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肥而不胖的肥胖風險

2020-12-18 西安發布

不管社會對形體的要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肥胖正名也好,以瘦為美也好,我們都已走進一個瘋狂製造肥胖的時代。過去幾十年裡,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肥胖人群的比例都處於持續增長狀態,在發展中國家情況尤為嚴重。2016年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成人肥胖人口已經超過瘦子。中國目前已經超越美國,肥胖人口已近9000萬,其中男性4320萬,女性4640萬,成為全球肥胖人口最多的國家。北京大學公共健康中心的一項研究也指出,至2030年,每4個孩子中,就將有一個是超重的。即時,中國將有5000萬兒童的體重被列為超重或肥胖。走過饑荒年代的人們,如今為何又面臨肥胖的困局?在社會對形體要求愈發嚴格的當下,我們又如何面對肥胖?

幾重肥胖幾多風險對於肥胖的討論離不開身體質量指數(BMI)這一概念。身體質量指數(BMI),也就是一個人的體重(kg)除以其身高(m)的平方的結果(kg/m2)。不管是在日常生活還是在科研中,當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都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也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按照世界衛生組織標準,25≤BMI≤29.9為超重,BMI≥30則為肥胖。在多數情況下,BMI表現良好。事實上,研究者已經使用BMI發現,肥胖(包括超重)是死亡和很多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例如心血管病、內分泌及代謝紊亂、惡性腫瘤、骨關節疾病、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等。比如,肥胖會造成胰島素抵抗,降低胰島素敏感性,這也是導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當一個人體內的胰島素抵抗過高時,胰島要分泌遠遠超過正常劑量的胰島素才能控制好血糖,而胰島也會因為長期處在超負荷工作的狀態下變得衰竭。當胰島細胞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也就形成了2型糖尿病。研究顯示,肥胖人群二型糖尿病發病率比平常人要高4倍。此外,BMI為22-23時,二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遠遠低於23-31的時候發病風險;而BMI為35時,女性發生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甚至高達93.2%。除了導致心血管疾病和增加糖尿病風險外,肥胖還影響著人類壽命。據一項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子刊的研究顯示,在成年早期(25歲)和中年(44歲)之間體重的變化,可能對過早死亡風險產生重要影響。來自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機構的研究團隊,對美國全國健康和營養檢查調查(NHANES)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以評估體重指數(BMI)變化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共覆蓋24205名平均年齡為54歲的受試者,其中男性12588名(51.0%),女性11617名(49.0%)。研究人員正是根據BMI將受試者的體重分為3類:健康(18.5<BMI<24.9)、超重(25.0<BMI<29.9)和肥胖(BMI≥30.0)。根據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的變化,受試者被分為3大組、9小組:體重維持組(健康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體重增加組(健康至超重、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和體重減輕組(超重至健康、肥胖至健康和肥胖至超重)。在平均10年多的隨訪期間,共發生5846例死亡,死亡率為20.3例/1000人-年。同時,38.5%的受試者維持健康體重,12.1%維持超重,5.6%維持肥胖。只有1.3%的受試者由超重至健康體重;0.8%由肥胖至超重;0.2%由肥胖至健康體重。結果顯示,相比於BMI維持在健康範圍的受試者,BMI維持在超重和肥胖的受試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15%和117%;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受試者,死亡風險分別增加了32%和47%。而相比於BMI維持在肥胖的受試者,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由肥胖至超重的受試者,死亡風險降低了54%。

