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不準」的口頭禪,要不要破?爬樓梯實驗:教你做不焦慮家長

2020-12-17 右右細毛和爸媽

孩子2、3歲,非常愛說「不要不要」;一天到晚纏著你問問題;不配合你為他們穿衣服;不肯安分地坐在小椅子上;踮著腳夠高處的物品;自己不肯走路非要你抱著,急於施展新能力的他們非常難對付。2、3歲的孩子,能有多頑皮?|「不要不要」的口頭禪怎麼破家長口裡的「不準」、「不行」,也會隨著孩子的「不要不要」的增加而增多。

基本安全保障和吃、睡、禮儀規則還是需要,「這媽媽小小年齡,管孩子規矩真多!」從小懂規矩,越長大越有用但其他的是不是也「不準」呢?我們是不也要束縛住孩子的手腳,繼續焦慮下去呢?

01家長的「不準」,對孩子成長來說有多可怕

第一,你的「不準」,讓孩子膽小怯懦

門球場,孩子好奇,想靠近看看。奶奶一把抱開,還一邊騙孩子:「你看那牌子上寫了字的:小朋友不準進來」。

無奈一起玩耍的我家雙胞胎,已經進入門球場了,還各自找了把椅子坐下,饒有興致地看爺爺奶奶打球。我不想去阻止。

這奶奶實在沒辦法,問我:「門球不會打到孩子吧?」

我沒有正面回答,只轉身告訴我家雙胞胎:「寶貝,爺爺奶奶打的這個叫門球,速度很慢的,球也比較低,不會傷害到你們。但是我們沒穿專業鞋子,就不要進入球場內,在這看臺看就好啦,好嗎?」

那個孩子也想坐看臺上,他奶奶說:「髒死了,不要坐這裡,會生病。」孩子最終被他奶奶拖走了,依依不捨看著我家雙胞胎。

安全和健康問題,確實需要顧及,但是有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呢?

你的「不準」,讓孩子害怕,怕髒、怕危險,最後可能對人也會害怕吧。

第二,你的「不準」,在破壞孩子的天性

細毛有天突然撕下了一頁紙,是他的塗鴉本,正反面都寫滿了。然後他撕碎,聽著撕扯的聲音,非常開心。開始一頁一頁撕了半個本子。右右在一邊看著,也加入了撕紙遊戲。兩個人玩得無比嗨。

我媽看了急了:「不準撕」。

我說:「沒事,你們撕。娭毑(外婆)是要你們待會自己收拾桌子,自己掃乾淨,倒垃圾桶,可以做到嗎?可以的話,媽媽允許你們繼續玩。」

孩子都點頭同意。最後也確實和我一起收拾乾淨了。

已經用完的本子,不是報紙、不是書籍,換種玩法,又何妨?

你的「不準」,在壓抑孩子那跳躍的靈魂。

第三,你的「不準」,在「培養」孩子的懶惰

我家雙胞胎1歲11個月時,就要吵著和我一起洗碗,我讓他們一起洗。搭個凳子站著,夏天,換個衣服的事情,洗衣機一攪就好。兩個小夥子幹得有模有樣。

當時我父親是強烈反對的,怕割傷他們的手,怕水弄溼衣服要換。但是孩子一直沒弄傷過,他們自己也很小心。衣服倒是會溼,但是夏天及時換一下就好,沒那麼容易感冒。孩子把做家務當娛樂了,怎麼不行不好不準呢?

以「孩子太小」、「孩子要做功課」為理由,不讓孩子參與家務,你的「不準」,養出了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讀書郎」。可在現在的家庭中,以及他將來的家庭生活中,會不會低能、不能自理、手忙腳亂,或者變成懶惰到底了呢?

