的臨床診斷出ER的閾值。
然而,一定要牢記的是,明顯的臨床診斷出ER不僅需要CPK水平上升(>10000I/U),還需要運動員、訓練師和教練員必須意識到一些特定的體徵和症狀。這些體徵和症狀包括以下:
1. 肌肉腫脹(無麻點水腫),
2. 超出了預期鍛鍊活動的疼痛
3. (伴有或不伴有嘔吐的)噁心
4. 尿液深褐色或無尿。
因此,只有當CPK水平升高(>10000I/U),同時並伴有病理性肌肉損傷的體徵和症狀時,才能診斷出臨床表現的ER。
這些體徵和症狀也會從短暫的良性肌肉酸痛而發展成到危及生命的ER。比如說,一場運動後的疼痛是ER的症狀之一,然而當一個人進行劇烈運動時,疼痛是身體的自然反應。通常這種疼痛會在鍛鍊後持續數天。
這種持續的疼痛通常被稱為延遲性肌肉酸痛,是肌肉形成和修復過程中完全健康和正常的一部分。在動態活動中,肌纖維會撕裂,開始發出多種身體反應修復受損組織。這個過程最終導致肌肉生長(肌肥大),並使運動員的力量增加。由於這種撕裂/修復過程會導致肌肉酸痛,因此這種感覺本身並不代表ER。同樣的,有深褐色尿液(ER的另一個症狀)卻沒有疼痛徵兆並不能明確診斷為ER。尿液的顏色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水合狀態和營養攝入。雖然ER病例極其罕見(2014年的一項研究估計發病率為每10萬病人中29.9例),但了解症狀和體徵對於確保在必要時提供足夠的醫療援助至關重要。
誘導ER產生的因素有主要的(運動)和次要的。ER的事件報告在舉重文獻和參加高強度無氧運動的運動員中很常見。劇烈運動後發生ER的主要因素有:(a)運動員的訓練狀況或他們對運動的適應程度;(b)運動的強度、持續時間和類型。
訓練狀態/適應
雖然在久坐少動的非運動員中也會出現ER事件(稍後會詳細介紹),但這些病例也會發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運動後再進行不習慣的運動或高強度/高運動量運動的訓練經驗豐富的運動員中(3,6)。Randy Eichner醫學博士,ACSM會員,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在ACSM的《當代運動醫學》(Current Sports Medicine)中指出,從足球到高爾夫等不同運動項目的大學和高中運動員中都存在的這類病例。這些報告中串聯起來的線索是,ER發生在長時間休息後的高強度訓練之後(休賽季期間),或發生在當某種訓練對運動員來說感到陌生,要麼是兩者的結合。一個充滿挑戰的訓練很容易就能被有能力的人掌握,但在一個適應周期內,這個人不需要有太多的重複練習次數。本質上,所有這些情況下的訓練,用艾希納博士的話來說,都是「太多、太快、太頻繁」了(1)。
因此,就像運動員那樣,剛開始鍛鍊或長時間不鍛鍊後又重新開始鍛鍊的人,剛一開始就應該格外謹慎和注意。在美國軍方人員中,可以找到一個典型的經過劇烈的入門訓練或恢復鍛鍊後,身體機能失調患上ER的例子。2017年希爾等人的一份報告中將服役年限為陸軍新兵的軍人列為ER的風險高發人群之一。具體來說,ER的高發風險人群就是那些在開始服役後的0到90天內(即在新兵訓練營中)的軍人。當我們開始發現越來越多的ER病例是由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引起的,這種風險在延伸到非運動員的普通人身上。例如,卡特等人(9)在2016年的一篇綜述中報導了29起發生在動感單車課後的ER事件。考慮到高強度運動在非運動員中越來越受歡迎,這則新聞著實令人擔憂。事實是,在2018年ACSM全球健身趨勢調查報告顯示,HITT是健身專業人士的頭號趨勢(10)。隨著參加HITT鍛鍊的人數增加,應該對健身專業人士進行有關ER危險的教育。
強度/時間/類型
長時間多次數的動態訓練會導致ER,它不取決於一個人的運動狀態。之前的文獻報導了馬拉松運動員和超級馬拉松運動員甚至山地自行車運動員在長距離運動後出現了ER的各種情況。儘管長時間的運動可以引起足夠的肌肉損傷導致ER,其他運動時間短,不那麼費力的運動模式也會足夠導致肌肉損傷。比如,Kim等人2016年的綜述中(6),指出超過50%的ER報告病例發生在舉重訓練之後。下肢運動導致的ER發生在很強的壓力下(大訓練量的蹲)或超長距離運動(超級馬拉松運動員)之後,而上肢ER會發生在短的(10-20分鐘)不習慣的劇烈運動後。
