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裡是《「成長力」養成術,讓孩子從普通到優秀》系列課程,不講大道理,只分享為人父母可以實操的乾貨。這一節的主題是「自信心」的養成。
前不久,有位家長朋友找我尋求幫助:
自己家孩子平時不願參加集體活動,上課也不主動回答老師問題,在學校沉默寡言,而且朋友也很少,做什麼事情都生怕做錯,給人感覺就是自卑、膽小、很不自信。作為父母也嘗試著平時多去鼓勵他,但總感覺沒什麼效果,干著急,問我怎麼辦?
我很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哪個做父母的,不希望孩子開朗、自信、陽光、樂觀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孩子的不自信從何而來?
案例:李娜和董卿
網球名將李娜在她的自傳《獨自上場》中說到:「我不希望孩子接受中國式教育,國內的小孩普遍都是不自信的,其實主要來源於父母。
她談到自己小時候練網球很不自信,父母覺得自己表現不如其他人,就會說別的球員比自己出色之類的話,導致自己的自信心備受打擊。
知名主持人董卿也曾在一次訪談中,講到自己小時候飽受父親的嚴苛管教,不讓找鏡子,不讓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文體活動,從而導致自己成年後仍經常出現自卑情緒,遇事很不自信,感覺只有比別人做得好很多心裡才會踏實和安全。
兩個主人公鮮活的兒時經歷,可謂傳統中國式教育的典範,也成了社會上流傳的中國孩子相比外國孩子普遍不自信的現實註腳。
敢問,在父母如此這般的「精心呵護」下,孩子又怎麼能自信得起來呢?
再說回文中開頭提到的家長,經過溝通眼前浮現這樣一幅畫面:
孩子在幼兒園時既活潑又開朗,自從上小學後因為家長很看重學習成績,平時對孩子管控非常嚴格:「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睡覺」、「看什麼課外書」、「交什麼朋友」……
久而久之,在父母「這都是為你好」的諄諄教導下,孩子只能「言聽計從」,自然越來越沒有主見和自信心了。
由此可見,孩子不自信問題多半出在父母身上,總結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做錯事」,越俎代庖。
家長以自我為中心,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代替孩子做選擇,為其無微不至地「打點」學習和生活,如: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怎麼去處理和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
包辦一切的後果是,孩子自主意識被壓制、積極性和主動性得不到鍛鍊,就像栓在羊群的狼,掉在雞窩的鷹,自我個性被埋沒,自信無從談起。
2、「說錯話」,口不擇言。
說話是門藝術,恨鐵不成鋼的家長,往往不分場合和時機,拿自己孩子跟別人比較、批評時過於情緒化、鼓勵時又說不到點子上、裹腳布式的說教更像是布道。
對於心智成長中的孩子而言,如何不讓語言刺傷孩子的自尊,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
3、「看錯人」,有色眼鏡。
家長如何看待孩子,孩子就怎麼看待自己。經常數落孩子的缺點、不足,不相信孩子自己能把事情做好,看不到孩子的點滴進步。
鏡子效應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基於別人的評判而存在。家長對孩子的批判式教育,難以幫孩子構建積極向上的自我認知,自卑、擔心、懦弱和退縮便乘虛而入。
正所謂:愛之愈切,傷之愈深,可憐天下父母心!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解鈴還須繫鈴人,孩子自信心的培養,需要來自父母的「愛」、「心動」和「行動」。
1、無條件的愛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自信,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美國的父母會對孩子說:
寶寶,無論你以後是健康還是病弱、聰明還是愚笨、聽話還是搗蛋、漂亮還是醜陋、學習成績好還是差,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你,養育你直至你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還記得西式婚禮上牧師的靈魂之問嗎:
XXX,你是否願意娶XXX為妻,愛她、安慰她、尊重她、保護他,像你愛自己一樣。不論她生病或是健康、富有或貧窮,始終忠於她,直到離開世界?
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尊重、包容、信任、鼓勵、肯定和接納孩子的個性差異和不完美,不附加任何理由,高質量的成長陪伴,不管任何時候,遇到任何事情,父母都一如既往的愛孩子,只因為「你是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