第四,你的「不準」,在破壞孩子的創新能力

右右、細毛自己發明了新遊戲,把一個塑料盒,放在對著房間的窗臺上當「籃筐」,把氣球往裡面拋。「籃筐」倒了,知道踮腳去扶正。

開始長輩不準孩子這麼玩,覺得籃筐、籃球都有。

但是我覺得,孩子怎麼玩,只要自己高興,不會傷到自己,不會傷到別人,不會太破壞家裡物品就好了,不是嘛?你口中的」不準」,孩子眼裡不有趣,還真的在抹殺孩子的創造力。

你的「不準」,其實都是你的焦慮: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弄髒自己、弄髒家裡。你的焦慮,不但不能幫到孩子,還會讓自己和孩子都越來越不快樂。

02家長不要被自己的「不準」所綁架,學會不焦慮

家長最焦慮的問題,莫過於「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美國耶魯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阿諾·格塞爾博士(Dr. Arnold Geisel)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雙生子爬樓梯實驗,主要研究「外在因素是否會影響嬰兒行為的提前發展」。

當一對46周大的同卵雙胞胎嬰兒都還不會爬樓梯時,格塞爾博士等人對其中一個開展了為期6周的爬樓梯訓練。6周訓練結束後,那個嬰兒果然可以順利地爬樓梯了。與此同時,另一個完全沒有接受任何訓練的嬰兒,在6周之後也可以爬樓梯了,而且爬得和他那個受過特別訓練的兄弟一樣順利。類似的結果也在其他實驗中得到證明。

可見,教育訓練和孩子的自然成長都會使得孩子獲得某項能力,獲得的時間點和獲得能力的效果也完全一致。也就是說,孩子能力的發展不會因為教育訓練而提前獲得——我們無法使孩子的發展加速。

孩子總會長大的。家長不要被自己的「不準」所綁架,學會放鬆下來只有父母不焦慮,孩子才能更快樂。

03結語

作為家長,在安全、基本禮儀的基礎上,少些「不準」,少些焦慮。孩子更快樂,自然也會更好發展。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作者已籤約「維權騎士」、「百度授權」,侵權必究。

