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定位與感知技術及應用案例

2020-12-11 電子發燒友

無人駕駛定位與感知技術及應用案例

佐思汽車研究 發表於 2020-12-04 16:12:08

今天分享的內容,分為傳感器、定位技術、感知技術、商業化案例四個部分。

傳感器

這是整個無人駕駛系統的構成圖,底層是車輛,包括車、線控、驅動、制動、轉向等;上面是硬體控制部分,計算平臺、網絡、傳感器、線束等;再往上就是系統軟體層,包括作業系統、通信中間件等;再往上左邊這部分是定位、感知、預測、決策、規劃、控制等車端的模塊;右邊是一些其他的支撐模塊和基礎設施,包括仿真、安全、高精度地圖、V2X、HMI、Cloud等。安全是獨立的一部分,它會橫跨車端雲端的各個環節。

舉例這一款無人車,我標記了一下,有四顆機械式Lidar,兩個Camera。還有毫米波雷達(包括四個角雷達加一個前向長距的毫米波雷達)。

這輛車沒有安裝超聲波雷達,但在其它的車可能會用。還有車內部安裝的傳感器,如輪速計、IMU。所有的傳感器數據可用於自車定位和環境感知,在規劃控制中也會用到輪速計信息。

在自動駕駛裡比較糾結的就是成本和性能的矛盾,我們需要平衡它們。

左上角是Waymo的RoboTaxi,它的傳感器配置是比較昂貴的,雷射雷達是他們自研的,據他們講成本控制得比較低。但真實的商業場景裡面會有多方面的約束,包括成本、算力、功耗等。我們不可能用臺式機做計算,真到正式量產,我們只能使用嵌入式控制器, CPU和GPU的算力顯然會比臺式機有數量級或者幾倍的差距。功耗也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因素,車內供電是有限的,控制器耗電,傳感器本身耗電也比較高,比如Lidar裝的多也比較耗電。

還有天氣、光照等其他影響因素,使用場景也會有很多的變化。當然我們做得工作越多,可適用場景也就會越來越多。

下面是我們公司的幾種車輛,可以看到,我們車上所裝的傳感器大部分成本相對不高,因為客戶大部分對成本比較敏感。最右邊的車是,自主代客泊車,沒有安裝Lidar。

定位技術

定位技術包括輪速計、IMU、GPS RTK(在空曠的地方效果比較好)、Visual SLAM、Lidar SLAM、稀疏語義定位等。此外,還有一個Home Zone Parking的應用,也是採用Visual SLAM定位技術。

傳統的GPS精度差,通過RTK基站消除誤差,可以得到一個相對穩定的高精度定位,可以到兩三釐米的高精度。

基於視覺特徵的視覺SLAM,特徵描述要滿足視角不變性、尺度變化的不變性、旋轉變化的不變性等,常用特徵我列了幾個,如SIFT、SURF、FAST,其中FAST是比較快的,前兩者比較慢。

之前的SLAM框架更多使用一些傳統方法提取特徵。深度學習從2014、2015年逐步熱起來,通常更多用於目標檢測,在定位方面也有較多應用。下面是2016年的一個論文,使用AlexNet的feature做place recognition。右邊是我們在園區裡做的實驗,在不同的場景下,左邊是建圖的image,右邊就是定位的image,可以看出在不同時刻、季節變化、極端光線、霧霾天的各種情況下,深度學習方法比傳統方法有時候會拿到更好的結果。

我們後來又做了一些工作,也參考了一些其他研究,使用深度學習的方法去提升定位;首先輸入的圖像,通過Encoder,分出來兩個分支去做Decoder,一個是特徵點的,另一個是描述子的。

我們的實驗結果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它比傳統的ORB方案效果要明顯提升不少,匹配的點數增加了不少。我們測了很多的場景,平均下來定位的可用性有顯著提升。

第二個,它的跨光照能力比較強,低光照度的情況下優勢比較明顯,跨季節能力也挺不錯。

很多的場景下會用到魚眼相機,傳統的方法就是去畸變,把它作為一個普通的圖像去處理,但是這種方法我們實驗以後發現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後來我們做了一個工作,用五個立方體,構成一個Cubemap,再做SLAM,實驗結果也是挺不錯的。這個工作我們也用到了實際工程中。

