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入口處
今天,我們借知名展覽行業知名公眾號「策斬」發布的文章《展示:信息之美還是空間的遊藝》,以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於2018年10月6日-2019年5月6日舉辦的展覽《The Sun: Living With Our Star》和以天體知識為主題的火爆沉浸式科學藝術展為例,對當下熱門的「沉浸式展覽」進行探討。
本文將詳細介紹展覽《The Sun: Living With Our Star》,《展示:信息之美還是空間的遊藝》一文發布在今日的次條,歡迎大家閱讀。
太陽位於太陽系的中心,其燦爛的光線塑造了我們的時間、健康和生存環境。自文明誕生以來,人們一直在嘗試利用太陽的能力並發掘關於它的秘密。
《The Sun: Living With Our Star》是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舉辦的一次展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關於太陽的展覽,展覽真正融合了歷史與當代科學。
從具有3000年歷史的文物到即將進行的太空任務,甚至是核聚變反應堆,該展覽將參觀者帶入了動感十足的旅程,探索了與我們最近的恆星的迷人故事,展示人類與太陽的關係如何隨時間而變化。
△ 19世紀的法國鐘錶,上面裝飾有太陽、月亮、地球的模型
展覽匯集了來自不同時代的獨特科學儀器、技術創新和精美手工藝品,讓太陽栩栩如生的展示給觀眾,並傳達了它的許多特質和巨大力量。通過數位化展示和引人入勝的沉浸式元素來增強展示效果,其中包括大規模體驗最新的太陽影像的機會。
△ 核聚變裝置
展覽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重點是人類社會早期,太陽在計時方面的作用。早期文明對太陽在天空中的運動著迷,在發明機械鐘之前,太陽的運動提供了追蹤時間和歲月的唯一方法。
第二個部分探索了太陽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現在我們知道,皮膚癌與紫外線有關,但是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鼓勵日光浴是一種健康的活動。眾所周知,紫外線會殺死細菌,並且使用日光或人工紫外線源作為結核病和其他疾病治療的診所很普遍。在本部分中,設置室內沙灘場景體驗,配有金屬棕櫚樹雕塑,躺椅和音響效果。
第三部分展示人類如何利用太陽的能量。它帶我們回顧了太陽能的歷史,從早期的太陽能收集器和太陽能驅動的電動機,到當代的太陽能電池板,以及不斷尋求在地球上利用核聚變發電的人造太陽的探索。
△ 「太陽能點亮燈塔互動裝置
第四部分致力於觀察太陽,這是最重要也是向觀眾展示的最後個展項:一個黑暗的房間充滿了令人驚嘆的高解析度的太陽表面時移圖像。這些電影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太空飛行器拍攝的,其飛行距離地球約36,000公裡,並使用不同波長的光來捕獲太陽表面的動態反應。
△ 不同波長下的太陽
△ 世界各地的日出
近期熱文推薦:
從細節看清華美院張烈副教授擔綱展陳設計的孔子博物館(後附展陳效果圖)
佳勢展陳作品分享 | 全球最大珍珠博物館-歐詩漫珍珠博物院!
《八佰》觀影前,先來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打卡補課!
中國首家以建築科技為主題的展館---中國建築科技館正式開館!
互動裝置合集丨沒點新鮮的創意,還怎麼玩轉互動裝置?
國歌展示館---國歌從這裡唱響,感受永遠最強音!
味覺博物館,奇幻、動感、創意的互動體驗空間
當下全球最具網紅特質的10座博物館
展館分享丨貴州省民族博物館,千年之行、大美無言
打造黨建示範品牌:南寧軌道交通黨建文化展示中心
萬林木文化展示館,萬木成林,生生不息的精彩設計!
中國那些「設計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