@右右細毛和爸媽3歲雙胞胎男孩家庭,爸媽說故事,輕鬆趣味育兒,家庭共同成長。爸爸IT男,項目管理師,善於篩選育兒知識,去偽存真;媽媽人力資源管理師,曾經職場,如今全職,一定最懂你的心。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教你如何爬樓梯燃脂!什麼人適合爬樓梯減肥?
    3、隨著你繼續的運動,體內多餘脂肪開始燃燒,此時才是真正的開始實現減肥的時刻。但是你堅持了很久,終於達到理想體重,也並不意味著減肥已大功告成,如果能保持半年不反彈,才算真正減肥成功了。減肥在于堅持,只有長期堅持運動,才能保持身材。爬樓梯和跑樓梯的減肥效果有什麼區別?
  • 家長經常對孩子說的3句口頭禪,卻藏著負面暗示,請家長適可而止
    一、口頭禪:你看人家誰誰家的孩子多優秀負面暗示:1.人家孩子好家長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人家誰誰誰」,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人家的孩子哪哪都好,自己就是不如人家的孩子。而且家長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
  • 教你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
    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是什麼?下面教你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輕輕鬆鬆就能消除腹部脂肪,讓大腿變細、塑造翹臀!爬樓梯到底能不能減肥?不妨看看專業數據爬樓梯的運動量比較大,對於減肥來說,比跑步更加的有效。雙手彎曲,身體要稍微的向前傾,呼吸要保持勻速,一切就緒之後,就要堅持爬五層樓左右為最好。爬樓的速度也要適中,不宜過快。上樓時,身體要微微的前傾,跨步時手臂也隨著身體來回的擺動,同時步伐要輕快,不要過於用力踩踏,避免傷害到關節和韌帶。
  • 如何理解格賽爾的爬梯實驗,實驗帶來哪些思考
    格賽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爬梯實驗,這個實驗是很厲害的,它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我們先看看什麼是爬梯實驗。03實驗意義這個實驗表明,提前進行的一些訓練很多都是沒有意義的,必須要在成熟的環境中進行訓練,不然那些訓練都是無用的
  • 當「內卷」成為教育熱詞,家長的焦慮成為常態,如何避免「無效的低...
    首先,家長不要和孩子成為身邊的陌生人。家長自以為很了解孩子,但孩子是一個小宇宙,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直在變,老師應對起來是千難萬難,家長也是如此。 其次,先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然後再讀書。讀書最可貴的是幫助我們學會思考,學會選擇,幫助我們慢慢地擁有我可以去處理當下種種出現的意外,然後讓意外變得安全、平穩。」
  • 司成·i分享 丨新生入園分離焦慮,家長可以這樣做!
    入園倒計時,寶寶的分離焦慮怎麼破?不論是新生還是已經入園的小朋友,都可能面對新一輪的入園焦慮等困擾。幼兒園生活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一個關鍵時期,當走出圍著他轉的小家庭,走進集體、開始新的生活時,幼兒在生活習慣、行為要求、生活環境等方面會出現許多的不適應,如哭鬧、憋尿、喝水少、睡眠不安、情緒不穩、少言寡語、拒絕幼兒園玩具、不參與教師組織活動甚至拒絕進食等種種行為,這就是「幼兒分離焦慮」。
  • 孩子焦慮厭學,家長別幫倒忙
    家長和老師大多時候感覺孩子突然變成這樣,其實這是長期焦慮積累最終爆發的結果,導火事件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孩子一定是自己默默努力很久之後才崩潰的。 想像一下:時隔數月回到學校,難以找回學習節奏、學習內容也變得生疏、忽然要交的假期作業,和開學後逃不掉的摸底考,這些都會成為直接且巨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直面。
  • 從小抓好這一步,孩子不掉隊,家長不焦慮
    幼升小,有的小孩激動,有的小孩害怕;小學後,有的家長驕傲,有的家長焦慮…… 驕傲,還是焦慮? 常聽家長朋友說,孩子上幼兒園時,自己很淡定,可上小學後就再也淡定不了,焦慮接踵而至。
  • 孩子摔倒後要不要扶?家長的態度很重要,聰明的家長是怎樣做的?
    各位寶爸寶媽在家都帶過娃,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這種現象,就是孩子摔倒的時候哭不哭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反應。比方說,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如果家長對寶寶說:「寶寶,沒事的,我們很勇敢,不怕疼的。」這時候寶寶可能嘿嘿一笑,然後自己爬起來,像個沒事人兒一樣繼續玩耍。
  • 教你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 輕鬆消脂瘦全身
