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天生我材必有用
就像所有孩子有出息的家長一樣,清華人文學院的黃國營老師對人很客氣,但說到清華中文系學生的畢業分配工作時,他一再為難地說:"我不太清楚,真的不太清楚。"清華中文系已經畢業三四個班了,每年30個人左右,其中70%~80%的學生都保送讀研究生了,其餘的學生也都自己早早就把工作找好了,學校只是最後辦手續。"他們從來不找我們,我們也不管他們,反正不用我們操心。"黃老師說。
清華中文系專業相對分散,有文學、新聞傳播,還有計算機語言學等,每個專業就幾個人,課程設置和一般院校中文系也不太一樣,除了一般的漢語言文學外,還有大量理科課程,可以說是文理兼通。清華有人能保送到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讀研,這是別的高校中文系學生無法想像的。一個清華中文系學生驕傲地說,他們的電腦水平一點不比計算機系的差,如果到電腦公司,完全能搞技術。事實上,他本人就在新浪兼了一年多的職,做軟體漢化工作。而計算機系的學生不如中文系學生會寫東西、有文採。因為是複合型人才,社會需求很大,中文系學生常常出現被"搶"現象。
在三大高校中,清華的分配形勢毫無疑義是最好的。據介紹,每年來清華要人的單位稍晚一點就沒戲。去年也是這個時候,駐港部隊來清華要記者,結果居然沒人應聘。今年也有好幾個報社和出版社來要人,都無功而返。一個同學向記者透露,他們今年除了十二三個保送推薦讀研的,其他相當一些人手裡都有接收函了,至少也有比較有把握的意向,但都還想等等,看有沒有更好的。他自己就有兩個接收函,一個是外地一家大型報業集團,一個是外資企業,而他對自己的考研成績很有信心。而他隔壁宿舍有個同學,現在實際上已經在上班拿工資了,他從大二下半年就開始在那個公司打工,工作早就是板上釘釘的了。
曉琪在清華中文系學的是計算機語言,自己又輔修了經濟管理,今年考了MBA,感覺還不錯,記者問她是否想當作家,她很吃驚地大搖其頭說:"我的文字功底從來就不好,中學時文章總也寫不長,乾巴巴的,我寫得最好的就是議論文。說老實話,我就是想當比爾·蓋茨,也沒想過當作家。"她還說,據她所知,清華的學生大概沒有做"作家夢"的,去年倒是有一個,後來無法容忍這裡的"理工氣",轉到北大去了。她承認清華和北大的學風從來就不一樣,清華是嚴謹的、理性的、中規中矩的,就連清華學生的自行車擺放起來都是一條線,絕對規範。這種氣燻出來的人,不會太狂,也不會浪漫得不知道自己是誰,而北大是飄逸的、自由的、散漫的,允許個性的極大擴展。"所以,北大也許還能出幾個性情中人,清華絕不會,而且清華人也不太會欣賞那種憤世嫉俗、特立獨行的人。"曉琪說,他們管這種人叫"憤青"(憤怒的青年)。
清華人求職時一般也不願搞純粹文字工作,往年也有去出版社和報社的,但要麼是搞技術或理工性質的工作,要麼搞不長久。他們大多願意從事一些能發展自己專長的、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有的同學不那麼在乎體制內的分配,先隨便找個單位掛著,在中關村自己創業,有眉目了再跳出來全心全意幹。前幾屆的同學中,已經有自己辦公司的了。當然,他們還是更願意去外企,因為公平、規範、發展前景好,他的一個師兄工作三年後,現在已經調到哥本哈根本部了。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果說很多高校畢業生的努力方向是留在北京的話,清華人的奮鬥目標已經是"做一個國際人"了。事實上,清華中文系學生中,現在就有不少是"寄託族"了(指考GRE和託福,以求出國的人)。但一個正在辦出國手續的學生向記者正色申明:他想出國並不是"香蕉人"(香蕉皮黃心白,指那些內心嚮往白人世界的黃種人)。而是想到國外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他說他還會回來的,國外總不是他的家,外國大公司也很難讓黃種人真正做到高層領導,更別說核心領導層了。他的理想還是做計算機漢化,以後再開發中國自己的計算機技術。
北大:天涯別處無芳草
一般的文科或綜合院校中文系的畢業生有幾大去向:讀研、公務員、找工作。其中找工作有北京和外地之分。北京大學中文系今年共有81人畢業,其中保送讀研究生的34人,餘下的47人正積極找工作,其中包括幾個放棄讀研的,因為他們對本專業不感興趣,覺得還不如工作幾年後,再考一個有發展的專業。還有四個學生正在聯繫出國。