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儘管BMI是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並且正如上所述,BMI標準下的肥胖顯而易見,給人體健康帶來了巨大負擔,不論是慢性病風險的增長還是對預期壽命的影響。但BMI依然不是評判肥胖的絕對依據,這需要我們進一步理解肥胖,而更全面的理解也將令我們建立對健康更深刻的認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界定,肥胖指的是可能損害健康的異常或過多的脂肪堆積。當體內脂肪過多,會引發代謝紊亂和炎症反應,進而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因此,肥胖既是獨立的疾病,又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素。不難看出,肥胖與脂肪相關。事實上,BMI作為衡量肥胖最常用的指標,仍更多地與體重相關。而人體的質量構成則分為兩大陣營:脂肪自成一派,稱為脂肪質量;其他所有成一派,稱為瘦體質量。如果只看體重來判斷肥胖,就相當於將脂肪質量和瘦體質量混為一談,這也是為什麼BMI會出現失靈的原因所在。顯然,肌肉發達的運動員肌肉組織質量更高,BMI會高估其脂肪質量。水腫的患者組織液質量升高,BMI也會高估其肥胖水平。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肌肉組織的減少多於脂肪組織,所以BMI會低估老年人的肥胖水平。此外,BMI難以區分脂肪的分布。脂肪堆積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健康影響也不同。例如,內臟脂肪就與肥胖相關性疾病有更強的關聯。內臟脂肪是指圍繞在內臟周圍的脂肪,主要堆積在腹部,表現為蘋果形身材(中心性肥胖)。在BMI不太高的人群中,腹部脂肪增加更是獨立的危險因素。肥而不胖的內臟肥胖甚至將帶來更為深遠的影響。在近期的NEJM雜誌上,就刊登了這一影響的薈萃分析結論。研究者對72項前瞻性隊列研究進行了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每項研究均報導了向心性肥胖的至少三項指標及其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向心性肥胖的所有指標(如腰圍和腰臀比)均與較高的全因早亡風險呈顯著正相關。許多指標的關聯呈非線性(即呈J形或U形),但大多數指標均有明顯分界點,超過該分界點後,死亡風險持續增加。比如,腰圍分別大於90 cm和80 cm的男性和女性的死亡風險幾乎呈線性增加。而另一項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的薈萃分析,篩選了98745項研究,跨越了2528297名參與者,更細緻地量化了中心性肥胖指標與在一般人群中全因死亡率的相關性。結果顯示:腰圍每增加10cm,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11%有關,男性和女性風險分別升高8%和12%;腰臀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0%有關,而且這種關聯在女性中更明顯;腰高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4%有關;腰腿比比值每增加0.1,與全因死亡風險升高21%有關。

肥胖非罪但也並不健康當然,不論是BMI近似估計一個人的肥胖程度,還是細分到中心性肥胖,一個已經被證實的事實,就是肥胖對人體健康造成的不利影響,這與社會的現代化卻有著緊密聯繫。根據1985-2014對中國學生身體健康的調查,中國的孩子在80年代初,肥胖率幾乎為零。但是到了80年代後半期,肥胖學生數量開始以迅猛的速度直線增加。當人們走過饑荒年代,進入技術化的物質豐裕的現代社會時,肥胖也隨之而來。如今,肥胖早已不是個體現象,而成為了一種「現代病」。在這個充斥著垃圾食品、健康成本越來越高的時代,擁有健康、勻稱的身體不再是常態。當人們在責怪胖子不努力時,卻常常忽略了: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中,獲得一個健康的身體,需要付出比曾經大得多的努力。保質期幾個月的速食包,代替了過去需要花費時間才能獲得的新鮮食物;經過各種工業加工的產品,代替了曾經天然的原味。效率當道的時代裡,人們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洶湧而來的便捷。於是,食品工業的巨大浪潮中,「便捷」幫我們節省了時間、精力、甚至金錢,而也帶走了人們的健康。另一方面,在食物稀缺的年代,吃飯本身就是一件奢侈的事。因為來之不易,所以吃飯時,總是會認認真真。而數位技術、移動媒體時代降臨時,因為過於豐富的產品,人們的精力也得以分散,我們很難再專注於吃飯本身。吃飯看劇,吃飯刷手機,早已成了現代人生活的常態。來自伯明罕大學的研究表明,飢餓感不僅取決於我們吃了多少食物,更和人的記憶、注意力有關。一般情況下,人在吃完飯後的20分鐘,大腦才會接收到「飽了」的信息。而如果在吃飯時做著其它讓你分心的事,大腦就更不容易接收到飽腹的信息,容易「吃多」。或許,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在宣揚著「形體自由」的當下,在「寬容肥胖」的同時,我們也要更多地了解肥胖。肥胖非罪但肥胖也不是健康,了解肥胖,才能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形體自由」。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陳根:從體重肥胖到內臟肥胖,肥而不胖的肥胖風險
    根據從成年早期到中年時期BMI的變化,受試者被分為3大組、9小組:體重維持組(健康組、超重組和肥胖組)、體重增加組(健康至超重、健康至肥胖和超重至肥胖)和體重減輕組(超重至健康、肥胖至健康和肥胖至超重)。在平均10年多的隨訪期間,共發生5846例死亡,死亡率為20.3例/1000人-年。
  • 內臟型肥胖怎麼減肥
    核心提示:肥胖的類型有很多,雖然我們看到身體肥胖的人都是體重比較高,體型也比較胖,實際上分辨體型肥胖的類型確實有不同,一般比較常見的有:單純性肥胖,肌肉型肥胖,還有孕後肥胖,腹型肥胖,每一種肥胖從字面意思大概就理解屬於哪一種!腹型肥胖就是肚子比較大,身體大部分脂肪都囤積在腹部,那麼會導致腰圍增加,其實腹型肥胖也可稱內臟型肥胖。
  • 張惠妹爆肥真相,揭示肥胖危害,胖友們還不減肥嗎?