    爬樓梯是很受白領歡迎的瘦身方法,但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否則瘦身不成還傷身!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是什麼?下面教你爬樓梯減肥的正確方法,輕輕鬆鬆就能消除腹部脂肪,讓大腿變細、塑造翹臀!如果沿著6層樓的樓梯上下跑2-3趟,則相當於平地慢跑800-1500米的運動量。爬樓梯減肥的姿勢要正確:爬樓梯時身子一定要略微前俯,隨著手的擺動而跨步,從而能夠增強下肢肌肉和韌帶的力量,保持下腳關節的靈活性,且能增強內臟功能。
  • 家長不買書包老師不準孩子上廁所?老師向家長道歉!
    家長不買書包老師不準孩子上廁所?老師向家長道歉! 老師、家長各執一詞 家長懷疑是因為沒有購買書包,老師才不讓去上廁所,老師解釋說孩子幾乎不睡午覺,午睡期間不管真假,頻繁要求上廁所,還會影響其他小朋友休息。這次老師以為他還是騙人就說了不準去。
  • 孩子落後家長焦慮?聽聽北師大邊玉芳怎麼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後來小曾看兒子這情況,又專門花錢給兒子請的家教,每天教兒子的拼音,好在在小曾和老師的努力下,兒子的拼音慢慢走了起色。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著急焦慮反而會影響孩子1.孩子也跟著焦慮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情緒總是處於焦慮之中,這種情緒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會跟著家長一起焦慮,孩子情緒焦慮就容易引發孩子心理問題,孩子心理如果出現問題,家長再給孩子惡補也不管用。
  • 家長配合老師是有前提的:老師,你做的是對的
    「每個家長都像你這樣,我的事就不要做了!你一點都不配合學校!」負責樂隊指揮的劉老師憤怒地說。「你這個樣子就是某些家長慣出來的。我憑什麼一定要配合你?如果他們也穿一件薄襯衣坐在領導席,不知道他們還能不能笑得出來?如果舞臺上有他們的孩子,也穿著一件薄襯衣,不知道他們還能不能笑得出來?回到辦公室,有同事告訴我,張老師的女兒要表演跳舞,老師讓她12點就穿上了舞蹈裙,並且不允許她穿外套。我不知道,如此不愛惜兒童身體健康的藝術節到底還有什麼意義?
  • 高三緊張備戰期,孩子易陷入焦慮恐慌心態,家長輔助工作該這麼做
    家長要學會看透孩子潛在的內心焦慮,不要盲目催促孩子,給孩子增加心理負擔,這樣只會讓原本成績還算不錯的孩子,越學越混亂、越考成績越差。關於第2條幫助孩子完善學習計劃的,其實很多家長會覺得這件事他們天天都在做,但實際上很多家長做的都是無用功,甚至是在給孩子"拖後腿"。
  • 樂活知識:爬樓梯有講究:爬樓梯的好處和壞處,爬樓梯能瘦腿嗎
    然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兼骨矯形外科副主任白躍宏卻提醒大家:「走樓梯」運動不適合於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環境,大家不要隨意模仿。他以上海外灘的海關大樓組織的「走樓梯」活動為例:海關共有9層,樓梯間的每層都有大窗戶,樓梯處的空氣非常好。像海關大樓那樣空氣好的地方,適合爬樓梯,但如果在一些比較封閉的寫字樓,則不適合開展爬樓梯運動。
  • 學生作業家長要不要改?來看看各地老師及家長怎麼說
    有老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學生的作業到底要不要家長來修改,核心在於家校教育的邊界:學生作業批改的權利屬於老師,家長應該督促、檢查孩子作業,並非「批改」作業。不過有家長對「要求家長改作業」表示理解,認為給孩子批改作業能及時掌握孩子學習中存在薄弱的地方。
  • 你都怎麼爬樓梯?這樣爬樓梯消耗300卡熱量!
    無論是住家、辦公大樓還是車站,樓梯都是缺乏運動的現代人最方便的鍛鍊工具,不需要多花錢或時間,就能達到增加運動量的效果。更不用說假日到郊外踏踏青,登山步道常常都是樓梯組成。而英國的大學研究,探討了爬樓梯時不同的登階方式,會造成熱量消耗的差異!
  • 光明時評:輔導作業患緊張性頭疼,家長的焦慮如何紓解?
    網友們的自嘲反映著家長在教育問題上的焦慮與無力感。明明知道吼叫著批評孩子不對,但就算每日睡前反思,第二天又忍不住吼了起來。  教育焦慮不是個別現象。在高考指揮棒下,分數是硬核評價標準,老師家長不可避免地注重考試和分數。優質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也加劇著這種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早早地關注學區房、培訓班、低齡留學,生怕耽誤了孩子的成長。
  • 爬樓梯減肥的人注意了,如何降低膝蓋磨損?教你3個爬樓梯技巧
    那很多人減肥的時候,不願意跑太遠,家裡也不太能施展開,所以會選擇爬樓梯來減肥,確實爬樓梯消耗非常大,很多人別說爬30層,就連3層也能爬到氣喘籲籲。一般爬樓梯心跳和呼吸節奏都比較高,所以減肥效果比起很多運動來說,都很有優勢。但是爬樓梯也有弊端,那就是會有一定程度的膝蓋磨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