據了解,北大中文共三個專業,其中中國文學最多,有47人,保送讀研16個,漢語言文學專業22人,保送12人,古典文獻專業12人,保送6人。其餘的都在找工作。以往年的情況看,去報社和出版社的居多。
一個同學介紹說,今年情況有些不一樣,以前學生還能想得開,認為北京太擠,還不如去地方發展空間大,而且以後也能考回來,可守可攻。但現在同學好像更想留在北京了,有的就這麼一個心眼留京,甚至不惜大大降低條件,委曲求全,而一些很不錯的外地單位,如南方日報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等今年來北大中文系要人,同學都不報名。這個同學說,如果他不是保送的話,寧可去廣州闖一闖。他說現在同學都挺忙的,找工作的不用說了,要讀研究生的就得著力把畢業論文做好,爭取發表,並確定研究方向。總之,現在就得行動起來。
很多人都知道大學生臨到畢業時是怎樣武裝自己的,男生買西裝,女生化妝,交通費、通訊費、做簡歷的費用、人才交流中心買門票、筆試面試報名費,還有部分"意思意思"的花費,都不在少數,但有同學告訴記者,其實找工作還是"功夫在平時"。找工作幾大要素是:關係、勤跑、多信息、(學校)牌子、專業、個人能力、機遇、經濟支持等。多數外地同學都沒有強有力的關係,所以在同等條件下,收集的信息越多,機遇越多。另外,有工作經歷的,有各種本本證證的,獎勵多榮譽多的,相對機會還是多些。幾乎所有的北大學生都在二年級就拿到了英語六級證書,後面的一兩年,還會分別拿到託福成績、駕駛執照、計算機證書、律師證或會計證等。要不就是有了在某大單位兼職、實習的工作經歷。這些都將成為求職中的"法寶"。
小周已經拿到了聯想集團的"入門券",現在他是同學中最輕鬆的了,但也有不好的地方,"打牌都找不著人,只好在網上找人玩。到學校看看就知道了,畢業生都不在學校吃晚飯--還在外頭跑呢。"他認為他求職比較順利,一是自己期待值不高,壓力就小,二來,他豐富的工作經歷在關鍵時候幫了大忙,他是學生幹部,曾經在多家文化單位和網站工作,後來又在易得方舟中文在線網站打工,最後做到了內容部總編,兼網站總監。這些都使他從眾多考試成績優秀的求職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北大的學生現在像小周這樣拿到接收函的還不是很多,一個原因是很多單位的指標還沒下來。(聯想屬於高新技術企業,按北京市政府規定,可以為大學本科以上的人才解決北京市戶口,不存在"進京指標"問題。)但看起來學生還是樂觀的,記者傳呼一個學生小趙時,他很快回了電話,說現在正在四川採訪,把記者嚇了一大跳。(記者自己出京採訪的機會都不是很多),原來他作為某報社實習生,正在採訪當地人大會議。他在電話裡說,工作還沒最後定,但已經有意向了,對於是去新聞單位、政府部門還是企業,或者工作條件、待遇如何,他本人並不怎麼挑剔,最主要是看以後有沒有發展前途。
小趙說話不多,而且用詞很謹慎,幾乎字斟句酌,都說北大學生狂,其實就記者採訪到的幾個學生看來,他們都還是很小心的,都一再囑咐不要透露姓名。"我知道的情況都告訴你,但我不想承擔責任。"他說,"而且我工作還沒定,什麼話也不能說死了。"也許找工作的現實多少消磨了他們少不更事的輕狂和傲氣?
至於問到以後會不會從事文學創作,大多數同學都不以為然地笑笑。記者在北大採訪時收集到了一個有趣的新校園民謠,說:"一流文字寫論文--賣思想,二流文字搞策劃--賣腦(點)子,三流文字寫小說--賣技巧,末流文字寫劇本--賣力氣。"可見他們對文學評價不高。
記者居然找到了曉琪說的那個從清華中文系轉學到北大的學生小徐,他已經畢業了,分在北京一所中學,據他自己說,並沒有去工作,隨便在外頭幹點活,準備作為同等學歷考博。記者約見他時,他居然穿著20年代的長衫和納底黑布鞋(千真萬確),他還抱怨現在買不到這樣的衣服了,除非是戲服,貴得要命。這一副行頭,是他好不容易找人定做的。小徐並不想當作家,而是想作學者。他的舊文人習氣很濃,喜歡古詩詞和京劇。問到他對師弟師妹們的感覺,他搖頭說,北大已經墮落了,中文系的學生也一心學英語和電腦,考這種證、那種本的,沒什麼人文關懷,也不再追求什麼精神家園。他覺得現在人文學科的學生不好找工作是暫時的,事實證明,人文學科的影響是無形而巨大的,當年的私人教師朱熹絕對比不過皇帝,當今天,很多人不知道朱熹所在年代的皇帝是誰,但朱熹的思想卻影響到了清代《儒林外史》。當然,文學是哲學之下的東西,小徐並不看重文學。
人大:為伊消得人憔悴
據說在北京文科高校中,北大生畢業不如人大。又據說,有的用人單位擺著北大的學生不要,就要人大的,因為北大生太傲,整天恨不得當領導的領導,指導江澤民怎麼治理國家。而人大的學生比較"懂事",知道人情世故,辦事有分寸。實際上,北大人沒那麼傲,而人大的情況又如何呢?
