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寶爸寶媽在家都帶過娃,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這種現象,就是孩子摔倒的時候哭不哭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反應。比方說,寶寶在玩耍的時候,不小心摔倒了,如果家長對寶寶說:「寶寶,沒事的,我們很勇敢,不怕疼的。」這時候寶寶可能嘿嘿一笑,然後自己爬起來,像個沒事人兒一樣繼續玩耍。相反,如果家長看到寶寶摔倒了,緊張的不得了,生怕孩子摔壞了,趕緊跑過來,邊扶著孩子,邊說:「哎呦,寶貝,磕疼了吧?來媽媽揉揉,寶貝不哭……」這時候寶寶可能並沒有磕傷,但是他看到媽媽緊張的表情,不由自主的就會哇哇大哭起來。
這其實是寶寶的一種本能的條件反射。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都會難免有點磕碰,家長如果每次都是非常緊張,長此以往,就會對寶寶形成條件反射,即便寶寶沒有感到疼痛,但是他感覺到了家長緊張的表情,就會情緒失控而哭泣。
相應的,如果寶寶只是輕微的摔倒,而且家長的反應也很平常,不是那麼緊張,那麼寶寶就會自認為自己沒事,還會表現出很堅強的樣子。這就充分說明,孩子摔倒的時候,影響孩子情緒的主要因素不是疼痛,而是家長的態度和反應。
有的家長可能就要反問,既然孩子的情緒主要受家長態度的影響,那麼孩子摔倒的時候是不是就不用扶呢?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要視情況而定。
如果孩子是在草地、軟鋪墊等較為柔軟的地方摔倒了,一般情況下都不會有什麼大礙,如果寶寶能夠自己站起來,我們就不要去扶。等孩子站起來之後,我們還可以適當的給予鼓勵:「寶寶真棒,真堅強,可以自己站起來。」
家長可以根據孩子摔倒後的第一反應,初步判斷孩子受傷的嚴重程度。如果孩子剛摔倒就大哭,這可能就是孩子發出的真正受傷的強烈信號,這時,家長要過去幫孩子站起來,安撫孩子,並詢問孩子傷到哪裡了?如果孩子摔倒後,沒有哭,而是撅著小嘴一臉委屈的看著家長,這說明孩子沒有大礙,如果這時候家長緊張兮兮地跑過去,又是扶又是摸的,反而會起到反作用,可能會導致孩子哭泣。
孩子摔倒的時候,扶不扶?我們要做一個細心、聰明的家長,善於觀察孩子摔倒後的第一反應,能夠根據孩子的反應做出初步的判斷。不管孩子是因為真正的疼痛而哭,還是因為家長的緊張而哭,作為家長都不要盲目的去責怪寶寶。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安撫寶寶,鼓勵寶寶要堅強,要勇敢。並讓孩子明白走路的時候要注意繞開障礙物,儘量走平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