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2021-01-07 白居士手持蓮花點玄機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

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人們除了晚上睡覺,忙於工作,忙於發財,忙於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到了一定年齡又對色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官享樂,甚至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

對於貪,古人有詩為證:

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

衣食兩般俱豐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下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不支。

置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七品五品猶嫌少,三品四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為宰相,又羨稱王作帝時。

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乞丐以飽腹為目標
地主有錢想做官
十年苦讀七品官
做了縣官想州官
做了州官把宰相羨
宰相沒有天子大
做了天子想成仙

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境界而去拼命追求,嗔則是遇到不快樂境界想拋棄而拋棄不了,表現為發怒、生氣。

痴乃指不明事理,是非不分。不明事理就是對因果道理不知不覺,不感興趣,對於佛法真理不相信,對是非分不明等。

慢指傲慢、我慢,看不起別人。

疑則是指對佛法真理、善惡業力、因果輪迴以及世間一切真理,都疑而不信,杜塞善門,滋生邪見。

從果報上來講,貪表現為水相。例如,貪圖美味就會流出口水。眾人皆貪,其共業會感召水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

嗔表現為火相。例如,生氣發怒會使臉色緋紅。眾生皆嗔,其共業會感召火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

痴表現為風相。其共業會感召風災,別業則會感召地獄惡報!

慢、疑表示心不均平,其共業會感召地震,別業則會感召地獄之報!

