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七天,體悟如下,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才能洗盡煩惱

2020-12-13 禪淨密實修

剛接觸佛法時,不明白回向的意義,尤其不明白為何要將功德回向給對我不好的人?法師以譬喻來解釋:如同以一根蠟燭點燃其他蠟燭,原來蠟燭的光明不但未曾減弱,反而能和其他蠟燭光光相照,使室內更加明亮。因此,若將功德回向給其他人,自身的功德並不會減少,還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自己的心量也能不斷地擴展。

記得第一次打禪七的時候,對當時接觸佛法還不到一年的我來說,真是既興奮又害怕;興奮的是即將打第一次禪七,害怕的是自己的腿功不好,不知道這七天該如何度過?聽人提起「坐一支好香」,但什麼是好香,我完全不懂;雖然聽過法師開示,但自己實在無法體會。雖然如此,我仍然想著:即使沒有坐到好香,也可以在七天當中,將學佛的目的探究清楚。

坐香的過程果然在意料之中──兩條腿真是痛啊!自己只好使用酸痛藥膏、藥布、精油……無所不用其極。雖然雙腿疼痛,但是早、晚課誦卻讓自己感到歡喜。不論是贊佛偈、伽藍贊、大悲咒、善女天咒、心經,或是單純的佛號,在唱誦時,我的心中都是清楚、明白,毫無妄想雜念,當下感到法喜充滿,有說不出的歡喜與感動!

聽法師開示《達磨二入四觀》,也得到很大的收穫。為什麼有些人很有人緣,大家看到他都很歡喜?為什麼有些人的運氣總是那麼好?為什麼有些人集聰明才智及富貴於一身?當我了解經文中「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的道理之後,上述疑問就有了解答。工作不順遂及生活上遇到種種問題、苦惱時,我便思維這是過去所造的惡業,須承受果報,因此要甘心甘受,進而懺悔業障。

法師常說,未成佛道時,要先廣結善緣,要多做自利利他的事。當我朝這個方向思考來轉變心念後,發現事情真的比較順利,與他人相處也更融洽。從到禪堂的這段路,每天來來回回要走八趟,在來回的每一步當中,我都專注地走著,保持清楚的覺性。

反觀自己為什麼學佛?學佛之後得到什麼?當下我明白了,學佛不為其他,只為了修持自己的心,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唯有如此,才能洗盡煩惱塵垢,顯現般若智慧,如同 導師所說:「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佛不是從外面去找,這念心覺悟了,心中就很清涼,這就是佛。」

雖然沒有坐到好香,但是在七天的禪修中體會了「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義,也有了一些領悟。其實生活的道理很簡單,即是不起高下、貴賤、得失之分別執著,不挑三揀四;在順境中不得意忘形,在逆境中也不怨憎。此外,還要面對現實,接納自己和眼前的環境,不要活在虛妄之中。安住自己的心,才能有勇氣面對困境;活在當下,就是活出希望,如此必能快樂無憂。  

下山後,每日於清晨五點半起床做早課,誦持《心經》、《金剛經》與觀音聖號;晚課則拜懺用功。當專注於懺文時,才發現自己過去於無意間造作了許多惡業,尤以「口業」為最,於是我誠心地向被我言語傷害過的人懺悔道歉。法師常說:「成佛之道,毋須外求,它是一條舊路,只要把煩惱漏盡,人人都能重現本具的佛性。」佛法薰修下,遇到逆境能立即轉念,由黑暗走向光明。法師告訴我們:以良善之心修一切善法,必能獲得龍天護法的護持,行自利利他之菩薩道。

