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女,漢族。1978年12月出生,1996年畢業於昭通師專,大學本科文憑,昭陽區大山包人。曾擔任民間文學報《山風》主編。在《邊疆文學》《時代風採》《南高原》《昭通文學》《烏蒙山》等刊物發表小說、散文多篇。作品入選《崛起的昭通作家群》,與人合著散文集《山花爛漫》。2012年出版個人散文、詩歌、小說綜合集《碎語人生》。現就職於昭陽區鳳凰辦事處中心校。雲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
悠悠長情育人路
——昭陽二中範華老師教育故事
張 英
西風又起,一年又盡。一年的最後一天,隆冬季節的清晨,天還未亮,朦朧中,一個模糊的背影來到了昭陽區二中的校門處,門衛人員幫她拍了背影照——每年的最後一天清晨,門衛人員總要幫她拍這樣一張照,照片標註為:背影,7:00。她說她用來勉勵過去的一年,激勵新的一年。這背影的本人是昭陽區二中的範華老師,這個背影包含著無數說不清的教育故事,這個背影包含著對教育的摯愛之情。這個背影啊!一定格,就定格整整30年。
範華老師出生於1964年,1982年畢業於昭通師專中文系,年僅18歲的她,揣著青春的夢想,分配到了靖安中學任教語文。因教學成績顯著,1984年,範華老師調到了沙壩中學任教,於那時起,範華老師開始了她長達35年的班主任工作。剛開始,範華老師對班主任這份工作一無所知,她僅大班上的學生三四歲,所以覺得班主任應該就是帶頭的人,所謂帶頭的人應該就是做好榜樣,當好示範。於是,她與班上的學生共同制定《班級公約》,用來供大家共同遵守。每天清晨她第一個到教室,每天晚自習,她最後一個離開。修理課桌,安裝窗戶,都有她的身影。課堂,她上得生動多彩。漸漸地,班上的學生喜歡她的課堂,親近她,學生感覺她是他們的老師,他們的班主任,其實定義更準的稱呼——他們的班主任姐姐。
每個周末學生返校的晚自習,他們總會從家裡帶來幾個青蘋果、酸梨子、燒包穀、煮洋芋……凡是學生們認為能帶到學校最好的東西,都會偷偷塞到範華老師的手裡。當範華老師看到學生遞東西那真摯的眼神,心裡就暖暖的,她覺得青春的夢想在飛啊,飛!
課餘的時間裡,範華老師領著一群大孩子來到校外,她與學生奔跑于田野,嬉戲於坡頭,她的夢想是學生的夢想,學生的夢想是她的夢想,他們的夢想越過坡頭,飄過田野,伸向遠方。
4年的時光在追求、努力中轉瞬即逝,1990年,範華老師調到昭陽區二中任教。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整整30年,範華老師的青春歲月就在昭陽二中紮根、開花、結出一批又一批豐碩之果。
30年如一日,範華老師用一言一行詮釋著一位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的神聖職責。每天清晨借著路燈,她6點從家出發,步行到區二中。路燈或明或昏,將她的身影映照得矮小或高大。範老師的腳步在無人的街巷裡響出一串串動人的聲音,這聲音,敲響著她睡夢中的學生,起床,新的一天開始了!
範華老師7點準時到達區二中,30年來,每天清晨7:10前到達教室,她重複著4件事:清點學生到位情況;清查學生作業上交情況;檢查班級衛生情況;與學生進行個人交流。針對頭天不遵守學校管理規定,不守班規,犯錯的學生,範老師利用清晨的時間及時溝通交流,打開學生的心結,確保每個學生知錯就改,同樣的問題不再重複出現。如此日日反覆,月月跟蹤,範華老師的學生文明守紀,學習積極主動,班級學生互幫互助,流動紅旗在範華老師的班級上時時飄揚。
範華老師,一個心中裝愛的班主任,她的教育生涯之路上,書寫著一個個她與學生間感人的故事。
讓我叫您一聲「媽媽」
那年,一位成績一向優秀的學生眼神迷茫暗淡,空洞地瞪著黑板發呆,範老師發現後,立即將那學生帶到辦公室談心。原來學生的爸爸媽媽正鬧離婚,無助的孩子陷入了深深的絕望中。範老師了解到情況後,趕到學生家勸說,範老師從家庭談到孩子,從孩子談到未來,遺憾的是,兩個人的世界,總有許多別人無能為力的事。那學生的爸爸媽媽不顧範老師的勸說,最終還是離婚了。
爸爸媽媽離婚後,那學生情緒極其低落,課堂注意力分散,成績一落千丈。範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心痛地撫摸著學生的頭,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孩子,這已經成為了現實,我們無力挽回。如果你再消沉下去,你的人生誰來負責?趕緊振作起來,老師永遠在你身邊!」談心、安慰、鼓勵的背後,範老師開始為那學生補習拉下的課程,每天單獨布置作業,單獨批改。範老師告訴那學生一個自我傾訴的方法:「難受了,就寫寫日記,將自己的傷痛、苦惱全記在日記本上,寫完,回歸到學習中。生活已經對你已不公平了,你要抗爭,單親的家庭,命運只能靠自己掌握。」
