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隨著剛性兌付的打破,在利率持續下行的環境下,資本市場賺錢效應愈發凸顯,私募的發行也進入了高光時刻。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私募規模從13.74萬億元增長到15.78萬億元,百億級梯隊擴容近一倍,爆款基金更是層出不窮。
不過臨近年末,投資者落袋為安的意願也愈發強烈。截至12月初,全市場有超3000隻基金提前清盤。在資金批量贖回的情況下,無論是私募機構還是基金經理,都面臨著公司運轉以及投資操作上的巨大壓力,如何應對基民快進快出的投資慣性已成為私募的必答題。
多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只有提高投資者的盈利體驗,創造長期穩定的超額收益,並樹立品牌影響力,才能成為私募行業的「終級贏家」。
高光:私募發行數量創歷史新高
張強是一家百億級私募的渠道副總監,昨晚剛剛飛回上海的他最近被朋友們笑稱為「飛人」。
「前天去北京跟領導一起渠道路演,明天還要飛到深圳,和一些信託公司談合作,我感覺最近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很多同行也是這個狀態,忙著發新產品。」張強直言。
今年以來,私募發行情況可謂不斷升溫。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11月底,今年以來共有18145隻產品完成備案,創出2014年私募行業陽光化以來產品發行數量的最高紀錄。
其中,百億級私募備案產品更為積極。以新晉百億級私募石鋒資產為例,截至12月10日,該私募今年以來備案產品數量達56隻,是去年全年備案數量的3倍多。另外,高毅資產今年以來備案了180餘只產品,遠高於去年全年的57隻。淡水泉也備案了85隻產品。
「在今年流動性寬裕的背景下,權益資產無疑是較具性價比的投資方向,而且私募今年業績也非常好,所以發產品很容易,甚至有錢主動找上門來。」張強表示,後續A股市場再現極端行情的概率較小,結構性行情將繼續演繹不僅是業內共識,或許也將逐漸成為場外資金的共識,因此績優私募的產品發行很難降溫。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以來私募行業爆款基金頻出,銷售額不斷打破歷史紀錄。3月底,楊東旗下的寧泉資產新產品一周募集資金近80億元,10月中旬,林鵬奔私後的首批產品「和諧匯一遠景系列」首日募集更是超100億元。
另外,10月以來私募收益一般,但突破百億元的私募數量仍處於高位,可見私募資金募集熱度不減。
私募發行的「高潮迭起」使得其管理規模也屢創新高。據中基協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共24584家,存續備案私募基金為85071隻,管理基金規模達14.25萬億元,這是私募基金業規模首次突破14萬億元。短短5個月之後,也就是8月底,存續私募基金規模已達15.02萬億元,私募基金業正式邁入15萬億時代,10月底規模更是達到15.84萬億元。
痛點:高收益產品遭批量贖回
在這場發行盛宴裡,頭部私募碩果纍纍,50歲的老張也賺得很開心。
「我買私募已經五六年了,去年雖然表現不如公募好,但也賺到了30%左右。今年有疫情,本來覺得不虧就行,結果到了9月產品收益都50%了,我已經很知足,所以趕緊贖回來,看看明年情況再說。」老張興奮地說。
今年以來,百億級私募獲利頗豐。數據顯示,百億級私募前11月平均收益為32.19%,其中股票策略百億級私募平均收益更是達到33.5%。其中,33家百億級私募前11月平均收益超過20%,平均收益超過50%的百億級私募更是超過10家。
不過,在頭部私募收益率不斷衝高,產品發行逐步升溫的過程中,很多像老張這樣的投資者選擇了贖回。
「公司今年業績很好,很多產品10月份的時候,淨值漲幅超過60%,本以為規模會再創新高,沒想到投資者看到已經賺了50%,就把產品贖回了,因為覺得保住收益最重要。」北京一家百億級私募人士直言。
滬上一家新晉百億級私募也遇到了類似情況,據其市場人士透露,公司前三季度業績排名靠前,但10月以來多隻產品淨值有所回撤,強化了投資人年底落袋為安的意願。
基金產品清盤數量的分布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人的贖回情況。