    早在去年陸老師燉「雞湯」其實阿妹的突然爆肥,在大多關心她的歌迷眼裡,不是美不美,影響到形象的問題,而是擔心她的身體真的有出什麼問題,此間就有人列出了「柯興綜合症」的原因和症狀:「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皮質醇分泌過多現象:臉,脖子和身體肥大,但四肢則脂肪不多。」希望她能注意身體!雖然女人,對於自己美不美看的比命還重要,有些女人甚至會「此生為了美,死都不後悔!"
  • 每胖10斤,死亡風險增11%,再胖下去真的會胖死|肥胖|英國醫學雜誌
    成年人每胖10斤,死亡風險就會增加11%。——《歐洲臨床營養學雜誌》近期刊發一項涉及109萬人的研究顯示體重每多增加10斤且體重指數(BMI)超過23,與男性和女性晚年全因死亡風險升高9%和14%相關。
  • 體重重就表示肥胖嗎
    但是超重和肥胖確實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慢性疾病風險。那麼怎樣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正常,有無健康風險,有沒有別的更可靠的指標了。         本期將為大家介紹4種更加科學的體重指標。          大量研究發現,中心性肥胖(腹部肥胖或內臟肥胖)的人心腦血管疾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腰臀比可作為預測心臟病、二型糖尿病和結直腸手術併發症風險的參考指標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男女兩性健康腰臀比的比值是不一樣的。
  • 我國肥胖女性居世界首位 三分之一女人屬「隱形肥胖」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提醒,國人營養知識太缺乏,意識不夠,有的人抱著無所謂的態度,不願意改變大吃大喝的習慣。很多人認為,多吃幾口或少吃幾口有什麼關係,但就「這幾口」,長年累月就可能引發身體的大問題。如果不通過鍛鍊消耗掉,它們就會在體內沉積,導致內臟脂肪增加,給血管「添堵」,影響胰島素分泌,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風險。吃的時候我們享受口腹之慾,但要鍛鍊掉這些熱量很不容易。
  • 兒童肥胖比成年肥胖危害更大,別讓胖毀了孩子一生!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胖一點沒關係,尤其是老一輩的人更喜歡用「白白胖胖」來形容孩子,覺得孩子長得胖乎乎的,說明健康,而且看上去更可愛。 所以小孩子肥胖的原因除了平時缺乏鍛鍊外,與老人對孫輩的「疼愛過度」心理有很大的聯繫。
  • 肥胖
    一般青春期(12歲)男孩和女孩體脂肪大體為20%,到18歲男性下降至15%,女性上升至20%以上。18歲以上男女都呈上升趨勢。正常體脂肪率男性為15%一20%,女性為20%一25%。如從20%增加到25%一30%時,那麼就是肥胖。
  • 深度解析五大肥胖原因第四期——青春期肥胖
    關於青春期肥胖的鑑別診斷主要有以下幾種:1、體質性肥胖  原因:先天性。體內物質代謝較慢,物質合成的速度大於分解的速度。  現象:脂肪細胞大而多,遍布全身,臉上有嬰兒肥現象。  現象:全身肥胖。5、性功能降低  原因:腦性肥胖病,伴有性功能喪失,或性慾減退。  現象:乳房,下腹部,生殖器附近肥胖。6、垂體性  原因:腦垂體病變,導致垂體前葉分泌過多生長激素。  現象:全身骨頭,軟組織,內臟組織增生和肥大。骨骼大,胃部肌肉突出。
  • 張惠妹再次爆肥,這些明星胖到你不認識,肥胖原因90%的人中招?
    近日,港媒曝光47歲的張惠妹最近在演唱會被媒體拍到近照,體重飆升到200斤,曾經的性感女神也一胖毀所有。張惠妹2019臺北最High新年城跨年演唱會,實力獻唱,肥胖並沒有影響她唱歌的實力,人氣依舊不減。張惠妹再次爆肥,這些明星胖到你不認識,肥胖原因90%的人中招?網友紛紛議論作為女明星大家都在紛紛減肥,為什麼張惠妹會越來越胖呢?
  • 最新中國肥胖地圖出爐,看看哪的人最胖?
