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

2021-02-11 漢聲文化講義


(▲點擊全文最下方「閱讀原文」參與優惠活動)


"老人家在做什麼活?」

"閒著手發慌,給孫子做只鞋。「

」為什麼要穿虎頭鞋?」

「腳踩地上,穩健有力氣,像虎一樣的有勁。」

"我看你做的虎頭鞋很神氣有什麼奧妙?「

」有啥奧妙?還不就是多想一想。俺也沒見過老虎,真做得和老虎一樣還不把孩子嚇死。百獸之王嘛,腦門上有個王字,雙眉要粗,顯得威武。紅唇利牙,但不能像鬼。鬍子用豬毛,顫忽顫忽地能動,不就更神乎了。「



多年來,漢聲從事傳統民間文化田野調查,我們深深體會到:民間藝術的核心,呈現在母女世代傳承的手藝表現上。對於這些充滿生命熱忱、毫無功利意圖的技藝表現,學者稱之為「母體藝術」,但我們更喜歡把它稱作」母親的藝術「。

▲婦女為孩子製作虎頭鞋、虎頭帽,保佑小孩健康成長,虎虎有生氣。



▲侗族的背帶是姑娘婚前織繡技術水平的表現,是婚後生產勞動時背負兒女的聯繫,兼具裝飾與實用功能。侗族母親將其視為兒女的護身符及撫養子女的紀念。

狹義的看,"母親的藝術「就是婦女的製作——女紅,而其作品無不滲透著母親們的感情;廣義的看可擴展到整個民間藝術,它是底層的勞動者所創造,以其」淳風之美「哺育了其他上層藝術,因而成為民族文化的基礎,在藝術上帶有」母型「的性質。


▲山西的老大娘做的嬰兒穿的衣服,叫做「毛著長」。仔細看下面是不縫的,因為孩子長大是往上拉高比較快,所以它可以一片一片縫上去,不浪費。



▲這是百家衣,一個孩子誕生在村子裡的時候,全村都會迎接他,這是全村的大事。每家都會給孩子一片碎布,還會說一句吉祥話。

傳統中國婦女所普遍製作的「藝術品」是非常豐富的,可大致分為: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如果與現代藝術學校的專業教學相比較,她們同樣有自己的藝術修養和藝術閱歷。並不是沒有自己的基本功訓練,只是形式不同,方法不同,」路數「不同而已。


▲從這幅《女十忙》年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扎棉核、彈棉花、紡線、絡線、經線、織布……詳細的描繪了紡織過程的工序。



▲這是傳統帳鉤掛飾,它以兩百二十個平結打成蝙蝠下的貫錢圖形。貫錢連綿不斷,除構成「福至眼前」的吉祥寓意,也形成美麗大方的垂掛流蘇。

過去人們雖然自古守著土地,在土地上耕作,但也有他們的喜怒哀樂,並積累起自己表現藝術的方式與方法。母教女、姐教妹、年輕人相互交流,其中既有技法的訓練,又有對藝術的薰陶和琢磨,形成了一個歷史性的和集體性的創造。

▲貴州婦女利用蠟在布上繪出各種花樣,在染色時利用蠟的排水性,使塗蠟的部分不能著色而顯出花紋。再經過加溫去蠟、漂洗等過程,製成一幅幅美麗的藍花布。


▲陝西郃陽縣的「花混沌」,女兒出嫁時,由娘家陪送,材料來自最普通的麵粉。郃陽縣農村婦女中很多人都掌握此技藝,世代相傳,相延至今,它不僅有嚴肅莊重的禮儀性,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在這一個悠久的、巨大的群體創造中,心靈手巧的婦女不斷地提高她們的技巧與藝術修養,表達她們對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而在農村老大娘的頭腦中,不僅有一本藝術的教科書,並且有一本美學書。


▲陝西安賽的「剪花娘子」曹佃祥(1921-1988)最喜歡手拿大剪刀、用剪紙鉸出生活周遭的情景。中國人數千年來「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農村形態都還「活」在她手上的剪紙裡。