不難看出,人大學生很忙,晚上9點半,四個男生宿舍和一個女生宿舍的電話都還沒有人接。10點半,才接通第一個電話,這個姓孫的同學告訴記者,工作還沒有最後定,有幾個意向,一個是電視臺,但不完全在體制內,保障差一些,還有一個出版社,但待遇差,沒有房子,工作後出版利潤任務也很重。還在猶豫。他說同學平時絕不交流找工作情況,但一般來說,晚上睡得好,白天吃飯香的,就是情況比較樂觀的,一般男生比女生好找工作。問他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他猶豫了一下說,請"朋友"吃飯去了。
學生與外界的聯繫渠道都是什麼呢?一個女生說,集體的方式是:有來學校要人的、參加人才招聘會,特別是畢業生專場。個人的渠道就多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唄。有的通過家裡親戚、父母的熟人,得撕下臉皮,多遠多疏的人都得找,反正聊勝於無,"死馬當作活馬醫"唄。有的通過關係好的老師找人,有的是找已經工作了的學兄學姐或老鄉,但他們大多數沒權,也就是提供些信息和經驗建議罷了。也有的讀書時就在外頭打工、兼職,也能認識一些人。她回來晚是因為工作沒眉目,心裡煩,到師大一個老鄉那兒聊天去了。"你不知道,畢業這一年真不是人過的日子。還有課沒完,可根本就沒人聽,畢業論文也沒心思寫,整天神神道道的。以前是又要準備考研,又不能誤了找工作,現在考研成績還沒出來,所有的單位都說還沒定,再等等,等得你心裡特沒底,虛得慌,我覺得都快被拖死了。怪不得別人都說畢業是對所有因素的綜合考察,包括意志力、耐力、心理素質、經濟能力、人際關係……煩死了!"她承認,自己期待值過高可能也是原因之一,但水漲船高,自己也不能太差了。
中文系負責分配工作的王林英老師介紹說,今年中文系有42個畢業生,已經確定保送讀研究生的13人,估計還有五到六人能考上研究生。今年總的來說分派形勢稍好,因為"三高"(高科技等,就是指在中關村工作的)、三資、教育、公務員等職位不再佔用普通留京指標,所以學生的就業空間相對大一些。人大學生與其他學校的相比,一向更熱衷於去政府部門,今年報考公務員的也不少,估計又是北京高校之最,往年就曾有人分到國務院辦公廳、外交部等,今年形勢還不明朗,但已經有人接到中宣部的面試通知。不過這兩年,國家招考公務員總體數量壓縮,實際上去新聞出版部門的還是多一些。有的同學已經拿到接收函了,具體數量不清楚,但都還沒有籤約,目前只有一個籍貫青海的同學與四川長虹籤了。王老師主張稍晚些再籤約,因為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單位。而毀約是要賠錢的,而且也影響學校聲譽。
有趣的是,人大學生中也幾乎沒有想以後從事文學創作的。一名女生尖刻地說,最開始高考報考中文系時,還是有一點想法的,但在學校摸爬滾打四年下來,知道所謂作家也就是那麼回事,以前在外地,覺得作家寫書寫小說多神秘、多崇高,現在明白了,他們是最俗的一群,整天想著賺錢,小說不好好寫,就想賣影視版權,怎麼通俗怎麼寫。另外,市場經濟中,好書不一定好賣,好賣的不一定是好書,還不是靠炒作?男的到處籤名售書、上躥下跳的,女的要麼當美女作家,拍"藝術玉女"照上封面,要麼號稱"用身體寫作"。與其這樣,還不如幹點別的正經事掙大錢,別這樣糟蹋了文字,表面上顯得清高文雅,其實道貌岸然。
總的來說,三所學校中文系學生求職時比較集中關注的要素是:個人興趣愛好,以後的發展空間,是否在體制內,目前的住房、工資待遇,籤約期限長短(以後可能考研或跳槽)等,很少有人再堅持理想,執著於當年的作家夢了。他們也許還有一點殘留的理想主義,但無疑都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現實的、冷靜的期待,讓我們祝願他們都能隨心所欲,在社會上找到他們的位置--他們合適的,和合適他們的位置。(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