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

2020-12-21 含沁說歷史

王陽明出生於狀元之家,他的父親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可以說這一點給王陽明的成長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礎。然而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又被冷落,待到再次被重視的時候,他卻因病離世。

這樣一個「悲慘」的人,他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呢?然而王陽明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毫無爭議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千古聖人,曾國藩這樣評價王陽明:「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話下」

王陽明繼承發揚了宋代儒家集大成者陸九淵的學說,加以改進和完善,形成了一套響徹千古的「心學」體系,王陽明認為:人活一生,所有的煩惱苦悶皆生於心,他提出的「處世五法」成為了引導人心、抵禦外界幹擾的秘訣。王陽明說:36歲那年,我堅持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明。

1508年,來到龍場那年,王陽明36歲。不誇張地說,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來。

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戴銑、薄彥徽等官員。王陽明義憤難平,向明武宗上書直言。

皇帝看沒看王陽明的奏摺我不知道,反正劉瑾是很認真地看了。劉瑾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王陽明被打入大牢,杖責四十。

這種刑罰,身體不好的人根本扛不住。當時戴銑被廷杖三十,直接死於杖下。王陽明的運氣還算好,至少他活了下來。隨後,王陽明被貶官,擔任貴州龍場驛站站長(龍場驛驛丞)。

第二件事:在龍場,活下來也確實不容易。而王陽明放下身段,自己找事做。

當年的龍場,是一個荒蕪的小村落。關於這個村落,《陽明先生年譜》裡有這麼兩句描述: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

生活環境極為艱苦,很多人到這裡來之後,不是病倒就是鬱鬱寡歡,而這個時候,王陽明放下身段,自己主動幹活,還悉心照顧僕人,在他的照料下,僕人疾病痊癒。

王陽明還辦起了教育事業。很多學子仰慕王陽明,紛紛前來求教。

王陽明帶著他們,一邊暢遊山水,一邊隨處傳道,真是不亦樂乎。

第三件事:不把生命的意義,寄托在外物身上

王陽明在龍場的小木屋,黑暗中突然傳來一陣狂笑:「我明白啦!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明白啦!」「我終於明白啦!」

百死千難,但為此心。黑暗之中,萬丈光明!

生命的一切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不把希望寄托在外物身上,只有內心強大,依靠自己的力量,才會有萬丈光芒!

就是從龍場頓悟開始,王陽明有了人生的轉折點,從低谷走向了萬丈光芒!

縱觀龍場頓悟,仿佛王陽明在向後人說:在36歲時,我做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從王陽明的身上我看到了成功需要具備的三種品質,願與大家一起分享:

1、不動心:無論遇到什麼處境,都要控制自己的心。

王陽明心學的目標,是「觸之不動」。無論遇到什麼處境,都要寵辱不驚,不因得失而動心。

對普通人而言,做到不動心,是很難的。常人的心態是,得之則喜,失之則悲;順境得意,逆境抱怨。這是心隨物動。

觸之不動,是不以物喜,不患得失。控制自己的心,不隨物而動。

2、事上練:不停留在理論上,要在實踐中,不斷磨鍊自己。

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心即是理,致良知,理論的東西,人人都可以背誦下來。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做到一時,不等於做到一世。王陽明經常和弟子說,要在事上練。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簡單,難在實踐。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控制外在的遭遇,但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就是最佳的「練心」機會。只有把自己本能的負面情緒,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才能保持冷靜,想出最好的應對方法。

3、致良知:堅定內心的力量,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很多人以為,致良知,是尋找自己的良心。其實不完全準確。

讀完王陽明的一系列故事,就會發現,致良知,是剔除欲望和雜念的幹擾,直接聆聽真正的內在聲音。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存在的價值,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這個過程,是順時而動,順感而應。

所以,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很重要。堅定自己的意志,勇往直前,做自己該做的事,為自己的目標努力。這就是致良知。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該讀一讀王陽明,他的一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誰能保證自己能堅守初心呢?

在這個物質至上、利益為先、價值追求和內心信仰極度稀缺的時代,就更是如此。

王陽明有詩曰:「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在名利場中奔波、與世浮沉的現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盤針的時候了。

當你人生不順心的時候,當你不知所措的時候,讀一讀王陽明,合上書籍,豁然開朗,對於這世界上的一切也就都釋然了!

想要讀王陽明的,筆者建議大家讀一讀《傳習錄》,《傳習錄》堪稱「心學」第一書《傳習錄》在陽明心學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呢?