    而到了2017年,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關於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的報告顯示,中國肥胖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胖子最多的國家。 02 脂肪最容易在腹部堆積 中國人腹型肥胖率很高,大家都為肚子上的贅肉苦惱著,特別是到了一定年紀後,無論男女都是肚子大、四肢細的體型,脂肪常常堆積在腰部、內臟周圍,很多中年人雖然體重正常,沒有普通型肥胖,但內臟脂肪過多,體脂率超標
  • 一生中哪時期的肥胖最應重視
    我們曾聽說過,某某演員為了角色在短期中爆肥增重或者爆瘦10~20公斤左右,也看到一些兒童非常胖而年輕時期瘦下來,但到了中老年又恢復了兒時的肥胖出現了嚴重的糖尿病。去過美國的人,都見到過臀部碩大,挺胸行走的女性,和大腹便便的男性。他們的外觀是一道風景,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
  • 胖不胖體內脂肪說了算 亞洲人BMI超過25便為肥胖
    胖不胖得由體內脂肪說了算,有的人看上去不胖,但內臟脂肪含量很高,是隱形胖子。日前,由浙江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國際人體組成研究學會及中華預防醫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人體組成研討會在杭召開。有專家認為,亞洲人體重指數隻要超過25,便可視為肥胖。目前,我國肥胖人口達3.25億人,增幅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
  • 亞洲人肥胖別不當回事,比歐美人肥胖還危險!
    據研究表明,現在亞洲人群肥胖人數逐年升高,然而為什麼看起來並不胖的亞洲人會比歐美肥胖人群更危險呢?今天,《X診所》請來了專家麻靜為我們講解亞洲人的肥胖可能暗藏哪些健康問題?我們往往覺得,從體型上,亞洲人群比較苗條,歐美人群體型偏大,實際上這是以前的錯誤認知,據研究表明,近些年亞洲肥胖人數激增,相同體重下,亞洲人的體內脂肪,要比歐美人多,這會引起更多的健康問題。那麼,是否存在健康的胖子呢?
  • 唐藝昕孕期愛遊泳、陳意涵孕期跑半馬:比肥胖更可怕的是孕婦肥胖
    上升到 30%肥胖率從 3% 上升到 12%2016 年《柳葉刀》發表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男性肥胖人數 4320 萬人但其實肥胖對準備懷孕和已經懷孕的人來說影響很大甚至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肥胖降低受孕率正常體重的成年女性每周期受孕率為
  • 單純性肥胖
    歷代醫籍對肥胖病的論述非常多。 對肥胖病的最早記載見於《內經》,如《內經》中有「肥貴人」及「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的描述。 在證候方面,《靈樞·逆順肥瘦》記載,「廣肩肉腋項,肉薄厚皮而黑色,唇臨臨然,其血黑以濁,其氣澀以遲」。
  • 我到底是超重還是肥胖?哪些因素與肥胖有關?
    重度肥胖:BMI≥35kg/m2腰圍是另一個被用來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標,該指標和腹部內臟脂肪堆積的相關性優於腰臀比。對於亞太地區和中國地區,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作為肥胖的標準。但是國內也有研究顯示,對於中國女性來說,腰圍>85cm可能是一個更為合適的標準。此外,還可以使用腰身高比值(腰身比)來反映內臟脂肪堆積,當腰身比>0.52時,提示存在中心性肥胖,說明今後發生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明顯增加。
  • 腸道細菌如何引發肥胖?
    腸道細菌如何引發肥胖?你是不是也跟「小菌」一樣?餓著肚子不吃飯,結果沒幾天反彈,偷偷吃減肥藥喝減肥茶,副作用一堆,堅持運動一個月,還是不見瘦,結果呢,減著減著越減越肥。01 減肥有望——可能因為它你的胖,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衡導致!在世界範圍內,超重和肥胖的人數已由1982年的8.57億上升到了2013年的21億。增長了超過145%。在1990年美國大多數州裡,僅有不到15%的人口過胖。到2010年,36個州的肥胖率達到甚至超過25%,其中有12個州的肥胖率達到了30%以上。
  • 什麼是「隱性」肥胖 別和我說你體重達標了
    隱性肥胖是肥胖的一種,主要是指看上去身材勻稱,但肝、胰、胃、腸道等內臟周圍和內部已經堆積了不少脂肪組織。BMI值處於正常水平, 穿上衣服時看起來不算是肥, 常人甚至會覺得他們是瘦2. 肌肉含量十分少, 脂肪卻很多, 即脂肪比例高3. 肉相當鬆弛, 欠缺彈性4.
  • 蘋果型肥胖和梨型肥胖哪個更危險?
    1、首先判斷是否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的含義是影響了健康的過量脂肪堆積。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體重/身高的簡便指數,通常用於進行對成年超重和肥胖分類。  其定義為按公斤計算的體重除以按米計算的身高的平方(kg/m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