▲民間剪紙工藝大師庫淑蘭(1920-2004),一輩子都在用剪刀作畫。雖然生活極其貧苦,但從她的作品中卻能感受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熱情。



▲吳李玉哥(1901~1991)六十歲那年,她好奇地拾起畫筆畫下童年景象。此後,作品中不加修飾雕琢的童稚天真和源自中國傳統的濃鬱醇厚,讓人們開始尊稱她為「素人畫家」吳李玉哥。


▲陳夏生女士是研探中國結源流,整理、創新及拓展中國結編結技法的第一人。她與漢聲1981年合作出版的《中國結》更是將源遠流長的結繩藝術發揚光大,掀起學習「中國結」的熱潮。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業文明古國之一,數千年間「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礎。而心靈手巧的婦女對輝煌的華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動作用。人道:「婦女撐起半邊天」,並非過譽。

值此三八婦女節來臨之際,漢聲向天下的婦女致敬!


*文章內容節選自漢聲《中國女紅》 有刪改* 



---

臺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保護和傳揚。44年來親力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出版了系列雜誌書200多期,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享譽全球文化界。

《漢聲》雜誌多次被選為亞洲好書,2006年5月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佳行家出版物」。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紅 母親的藝術
    孟郊以一首《遊子吟》而流傳千古,也吟出了兒女們對母親不盡的歉疚和敬意。而女紅文化洋溢著慈母的溫暖醇厚,也用針線拼貼起傳統與現代的裂隙。女紅,可稱為「女功」或「女工」,指婦女所做的手藝以及成品。中國數千年來「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造就人民衣食的基礎;包括紡織在內的女紅,默默推動了輝煌的華夏文明。對於這些充滿生命熱忱、毫無功利意圖的技藝表現,學者稱之為「母親藝術」。
  • 【意韻東方】女紅 · 母親的藝術
    女紅 · 母親的藝術◎ 來源:手藝門
  • 春暖花開做女紅
    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國母親把對兒女的愛縫製成溫暖的衣物。在央金老師的眼中,女紅不僅是一門母親的藝術,還是女性修習心性的方法。那迂迴穿行在美麗織物之間的針線,是傳達母愛的媒介,更是幫助女性安住當下,回歸溫柔慈悲女性能量的禪修方法。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則央金老師孕期透過做女紅禪修的小故事。
  • 【傳統文化】女紅
    「女紅」二字,卻把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淑慧刻畫得入木三分,因而也就成為今人懷古的一種寄託。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 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中國女紅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 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紅」對於中國古代女性意味著什麼?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紅」對於中國古代女性意味著什麼?人類從懵懂的遠古時代發展到文明社會,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古代人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狀態,用自己的聰明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生活奇蹟。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其中衣服從古至今的巨大變化,其實完全可以映襯出手工業發展的足跡。
  • 女紅,中國傳統鄉村中一道風景
    一個女人從少女一路走到年老,經歷無數陰晴圓缺,想來內心的百轉千回都被埋藏在了女紅裡。女紅,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在中國,一個女人從少女、出嫁、為母、持家往往都是要有女紅相伴,這是人與物間冥冥之中的獨有的緣分?
  • 女紅之道:針黹錦繡,春風十指
    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比較早記錄女紅的有《禮記·郊特牲》:「 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唐朝大詩人孟郊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充分體現了女紅的特點。
  • 溫補心性的女紅
