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園從乾隆帝開始肇建到毀滅,僅百餘年,即乾隆十五年到鹹豐六年(1750—1856)。乾隆帝遊歷清漪園寫過多達1523首御製詩。這眾多的御製詩是研究清漪園的寶貴資料。
1750年,乾隆帝在圓靜寺舊址上建「大報恩延壽寺」(今日排雲殿所在),改甕山為萬壽山; 同年,對甕山泊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將水面擴展,並用浚湖的土方築造堤岸、填緩萬壽山的陡坡,使昆明湖水與萬壽山形成環抱之勢,奠定了以湖山為主的園林基調。
十餘年的修建,造就了一幅結構豐滿、布局合理的山水畫: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上,一縱一橫地平臥著連接南湖島與東堤的十七孔橋和一線西堤。遠景是無盡的田疇平野,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東望則是園外湖泊村莊星羅棋布,襯託著當年皇家園林暢春園的鳥瞰全景;西望,玉泉山、西山借景與園內之景渾然一體。江南園林的靈秀清透與北方園林的粗曠豪氣在清漪園中得以完美結合。
清漪園建築群按其性質和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宮殿、寺廟、庭院、園中園、單體點景建築、遊廊、戲樓、城關、農舍、街肆、亭橋等,可以看出,「遊賞」是清漪園的主要功能,由於乾隆帝為自己規定的 「過辰而往,逮午而返」的遊園原則,使得他從未在清漪園裡居住過,因而清漪園只是皇家規模巨大的花園。
幾百年來,北京西北郊一帶一直都是佛寺重地,大大小小的寺廟不計其數,寺廟園林便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清漪園作為皇太后及皇室成員拈香禮佛的地方,同樣也具有寺廟園林的功能和風格,以大報恩延壽寺和須彌靈境構成的主體建築以及分布在全園各處供有佛像的建築群為清漪園蒙上了一層充滿宗教氣息的神秘面紗。局部設園牆、半開放式的園林設計,又打破了這種神秘的氛圍,與園外自然風光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分不清哪裡是園林,哪裡是野外。絕不是大清國恰好缺修牆的這點銀子,恐怕是乾隆帝的用心良苦,正照應了他一貫追求自然神韻、「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情趣。
然而,這片園林盛景在延續了近百年的「珠林翠閣倚長湖,倒映西山如畫圖」的如詩景象後,1860年在英法聯軍的大火中灰飛煙滅、毀於一旦。園內數以萬計的文物珍藏被搶掠一空。瓦礫間、殘垣上煙霧瀰漫、數日不絕,斷壁載不動乾隆帝的悲哀,最終倒下了,徒留「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的遺憾。
深埋在地下的豈止清漪園的盛勢,更有一代明君的遺恨,於是,人們只能在廢墟上逐步,踏著乾隆帝御駕漫步留下的足跡,遙想古老的歷史和那「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的美名。
機緣巧合,二十年後,清漪園在慈禧太后的召喚中重現靈光。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和其他銀兩,在清漪園廢墟上重新建園,並於1888年改園名為頤和園,成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頤和園」代替了「清漪園」,以涵蓋中華文化的傑出造園藝術、延續清漪園的建築風格而享有盛名。
內容整編自:谷媛《清漪園與御製詩》,《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