聽了範老師每天開導、安慰的話語,那學生慢慢回歸到學習中,成績逐漸上升。中考時,順利進入了昭通市一中。
畢業之際,那學生手裡捧著幾本厚厚的日記本,眼裡閃著淚光:「老師,這是您教我排除心裡痛苦所寫的日記,我所有的心事都在日記中。這些日子,磨練了我,它教會了我如何戰勝生活,它是我這輩子最值得回憶的時光。」說話的同時,那學生遞給了範老師一封信:「老師,等我中考後您再打開吧!」
接到那學生錄取市一中的通知書那天,範老師打開了那封信:「……老師,人生的低谷,你一直在我身邊。我叫自己加油、努力,我不能辜負了從未放棄我的您。我相信,我一定能考取昭通市一中。老師,我的爸爸媽媽生了我,卻又放棄了我。是您,給了我第二次重生的機會。老師,請讓我叫您一聲『媽媽』!」
讀著,範老師的視線模糊了字跡,淚水滾落在信紙上,一點點浸染開,浸染成一份崇高的師德,一份淳厚的母愛。
我住在您心靈溫暖的地方
一張小床,擠在碳房的角落裡,一位女孩就在這張小床上睡了三年,她是範華老師班上的學生。因家離學校太遠,家庭又極為貧窮,窮得連張自行車都不能購買。但那女孩想讀書啊,求學夢支撐著她每天早上五點就得從家出發,跑十多公裡的路來到學校。早晚奔跑於遙遠的路途,女孩疲於奔命。就在她的求學夢將要被現實粉碎的時候,範華老師伸出了手。
範華老師與家住學校附近的同事商量,從碳房裡收拾出一個空位,範老師買來床和被子,如母親般鋪墊好。女孩有了自己溫暖的小床,她再不為早起操心,再不受奔波折騰。她告訴範老師:「老師,每夜我的夢都很甜,我好像覺得我就住在您心靈溫暖的地方。」
後來,範老師又聯繫愛心人士為那女孩支助了生活費,一直支助到了她高中畢業。畢業後的那女生,範老師知道她在外省有了工作,有了幸福的家庭。也許多年後,那女生最溫情的回憶畫面,就是那張範老師為她鋪墊的小床。
353班,我們決勝「100%」普高錄取
時近2017年,昭陽教育掀起了抓內涵,提高教學質量的熱潮。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範華老師在班級上提出了:衝刺「100%」普高錄取的目標。
353班,班級人數81人,城市、農村,學生來自不同的區域,知識基礎參差不齊。面臨這種情況,範華老師採用3人、5人分團、分組幫扶,帶動,促進班級學生集體推進。
就在全班同學攜手共進,鬥志昂揚時,一位男生課餘打籃球將腳摔骨折住院了。一住至少也需半月或一月。這下範老師心急如焚,她一咬牙,中午交待好班級學生午輔,匆匆趕到醫院幫那學生補課。她堅定地對那學生說:「你給我挺住,不得拉下學習,絕不允許中考當逃兵!」
此後的那間病房,範老師匆匆進出,耐心補課。受範老師感染,一張、兩張、三張……許多張面孔出現了。那是班上的數學、英語、物理等各科代表,他們放棄自己的午輔,輪流著幫自己住院的同學補課,走時,他們不忘了相互擊掌:「加油,我們決勝100%普高錄取。
住院的學生回來了,他回到了班級隊伍中,他的成績未受多大影響。
中考了,成績公布了,範華老師的353班,81位學生100%普高錄取,實現了範華老師制定的衝刺目標。除了21人錄取了昭通市一中之外,那位住院的男生,班級最後一名,竟傳奇地考了353分,超出普高錄取分數線50分。
353分,353班,範華老師看到這個分數,開心地笑了。
有些意外的驚喜總會在努力奮鬥中迎來。一天,區二中校門外忽然出現了一位打扮時髦,手捧一大束鮮花的帥氣男士。門衛將他攔住後,又微笑著將他放進了學校。滿校園的師生好奇地跟在身後,小聲議論著,這究竟要追我們學校的哪位美女老師?這儀式感也太強了吧!追著、跟著,這男士來到了範華老師的辦公室:「老師,感謝您的培育,我給您送鮮花來了!」當那位男士將鮮花送到範華老師手裡時,真相大白,辦公室內外掌聲「譁譁」地響了起來。
2019年,範華老師年滿55周歲,退休了。可學校離不開她,學生離不開她,她延遲退休重回校園,再次挑起班主任的重擔。
如今,範華老師再任一屆班主任,就足足60歲了;如今,35年的班主任歷程,範華老師用對教育事業的摯愛之情譜寫著感人的育人故事。範華老師一批批學生被大學錄取了,就讀航空、科技、教育、醫學、軍事……範華老師一批批學生畢業了,企業經理、政府領導、公司懂事、學校校長、醫院醫生……他們在社會的各行各業奉獻著。
「雲南省優秀教師」、「雲南省五一巾幗標兵」、「昭陽區優秀教育工作者」、「昭陽區優秀管理人員」、「昭陽區教學質量優秀獎」……面對若干的獎項及榮譽,年過半百的範華老師淡定地微笑著:我不是蠟燭,也不是春蠶,在學生求學的路上,我只是盡心盡力地陪伴、幫助了他們一程……
來 源|文學之鄉
主 編 |楊玉昆
副 主 編 |楊瓊 張國華 田芳 王定波
執行主編 |田芳
編輯部主任|虎彥群
編 輯 |李潔 彭鈺婷 臧慶瑤(實習)
主 辦||中共昭陽區委 昭陽區人民政府
承 辦|昭陽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