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2017年,印度電影《起跑線》向教育體系「開火」,指出階層區隔和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分化,成為了窮人的「死循環」。下層人的後代因為無法獲得優質的教育,始終無法穿透階層的天花板。
雖然講述的是印度本國的故事,但《起跑線》卻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實意義。這部影片2018年被引進到中國內地,有著一定印度電影審美積累的國人給予了不錯的口碑,並獻出了2億多人民幣的票房。
影片討論的話題曾多次引發網絡熱議,令本就焦慮的內地中產「感同身受」,紛紛感嘆自己就是影片中那對為孩子教育操碎了心的父母的翻版。
因為這部影片,伊爾凡·可汗被更多的內地影迷所熟知。但就在4月29日,這位曾發誓改變世界對「寶萊塢」偏見的影人卻遺憾「謝幕」,終年53歲。他的新片《起跑線2》也意外成為了他的「遺作」。
英國情節與家長式教育
《起跑線》至今在豆瓣上保持著7.9的高分,影片風格幽默,但主題卻不乏深度。基本上,印度國家體系各個方面的問題都在影片中,通過教育作為切入口,得到了呈現。
雖然都由伊爾凡·可汗作為男主角,且還是講述教育有關的話題,但《起跑線2》並沒有達到前作的深度,在敘事節奏和主題深度上均遜色於前作。
伊爾凡·可汗在參演本片之前,一直飽受癌症折磨。能夠加入本片拍攝,一度被外界看作是他健康情況好轉的積極表現。但命運弄人,影片剛剛上映就遭遇了疫情。電影院關門後,影片改為線上播放,影響力和票房大受影響。
更讓人遺憾的是,伊爾凡·可汗的病情突然惡化,被送入醫院後,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永久告別了影壇。其實,伊爾凡·可汗作為演員,最早被內地影迷所熟知,應該是在李安的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伊爾凡·可汗出演了「成年派」,影片以他的講述,串聯起了全片。片尾,他用一句話提綱挈領了全片:「我猜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放下,但永遠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來不及好好道別。」
伊爾凡·可汗的突然離開,無疑讓影迷們失去了和他「告別」的機會。充滿抱負的他也極有可能沒有做好謝幕的準備,因為他曾許諾國人,要改變世界對印度電影的種種偏見。
在《起跑線2》中,他依然在力圖改變大眾的偏見。印度的「英國情懷」,大眾對好萊塢的迷戀,都是他希望能通過電影,引導大眾逐步「放下」的歷史文化負擔。《起跑線2》中的故事矛盾非常清晰,講述了伊爾凡·可汗飾演的單親爸爸與女兒之間有關留學而引發的種種衝突。
女兒從小有一個「出國夢」,她想去浪漫的巴黎看鐵塔,去英國一睹女王風採,到好萊塢一窺電影的幕後拍攝過程。父親總是用「等你長大就去」來敷衍她。女兒總有長大的一天,而且一直為留學而努力。但女兒終於獲得了留學資格後,父親卻開始猶豫和慌亂了。
教育腐敗、家長式教育、文化負擔、傳統親情等等歷史遺漏問題,都讓父親和女兒之間的關係受到了「現代化」的考驗。
《起跑線2》全片長達145分鐘,節奏緩慢依然是印度電影最明顯的問題,過多的印度式幽默恐讓不少內地電影觀眾感到乏味,但父女情,留學問題,依然能產生同情。
不過,對於伊爾凡·可汗來說,這部電影的主題關鍵還是「放下」與「告別」。印度曾遭受了英國長期的殖民統治,其文化中自然留下了眾多英國情節。女兒的「英國夢」是引發敘事衝突的重要來源。為了去英國留學,父親遭遇了眾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經歷。
因為語言問題被打為「黑戶」,借用巴基斯坦假護照再次進入英國,見證了女兒的努力與迷失,也看到了在英國生活的印度人的不易,最終重新地位自己的身份認同體系。
影片借用一位「小人物」,詮釋了印度國民需要放下「英國情節」,看清「外國的月亮不一定更圓」的真相。影片一開始就借角色之口說了主題,「英國長官,我雖然是做甜品生意的,但我對印度的忠誠不出售」。由此可見,《起跑線2》表面上看在講述後代的留學教育問題,但其實骨子裡還是討論的文化自信。
父親問女兒為什麼想去英國讀書,女兒回答「英國的生活更好」。於是,影片在後半段通過女兒嘗試融入英國校園生活,以及其遠方兄弟在英國的落魄,還有一對長期生活在英國的母女之間的代際裂痕,表達了一種反思和警惕:割裂了家族和文化的印度移民是否真的都能獲得幸福。
在影片中,答案明顯是否定的。片尾,女兒看到了父親的犧牲,最終選擇回到印度,支持父親的家族甜品生意。但改變女兒想法的並非家長式的強迫,而是父親發自內心的,最終實踐於行動的種種偉大犧牲。