肌肉收縮類型也是決定ER風險的重要因素。劇烈的離心收縮運動會使人容易患ER。在Kim等人的2016年同一篇綜述中指出,大多數的ER報告病例發生在一次主要以離心為主的訓練之後。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情況下,動態運動是離心收縮和向心收縮的結合,因此很難將二者分離出來。動態肌肉收縮(特別是離心)可造成肌肉撕裂,然後導致隨後力量的增加和肌肉的肥大。然而,儘管人們很了解關於動態阻力訓練對肌肉的影響,但對靜態(等長)運動的影響了解甚少。例如靠牆深蹲和平板支撐這種靜態運動,通常是私人教練/力量教練用來給訓練做補充的。儘管這些動作通常只佔阻力項目的一小部分,但它們是加強強度和穩定性的有效方式。由於涉及到長度沒有變化(離心或向心)的肌肉收縮的緣故,所以產生了較少的撕裂,因此值得了解的是,這些類型的運動是否會導致肌肉損傷?如果會,會是什麼程度?
雖然關於其影響的文獻很少,但在2017年ACSM年會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調查了與「耐力」拔河相關的肌肉損傷,這場拔河對肌肉骨骼系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將近持續了3個小時。然而,這種張力在本質上基本是等距的。在比賽的大部分時間裡,參賽人員都是在地面上水平的站立著的,他們的腿被鎖住,身體被繩子綁住。(如圖)由於其持續時間和強度的原因,我們有理由懷疑儘管缺乏離心收縮,但任然發生了嚴重的肌肉損傷。所以,這一事件為研究人員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來研究長時間的等長活動對肌肉骨骼系統的影響。
次要因素
加劇骨骼肌損傷程度的次要因素包括:(a)炎熱的環境,(b)營養,(c)性別,(d)運動補劑/酒精。ER的產生情況與在高溫和潮溼的環境下鍛鍊有關。這在文獻中關於士兵在高溫下進行專業訓練中最常見。此外,低蛋白或高蛋白攝入可能與ER有關,據報導,一名素食運動員的飲食缺乏蛋白質,導致運動後ER症狀加重,或者在另一項研究中,讓運動員攝入蛋白奶昔。ER對男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儘管其機制目前還不清楚。最後,補充劑(如肌酸)和酒精都可能導致體內失衡。脫水和過度的水合狀態已被證明會增加骨骼肌的破壞或導致更可怕的後果。次要因素不一定使個體容易發生ER,但可能加劇或激活骨骼肌組織在其生理生化過程中產生的破壞,從而破壞骨骼肌細胞膜的穩定性。
ER是運動的一個結果,也可能會造成揮之不去的影響,從短暫的酸痛到腎衰竭,殘疾(用筋膜切開術治療筋膜間室症候群,即切斷筋膜以減輕壓力),甚至死亡。然而,好消息是,這些非常嚴重的後果都極其罕見,尤其是如果運動員及時尋求治療的情況下。目前的文獻表明,若經過治療,似乎沒有長期的健康併發症與ER相關。因此,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ER的症狀和體徵是教練(包括運動員自己)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雖然這種情況很少見,但ER仍然是運動員關注的一個問題。健身從業人員/教練在給尤其是訓練水平較低的人群制定新的或劇烈的訓練計劃時,不論訓練狀態如何,應先認識到ER風險的增加。
簡單地說:監控你的運動員!明白他們的情況,特別是季前賽時期,每個人有些不同的訓練背景和經驗,並且他們可能不會處理相同的壓力以及訓練負荷。力量教練應該發揮最大能力,訓練應該因材施教。此外,不應忽視運動員訓練課後尤其是24-48小時後的長時間並且遲遲不結束的疼痛反饋。與非運動員一起訓練的教練應該注意並要求,不允許久坐少動群體在沒有適當的適應期之前進行高強度運動。
Source:BrianC. Exertional (exercise-induced) Rhabdomyolysis. ACSM's Health & FitnessJournal, 2019, 23.