差不多相當於《聖經》在基督教中的地位。

後世所有與陽明心學相關的東西,基本都是從《傳習錄》衍生出來的。

怪不得有讀者說:即便已經看了5遍以上的《傳習錄》,但每讀一次,都能感受到心學思想的博大精深,受益無窮。隨便摘取片段,便能領略到心學思想的偉大。

另外一本是《知行合一》,這本書可以說是王陽明的人物傳記,讓你了解到他的一生,有輝煌有坎坷,裡面有王陽明一生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就像是一本人物傳記,讀起來有趣還能學到智慧,能輕鬆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

兩本智慧才79元,也就是一頓快餐錢,卻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代代相傳,真的非常有價值!

想看的朋友,點擊下圖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王陽明:36歲時,我堅持做到了這3件事,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王陽明波折的一生,給我們後代留下來了珍貴的精神食糧!許多 成功者,例如曾國藩,稻盛和夫,梁啓超等人,全部都是藉助王陽明的心學思維不斷地激勵自己,最終逾越了客觀上的艱難條件,達到了生命的自我逾越,漸漸地強大起來。愈是艱難處,愈是修心時龍場相對於王陽明而言,人生早已到了低谷,但這也是王陽明的人生轉折點。
  • 王陽明:36歲時,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我做對了這2件事
    人生不會一直平平順順,總會遇到一些坎坷,而那些成功的人同樣也是如此,走過無數個漆黑的夜晚,最後才走向人生巔峰。但是可惜的是,王陽明雖然懷才,但卻「不遇」,他的一生非常坎坷,直到晚年才有所建樹,而且因為「功高震主」,被貶龍場,待到再次被重視時,他卻因病離世。在他被貶龍場時也並沒有放棄,他日夜反思,悟出了王陽明心學,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就是只要心中充滿光明,光芒總會來到身邊!
  • 王陽明:有本事的人,落魄時牢記兩點!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王陽明:有本事的人,落魄時牢記兩點!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有一句話說得好:「人生真正的成熟,便是身處逆境的自我救贖!」貧困潦倒時,正是磨練1個人魄力的時候,要是能從逆境中自救,那麼就能從人生低谷邁向萬丈光芒,要是從此沒落,人生的黑暗將無窮無盡!
  • 王陽明心學:內心強大的人,在這2件事上卻很「低調」,真是奇怪
    王陽明一生受盡坎坷,36歲那年,被宦官劉瑾陷害,被打了80大板,旁人這80大板可能就沒命了,但是王陽明還是活了下來。後來劉瑾再發力,王陽明被貶到貴州龍場,當時的劉瑾認為,像龍場這樣的人間地獄,王陽明早晚也得活活悶死!
  • 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
    王陽明曾經說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心中充滿光明,早晚會看到成功的光芒。王陽明智慧:人到中年,生活迷茫時,悟透這3句話,人生豁然開朗。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養心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於智者而言,對自己的情緒要有節制,喜怒不形於色。人在憤怒和大喜時,情緒起伏波動很大,容易影響自己的判斷。
  • 王陽明:男人想有成就,需強大內心,人生低谷時,修煉好心學智慧
    王陽明從小就想當聖人,他在歷經了政治風波與艱難的謫居生活之後依然在堅持,最終立地成聖。人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像是心痛一般,無暇顧及外界的變化,只是堅持向前。對於事業,王陽明倡導的是「知行合一」的精神。事業是人生的根本,不斷地做事情,也能是我們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訣。王陽明認為,男人慾成大器,需要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才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這2個字呢?就以陽明心學為本,分享男人成大器所需要修煉這些心學智慧。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記住這2句話,成功不難
    很多偉人,成功人士都經歷過低谷時期。就像我們熟悉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他的一生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四十多歲失業離婚,還欠錢。但他依然重新出發,成就一番大事業。心學大師王陽明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低谷中創造的,比如說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早晚飛黃騰達。
  • 王陽明:人生落魄時,戒掉三種思維,沒錢沒勢,也會出人頭地
    一個人活在世上,沒有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有高有低,但人往往在逆境中逆風翻盤,然後走向人生的巔峰!王陽明的心像一座生命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進。眾所周知,王陽明有過低谷。得罪宦官劉瑾,被貶貴州隆昌。這一年他36歲,也是他人生中最低谷的一年,但他翻身了,終於走向了輝煌!
  • 「夜讀」當你身處低谷,請做好這3件事
    ,請做好這3件事05:57來自人民日報你是如何走過人生低谷的?是的,努力多走幾步,才能跨過低谷。希望這3件事,也可以幫助到你。1第一件事,接納自己,調整好心態。前段時間,同事佳麗在微信上問我有沒有合適的工作可以介紹給她。年前辭職後,她就一直待在家裡,每天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整個人也變得煩躁不安,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生活亂七八糟,對未來也很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 人生低谷時,堅持三件事,路會越走越寬
