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是遭列強洗劫後重建的,前身為乾隆所建清漪園

2020-12-09 一展一觀

清漪園從乾隆帝開始肇建到毀滅,僅百餘年,即乾隆十五年到鹹豐六年(1750—1856)。乾隆帝遊歷清漪園寫過多達1523首御製詩。這眾多的御製詩是研究清漪園的寶貴資料。

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 網絡圖片

1750年,乾隆帝在圓靜寺舊址上建「大報恩延壽寺」(今日排雲殿所在),改甕山為萬壽山; 同年,對甕山泊水系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將水面擴展,並用浚湖的土方築造堤岸、填緩萬壽山的陡坡,使昆明湖水與萬壽山形成環抱之勢,奠定了以湖山為主的園林基調。

十餘年的修建,造就了一幅結構豐滿、布局合理的山水畫: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上,一縱一橫地平臥著連接南湖島與東堤的十七孔橋和一線西堤。遠景是無盡的田疇平野,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際;東望則是園外湖泊村莊星羅棋布,襯託著當年皇家園林暢春園的鳥瞰全景;西望,玉泉山、西山借景與園內之景渾然一體。江南園林的靈秀清透與北方園林的粗曠豪氣在清漪園中得以完美結合。

清漪園建築群按其性質和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類:宮殿、寺廟、庭院、園中園、單體點景建築、遊廊、戲樓、城關、農舍、街肆、亭橋等,可以看出,「遊賞」是清漪園的主要功能,由於乾隆帝為自己規定的 「過辰而往,逮午而返」的遊園原則,使得他從未在清漪園裡居住過,因而清漪園只是皇家規模巨大的花園。

諧趣園

幾百年來,北京西北郊一帶一直都是佛寺重地,大大小小的寺廟不計其數,寺廟園林便在此基礎上發展壯大。清漪園作為皇太后及皇室成員拈香禮佛的地方,同樣也具有寺廟園林的功能和風格,以大報恩延壽寺和須彌靈境構成的主體建築以及分布在全園各處供有佛像的建築群為清漪園蒙上了一層充滿宗教氣息的神秘面紗。局部設園牆、半開放式的園林設計,又打破了這種神秘的氛圍,與園外自然風光連成一片,融為一體,分不清哪裡是園林,哪裡是野外。絕不是大清國恰好缺修牆的這點銀子,恐怕是乾隆帝的用心良苦,正照應了他一貫追求自然神韻、「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情趣。

被八國聯軍洗劫後的萬壽山

然而,這片園林盛景在延續了近百年的「珠林翠閣倚長湖,倒映西山如畫圖」的如詩景象後,1860年在英法聯軍的大火中灰飛煙滅、毀於一旦。園內數以萬計的文物珍藏被搶掠一空。瓦礫間、殘垣上煙霧瀰漫、數日不絕,斷壁載不動乾隆帝的悲哀,最終倒下了,徒留「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的遺憾。

被八國聯軍焚毀的蘇州街

深埋在地下的豈止清漪園的盛勢,更有一代明君的遺恨,於是,人們只能在廢墟上逐步,踏著乾隆帝御駕漫步留下的足跡,遙想古老的歷史和那「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的美名。

頤和園 網絡圖
被破壞的頤和園 網絡圖片

機緣巧合,二十年後,清漪園在慈禧太后的召喚中重現靈光。光緒十二年(1886年),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和其他銀兩,在清漪園廢墟上重新建園,並於1888年改園名為頤和園,成為慈禧太后晚年的頤養之地。「頤和園」代替了「清漪園」,以涵蓋中華文化的傑出造園藝術、延續清漪園的建築風格而享有盛名。

