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到了金蘭君主持的「入門•經典•臨床」欄目。陳修園說:入門正則始終皆正,可見中醫不可入錯門。千百年來,中醫的發展模式均離不開「讀經典、做臨床」的範式。欲想通往中醫殿堂之門,歡迎來到「入門•經典•臨床」欄目,精誠大醫漫漫長路,有我們陪您一路同行。
十全大補丸(湯、膏)既是成方又是中成藥。內含有人參、黃芪、茯苓、白朮、熟地黃、白芍、全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具有補氣益血、氣血雙補的功效。傳統應用於氣血雙虧、面黃肌瘦、頭暈目眩、精神倦怠、心悸氣短、失眠、四肢乏力、婦女崩漏等症。十全大補丸還有抗衰老作用、治慢性萎縮性胃炎、治胃下垂等。但是全大補的功效卻不僅僅限於中醫的方藥,請看下文。十全大補湯,是《醫學發明》中的方劑,是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組成,其功能為補益氣血,主治虛勞喘嗽、遺精失血、婦女崩漏、月經不調等證。王樂亭教授一貫重視中醫基礎理論在針灸臨床上的運用,他仿效古代有名的中藥方劑,選用適當的穴位以組成療效相似的針灸處方,十全大補方就是其中之代表。十全大補方和刺募補虛法是姐妹,都是治療虛損病症的配方。 【組方】章門、曲池、內關、合谷、中脘、關元、陽陵泉、足三裡、三陰交、太衝。【適應證】久病體羸,氣血兩虧,脾胃虛弱,血枯經閉。(1)十全大補方可助陽補氣。善治脾胃虛弱,面色蒼白,語言輕微,四肢無力,脈象虛弱及一切陽氣虛弱證。蓋脾胃居於中焦,為氣血生化之源,故稱後天之本。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胃氣降則脘腹衝和而善納谷,脾氣升則精氣遊溢而主腐熟,胃納脾化吸收營養,生化氣血,滋補周身。(2)十全大補方可養血疏肝,善治血虛所致月經不調,臍腹疼痛,血結成塊,量少經閉,以及頭暈目眩,唇爪無華,舌質淡等陰虛血虧之候。蓋肝主風,喜暢達,而善疏洩。今肝血失養,鬱而不達,疏洩不暢,故上見頭暈目眩、色不潤澤,下見月經不調、腹痛閉經等症。(3)從組方配伍來看,十全大補方是在手足十二針方的基礎上加脾之募章門、胃之募中脘、小腸之募關元,以及肝之原穴太衝。其功能是補氣血,健脾胃,養心氣,滋肝腎,通經活絡。手足十二針方偏於疏調,十全大補方偏於調補。方中章門補五臟,安精神,開心益智,消脹化食,有人參之功效;曲池主中風寒痺筋攣,婦女血閉,專搜血中之風,治同川芎;內關降胸脅之逆氣,行氣血,止心下結痛,除煩滿,健脾利溼,有茯苓之作用;合谷主衛氣不足,疏通經絡,入太陰止汗、發汗,有同黃芪之效;中脘主五臟六腑,堅筋骨,長肌肉,增氣血,調陰陽,有甘草功效;關元主理胞宮,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長肌肉,有同地黃之主治;陽陵泉主上氣咳逆,補中益氣,祛風寒溼痺,舒筋利節,有同肉桂效力;足三裡祛風寒溼痺,能升能降,止汗除熱,健脾消食,有白朮之效;三陰交主婦人經血不調,生血養血,止咳逆上氣,為足三陰所會,功同當歸;太衝,主邪氣傷陰,止腹痛,行血痺,除堅積,入厥陰、少陰,治陰虛小便不利,療效同芍藥。綜上所述,十全大補方系用針刺穴位仿中藥性能而組方,實屬絕妙。這充分說明王老對於中醫基本理論的運用和重視,並闡明了他在擬定針灸處方時的獨特創舉。
版權聲明:本文選自《金針再傳:跟師王樂亭臨證隨筆及經驗選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鈕韻鐸編著)一書。來源於中醫出版(微信號zhongyichuban),由中醫學苑微信公眾號推薦發表。
直接致電010-67601101,67603142喜歡「中醫學苑」今天的內容,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推薦給你的朋友。
熱愛中醫、關注學苑的朋友,請加入 「中醫學苑」,了解更多學苑中醫圖書信息。可選用如下兩種方法:
① 請在微信「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裡查找「xyzych1988」
② 或者點擊本文右上角按鈕後,選擇「查看官方帳號」→→「關注」
熱愛中醫關注健康的朋友也可以關注公眾微信「最美中國方」(微信號:zuimeizgf),立享更多中醫精粹、名家體悟、原創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