    文|凌小麥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01-人生百態,世事無常。處於低谷時期,有的人會越來越消極,任由不順,慢慢蠶食自己的人生。也有人奮起反擊,戰勝低谷,走出逆境,獲得層次與格局都不一樣的人生。成大事者,必須有一顆強大的內心。面對短暫人生,我們要學會孤獨忍耐,面對重重磨難。
  • 王陽明心學智慧: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
    老友點點頭,就把自己人到五十還覺得自己沒啥作為的惆悵告訴給了王陽明。王陽明聽了,笑著說道:小弟啊,你要記住,人到五十,還在這幾件事上瞎忙的,註定勞碌命啊,希望你沒有。王陽明是誰?王陽明不僅僅是中國的聖人,一代心學大家,他還是一個軍事家,一個創造心學的人,能將自己的心學智慧運用到帶兵打仗上,還能打勝仗,王陽明是個擁有大智慧的人。那麼,54歲王陽明所說的這幾件事,究竟是指什麼呢?
  • 與人交談時,少提自己的這3件事,或許越來越有福氣,要注意了
    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說過,與人交往一定要少說自身3件事,便會越來越有福氣。1、少說煩惱事「陽明心學」指出「心即是理」,天地萬物都是由心而生,由心決策最後的走向。因而心學指出,一個人越發想什麼,越關注哪些,就越發會發生哪些。像一個成天埋怨的人,假如常常和別人說自身每一天碰到的糟心事,不但另一方不樂意聽,還會使自身的生活和工作不順心。
  • 王陽明告誡:人到50,人生過半,在3件事情上心狠,是積攢大愛
    人生存在太多變數,而人永遠都會將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當人生到了50歲,一輩子已經過去了一半,心中的慾念使我們放不下,內心的執著使我們受束縛。而這樣的束縛只會讓你越活越累!在人生欲望這一方面,老顧最敬佩王陽明,王陽明的一生經歷起起落落,但是最終他成為了中國的聖人!
  • 被逼到絕境時,多讀讀王陽明這首詩,從人生低谷走向萬丈光芒
    這就是王陽明遇到的情況,明朝「八虎之亂」時期,八位宦官作亂,他捲入政治鬥爭,憤而上書,得罪了宦官之首的劉瑾。劉瑾假意釋放王陽明,在他被貶官的路上,派出錦衣衛追殺他。王陽明急中生智偽裝跳水自盡,留下了自己的一雙鞋假意裝死。他逃離險境之後,寫下了這首《泛海》。「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 王陽明:一個人能不能走出低谷,關鍵在於這3件事,可以扭轉乾坤
    在王陽明的書中那些困擾多年的問題和迷惑,在王陽明的字裡行間都能得到解答。王陽明曾經說過,一個人止步不前的原因在於這3個地方,導致無法走出低谷,早知道早受益!1、不問過去,活在當下王陽明說:「過去未來事,思至何益?徒放心耳」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定局,我們在想也是無濟於事,只能徒增自己的煩惱罷了。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遇到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翻身有望
    在面對人生的谷底,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體會。王陽明一生的成就大多數都是在人生低谷中成就的。所以在人生低谷的時候,牢記王陽明的2句話,早晚飛黃騰達,成為人上人。1.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忍耐做去。王陽明心學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處世理念——耐心等待。
  • 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做到「3不問」,別等到四十歲才知道
    人這一生,不同的階段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有些人總是吃了很多虧才學會成長,而有些人,懂得做一個「聰明人」,可以讓自己人生少走許多彎路。而王陽明語錄也是對後世影響深遠,如今也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愛,特別是很多商界大佬包括馬雲、馬化騰等都十分認可,並且都反覆讀了好幾遍。王陽明:真正聰明的人,一生3不問,別等40歲以後才知道!「一不問」王陽明:「過去之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牢記2句話(值得一看)
    對人生低谷,心學大師王陽明頗有心得,這是因為他一生中的許多成就,都是在谷底中成就的,如著名的龍場悟道。男人慾成大器,在人生低谷時,銘記王陽明下面的這2句話,註定是人上人,遲早飛黃騰達。第1句話: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耐心等待,這是王陽明心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處世理念。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人生在世,要對這3件事「硬起來」
    如果問你,什麼樣的人最好欺負,十有八九是老實人,心軟的人,這也正回答了,為什麼王陽明說「心軟的人一生窮」。當然,並不是說心軟不好,但心軟也要分情況。人生在世,無論是心軟之人還是心狠的人,在這3件事上都要學會「硬起來」。
  • 王陽明:好的人生,從來不是獨善其身
    有人說,人生,要麼看淡,要麼獨善其身。我想,想要擁有好的人生,不能只是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冷漠與孤立,帶來的只有綿綿不絕的涼薄與疏離;唯有盡善盡美的寬廣心胸,才能在渾濁的世道上,尋見屬於自己的光明大道。作者:燕歸來,一個熱愛國學、喜歡紮根於文化海洋的95後,筆耕不輟,衷於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