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感得的這些疾病

2021-03-02 淨空法師

摘自《淨土大經科注》第577集 


  災難,身體細胞變成帶那個毒,帶什麼毒?帶貪嗔痴慢疑五毒。貪嗔痴慢疑這個念頭不好,這是毒念。常常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得病,就帶這些病毒。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不知道。

  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類的病是生理的病,飲食不調,穿著不宜,受了涼了、受了熱了, 這都是病因,這是生理的病,醫生可以幫你解決。第二類的病,冤業病,冤親債主他找到你身上來了,醫生治不好;這個東西,你誦經拜懺回向給冤親債主,調解,他同意了,離開了,病好了。第三種,比較難辦,惡業,自己造的惡業太多了,「惡」是什麼?自私自利,貪嗔痴慢疑,殺盜淫妄酒。貪嗔痴慢疑是惡的念頭,殺盜淫妄是惡的行為,你的身口意三業都不善,都在造惡業。這個惡業起的病,佛經上有,殺生殺得太多了,會得肝病,五臟會得肝病,外面會得眼病,眼睛不好。年歲還不很大,眼就花了、就看不見了,殺業重的人。我們曾經見過,帶兵打仗的人,常勝將軍,打勝仗就殺人了,五六十歲真的眼花了,容易得肝病;嗔恚心重,怒傷肝。盜,偷盜,心不安,鬼鬼祟祟,五官裡面鼻有病,肺容易感染病,就是肺、鼻是盜業。淫慾是腎臟有問題、耳朵有問題。妄語是脾臟容易感染病、舌容易感病。酒喝多了容易得心臟病,口有病。這佛在經上說的。五戒全破了,就是殺盜淫妄酒全乾盡了,他的五臟六腑決定有問題;外面這個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也容易起病;業消了,病就好了。


持戒念佛還會生病是重罪輕報


  還有一種,持戒念佛也會生病,修行人,這病是什麼呢?這個病是重罪輕報,他本來要墮地獄的,因為他念佛、因為他持戒,地獄罪業消了,變成輕的罪業,這都是惡業快要消盡,後面會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好了,他的病就沒有了。惡業起病;惡念不善,那就起災患,這經上常說的。貪心起水災;嗔恚,火災,火山爆發,地球溫度上升,嗔恚,脾氣大了;愚痴是風災;傲慢是地震;懷疑是山崩地陷,這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現在這些量子力學家完全承認了,他說佛三千年前講的一點都不錯。根據這個道理,只要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內部的五臟六腑就健康,身心健康;不貪、不嗔、不痴、不傲慢、不懷疑,我們居住的環境沒有災難。通通能化解,通通能轉得掉,應該要明白、要懂得。


  念老的註解裡頭說,「今不退忍者,指安住於實相之理」。我們念佛人安住於阿彌陀佛,心安在這個佛號上,比量子力學家所說的效果還大,為什麼呢?我們依照這個理去做,是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今天把念頭安住在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有自力、有他力,兩種力量具足,所以效果來得更快。「念念不移」,這是念不退。

  「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跟佛沒有兩樣。「弘誓」一般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我們一生努力的目標,決定不改。活在這個世間,成就自己,幫助別人。