內容整編自:谷媛《清漪園與御製詩》,《紫禁城》2010年11月刊。感謝《紫禁城》及作者提供資料,如有疑問請私信聯繫。

相關焦點

  • 從清漪園到頤和園:佛香閣的毀壞與重建
    說起頤和園,想必大家會如數家珍。它是我們所說的「三山五園」之一,最初名曰「清漪園」。乾隆15年(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為孝敬其生母崇慶皇太后,開始在此建造清漪園,至1764年完工,主體包括昆明湖和萬壽山。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之十八|頤和園中的建築匾額
    頤和園匾額介紹頤和園中的匾額撰寫製作可分為兩個時期,以乾隆為主的清漪園時期和以慈禧為主的頤和園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匾額在內容形式上既有聯繫又有差別。頤和園是在光緒時期在清漪園遺址上重建而成,園內大部分匾額沿用了乾隆時期的名稱,除少量清漪園時期餘存,大量匾額均是慈禧時期的產物,形成一園兩代的文字重疊,交織著盛世與末世帝王的精神追求與情趣愛好。
  • 皇家林園——頤和園
    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佔地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園內各種形式的宮殿園林建築3000多間,基本布局可分為行政、生活、遊覽三部分。行政區,以仁壽殿為代表建於1750年,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
  • 北京衛視《我在頤和園等你》揭秘乾隆未見之景
    張國立、王鶴棣、鄭愷、阿雲嘎爭奪雅座秀歌技作為頤和園前身清漪園的建造者,乾隆皇帝自擴建圓明園後曾表示此後不再修建任何皇家園林,但六年後卻借為母祝壽以及興修水利之名修建了清漪園。
  • 頤和園南如意門附近的這兩個大石柱子 真是用來拴船用的嗎?
    眾所周知今天的頤和園是著名的皇家園林,同時也是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小編最初是從小學春遊時知道頤和園的,無論是從老師嘴裡還說從《那拉氏》之類的小人書上都得到這樣的常識,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為自己修建了頤和園。其實確切地講,慈禧是在被英法聯軍焚毀的乾隆時期建造的清漪園基礎上重新修建的頤和園,而清漪園則是當年乾隆送給其母孝聖皇太后六十大壽的生日禮物。
  • 清漪園——乾隆的園林藝術
    乾隆為什麼會食言而肥?實在是西湖和甕山的建園基址,具備北京西北郊已建成的皇家園林所沒有的優越地貌條件,讓喜歡山水的滿懷藝術情結的乾隆,見獵心喜。而甕山西湖原始地貌幾乎是一張白紙,完全可以按照乾隆自己的想法規劃,因此清漪園雖然規模不及圓明園,但乾隆卻十分喜愛,並評價說: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
  • 清漪園之緣起明朝
    清漪園是頤和園的前身,建於乾隆年間,是一座以萬壽山、昆明湖為主體的大型天然山水園。萬壽山,在明代時的原名是甕山,昆明湖則叫西湖,甕山是一座禿山,不受遊人重視,後修建了圓靜寺,甕山面貌有所改變,才漸漸有文人墨客來遊覽。
  • 它以西湖為藍本,慈禧動用3000萬白銀重建,百年前對社會售票參觀
    北京頤和園,清朝皇家園林,佔地290公頃,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到北京的人,男女老少,都會到頤和園去遊玩。首先,門票便宜,旺季也就30塊錢。其次,面積大,宮殿多,古橋多,昆明湖水域很廣闊,觀賞性強。
  • 《光陰裡的老北京》丨頤和園團城湖探秘
    南水北調工程起點為湖北省丹江口水庫,終點為北京頤和園團城湖。大名鼎鼎的頤和園廣為人知,團城湖在頤和園的什麼地方?頤和園團城湖為何成為南水北調的終點? 據《頤和園史話》載:治鏡閣始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約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是一組圓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築。上層為佛殿,供奉銅無量壽佛。城堡共有內、外兩重圓形城牆,外城直徑59米,設東、南、西、北四門,各城門上方分別嵌有乾隆皇帝御題的四字石額:「秀引湖光」「豳風圖畫」「清含泉韻」和「蓬島煙霞」。
  • 頤和園——中國古典園林之首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15公裡,佔地約290公頃(2.9平方千米),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
  • 頤和園賞花正當時,乾隆慈禧都住過的樂壽堂,這片玉蘭太美啦!
    正是春暖花開之時,皇家園林頤和園也到了賞花的時節。前一陣西堤的山桃花灼灼其華,而現在,則是看玉蘭花的好時候——尤其是位於頤和園清漪園的樂壽堂,幾株玉蘭正在盛放,玉蘭花與古建築相得益彰,十分漂亮!說起這樂壽堂,可是頗有些歷史。最早這是乾隆皇帝所建。