    總覺得,那一針一線的穿梭宛若時間的滴答,輕柔而綿長,心境很是平和。所以,你我辣媽持續做了很多這方面的人物採訪,比如德國女設計師老K,比如擅長鉤編的辛巴奶奶,還有已經採訪完不久後就要發布的其他手工媽媽。黎戈說,女紅可以溫補心性,我深以為是。有時間的話,你也不妨拾起針線,靜靜地坐下來去尋找回那種緩慢悠長的氣息吧。
  • 已經失傳的技藝——古代每個女子的必備技能「女紅」
    女紅(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稱「女事」,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多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
  • 剪雲坊女紅課堂 初級四期班 中級一期班 招募簡章
    「剪雲坊」系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殷海霞老師創立的一所以體驗、傳承、傳播女紅文化為目的生活館,在生活館中可以了解女紅文化,學習體驗拼布、刺繡、手繪等手作形式
  • 針黹起幽情——女紅私塾招生
    原本再普通不過的針線活,只因被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女紅,立刻變得柔軟溫暖起來,一看便能引出無限的遐想。
  • 《母親的香氣——金媛善拼布藝術》終於出版啦!| 藝海情針字字心
    ——金媛善老師親筆書寫金媛善,朝鮮族人,現任中國流行色協會拼布色彩與藝術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席專家;中國流行色協會榮譽理事;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專家顧問;北京服裝學院天工傳習館榮譽專家;北京服裝學院天工傳習館金媛善拼布工作室創始人。
  • 女紅過時了?開什麼玩笑!新一輪手工復興時代已經來了···(薦)
    當下,女紅的回歸和烹飪的復興一樣,伴隨慢生活和樂活概念的走紅而備受推崇。當女紅不再是衡量一個女子的標準之後,它成為了女性的一種新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看來,女紅是一門母親的藝術,母親們流傳下來的許多傳統手藝,每個人都可以做,都可以傳承。用傳統文化安定心靈,那才是往前走的立足點。
  • 黃永松:中國民間手工藝的守望者
    記者在那裡再次見到黃永松老師,他正在爬上樓梯貼窗花。七十多歲的他仍有當年籃球健將的風採,爬高上梯動作靈活,一點也不吃力。8月15日,與漢聲巷書店同時亮相的還有「母親的藝術」展覽,集中展示了各種手工藝術品。比如水田衣、香囊、扎染、書鎮、老虎枕、中國結等等。他與《漢聲》究竟為南京帶來了什麼?
  • 七夕乞巧女紅分享課 & FUN TIME下午茶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女紅文化的載體,女紅自有她獨特地魅力。古時女人年年都有七夕乞巧的習俗。 在七夕乞巧節即將來臨之際,邀上你的閨蜜一起來做女紅,品下午茶,度過一個難忘的午後閨蜜時光!什麼是女紅? 女紅(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稱「女事」,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多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
  • 東北男生偏愛女紅傳承指尖上的非遺
    「一個男孩幹點兒啥不好,偏偏喜歡女紅。」從做刺繡行業開始,徐桐沒少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喜歡就去繡,不用管別人說什麼。」今年31歲的徐桐,在長春經營著一家繡莊,可以定製滿族旗服和禮服,也銷售滿族刺繡飾品。徐桐對刺繡的熱愛源於家庭的薰陶。他的母親李玉蘭是滿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代傳承人。徐桐最熟悉的場景,就是母親每天坐在木製繃架旁進行刺繡。
  •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2020-11-0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閨女紅:一針一刺繡,千條彩線盈
    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 便繡出中國獨有的絢爛。 這便是穿越千年的——刺繡。 古時,刺繡又名女紅, 貫穿了一個深閨女子的一生。
  • 南昌舉辦第四屆女紅節風採展示暨女紅作品展
    當日,百餘件優秀女紅作品悉數亮相,刺繡、棕編、布藝、珠繡、剪紙、竹編等民間技藝大放異彩,帶市民朋友一起領略中國傳統女紅文化這張絢麗的名片。南昌市人大副主任王敏,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胡矞等出席活動,豫章繡代表性傳承人餘正連、周南英等非遺大師和婦女手工達人、高校師生、婦女代表等百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領繡」國粹|中國刺繡&領繡刺繡,同宗同源的藝術之美
    中國紅—— 刺繡的藝術1.什麼是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又稱「黹」、「針黹」,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