觀看法師講經視頻

相關焦點

  •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佛法講八苦,不論貧窮富貴、男女老幼,沒有人能逃過,這些苦不是父母給我們的,而是從「集」而來。集就是因,過去生中身口意造作種種善行、惡行,善惡業夾雜,今生就感善惡夾雜的果,業果現前就要受苦樂之報。眾生始終在迷惑顛倒中,如果不知道苦,也無法發心修行,斷除所造的惡因。
  • 貪嗔痴慢疑,實乃地獄五條根!
    它們會使人造作惡業,像毒藥一樣妨礙人們的修行,故稱為五毒。貪有很多種,主要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人這輩子就在其中打滾,很難醒悟出離。人們除了晚上睡覺,忙於工作,忙於發財,忙於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到了一定年齡又對色慾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官享樂,甚至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對於貪,古人有詩為證:終日忙忙只為飢,才得飽來又思衣。
  • 元音老人講如何消除貪嗔痴慢疑
    當我們斷掉念頭後,還是了了分明,不是沒有知覺,此時了了的靈知就是我們的法身,大家當下可以體驗。報身就是我們現在能見這一切東西的智慧光明,沒有法身的智慧光明就不能見這些東西。譬如,沒有光就像瞎子一樣不能見東西。能見的是我們法身的光明,法身的光明朗照,就是智慧光明朗照。化身說起來就不大容易理解,一切東西,如杯子、水果、房子等都是我的變化,都是我的化身。這怎麼是我的化身呢?這些不是無情的東西嗎?
  • 只要做到這些,我們內部的五臟六腑就健康,身心健康
    貪嗔痴慢疑這個念頭不好,這是毒念。常常有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們身體就得病,就帶這些病毒。所以這樁事情,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能不知道。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眾生的病有三大類:第一類的病是生理的病,飲食不調,穿著不宜,受了涼了、受了熱了, 這都是病因,這是生理的病,醫生可以幫你解決。
  • 柳州一七旬老漢浮屍河邊,生前疑患疾病,曾有輕生念頭
    每個人家裡幾乎都有老人,老人在歲數大了以後會情緒不穩定,尤其是那些身患疾病的老人和沒子女照顧的老人,嚴重的還會產生自殺心理,近日12月17日柳州市柳江河內就發現了一具七旬老人的屍體。從現場警方找到了老人的手機和衣物,警方通過手機聯繫到了老人家屬,家屬來到後確定這些東西就是老人的,從知情人口中得知老人在生前的時候就疑似患有疾病,曾有過幾次輕生念頭,在事發前,老人的家屬看見老人不見後就出來查找過,沒想到老人卻死在了柳江河內,經過警方初步偵查,目前已經排除是他殺案件。
  • 念佛法門丨弄清楚念頭的本質,才能更好的修學念佛法門
    殺死這個念頭、這條毒蛇,你才得安寧自在。斬斷念頭之前,要觀察它的原理,扎心的時候,要反觀扎心的事相來自哪裡。某人說的讓你扎心的一句話,也只是在說的時候扎了你一刀,但是每當你想起某人的時候,腦海裡生起某人的具體形相的時候,你都會覺得扎心,可他只扎過你一次!
  • 「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切心病的源頭。(益陽華林寺)
    這是一種在精力異常充沛、身心異常興奮、情緒異常高漲與精力比較匱乏、身心相當疲憊、情緒極其低落的狀態之間來回交替的疾病,隨之可能出現睡眠障礙、暴力傾向、心境持續抑鬱、嚴重自殺傾向等一系列症狀。之所以這樣詳細闡述,是因為以上我說的每一種情況,都在我身上出現過,在我未確診之前就出現的現象。嚴重的時候我甚至出現了自殺傾向,還好在他人的幫助下及時就診了。
  • 貪嗔痴慢疑……心理學視角下,我們如何面對人性陰暗面?
    人性本善VS人性本惡,這個辯論問題已經持續了幾千年。前者認為,人雖然不完美,但生來就是善良、理智、性情溫和的;後者則認為,我們人類內心深處生來便存在醜惡心理,需要不斷學習才能根除。在封建王朝時期,君王更信奉「性善論」,因其更符合統治需要。
  • 讀書有感:唐僧如此大德,西遊記中緣何時時表現出貪嗔痴慢疑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見性。引言:大德高僧的形象,往往是無私無畏行正道,持正氣浩然天地間,普度眾生,潛心佛法,丹心座蓮花,金光護法身,這才是大德高僧之風範。還有很多故事中的高僧都是睿智豁達,拿得起放得下,六根清淨,五毒不侵,不問俗塵,一心向佛。
