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紅 母親的藝術

2021-02-13 博雅好書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以一首《遊子吟》而流傳千古,也吟出了兒女們對母親不盡的歉疚和敬意。而女紅文化洋溢著慈母的溫暖醇厚,也用針線拼貼起傳統與現代的裂隙。

(本期編輯 Aviva)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以一首《遊子吟》而流傳千古,也吟出了兒女們對母親不盡的歉疚和敬意。而女紅文化洋溢著慈母的溫暖醇厚,也用針線拼貼起傳統與現代的裂隙。

女紅,可稱為「女功」或「女工」,指婦女所做的手藝以及成品。中國數千年來「男耕女織」的社會形態,造就人民衣食的基礎;包括紡織在內的女紅,默默推動了輝煌的華夏文明。對於這些充滿生命熱忱、毫無功利意圖的技藝表現,學者稱之為「母親藝術」。母親藝術以其淳美風格孕育了其他上層藝術,造就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具有「母型」特性。

「女紅」也就是「女功」,或稱「女工」。由此可以看出,「女紅」含有二意,一是指婦女所做的工作及其製作品,二是指做這一工作的婦女本身。如果單指從事「女紅」工作的婦女,在古文中又往往稱「紅女」或「工女」;對於婦女所做的工作則稱作「女事」。

女紅之為「物」,除了「物以致用」及以「物盡其用」的實用功能之外,還有一些往往不被一般人所覺察的關係,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等。當我們在這些關係中去留心女紅,便會感覺到物品雖小,卻聯繫著相當複雜的心態、觀念、意識和情感。

記得抗戰後期我在十多裡之外的鄉下讀書,曾唱過一首三十年代的歌叫《寒衣曲》,不知作者是誰,但歌詞依然記得大體,有時還無不懷念地念出幾句:

寒風習習,冷雨悽悽,鳥雀無聲人寂寂。織成軟布,斟酌剪寒衣。母親心裡,想起嬌兒沒有歸期。細尋思,小小的年紀遠別離;離開父,離開母,離開兄弟姊妹們,獨自行千裡。衣長衣短,身高身低,尺寸沒有無憑據。望著那錢兒只好嘆息,望著那線兒沒有主意。記起,記起,哥哥前年有件衣;比比——弟弟。

琴聲陣陣,笑語殷殷,課罷歡娛玩不盡。綠衣人來,送到包和信。仔細看清,仔細看清,看罷家書好不開心。是母親,新做的寒衣比愛心;一千針,一萬針,千針萬針密密縫,穿來軟又輕。不短不長,不寬不窄,新衣恰好合兒身。穿上那新衣記起人,穿上那新衣比愛親。對鏡,對鏡,暖在身上喜在心。謝謝——母親。

五十多年過去了,有些詞已不太清楚。它好像在我的心靈中佔著一個位置,永也不能忘卻,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在民族大文化薰陶下的結果吧。不論什麼人,民族文化之根在心靈中扎得越深,其感情就更濃鬱,這是被無數事實所應驗了的。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農曆七月初七為「乞巧」節。這個節日主要是女兒們的節日。所謂「乞巧」,就是乞求巧慧,心靈手巧,這是古代女子所共有的一種心願。正確的認識「乞巧」節,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中增加一種助力,鼓勵女孩們重視女紅、學習女紅;對於那些拜月、蜘蛛結網和看針影等活動,不是憑添了一番人生的情趣嗎?


為了展示中國婦女的藝術才華,探討其文化內蘊,我們根據長期以來婦女的實際藝術活動,將「女紅」的概念作了擴大。也就是說,不受古人所規定的限制,中休是婦女所普遍做的有意味的東西,都劃入這一範疇。粗略分類,大體上可分紡織、漿染、縫紉、刺繡、鞋帽、編結、剪花、面花、玩具等九類。

