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醫針灸?
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刺入患者身體某一穴位,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
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燻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
針灸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與地域特徵,是基於中國醫學和科學傳統產生的寶貴遺產。中國於2010年11月16日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
什麼是十全大補方?
十全大補湯方,是《醫學發明》的中藥方劑,系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而組成,其功能為補益氣血;主治虛勞喘嗽、遺精失血、婦女崩漏、經候不調等症狀。
十全大補方之穴位針灸方由何而來
王樂亭,名金輝,號樂亭。河北省香河縣人,生於1895年10月19日,1984年2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90歲。
王老於1956年就任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第一任主任,還曾任北京第二醫學院(現為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北京中醫學會理事、北京針灸學會理事、《中醫雜誌》編委等。
他以「金針」起家,通讀經典,精於臨床,學風正直,他提出的「手足十二針」、「五臟俞加隔俞」、「督脈十三針」、「老十針」等針灸組方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在當代針灸處方學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學術地位,目前仍被廣泛應用,極具研究價值。
王老一貫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在針灸臨床的應用,仿效此方而擬定針灸學的「十全大補方」。
哪些人需要十全大補針灸治療?
1.氣血不足,心脾兩虛多因勞傷過度,思慮傷脾或久病失養耗傷元氣,損及心脾或因失血過多,氣血難生。
主要表現為少氣懶言,語言低微,食少便溏,頭暈目眩,自汗心悸,手足麻木,舌質淡,脈沉細弱等症狀。
2.脾腎兩虧,先天後天失養多因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或久病消耗,房勞過度,中氣下陷,腎氣不固所致。
主要表現為食少納差,消瘦萎弱,精神疲憊,腰脊酸痛,頭暈、耳鳴、便溏、尿頻、舌淡、脈虛弱等症狀。
3.肝腎兩虛多因年老體弱,腎精耗竭,或久病消耗,或高熱病後以致肝腎陰虧。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心煩易怒,腰酸足軟,小便頻數,脈細數,舌質紅,少苔等症狀。
從上述證候來看,主要包括臨床所見的神經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後期、久病體弱、老年病等。因此,對於虛損諸證的治療,或老年病的預防保健都有一定的價值。
十全大補方組成穴位介紹
足三裡:祛風寒溼痺,能升能降,補中益氣,止汗除熱,健脾消食,有黨參之效。
內關:降胸脅之逆氣,行氣血,止心下結痛,除煩滿,補益心血,有當歸之作用。
中脘:主五臟六腑,堅筋骨,長肌肉,增氣血,調陰陽,健脾益胃,有黃芪功效。
三陰交:主婦人經血不調,補血調經,止咳逆上氣,為足三陰所主,功同熟地。
太衝:主邪氣傷陰,止腹痛,行血痺,除堅積,入厥陰、少陰,治陰虛小便不利,柔肝平肝,療效同白芍。
關元:主傷胞宮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長肌肉,溫陽補腎,有同肉桂之主治。
陽陵泉:主上氣咳逆,補中益氣,祛風寒溼痺,舒筋利節,健脾利溼,有同茯苓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