下圖是車位檢測,也是很基本的,就是最簡單的魚眼俯視圖的拼接,車位檢測的目的是為了定位。

我們在一個地庫裡面做的基於泊車位的定位,這是包括定位、規劃、控制在一起的一個閉環過程。

上圖是一個Home Zone Parking(也叫記憶泊車),它是一個VSLAM的應用,單目加裡程計、加可選的IMU做SLAM的過程。這裡的視頻中最後提示建圖成功了,定位的時候,當你開到上次建圖成功的路線,車就會自我定位,之後就進入無人駕駛。這是一個2C的產品,目前在和車企合作量產,用戶建一次圖,後面再開到該區域,車可以自主定位和導航,可以幫助用戶完成自主航渡和泊車,滿足最後幾百米無人駕駛的需求。

Lidar SLAM包括以下幾個子模塊:預處理、odometry、地圖匹配、閉環檢測、全局優化、mapping等,實際使用中通常離線做三維重建和建圖,在線的時候做重內位/定位,這是一個基本的使用模式。

下圖是基於雷射雷達的場景識別(即Place Recognition)。無人駕駛車輛一旦重定位成功後,後續在持續匹配的過程中不容易丟失定位。而初始重定位要保證幾乎總是成功和正確是比較挑戰的。因為場景非常多,而且有很多場景沒有GPS的,可能在室內或者天橋下面,信號被遮擋等,或者樹下面可能信號也很差。

在這些情況下,用視覺或者用雷射雷達做初始定位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在學術界是比較熱的話題,工業界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必須要解決它,否則沒有辦法做到正確的、高可用的高精度定位。

我稍微再介紹一些比較挑戰的場景,不管對視覺還是Lidar來說,可能都會有挑戰。對於隧道場景來說,Lidar會更挑戰一點,因為在隧道裡,可以用的特徵很少。上面這個隧道可能有一公裡,我們嘗試做建圖定位的時候,各方面建圖的效果都不太好。後來我們做了一些優化,融合了IMU還有裡程計以後,整個建圖、三維重建,包括後面的建圖定位都還不錯。

感知技術

這是障礙物感知的一個簡單框架圖,這只是一部分,像紅綠燈檢測也算是感知,我就沒有畫在這裡面了。

我重點講障礙物和目標物的感知,輸入主要是image、Lidar的點雲、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的數據。輸入層我們可能會做一些Lidar、Camera的早期融合,也叫前融合。下面我們會有兩種算法模塊,一個是傳統算法,得到障礙物的信息,另一種就是基於深度學習的方法,得到目標物的信息。

整個模塊的輸出,一個是OGM佔據柵格地圖,另一個是運動目標列表。整個框架大致就是這樣。實際上可能每個公司/研究機構的框架會有一些差異,一些不同的方法都值得探索。

上圖是基於視覺的可行駛區域識別,這是最基本的語義分割,需要識別出地面和停車位,其他的就是不可通行部分。

該圖是高速路上的語義分割加目標檢測的一個基本工作。

下面說一下點雲和圖像的對比。圖像比較規則,而點雲維度較高,也比較稀疏。點雲在空間中不是一個矩陣式的排列,而是一個稀疏的、無序的點的集合,所以點雲的處理相比於圖像還是有特殊的挑戰。

上圖是Lidar做的可行駛區域的分割,左邊是原始點雲的示意圖,綠色的是地面,紅色的表示障礙物點;右上是一個2D的柵格圖,右下是在2D基礎上加一個高度形成2.5D。

雷射雷達的目標檢測的算法,分成非深度學習的傳統算法,和深度學習算法。深度學習算法又分為Multi-View、Range Image、Point-base和Voxel-based等。

VoxelNet也是比較經典的網絡,先做劃分、Grouping、隨機採樣,最後構造Feature等。後續有一些不錯的研究工作,比較有代表性的有SECOND、PointPillar、PV RCNN,這裡不展開講。

這是馭勢研發的一個最新的點雲網絡方面的工作,基於注意力邊界的3D目標檢測模型。基本思想是由於點雲看到的目標物邊界比較稠密,在Voxel的基礎上在邊界處增加注意力機制進行增強;在主分支做完後做refine,並結合了其他的改進,總體得到了一個很不錯的效果。在今年9月份,這個工作在KITTI 3D Object Detection上排名第一。

