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活故事丨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薩米人的現代生活

2020-12-09 北歐生活日誌

有小可愛留言給我們說,想聽聽薩米土著的故事。So,今天我們穿越到古石器時代,帶大家瞧瞧薩米土著的神秘生活。

作為從新石器世代就存在的原始部落,薩米人一直居住在極其寒冷的北極圈內,所以也很少遭遇其他國家的戰爭紛亂,這大概是部落文明可以延續幾千年的原因。

原始遊牧民族薩米(Sámen)有著許多的頭銜,如「歐洲最後的遊牧民族」、「四國之民」、「最後的土著」及「拉普人」。

同為古老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成吉思汗」們的驍勇善戰,大概是蒙古人養了可以四處徵戰的馬,而薩米人他們養的是耐寒可愛的馴鹿(笑)~

早在新石器時代,薩米族人已經在北極圈內生活了數千年,他們開墾的地區橫跨了芬蘭、瑞典、挪威及俄羅斯四國,因此他們又被稱為「四國之民」。

薩米人從前有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他們掌握有7種方言,其中以北薩米語為主,而且語言含義特別的豐富,光是「雪」這個詞,就有100多種的說法。

吟唱中的薩米人

他們的宗教類似於薩滿教,傳統的歌唱方式是「吟唱」(yoik),用來描述各種部落的傳說和歷史故事,遊吟詩人也作為部落記憶和文化的傳承者。

遊牧民族的薩米人,以捕獵與馴養馴鹿為生,隨著鹿群遷移生活,他們安靜地在世界盡頭過了幾千年的遊牧日子,但這份自給自足最終在中世紀開始被打破。

薩米人先是碰到了維京人,在雙方的史料故事裡記載了他們時而發生衝突,時而以物易物。隨著維京人的「科普」,薩米民族開始有了自己的貨幣Tjoervie,不再延續石器時代的生活模式。

17世紀左右,剛被維京人「掃盲」不久的薩米人又被鄰近的大boss再次入侵,挪威、瑞典、俄羅斯對薩米人開始了傳統的種族奴役和剝削的戲碼。

被基督教洗腦的挪威國王克裡斯蒂安四世,開始強迫薩米人「挪威化」,公開處死不信基督教的薩米人,不允許薩米人進行傳統的宗教儀式和講薩米語。

克裡斯蒂安四世的畫像

住在旁邊的瑞典人也沒有好多少,1635年他們在Nasafjll挖了一處鐵礦坑,於是強迫薩米人去鐵礦裡當苦役。1673年,瑞典政府還開始殖民拉普蘭地區,讓開荒者驅趕生活在那裡的薩米人,侵佔他們的土地和資源。

拉普蘭地圖(綠色部分: 薩米人遊牧地

在20世紀末,全世界民主的呼聲日高,而薩米也不再是任人欺負的「原始部落」了,他們一邊忍辱負重,一邊快速覺醒。薩米人國會開始成立,長達300多年的殖民和文化侵佔終於告一段落。

薩米人的國旗

1989年挪威成立了薩米人的國會,1933年瑞典選出了薩米國會代表,1997年挪威國王公開對薩米人民族致歉,承認他們的少數民族地位,薩米民族收到了合計7百萬挪威克朗(約1千萬歐元)的賠償金,將用到延續薩米語言和文化發展等方面。

現存的薩米族人大概只有7萬人口,其中挪威北部有4萬人,瑞典2萬人,芬蘭6千人,俄羅斯2千人。現代大部分的薩米人在各種政策和扶持下,他們都獲得了教育與工作的機會,大多數人生活在城市裡跟一般的挪威、瑞典人無異。

現代的薩米人只有百分之八延續著馴鹿遊牧的生活,大多數養馴鹿的薩米家庭,女人和孩子都住在城裡,而男人每年則有200多天跟隨著馴鹿遷移進行放牧。

馴鹿超級喜歡吃這種雪覆蓋下的苔蘚

時至今日,薩米人依然延續著祖先遊牧生活的習慣,他們會在身上佩戴傳統的木質的小茶碗和佩戴者鋒利的匕首,小茶碗用來喝熱咖啡,匕首用來切烤鹿肉和防身。

三個現代薩米男人在放牧

薩米人非常珍惜每一頭馴鹿,成年的馴鹿可以重達一噸,殺一頭馴鹿足以供整個家族度過寒冬,殺鹿是薩米人冬天裡的頭等大事,他們會妥善處理馴鹿的每一個部位。

馴鹿的皮毛用來當衣服和禦寒,鹿角可以研磨成藥用鹿角粉或者製成小刀。大塊的馴鹿肉會被燻成火腿,內臟全部都會做成食物,連鹿血也要加入麵粉,做成血腸。馴鹿的生命並沒有白白失去,而是支撐了一個個薩米家庭度過無比寒冷的冬天。