1. Eichner ER.Football team rhabdomyolysis: the pain beats the gain and the coach is toblame. Curr Sports Med Rep. 2018;17:142–3.
2. Eichner ER.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stays in the news. Curr Sports Med Rep.2016;15:378–9.
3. KahnF.Rhabdomyolysis:areviewoftheliterature.NethJMed.2009;67:272–83.
4. Bywaters EG,Beall D. Crush injuries with impairment of renal function. Br Med J. 1941;1:427–32.
5. Baird M, GrahamS, Baker J, Bickerstaff G. Creatine-kinase- and exercise-related muscle damageimplications for muscle performance and recovery. J Nutr Metab.2012;2012:960363.
6. KimJ,LeeJ,KimS,RyuYoungH,ChaSK,SungDJ.Exercise-inducedrhabdomyolysismechanisms and preven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J Sport Health Sci.2016;5:324–33.
7. Tietze DC,Borchers J.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in the athlete: a clinical review. SportsHealth. 2014;6(4):336–9.
8. Hill O,Scofield D, Usedom J, et al. Risk factors for rhabdomyolysis in the U.S. Army.Mil Med. 2017;182:1836–41.
9. Cutler T,DeFilippis E, Unterbrink M, Evans A.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unique clinicalcharacteristics of spinning-induced rhabdomyolysis. Clin J Sport Med. 2016;26:429–31.
10. Thompson WR. Worldwide survey of fitnesstrends for 2018. ACSMs Health Fit J. 2017;21:10–9.
11. Chlibkova D, Knechtle B, Rosemann T, et al.Rhabdomyolysis and exercise-associated hyponatremia in ultra-bikers andultra-runners. J Int Soc Sports Nutr. 2015;12:29.
12. Stanfa MR, Silles NN, Cooper AB, et al. Riskfactors for collegiate swimmers hospitalized with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Clin J Sport Med. 2017;27:37–45.
13. Rider BC, Coughlin AM, Carlson C, et al. Thestrain of The Pull: examining the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n endurancetug-of-war. Med Sci Sport Exerc. 2017; 49:462.
14. Borrione P, Spaccamiglio A, Salvo RA,Mastrone A, Fagnani F, Pigozzi F. Rhabdomyolysis in a young vegetarian athlete.Am J Phys Med Rehabil. 2009;88: 951–4.
15. Fallon KE, Sivyer G, Sivyer K, Dare A. Thebiochemistry of runners in a 1600 km ultramarathon. Br J Sports Med.1999;33:264–9.
16. Mougios V. Reference intervals for serumcreatine kinase in athletes. Br J Sports Med. 2007;41:674–8.
首發於公眾號:小泥巴分享
小編:小泥巴
日期:2019年6月12日
小泥巴分享聲明
1、小泥巴分享公眾號所有內容,均為小泥巴團隊原創,除非轉載及其他聲明。
2、小泥巴分享公眾號文章聲明原創的原因,是為了保護小泥巴團隊翻譯和創作作品。
3、小泥巴分享公眾號所有內容已加入「維權騎士」(http://rightknights.com)的版權保護計劃,侵權轉載、洗稿將追究相關責任。
4、小泥巴分享更多期刊文章、有償投稿、諮詢,請添加小泥巴微信:LLE_ECH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