商業化案例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馭勢的商業化案例。我們現在商業化落地的重點在無人物流。我們和五菱、一汽等主機廠物流有長期合作,此外也包括一些化工廠、食品廠等,他們廠區內部有很多運貨的車每天不分晝夜在跑,這些工作都是可以被無人駕駛取代來發揮作用的。無人駕駛現在還不能在公開道路上實現「無安全員」商業運營。但馭勢科技目前可以實現在機場、廠區內「無安全員」。

機場無人物流

我們進入香港機場已經兩三年,目前每天都是若干輛車在常態化的無人駕駛運輸貨物。因為機場那邊要求全天候運行,在一些有挑戰的情況,比如大雨也需要正常運營。(播放視頻)這是現場錄製的無人駕駛拖車在雨中運行的情況。

廠區無人物流

廠區無人物流是我們另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合作廠區物流是從2019年就開始做的,我們建成了國內首條無人駕駛的線路,目前達到了全球無人物流運行裡程第一和無人物流車數量第一。在那邊的廠區中,我們在20多條路線上,100臺車7×24小時不間斷運作,共運行了20多萬公裡的總裡程。初期線路不是特別多,也有算法、軟硬體方面的一些小問題,但是隨著我們在運營過程中不斷的優化和迭代,現在的問題數量已經下降了非常多,運營很穩定。