跟媽媽生活在城市的薩米小男孩

雖然現在馴鹿的遊牧者更喜歡用雪地摩託車,而不再用傳統的雪橇。但是薩米人依然認為,有必要讓薩米孩子了解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即使他們將在城市長大,但是他們應該知道祖先如何在冰天雪地裡生活,如何馴養馴鹿等自然生存技巧。

薩米人幼兒園的「料理課」

薩米人也依然努力延續部落文化,薩米人會自己開設薩米幼兒園。他們會把生馴鹿拿到課堂上,教小孩子如何用鋒利的匕首剖開馴鹿的頭,分辯哪些部分可以食用,哪些部位可以去掉。

現在很多的薩米人已經不懂得說傳統薩米語,但依然有人在堅持傳承者薩米文化的火炬,文化與語言的延續決定了一個民族生命的長度。

穿著傳統服飾的薩米老人與小孩

相信薩米人已熬過歷史最黑暗殖民時期,未來會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世界!此時此刻,想想我們傳承了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心中湧起了滿滿小驕傲~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阿V

文字/阿V

相關焦點

  • 遊牧民族「光復中華」口號下的草原文化及其體系考察
    02隨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性使得他們軍事組織與社會組織相結合同樣,在草原遊牧民族的社會組織結構中,軍事組織通常與生產組織相結合,也就是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的制度。這種制度的推行與遊牧民族自幼騎羊彎弓射狐、兔的習性有關,同時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草原部落有著近乎可怕的戰爭動員能力。
  • 說「亞洲話」的歐洲人,金髮碧眼卻可確定來自亞洲,他們是誰?
    不過印歐語系分布雖廣,但在其大本營歐洲,卻也沒有一統天下,有幾個在歐洲已經生活了上千年甚至幾千年的民族,他們所說的語言卻並不屬於印歐語系,比如北歐的芬蘭、西歐的巴斯克、中歐的匈牙利和東歐的愛沙尼亞。在這幾種語言裡,除巴斯克語外,其它幾種語言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這其中則又揭示了這幾個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從亞洲遷居歐洲的萬裡旅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芬匈愛等民族的語言中究竟藏著哪些秘密。
  • 冰雪奇緣2:艾莎留在北地其實是尊重原作,冰雪女王就在「北地」
    艾莎是第5種自然之靈,並且留在了北地,領導北地人民生活。而安娜成為了阿倫黛爾的女王。 艾莎留在北地的結局很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神來之筆也是驚呆了很多的小夥伴,誰能想到原來最後是安娜成為了女王。不過這樣的安排其實也是貼合原作的。
  • 秦人:搞清楚先有辮髮文化還是遊牧民族
    大家都知道,秦人王族乃是商人後裔,其先祖飛廉乃是大商最後的忠臣。但也有人指出,商人有辮髮的傳統,因此懷疑商人並非華夏族而是來自東北的蠻族。那麼,作為商人後裔的秦人,為何不辮髮呢?《大秦賦》中對於秦軍髮型,是否說得上還原?
  • 臺原住民魯凱族樂當「山林遊牧民族」
    臺原住民魯凱族樂當「山林遊牧民族」 2001年08月14日 08:41:47  來源:   人民網香港8月13日電臺灣消息:在臺灣大大小小的山脈中,活躍著一群專業的造林工人
  • 遊牧之路·秘境探索
    知道遊牧民族的人很多,但不一定了解遊牧的本質並不是牧人、牲畜和草原之間的相互依存,而是祖祖輩輩用以調節三者平衡的生活選擇。在遊牧的過程中,他們完成了生命的更迭與進化。只有走過遊牧之路——草原上每個人的必經之路,才能觸摸到遊牧文化的靈魂,被遊牧文明的魅力觸動。
  • 古代中原王朝為何不去統一北方遊牧民族呢?
    就從這世界上為嘛會出現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最開始的時候,大傢伙其實是不分彼此的,都是樹上蹲的猴嗎,拿塊石頭能把自己保護了這就不錯了。這不從樹上下來,這就開始了繁衍,什麼打獵,打漁,掏鳥蛋,採野果啥的,過日子唄。
  • 縱觀歷史,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乃宿敵,為何不去統一遊牧地區?
    在歷史長河中,一般都是遊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原,而農耕民族奮起抵抗。具體的原因可詳見拙文《在歷史長河中,遊牧民族為何既能佔據草原,又能統一中原地區?》。那麼,中原王朝能不能徹底擊垮遊牧民族而連同遊牧地區一併統一了呢?
  • 古代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裡去了?
    目前,我國56個民族,可為什麼沒有匈奴族、鮮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歷史上著名民族呢? 兩漢時期的昭君出塞,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就反映的是與匈奴關係的史實。秦漢時一部分西遷至歐洲,後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的先民;一部分內遷,南北朝時建立過前趙、夏、北涼等政權,逐步與漢族及少數民族融合。所以,南北朝以後史冊不再有匈奴之名。