  • 頤和園昆明湖上3座小島 目前只能遊覽1個 另外2個為何不開放?
    頤和園坐落於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全園以西山群峰為背景,建築群與山湖形勢融為一體,景色變幻無窮。昆明湖上有三個小島,分別為南湖島,治鏡閣島,藻鑑堂島。目前僅對遊客開放南湖島。
  • 頤和園內尋奇石,「青芝岫」的俗名為何叫「敗家石」?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是清代「三山五園」之一,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座皇家園林,乾隆皇帝當年把頤和園劃分為萬壽山與昆明湖兩個區域,環以圍牆,稱清漪園。如今遊覽頤和園,園內有幾塊大石頭雕琢的「鎮園之寶」,便是絕對不可錯過的景致。而這幾塊大石頭,各有一段傳奇故事。
  • 清漪園的西湖,是如何摹仿杭州西湖的?
    01規劃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昆明湖的水域劃分大報恩延壽寺建在前山中央部位,從山腳到山頂為中軸線,依次建立宮殿,連綿起伏,結合山形地貌因勢利導一氣呵成,彌補了前山山形呆板的缺陷,同時也起到了前山總建築布局的構圖主體和重心多大作用。中央建築群的規劃設計,不僅為清漪園創建了一處出色的景點,也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築設計中的一個傑出的大手筆。
  • 「北京頤和園」超詳細遊覽攻略!這些精華部分千萬別錯過
    頤和園皇家園林,步步為景,頤和園的美是眾所周知的,頤和園素以人工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著稱於世,是中國園林藝術頂峰時期的代表。下面跟隨我愜然穿梭在有「皇家園林博物館「美譽的頤和園吧~~【初識頤和園】頤和園的前身為清漪園,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建造,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
  • 頤和園西堤上的 古橋與古柳樹
    界湖橋、為西堤從北往南的第一座橋,以分界昆明湖內外湖與後溪河湖水得名。也是昆明湖北端的入水口,清代北長河(玉河)下遊北支水經界湖橋,向東流入昆明湖後湖、前湖再經後湖流入諧趣園。該橋始建於一七五零年,一八六零年被英法聯軍焚毀,一八八六年慈禧太后重修。
  • 您知道頤和園諧趣園內的這道寶瓶狀小門通向何處嗎?
    頤和園是慈禧太后在清漪園的基礎上修建的皇家園林,併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頤和園內景點眾多,其中著名的園中園諧趣園是乾隆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的,後雖經多次維修,但整體格局並沒有大的改變。小編每年去的次數最多的地方就是頤和園,而多數情況下都會去諧趣園轉轉,這裡四時景色各不相同,而且園中散布著眾多的乾隆和慈禧的御筆刻石。在諧趣園的東北角有一片由太湖石疊成的假山,走到盡頭會看到一堵白牆,牆中開有一寶瓶狀小門,但這扇門一直是封死的。小編每次走到這裡都很好奇,穿過這道小門會走到哪裡呢?
  • 老照片:皇帝逃跑之後的皇家禁地,頤和園被焚毀,午門城臺斑駁
    菲利斯·比託拍攝的清漪園文昌閣。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最後一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他跟隨英法聯軍從廣州一路北上,於1860年9月下旬到達通州,而後西行拍攝了清漪園(後來改稱頤和園)、紫禁城、北海、天壇等皇家建築群(他拍攝大量照片,本文只涉及其有關皇家建築的作品)。
  • 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上鳳凰墩的傳說
    乾隆皇帝修建了頤和園,不過當初不叫頤和園,而是叫清漪園。頤和園內又萬壽山和昆明湖,在昆明上修建了三座小島,乾隆仿照神話傳說用仙山之名給小島命名,它們分別是:瀛洲、方丈和蓬萊。其中一個傳說是這樣的:清末朝廷腐敗國勢羸弱,偌大的中國成了列強們的盤中餐,有識之士圖謀變法強國。戊戌年就在光緒皇帝下詔宣布變法的時候,以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和以光緒帝為首的帝黨水火不容,鬥爭激烈。這天慈禧為變法之事心情煩躁,她帶領著臣子乘船到昆明湖上散心。
  • 北京深秋的頤和園,用37張照片展示攝影師的視角(附拍攝機位)
    圖一頤和園修建於清代,屬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佔地約290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圖六長廊的中間位置是排雲殿,原是乾隆為他母親60壽辰而建的大報恩延壽寺,慈禧重建時改為排雲殿,是慈禧在園內居住和過生日時接受朝拜的地方。排雲殿這組建築是頤和園最為壯觀的建築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