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全文最下方「閱讀原文」參與優惠活動)
"老人家在做什麼活?」
"閒著手發慌,給孫子做只鞋。「
」為什麼要穿虎頭鞋?」
「腳踩地上,穩健有力氣,像虎一樣的有勁。」
"我看你做的虎頭鞋很神氣有什麼奧妙?「
」有啥奧妙?還不就是多想一想。俺也沒見過老虎,真做得和老虎一樣還不把孩子嚇死。百獸之王嘛,腦門上有個王字,雙眉要粗,顯得威武。紅唇利牙,但不能像鬼。鬍子用豬毛,顫忽顫忽地能動,不就更神乎了。「
多年來,漢聲從事傳統民間文化田野調查,我們深深體會到:民間藝術的核心,呈現在母女世代傳承的手藝表現上。對於這些充滿生命熱忱、毫無功利意圖的技藝表現,學者稱之為「母體藝術」,但我們更喜歡把它稱作」母親的藝術「。
▲婦女為孩子製作虎頭鞋、虎頭帽,保佑小孩健康成長,虎虎有生氣。
▲侗族的背帶是姑娘婚前織繡技術水平的表現,是婚後生產勞動時背負兒女的聯繫,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侗族母親將其視為兒女的護身符及撫養子女的紀念。
狹義的看,"母親的藝術「就是婦女的製作——女紅,而其作品無不滲透著母親們的感情;廣義的看可擴展到整個民間藝術,它是底層的勞動者所創造,以其」淳風之美「哺育了其他上層藝術,因而成為民族文化的基礎,在藝術上帶有」母型「的性質。
▲山西的老大娘做的嬰兒穿的衣服,叫做「毛著長」。仔細看下面是不縫的,因為孩子長大是往上拉高比較快,所以它可以一片一片縫上去,不浪費。
▲這是百家衣,一個孩子誕生在村子裡的時候,全村都會迎接他,這是全村的大事。每家都會給孩子一片碎布,還會說一句吉祥話。
傳統中國婦女所普遍製作的「藝術品」是非常豐富的,可大致分為: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如果與現代藝術學校的專業教學相比較,她們同樣有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閱歷。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基本功訓練,只是形式不同,方法不同,」路數「不同而已。
▲從這幅《女十忙》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扎棉核、彈棉花、紡線、絡線、經線、織布……詳細的描繪了紡織過程的工序。
▲這是傳統帳鉤掛飾,它以兩百二十個平結打成蝙蝠下的貫錢圖形。貫錢連綿不斷,除構成「福至眼前」的吉祥寓意,也形成美麗大方的垂掛流蘇。
過去人們雖然自古守著土地,在土地上耕作,但也有他們的喜怒哀樂,並積累起自己表現藝術的方式與方法。母教女、姐教妹、年輕人相互交流,其中既有技法的訓練,又有對藝術的薰陶和琢磨,形成了一個歷史性的和集體性的創造。
▲貴州婦女利用蠟在布上繪出各種花樣,在染色時利用蠟的排水性,使塗蠟的部分不能著色而顯出花紋。再經過加溫去蠟、漂洗等過程,製成一幅幅美麗的藍花布。
▲陝西郃陽縣的「花混沌」,女兒出嫁時,由娘家陪送,材料來自最普通的麵粉。郃陽縣農村婦女中很多人都掌握此技藝,世代相傳,相延至今,它不僅有嚴肅莊重的禮儀性,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在這一個悠久的、巨大的群體創造中,心靈手巧的婦女不斷地提高她們的技巧與藝術修養,表達她們對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而在農村老大娘的頭腦中,不僅有一本藝術的教科書,並且有一本美學書。
▲陝西安賽的「剪花娘子」曹佃祥(1921-1988)最喜歡手拿大剪刀、用剪紙鉸出生活周遭的情景。中國人數千年來「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農村形態都還「活」在她手上的剪紙裡。
▲民間剪紙工藝大師庫淑蘭(1920-2004),一輩子都在用剪刀作畫。雖然生活極其貧苦,但從她的作品中卻能感受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熱情。
▲吳李玉哥(1901~1991)六十歲那年,她好奇地拾起畫筆畫下童年景象。此後,作品中不加修飾雕琢的童稚天真和源自中國傳統的濃鬱醇厚,讓人們開始尊稱她為「素人畫家」吳李玉哥。
▲陳夏生女士是研探中國結源流,整理、創新及拓展中國結編結技法的第一人。她與漢聲1981年合作出版的《中國結》更是將源遠流長的結繩藝術發揚光大,掀起學習「中國結」的熱潮。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文明古國之一,數千年間「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礎。而心靈手巧的婦女對輝煌的華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動作用。人道:「婦女撐起半邊天」,並非過譽。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漢聲向天下的婦女致敬!
*文章內容節選自漢聲《中國女紅》 有刪改*
---
臺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保護和傳揚。44年來親力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出版了系列雜誌書200多期,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享譽全球文化界。
《漢聲》雜誌多次被選為亞洲好書,2006年5月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佳行家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