  • 只要能時常讀誦《地藏經》這些因果病都能治好!
    《地藏菩薩本願經》(資料圖)修學的人要明白一個道理,煩惱怨恨怒,不是與生俱來的,只要你有貪瞋痴慢疑就會勾引起煩惱怨恨怒,造作諸惡業。惡業就會障礙你的智慧,使你遲遲不能覺醒,嚴重的還叫你生一身的怪病。《地藏經》不僅指出了眾生的病因,還給出了治病的方法。
  • 念頭,你所不知的驚人力量
    他們研究了三百年,想找出物質的本質,當他們探索得愈深,就愈感到迷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在物質的裡面竟然什麼都沒有,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你的身體看起來好像是由固體物質所構成,而這些固體物質可以分解成分子和原子,但根據量子物理學,每一個原子的內部有百分之99.9999是空的,以閃電般的速度穿梭在這些空間中的次原子,其實是一束束振動的能量。
  • 只有通過打坐禪修 才能去除你內心痛苦的原因貪嗔痴慢疑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必然有這些痛苦的原因,這些原因也必然是每個人內心痛苦的原因。貪,是指每個人內心,都想儘快得到自己喜歡的和想要得到的東西。或是希望得到更多,或是希望得到更好的、更完美的。每個人內心都是這樣的,它是必然的。
  • 避開佛教「貪嗔痴慢疑」五毒,讓親子相處「零壓力」,孩子快樂
    不是慢就是傲慢,我慢,我心高,看不起別人,叫慢。懷疑就是懷疑。佛教的真理、善惡業,以及世間的一切事實,都不能誠實、無疑、杜塞善門,滋生邪見,製造是非惡業。了解了上述名詞後,方法很簡單,審視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態度、語言、行為等細節。家長可以在言語行為中避免"貪、嗔、痴、慢、疑"五種佛家之毒,讓孩子在零壓力下快樂成長。
  • 佛教認為:人性是善,還是惡?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因為不修養而有了惡。荀子、韓非等則認為人性本惡,主張用政治管理、社會教化來改惡為善。後世思想家對此也多有闡述,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不過,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佛教一般不說人性本善或本惡,而是認為人性中有能生起善與惡的「種子」(因種),遇緣而產生善與惡的想法和行為。
  • 捨棄我執嗔痴
    捨棄我執嗔痴人生在世,每個人都要肩負著種種負擔,其中我執和欲望集中地代表了人生的萬般負擔。
  • 般若五度和「貪嗔痴慢疑」五毒的一一對應關係是什麼?
    沒錯,般若一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但其實最後的般若就是無上智慧的意思,說明你已經到達了彼岸,若是你能到此境界的話,什麼五毒,六塵,七苦都和你沒關係了,哪裡還用得著什麼一一克制呢?而另外的五度,其實就是五條通向「般若彼岸」的法門,正好和「貪嗔痴慢疑」這五毒一一對應,每一條路走到底,就可以徹底克制一種心魔(也就是毒)。
  • 男人鬍子長得快和長得慢,有什麼區別?和疾病有關嗎?
    長鬍子是男性的一種特徵,一般在進入青春期後身體逐漸發育成熟,雄激素逐漸增加也會長鬍子,而有些男性發現自己的鬍子長得特別快,年紀輕輕就滿臉都是鬍子,而有些男性在成年後鬍子的量並不多,讓人疑惑為什麼男人有的鬍子長得快,有的長得慢,是否有什麼區別?還是存在疾病?可以一起了解一下。
  • 3部精神疾病主題韓劇《惡之花》大熱門!
    影迷站 yingmiz近年來《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惡之花》這類以心理疾病為題材的韓劇越來越多,幾乎每部的熱度都相當高。眾點整理3部加入心理疾病元素的韓劇。第二部:《惡之花》人格障礙症影迷站《惡之花》《惡之花》劇中李準基在家人面前偽裝成好老公,實際上卻是個沒有感情的殺人嫌疑犯。劇中白熙成擁有人格障礙症,感受不到別人的感情,更沒有任何同理心。
  • 諸宗部——淨土十疑論
    唯天台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最為首冠,援引聖言,開決群惑,萬年闇室,日至而頓有餘光;千裡水程,舟具而不勞自力,非法藏後身不能至於是也。  傑頃於都下嘗獲斯文,讀示所知,無不生信,自遭酷罰,感寤益深,將廣其傳,因為序引(熙寧九年仲秋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