據第三方數據平臺統計,截至12月10日,今年以來已有3900隻私募基金進行了清盤,其中,提前清盤的產品數量高達3366隻,佔比超過八成,到期清盤的數量僅有534隻,佔比不足兩成。
具體來看,提前清算的私募基金佔比超過八成,意味著多數私募基金屬於非正常清算,但其中近七成私募基金清算時淨值高於初始淨值,表現為盈利狀態,收益超過20%的產品高達386隻,而且股票多頭策略產品佔絕大部分。
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分析稱,造成提前清盤的主要原因可能在於兩方面:一是投資者不夠理性,在產品大幅獲利的情況下,急於獲利了結,同時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資者對高收益持續性的質疑,擔心均值回歸效應;二是量化私募近期表現欠佳,加之管理人規模擴張速度較快,引發了投資者的擔憂。
難點:基金經理操作承壓
投資者的加速贖回不僅令私募機構加大了渠道投入,也使得基金經理「頗為頭疼」。
胡泊表示,大量贖回對基金經理的操作將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在巨額贖回的情況下,往往會造成私募基金淨值的扭曲,另外,為了應對贖回,基金經理會被迫降低倉位,影響基金的整體業績表現。
「私募的投資一向是『好發不好投,好投不好發』,近些年隨著A股結構性行情的演繹,高倉位已經成為常態,就像今年前十個月消費、醫藥和科技漲幅喜人,10月以來開始調整,但並不意味著需要減倉,而是短期將倉位分散到順周期板塊,並且加倉調整比較到位的黃金賽道龍頭股,這時候投資者如果大批量贖回,我就不得不被迫減倉,很有可能錯過中長期布局的良機。」滬上一位中型私募董事長直言。
淡水泉也表示,當前投資的關鍵詞仍是「成長」,其中包括周期成長主題下的汽車和地產產業鏈機會,新興成長主題下的消費電子類機會,以及穩定成長主題下的消費醫藥公司。「對於因近期股價調整帶來的投資機會,我們並不陌生,而且正在加大投入,需要把握好布局時機和節奏。」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股票私募整體倉位指數為79.59%,環比上周提升0.69個百分點,至此,私募倉位已經連續第三周小幅上升。其中,百億級私募倉位指數為84.94%,環比上周增加0.49個百分點。
「私募倉位的提升除了反映基金經理對後市保持樂觀以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陸續贖回的情況。」上述私募研究員透露。
破局:產品、品牌、投教三力並舉
面對「產品表現差被贖回,表現太好也會被贖回」的困擾,私募機構正重點在產品設計、提升公司品牌形象以及持基體驗方面下功夫。
據第三方平臺統計,今年以來,全市場新發私募產品約為1.6萬隻,百億級私募新發產品超2600隻,其中,鎖定期超過三年的百億級私募新發產品數量超過了500隻。與此同時,還有私募機構將產品設置「兩年硬鎖定+一年軟鎖定」的封閉方式,即投資者在兩年後可以選擇贖回,但需要支付一定贖回費,森瑞投資更是針對三年期的私募產品,實施首30%的業績免收績效提成,待基金三年期滿後,該私募對超過30%業績的以上部分,收取25%績效回報。
「其實我們也想設計一些封閉型的產品,這樣產品收益率表現會更好,基金經理的長期投資理念也能得到落實,但想做和能做是兩回事,投資者不買帳、渠道沒優勢是最大的難題。」一小型私募機構人士感慨道,投資者目前對中長期封閉型產品的接受度不斷提升,但長期穩定的業績表現、品牌效應是頭部私募能夠大力布局的根本原因。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多家中型私募較為重視品牌建設,紛紛招聘相關人員以提升公司的曝光度,傳遞其投資理念,加深與投資人之間的交流。
欒天昊也認為,投資人需要通過立體評價和交流,對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偏好進行深入了解,捋順投資邏輯,才能在淨值波動時保持平靜,收穫長期投資的收益。
另外,石春藤資產合伙人石海慧透露:「一旦產品淨值出現較大回撤,基金經理的贖回壓力極大,所以我把管理產品的組合分為三部分,成長風格和價值風格的倉位佔比分別為30%,主題投資倉位佔比在0到20%之間,隨市場環境變化,這樣淨值表現更平穩,投資者的持基體驗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