相關焦點

  • 元音老人講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一九九五年六月十七日講於杭州弟子問:「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貪嗔痴慢疑屬於思惑。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我們經常聽說貪嗔痴三毒,很少聽說貪嗔痴慢疑五毒。不管是貪噌痴,還是貪噌痴慢疑,在佛教佛法裡面都稱為毒。是我們內心的毒瘤,是我們內心的毒素。必須把它們徹底去除。貪嗔痴慢疑五毒,不是某些人才有,而是所有人都有,所有人都有貪嗔痴慢疑。這是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以後,得到的又一個真理。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下面紅塵君就來一一介紹。06禪定——慢禪定,其實就是四禪八定的簡稱,這倒未必說一定要打坐入定才算,只要你能夠讓自己的心情變得平靜,不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就行。而慢的全稱是「我慢」,指的就是一種傲慢之心,看誰都不服,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別人都是傻子蠢貨,就我一個人聰明。
  • 西遊記中的貪嗔痴慢疑
    所以孫悟空是心的弟子,也是心,這一顆,騷動不安的心於天堂地獄,善惡間自由穿梭。心有七十二相,孫悟空就有七十二變,世人的心非常善變,瞬息七十二變,金箍棒一萬三千五百斤,人一夜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氣。什麼東西可以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大能通天,小則如繡花針呢?不就是人的氣度嘛。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佛教也有五毒:貪、嗔、痴、慢、疑。不管是上帝還是佛祖,都給人類定了一堆原罪,那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些經常作祟的人性陰暗面呢?貪嗔痴慢疑,你善良嗎?從心理學角度上來看,佛祖所說的貪嗔痴慢疑,其實我們普遍能夠遇到。貪,指貪婪。小則貪吃、貪睡、貪喝、貪玩;大則貪財、貪權、貪名、貪色。
  • 嗔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感得的這些疾病
    帶貪嗔痴慢疑五毒。貪嗔痴慢疑這個念頭不好,這是毒念。常常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得病,就帶這些病毒。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不知道。  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類的病是生理的病,飲食不調,穿著不宜,受了涼了、受了熱了, 這都是病因,這是生理的病,醫生可以幫你解決。
  • 讀書有感:唐僧如此大德,西遊記中緣何時時表現出貪嗔痴慢疑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引言:大德高僧的形象,往往是無私無畏行正道,持正氣浩然天地間,普度眾生,潛心佛法,丹心座蓮花,金光護法身,這才是大德高僧之風範。還有很多故事中的高僧都是睿智豁達,拿得起放得下,六根清淨,五毒不侵,不問俗塵,一心向佛。
  • 我=貪嗔痴慢疑=輪迴
    佛陀在人間講法的時候,很多天主也來聽法,他們也不是沒有苦呀,當他們頭上的花冠漸漸枯萎時,他們心中的恐怖有時比在地獄裡的眾生還要大,因為他明白好日子到頭了,下一世有可能做驢做馬,那是他們不能忍受的。以佛眼看世界,天人的長壽也不過是一瞬,想究竟得快樂只要成道。
  • 佛說貪嗔痴慢疑,誰又不貪不嗔?
    貪嗔痴慢疑,在佛法中被稱為五毒,障礙我們的修行,所以要想有成就,真修行就要降服心中的貪嗔痴慢疑,才會有內心的安寧和清淨。貪嗔痴慢疑是屬於我們的心理行為,是習氣也是最深得人性,是人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沒有成聖成佛以前,都有自己的習氣,都有自己的貪嗔痴慢疑;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能夠除去人性中的惡,保持清淨善良的一面,就是人格的修養,就是諸佛菩薩和聖人的境界。
  • 禪修七天,體悟如下,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才能洗盡煩惱
    當下我明白了,學佛不為其他,只為了修持自己的心,破除我執,遠離貪嗔痴慢疑。唯有如此,才能洗盡煩惱塵垢,顯現般若智慧,如同 導師所說:「這念心覺悟了,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薩心。佛不是從外面去找,這念心覺悟了,心中就很清涼,這就是佛。」雖然沒有坐到好香,但是在七天的禪修中體會了「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意義,也有了一些領悟。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文章類型|育兒心經文章字數|1733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術語解釋:貪婪有很多種,一般來說,我們有錢、色、名、食、睡五種欲望的貪婪。憤怒有很多種,比如大家罵我們,受不了了,生氣了,然後矛盾升級。雖然有時候我們表面上保持安靜,但內心的不舒服也是一種憤怒。痴又稱無明、無知、是非,稱為痴。
  • 佛教中說人有三條毒龍,就是人的貪嗔痴,人一輩子都在和他做鬥爭
    老陽按:在佛教之中,有三皈依五戒,首先要防的就是貪嗔痴三毒,佛教理論之中,認為人的種種惡行都是從這裡面發出的。「如須陀洹身見」,須陀洹是初果羅漢,斯陀含二果,阿那含三果,阿羅漢四果。初果羅漢證到了以後,貪嗔痴慢疑就薄了、淡了。但是貪嗔痴慢疑薄了淡了,就可以證果嗎?
  • 「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切心病的源頭。(益陽華林寺)
    一切心病,都源於五毒,分別為貪嗔痴慢疑。如果不能降服五毒,則心病不斷,身病也會不斷。所謂修行,就是通過一些方法去修正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所謂修,就是修理。為什麼要修理?因為壞了才需要修理。
  • 貪嗔痴慢疑五利使
    【注】痴。不識見中苦集。  所謂痴,就是迷惑不了之心,因為買迷惑不了,所以叫做無明,沒有那種明明白白了知的心,這個叫做痴。因為你對自己的見,裡面具有的苦諦跟集諦不知道。心對境就會生氣痴心的念頭。這個痴心的念頭會相續生起來,他是隨著五利使的觀念而後起的一個念頭。只有心遇到這個境,然後會依這個境生起來。這樣的念頭稱為痴。
  • 貪嗔痴慢疑,佛教講的五毒是怎麼一點點毒害人的心靈的?
    佛教講的五毒,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不是毒藥,但對人的危害甚於毒藥,是人各種痛苦、煩惱的根源。而佛教就是要通過修行,改變人這五種習性,剷除人的煩惱和痛苦的根源。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下這無毒,無毒何以有毒,又是如何毒害人的?
  • 《佛學基礎》【第三章】五乘教法:聲聞行果——果位差別(下)
    根本煩惱有六位:貪、嗔、痴、慢、疑、惡見。開惡見為五: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十種煩惱中,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使有情在三界中流轉生死之力極為猛利,故稱為五利使。貪嗔痴慢疑五種,力量較遲鈍,故稱為五鈍使。(使是煩惱異名,驅役行者心神流轉三界,隨逐系縛不令出離)。
  •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
    什麼是女人的貪嗔痴?賈平凹在《暫坐》中說:別說我愛你,你愛我,咱們只是都餓了。《暫坐》講述了一群城市中單身女人們的生活,她們是城市中靚麗的風景線,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上,深層次講述她們的為人不知的內心世界和背後的生活。《暫坐》是賈70歲前最後一部長篇。
  • 從貪嗔痴轉為戒定慧,是佛法修行的必由之路
    網圖所以學佛修行,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將障蔽我們明心見性的貪嗔痴三毒轉化為戒定慧三學,從而使自己的心性復歸於清靜,獲得圓融無礙的無上菩提妙道,話雖如此,但是其轉化的關鍵是什麼呢?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貪嗔痴三毒是什麼?佛法教義中的三毒,是指六道眾生所染上的三種根本毒害貪嗔痴,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會淪落於苦海,遭受諸多煩惱而不得解脫,都是因為有這三毒的障蔽所致,因為這三者如同毒蛇般危險,所以被稱為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