中國的紡織源遠流長,而且品種多樣,花色繁雜;它本身說明了,穿衣問題是一個文明國度所不可缺少的。紡織品就其原料來分,有絲、麻、葛、棉等。絲織華貴,麻葛已少見,自宋元以來全國逐漸推廣了植棉、紡紗和織棉布,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仍然是棉織。因此,我們在這裡除了對一般的「織」作籠統敘述外,主要的是談棉紡和棉織。
漿和染本是兩個概念。漿是指用漿水浸泡織好的布,使其挺刮、光滑。另外,民間織的白土布沒有經過漂白,帶有黃絲絲的感覺,叫做「本色布」。用一種「老粉」(土粉)經過漿洗也就變白了。染則是指染色。民間用的染料過去主要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即現代所說的「草木染」。
縫紉是個疊詞,縫與紉都有貫串、連綴的意思。我們一般講縫紉就是縫製衣服,縫和紉兩個字放一起,也許是在強調縫製一件衣服需要千針萬線吧。確實,現在做衣服有縫紉機,有服裝加工廠,定做一件衣服並不困難,但在若干年前,每一件衣服都是婦女一針針地縫起來的,她們為老人縫、為丈夫縫、為孩子縫、為自己縫,一輩子的歲月都隨著飛針走線流淌著。
中國女紅縫紉傳統中本有「百納被」、「水田衣」、「百家童衣」等吉祥拼布手藝,其中百納被通常都是外婆去「沿街討福」,向街坊鄰居收集碎布,縫綴成被,作為外孫滿月或滿周歲的吉祥贈禮;然而到了近代,拼布卻似乎成為歐美、日本的專利了。
刺繡可以說是中國女紅中最突出的一種。從全世界看,中國刺繡不但出現得最早,歷史最悠久,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傳統。戰國時期的刺繡品已很複雜,圖案層次分明,交錯有致。漢代的繡衣、繡衾就更多了。中國刺繡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繡,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所獨有的一種現象。
中國的鞋帽從很早以前一直到近代都是家庭婦女手工製作的,後來雖然有了鞋店、帽店,但仍然是少數。在廣大的農村,鞋帽特別是兒童的帽子,還是自己做。一個家庭婦女為家庭成員所做的鞋子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編結的範圍很大,可作編結的材料極多。既可用絲、麻、棉,又可用多種植物,如竹、藤、草、棕、麥杆等等,凡是有一定韌性的條狀物都可以編連起來,以繩為基礎,打成結,中國的打結從最簡單的綑紮東西發展到一種藝術,轉項到裝飾,又從裝飾給它以豐富的寓意,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很大的一種象徵,定名為「中國結」是很貼切的。
在中國,從事剪紙的婦女人數之眾,歷史之悠久,以及所剪的花樣之多,內容之廣,數量之大,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對女紅來說,婦女們除了用紙來剪花樣,還用其它的材料,如布、植物的葉子等來剪,而其工藝製作是和剪紙相接近的。如在孩子的衣服上、肚兜上、布玩具上,常常可以看到大塊不同顏色的布剪成了多種動物、花草拼貼在上面。
中國的北方以麵食為主,婦女們可以用麵粉做出名目繁多的食品,歸納起來竟有五十多種。婦女們在長期的麵食製作中,發現這種帶有可塑性的物質材料既可以吃、又可以做成各種形象,於是出現了麵塑,也叫「面花」。這個「面花」並不是花卉的意思,而是多種形象。面花不僅是婦女「手勤」的說明,而且是「心巧」的一個標誌。
中國過去沒有把玩具業當成一個獨立的職業,學校也沒有設立專門的學科。但是學齡前的孩子是由媽媽看管的,善良、聰慧的母親常常會就地取材,隨手製作一些玩具給孩子們,給他們童年增添了一份樂趣。媽媽是常常帶孩子下田幹活的,幹活時讓孩子在地頭上玩。為了哄孩子,她們隨手將一根高梁杆剝下長長的篾條,折幾下就成了只小鳥。……

(文:張道一,選自「中華遺產·漢聲民間文化」叢書之《中國女紅》,此系列叢書還有《戲出年畫》《曹雪芹扎燕風箏圖譜考工志》《夾纈》)