父親在這段留學經歷中,同樣完成了自我改變。他從前總是牽著孩子的手,怕她迷失。但最終,他明白,只有放手之後,成年的孩子才能回來擁抱自己的父母。無論對於父親或者孩子,抱著過去的偏見都無法最終解決現實矛盾,只有放下過去,才能又重新選擇未來的機會。
說到底,就是在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進程中,不斷完善自我身份認同體系,不被過去的成見蒙蔽,在不斷放下的過程中,塑造新的自我,以及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還涉及了「法制契約精神」,「印巴關係」,「印度女性地位」等話題,但都以幽默化的方式呈現,並非影片最為核心的議題。
「寶萊塢」並非印度電影的終點
作為寶萊塢巨星、印度電影史上最受尊敬的,內地影迷最為熟悉的印度演員之一,阿米爾·汗(《摔跤吧!爸爸》)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伊爾凡·可汗先生在生命最後的幾個小時裡「被他最關心的家人,他的摯愛所包圍」。
在中國觀眾眼中,伊爾凡·可汗是好萊塢眾多大片裡熟悉的「異域配角」,他也是寶萊塢的中流砥柱,印度電影人在海外的一張名片,印度官員稱伊爾凡·可汗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傑出的演員之一」。
伊爾凡·可汗在印度頗受人尊敬,2011年,他獲得第四級蓮花裝勳章,這是由印度政府頒發的公民榮譽獎,授予在各領域為印度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他的前一任獲獎者就是著名演員阿米爾·汗。
2014年,他曾憑電影《午餐盒》獲得亞洲電影大獎最佳男主角獎,而提名的男演員中就包括了《一代宗師》梁朝偉、《辯護人》宋康昊等。伊爾凡的母親來自一個大家族,並具備王室血統,父親是商人。從印度國立戲劇學院研究生畢業後,他順利開始了電影之路。
雖然起點很高,伊爾凡依然經歷了出演肥皂劇的低迷期,他曾回憶:「我進入這個行業,是為了講述故事、拍攝電影,但是當時我能找到的,只有肥皂劇中的角色。」
不過憑藉這些肥皂劇,伊爾凡積累了表演經驗。2001年,伊爾凡出演了英國導演的小成本處女作《戰神歸來》。影片拿下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英國影片。兩年後,其參演的根據莎翁經典《麥克白》改編作品《麥克布爾》,讓他進入了主流電影視野。
伊爾凡在好萊塢擔任了大量的配角,從《穿越大吉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超凡蜘蛛俠》、《侏羅紀世界》、《但丁密碼》等,不乏好萊塢超A級大製作。
伊爾凡很清醒,好萊塢大片找他出演角色,不過是為了輸出大眾對於印度人的刻板成見。雖然他很快成了好萊塢最熟悉的印度面孔,但伊爾凡並不希冀於完全融入其中,而是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思考。
伊爾凡認為:「在印度,故事情節有時候是由演員的性格特徵所決定的,所以一切都會跟著形象走。我之所以選擇在好萊塢拍電影,是因為在好萊塢故事才是核心,每個人都在努力講好故事,而不是去打造一個巨星。作為演員,好萊塢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接觸到整個世界。」
但他始終不認可世界電影把印度電影稱作「寶萊塢」的叫法。在好萊塢發展得如日中天時,伊爾凡選擇回到印度。2013年他主演了愛情片《午餐盒》,飾演中年喪偶的會計師。
「寶萊塢是我的家,我是在那些電影中長大的,我一直想成為那些電影的一部分。」
他認為,印度電影業有它自己的一套體系,根本不是脫胎於好萊塢的。它的根基其實是來自於古代帕西人的喜劇。好萊塢電影講究預先的計劃,而印度電影正好相反,根本就無計劃可言,很講究即興和隨性的東西。
「我覺得我們應該像好萊塢一樣,給予故事更多的尊重。」
《愛情洄遊》、《尋父之旅》、《罪惡》等影片,都是伊爾凡·可汗回到印度後,對於印度電影類型化的探索。
對於印度電影來說,伊爾凡·可汗的離世,令他們「痛失棟梁之才」,對於世界影壇來說,我們也少了一個客觀了解印度文化的形象代表。
伊爾凡·可汗曾說,「我在尋找那些能觸動觀眾並與他們保持聯繫的故事。無論我在哪裡找到它們,無論是好萊塢、寶萊塢,還是法國,我都會繼續下去。」
可惜,他和他的影迷通過電影,學會了不斷放下偏見,但令人痛心的是,我們都還沒來不及與他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