  • 消失的民族在末日地球崛起, 遊牧生存MMO《最後的綠洲》3月27日...
    快醒來,遊牧民族……是時候越過最後一片綠洲中的烈日了。波蘭獨立開發團隊Donkey Crew的遊牧生存MMO《最後的綠洲》(英文名《Last Oasis》)今日正式上線Steam平臺開啟搶先體驗,並進行一周優惠購買活動。
  • ​鏡頭下的遊牧者——現代蒙古生活
    朱自清先生是語言文學家,可能不太了解歐洲的歷史。其實,歐洲歷史輝煌的時期是在兩端,早期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時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帝國時期。從羅馬帝國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1500年間,歐洲是一個貧弱之地,是歐亞大陸經濟版圖上的遙遠邊陲。歐亞大陸中心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經常劫掠歐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對歐洲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衝擊。
  • 遊牧民族,並不是一天三頓吃燒烤,更多的則是「吃草困難戶」
    其實這種猜想還真有那麼一點客觀依據:因為原始社會的先民,最初的的生活,確實是追兔逐鹿,而後開始燒烤:畢竟那時候沒有農耕產業,也就沒有務農這麼一說。但事實上,在歷史上,遊牧民族的底層百姓,多半是"吃草困難戶"。因為頓頓吃肉的現象,只是一種倖存者偏差而已。原始人吃燒烤的前提是建立在能捕捉到獵物的基礎上,但如果捕捉不到獵物,那麼,原始人就需要忍飢挨餓多日。因此原始人的壽命其實普遍不高。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獫狁(xian yun)」佔領,直到周宣王派兵將其驅逐至北方,此時的它們被史學家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北方這些少數民族有了真正的名字——匈奴,這個名字的本意是「驅逐到遠方」,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給遊牧民族起名字,自此「匈奴」成為中原人的噩夢。
  • 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的帽子上,為何總會有兩根動物尾巴?
    在武俠古裝劇中,那些遊牧民族的首領們,一出場總是戴著動物皮毛做成的帽子。這本來無可厚非,這是遊牧民族的天性。但是帽子的左右兩側都有一根動物尾巴,而且不分什麼民族。遼國蕭太后、金國完顏洪烈、西夏的李元昊和蒙古的鐵木真,都是這個形象。那麼,當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是否真的會佩戴這樣的帽子呢。
  • 10張珍貴老照片:1898年,非洲沙漠中阿拉伯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
    貝都因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的一支,他們的居住和活動區域曾經從北非的廣闊沙漠一直延伸到中東的巖石沙漠。【圖2】滿面笑容,坐在山坡上的貝都因婦女。她的穿著暗示著,她是生活窮苦的勞動人民。這也預示著他們是以遊牧為生,四海為家的一群人。【圖4】兩個貝都因人在比試刀法,一群「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小夥伴」在圍觀。他們所用配刀的彎曲弧度很有特點。貝都因人雖然在傳統上被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部落或氏族,但他們大多數人都信奉伊斯蘭教。
  • 古代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他們現在大都居住在什麼地方?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匈奴的傳說,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在秦始皇時期,蒙恬北築長城抵禦匈奴,在漢朝,通過與親,使匈奴的困境得到了一定的緩解。匈奴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被擊敗。然而,後世王朝仍然不時地受到匈奴的侵擾。
  • 〖蒙古文化〗​鏡頭下的遊牧者——現代蒙古生活
    朱自清先生是語言文學家,可能不太了解歐洲的歷史。其實,歐洲歷史輝煌的時期是在兩端,早期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時期,晚近是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帝國時期。從羅馬帝國衰落的公元500年到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1500年間,歐洲是一個貧弱之地,是歐亞大陸經濟版圖上的遙遠邊陲。歐亞大陸中心草原地帶的遊牧民族經常劫掠歐洲,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都曾對歐洲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