陝西大荔阿壽村小朋友戴虎帽、穿虎鞋。

用平日糧食做成各種美麗的面花,以祭祀藥王。
婦女們甚至還用面花來組成宏偉的藥王廟,
認為孩子沒病沒災的長大多虧藥王保佑。


媽媽們手做的圍涎、肚兜、劍帶等掛成子孫帳,
形成五光十色的繡片大展覽。



相關焦點

  • 中國女紅——母親的藝術
    對於這些充滿生命熱忱、毫無功利意圖的技藝表現,學者稱之為「母體藝術」,但我們更喜歡把它稱作」母親的藝術「。侗族母親將其視為兒女的護身符及撫養子女的紀念。狹義的看,"母親的藝術「就是婦女的製作——女紅,而其作品無不滲透著母親們的感情;廣義的看可擴展到整個民間藝術,它是底層的勞動者所創造,以其」淳風之美「哺育了其他上層藝術,因而成為民族文化的基礎,在藝術上帶有」母型「的性質。
  • 【意韻東方】女紅 · 母親的藝術
    女紅 · 母親的藝術◎ 來源:手藝門
  • 春暖花開做女紅
    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國母親把對兒女的愛縫製成溫暖的衣物。在央金老師的眼中,女紅不僅是一門母親的藝術,還是女性修習心性的方法。那迂迴穿行在美麗織物之間的針線,是傳達母愛的媒介,更是幫助女性安住當下,回歸溫柔慈悲女性能量的禪修方法。今天為大家分享一則央金老師孕期透過做女紅禪修的小故事。
  • 【傳統文化】女紅
    「女紅」二字,卻把中國傳統女性的賢良淑慧刻畫得入木三分,因而也就成為今人懷古的一種寄託。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 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中國女紅是講究天時、地利、材美與巧手的一項藝術,而這項女紅技巧從過去到現在都 是由母女、婆媳世代傳襲而來,因此又可稱為"母親的藝術"。
  •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紅」對於中國古代女性意味著什麼?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女紅」對於中國古代女性意味著什麼?人類從懵懂的遠古時代發展到文明社會,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和演變。古代人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狀態,用自己的聰明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生活奇蹟。生活中誰也離不開衣、食、住、行。其中衣服從古至今的巨大變化,其實完全可以映襯出手工業發展的足跡。
  • 女紅,中國傳統鄉村中一道風景
    一個女人從少女一路走到年老,經歷無數陰晴圓缺,想來內心的百轉千回都被埋藏在了女紅裡。女紅,舊指婦女所作的紡織,刺繡,縫紉等事。在中國,一個女人從少女、出嫁、為母、持家往往都是要有女紅相伴,這是人與物間冥冥之中的獨有的緣分?
  • 女紅之道:針黹錦繡,春風十指
    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比較早記錄女紅的有《禮記·郊特牲》:「 黼黻文繡之美,疏布之尚,反女功之始也。」唐朝大詩人孟郊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就充分體現了女紅的特點。
  • 溫補心性的女紅
    總覺得,那一針一線的穿梭宛若時間的滴答,輕柔而綿長,心境很是平和。所以,你我辣媽持續做了很多這方面的人物採訪,比如德國女設計師老K,比如擅長鉤編的辛巴奶奶,還有已經採訪完不久後就要發布的其他手工媽媽。黎戈說,女紅可以溫補心性,我深以為是。有時間的話,你也不妨拾起針線,靜靜地坐下來去尋找回那種緩慢悠長的氣息吧。
  • 已經失傳的技藝——古代每個女子的必備技能「女紅」
    女紅(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稱「女事」,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多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舉凡婦女以手工製作出的傳統技藝,像是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等,就稱為「女紅」。
  • 剪雲坊女紅課堂 初級四期班 中級一期班 招募簡章