相關焦點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這就是每個人,都感覺很很煩惱,一生都感到很痛苦的原因。那麼痴是什麼呢?痴,就是不知道自己內心有貪嗔慢疑,不知道自己的內心總在貪噌痴慢疑之中不斷的變化。痴,不是指生活中的愚痴,僅僅指自己對自己內心的貪嗔慢疑,沒有敏銳的覺察能力,或是不知道自己內心有貪嗔痴慢疑,這樣的無明狀態就叫痴。痴,雖然排在貪噌痴的最後一位,雖然排在貪嗔痴慢疑的中間,這並不表示它不重要,而是最重要。對於每一個禪修者,對於每一個打坐的禪修者,你首先要去除的,就是痴。
  • 元音老人講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所以要消除這身、邊、邪、取、戒與貪、嗔、痴、慢、疑十惑,先要明白本性,開大悟。深知事物皆幻,都不可得,徹見這一念斷處,了了分明的靈知之性,就是我人的本性。在境界上時時保護鍛鍊它,把多生執著的習氣都磨光,貪嗔痴慢疑才能銷殞。教下說這四惑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有九地八十八品之多。要一步一步慢慢除去,不是一下子除得了的。故須具一片長遠深心,在境界上精勤地奮鬥始得。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前者認為,人雖然不完美,但生來就是善良、理智、性情溫和的;後者則認為,我們人類內心深處生來便存在醜惡心理,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根除。在封建王朝時期,君王更信奉「性善論」,因其更符合統治需要。然而為人幾十載,也許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其實都不那麼善良。天主教有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佛教也有五毒:貪、嗔、痴、慢、疑。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慢指傲慢、我慢,看不起別人。疑則是指對佛法真理、善惡業力、因果輪迴以及世間一切真理,都疑而不信,杜塞善門,滋生邪見。從果報上來講,貪表現為水相。例如,貪圖美味就會流出口水。眾人皆貪,其共業會感召水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嗔表現為火相。例如,生氣發怒會使臉色緋紅。眾生皆嗔,其共業會感召火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痴表現為風相。
  • 「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切心病的源頭。(益陽華林寺)
    之所以這樣詳細闡述,是因為以上我說的每一種情況,都在我身上出現過,在我未確診之前就出現的現象。嚴重的時候我甚至出現了自殺傾向,還好在他人的幫助下及時就診了。現在寫信給你的我,已經靠治療和自救破除了許多心理障礙,病情也得到了穩定。我希望調整自己,好好面對未來。現在年齡所限,生活軌跡都是與升學相關。我學習成績其實並不出眾,但是不知道為何每次重大考試都能輕鬆完成。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下面紅塵君就來一一介紹。06禪定——慢禪定,其實就是四禪八定的簡稱,這倒未必說一定要打坐入定才算,只要你能夠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平靜,不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就行。而慢的全稱是「我慢」,指的就是一種傲慢之心,看誰都不服,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傻子蠢貨,就我一個人聰明。
  • 唯識精義:六種根本煩惱
  • 讀書有感:唐僧如此大德,西遊記中緣何時時表現出貪嗔痴慢疑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引言:大德高僧的形象,往往是無私無畏行正道,持正氣浩然天地間,普度眾生,潛心佛法,丹心座蓮花,金光護法身,這才是大德高僧之風範。還有很多故事中的高僧都是睿智豁達,拿得起放得下,六根清淨,五毒不侵,不問俗塵,一心向佛。
  • 我=貪嗔痴慢疑=輪迴
    我,凡夫認為什麼是我呢,身體,思想是我,可是聖人知道身體不是我,只是我暫居的一所房子而已,愚痴眾生不明就裡,每天化妝,減肥,打扮,擦香抹粉,其實就是在裝修這個房子,但這個房子毀壞的速度是很快的,和咱們住的居民樓差不多。你再怎麼呵護它,它還是要死給你看。所以把房子當自己是十分愚痴的,很沒有必要做這個費力不管用的事。那你說心是自己嘍,思想是我,哲學家不是說了嘛,我思故我在。
  • 嗔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感得的這些疾病
    帶貪嗔痴慢疑五毒。貪嗔痴慢疑這個念頭不好,這是毒念。常常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得病,就帶這些病毒。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不知道。  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類的病是生理的病,飲食不調,穿著不宜,受了涼了、受了熱了, 這都是病因,這是生理的病,醫生可以幫你解決。
  • 達照法師答疑:怎樣才算真正見到無我破見惑?
    學人問:        怎樣才算真正見到無我破見惑?達照法師答:        我們見到的都是有我,這個見到無我破除見惑,我說見到「無我」實際上是見到「沒有我」,或者是見道的人能夠把「我執我見」這個自我感覺破掉,在佛經裡面,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見惑有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見思二惑加起來就有一百多種。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孫悟空的眼睛明亮了,象徵著心眼明亮了,孫悟空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裡,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五行山壓住孫悟空,象徵著世俗五界的金木水火土,那樣強大地壓住了那顆上天入地的心;五行山也象徵著佛學中的貪嗔痴慢疑,佛祖說這五個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孫悟空依舊逃不出這五個字,鬧天宮時的孫悟空正是被這五毒所困。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只有這樣分清貪嗔痴慢疑五毒 才能去除自己的痛苦
    目的都只有一個,讓每個人都學會轉向自己的內心,從自己痛苦煩惱的內心解脫出來。諸行無常、六道輪迴、諸法無我,是要讓我們覺察自己的內心,總在不受自己控制地輪迴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這樣的變化。每個人在對前三篇文章認真閱讀和理解後,只有稍加留意,就能確認自己的內心,的確就在這樣變化。
  • 貪嗔痴慢疑,佛教講的五毒是怎麼一點點毒害人的心靈的?
    佛教講的五毒,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藥,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藥,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過修行,改變人這五種習性,剷除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無毒,無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
  • 破除我執,讓心靈解放,收穫自在美好人生!
    對此,我們以釋家的理論為基礎,認識一下我執並提供一些破除的思路:一、人我執釋家認為:一切凡夫,不知人身為五蘊假合,而有見聞覺知之作用,固執此中有常一主宰之我體,一切煩惱障由此而生,便有貪嗔痴等諸惑,發業潤生而纏縛有情於三界六道之中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網圖所以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障蔽我們明心見性的貪嗔痴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從而使自己的心性復歸於清靜,獲得圓融無礙的無上菩提妙道,話雖如此,但是其轉化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貪嗔痴三毒是什麼?佛法教義中的三毒,是指六道眾生所染上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會淪落於苦海,遭受諸多煩惱而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有這三毒的障蔽所致,因為這三者如同毒蛇般危險,所以被稱為三毒。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
  • 如何變貪嗔痴為戒定慧?方法就在這13個字中,讀到才有可能悟到
    在佛教的世界裡,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觀念,即人身有「三毒」,也就是貪、嗔、痴這三種。所謂的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清除這「三毒」,讓「三毒」轉變成戒、定、慧三學。那麼,如何修行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也就是說如何才能變貪嗔痴為戒定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