    「剪雲坊」系湖北理工學院藝術學院殷海霞老師創立的一所以體驗、傳承、傳播女紅文化為目的生活館,在生活館中可以了解女紅文化,學習體驗拼布、刺繡、手繪等手作形式
  • 針黹起幽情——女紅私塾招生
    原本再普通不過的針線活,只因被賦予了一個美麗的名字:女紅,立刻變得柔軟溫暖起來,一看便能引出無限的遐想。
  • 《母親的香氣——金媛善拼布藝術》終於出版啦!| 藝海情針字字心
    ——金媛善老師親筆書寫金媛善,朝鮮族人,現任中國流行色協會拼布色彩與藝術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首席專家;中國流行色協會榮譽理事;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專家顧問;北京服裝學院天工傳習館榮譽專家;北京服裝學院天工傳習館金媛善拼布工作室創始人。
  • 女紅過時了?開什麼玩笑!新一輪手工復興時代已經來了···(薦)
    當下,女紅的回歸和烹飪的復興一樣,伴隨慢生活和樂活概念的走紅而備受推崇。當女紅不再是衡量一個女子的標準之後,它成為了女性的一種新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在《漢聲》雜誌創始人黃永松看來,女紅是一門母親的藝術,母親們流傳下來的許多傳統手藝,每個人都可以做,都可以傳承。用傳統文化安定心靈,那才是往前走的立足點。
  • 黃永松:中國民間手工藝的守望者
    記者在那裡再次見到黃永松老師,他正在爬上樓梯貼窗花。七十多歲的他仍有當年籃球健將的風採,爬高上梯動作靈活,一點也不吃力。8月15日,與漢聲巷書店同時亮相的還有「母親的藝術」展覽,集中展示了各種手工藝術品。比如水田衣、香囊、扎染、書鎮、老虎枕、中國結等等。他與《漢聲》究竟為南京帶來了什麼?
  • 七夕乞巧女紅分享課 & FUN TIME下午茶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作為女紅文化的載體,女紅自有她獨特地魅力。古時女人年年都有七夕乞巧的習俗。 在七夕乞巧節即將來臨之際,邀上你的閨蜜一起來做女紅,品下午茶,度過一個難忘的午後閨蜜時光!什麼是女紅? 女紅(gōng),亦作「女工」、「女功」,或稱「女事」,屬於中國民間藝術的一環,多指女子所做的針線活方面的工作。
  • 東北男生偏愛女紅傳承指尖上的非遺
    「一個男孩幹點兒啥不好,偏偏喜歡女紅。」從做刺繡行業開始,徐桐沒少遭受別人異樣的眼光。「喜歡就去繡,不用管別人說什麼。」今年31歲的徐桐,在長春經營著一家繡莊,可以定製滿族旗服和禮服,也銷售滿族刺繡飾品。徐桐對刺繡的熱愛源於家庭的薰陶。他的母親李玉蘭是滿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三代傳承人。徐桐最熟悉的場景,就是母親每天坐在木製繃架旁進行刺繡。
  •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基層動態」丨開展手工布包製作,感受女紅魅力 2020-11-06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深閨女紅:一針一刺繡,千條彩線盈
    千萬條彩線輕盈穿梭, 便繡出中國獨有的絢爛。 這便是穿越千年的——刺繡。 古時,刺繡又名女紅, 貫穿了一個深閨女子的一生。
  • 南昌舉辦第四屆女紅節風採展示暨女紅作品展
    當日,百餘件優秀女紅作品悉數亮相,刺繡、棕編、布藝、珠繡、剪紙、竹編等民間技藝大放異彩,帶市民朋友一起領略中國傳統女紅文化這張絢麗的名片。南昌市人大副主任王敏,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胡矞等出席活動,豫章繡代表性傳承人餘正連、周南英等非遺大師和婦女手工達人、高校師生、婦女代表等百餘人參加了本次活動。
  • 「領繡」國粹|中國刺繡&領繡刺繡,同宗同源的藝術之美
    中國紅—— 刺繡的藝術1.什麼是刺繡刺繡,古代稱之為針繡,又稱「黹」、「針黹」,是用繡針引彩線,將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繡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故屬於「女紅」的一個重要部分。刺繡分絲線刺繡和羽毛刺繡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繡料上穿刺,以繡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