RoboTaxi

RoboTaxi這邊,我們今年和東風合作的武漢項目。他們反覆考察了多家企業,我們的技術得到了高度認可,成為他們的合作夥伴之一。

我們跟上汽大眾也在合作RoboTaxi項目,也持續合作好幾年了,上汽大眾非常認可我們的技術。

我們在測試RoboTaxi(播放視頻),這個場景跟剛才不太一樣,是在城鄉結合部,場景裡交通狀況較為複雜。

最後這個是我們跟上汽通用五菱合作的自主代客泊車產品,無雷射雷達,是去年到今年做的。  

原文標題:馭勢科技:無人駕駛定位與感知技術及應用案例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佐思汽車研究】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紀要】餘貴珍,向為,鄧學:無人駕駛中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 天風力...
    本期主題:無人駕駛中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餘貴珍博士:封閉區域無人運輸關鍵技術及應用  向為博士:無人駕駛中的定位傳感器核心器件  時  間:3月20日(周五)下午16:00-17:30    ●  國外礦山無人駕駛應用方面,和人工駕駛相比,總體成本降15%,每年多工作500小時。  ●礦區的無人運輸系統核心的關鍵技術包括感知、控制、協同、調度、優化五個方面。  ● 無人駕駛多傳感器融合是技術發展的趨勢。
  • 自動駕駛地圖與定位技術產業
    為了轉型,TomTom已經開始將重點放在對無人駕駛所需要的高精地圖進行投資上。2017年7月,TomTom宣布與百度達成合作協議,共同研發用於自動駕駛技術的高精地圖。隨著自動駕駛技術和高精地圖產業的發展,市場空間加大,勢必會有更多的企業爭取獲得甲級測繪資質並進入自動駕駛用高精地圖產業。8)DeepMotionDeepMotion目前未獲得甲級測繪資質,成立於2017年7月,為無人駕駛汽車提供基於多傳感器融合的3D環境感知、高精定位、以及高精地圖構建的解決方案。
  • 無人駕駛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無人駕駛離我們還有多遠?
    就比如蘋果公司將聖克拉拉和桑尼維爾的無人駕駛汽車部門驚醒了一次裁員,裁員人數也超過了190人。而uber的首席科學家拉克爾·烏爾塔森也發表言論稱「無人駕駛汽車大規模的應用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和很長的路要走。」
  • 自動駕駛定位導航技術概述丨曼孚科技
    作為自動駕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精度定位導航技術是自動駕駛汽車安全行駛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之一,在車輛橫向/縱向精確定位、障礙物檢測與碰撞避讓、智能車速控制、路徑規劃及行為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較於有人駕駛駕駛員可以憑藉雙眼與記憶獲取周圍的可行駛區域、道路邊界、車道線、障礙物、交通規則等詳細信息,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的環境感知傳感器與算法還無法達到與人類駕駛員同樣的感知性能,因此自動駕駛汽車就需要高精定位、高精地圖、聯合感知等定位導航技術的支持。
  • 王志勤:車聯網支持實現無人駕駛的思考
    無人駕駛是車輛作為運載工具智能化、網聯化發展的核心應用功能,也是車聯網、智慧交通產業發展的核心應用服務。網聯無人駕駛則是在車輛智能化基礎上,通過車聯網實現車與車、車與路等的互聯和信息交互,進行協同感知並幫助車輛進行決策和控制,加速無人駕駛應用成熟。
  • 5G 典型應用案例集錦
    案例 1:包頭鋼鐵 5G 智慧礦區無人駕駛車踏歌智行與包頭鋼鐵合作,在白雲鄂博礦區投入使用 5G 智慧礦區無人駕駛車。利用 5G 網絡,將礦區無人駕駛車採集的位置、車輛環境、車輛工作狀態等數據,回傳到邊緣計算和雲計算平臺,進一步通過 5G V2X 通信系統和遠程智能調度監控平臺,實現車輛遠程操控、車路融合定位、精準停靠、自主避障等功能。
  • 從63式增程混動無人駕駛裝甲技術驗證車研判扁線電機應用方向
    從63式增程混動無人駕駛裝甲技術驗證車研判扁線電機應用方向原創換個角度看車市我要分享備註:根據搭載63式裝甲車不同改型、使用不同驅動系統、配置不同無人駕駛系統,區分出第1種技術狀態、第2種技術狀態和第3種技術狀態的63式無人駕駛裝甲技術驗證車。
  • 無人駕駛技術讓避障更精準 米家掃拖機器人1T體驗
    使用無人駕駛領域技術 精確智能避障現在居住房屋面積變大的同時其環境也變得複雜起來,家具的擺放多少都會形成掃地機器人的阻礙,其中一些小擺件可能還會碰倒,這些都無形中為掃地機器人的使用帶來一定的困難。對於地面情況比較複雜的家庭來說,傳統的掃地機器人在使用時和可能會因為家庭環境過於複雜而發生纏繞、碰撞、或者有規劃路線出問題的情況。
  • 無人駕駛技術下放 解讀自帶雙目的掃地機器人
    無人駕駛或者自動駕駛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按照國際自動機械工程師學會(SAE)的標準,目前有L0-L5共六個級別。 目前很多量產車型都已經擁有了L1、L2的自動駕駛能力,甚至一些廠商已經擁有了L3級別的自動駕駛能力。業界在長時間攻關自動駕駛的技術路徑當中,衍生了大量對傳感器的應用的掌握,以及在算法、決策層的軟體方面的積累,也讓其它產業受益良多,尤其是掃地機器人。
  • 信息量很大,無人駕駛六個典型真實商業案例分析,都是樂觀和自信
    無人駕駛離我們有多遠?L4/L5商業化何時落地?如何快速切入市場?解決什麼痛點?什麼產品才會讓客戶買單?不久前受邀參加了一場有關無人駕駛和投資的「小而精」的圓桌會議,覺得很有啟發,分析了6家典型無人駕駛公司的商業化案例,與讀者做一個分享。
  • 國產重卡聯手北鬥導航 無人駕駛車或達1180萬輛 卡友飯碗保得住嗎
    北鬥系統在交通運輸、農林漁業、水文監測、氣象測報等等多個方面廣泛應用。而其中與我們最為息息相關的,當屬北鬥系統為交通運輸提供的服務,北鬥系統的加持,為無人駕駛落地提供了優渥的土壤,加快了無人駕駛汽車的進程。
  • 熱成像技術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中的應用
    熱成像技術在高級駕駛輔助系統中的應用 菲力爾 發表於 2019-08-15 15:41:53 ADAS系統的出現將掀起旅行和公路運輸貨物的革命,同時提高駕駛安全性。
  • 北京發布自動駕駛路測報告,上汽通用五菱率先建成無人駕駛物流線路
    據介紹,智能駕駛艙NPU計算平臺基於徵程二代晶片打造,應用視覺和定向語音識別等前沿科技,可全方位實現車內場景化感知,並基於感知結果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智能推薦以及智能車控等服務。UNI-T的全新智能車機系統便是由智能駕駛艙NPU計算平臺提供底層技術支持,能給用戶提供主動化、個性化、沉浸式的車內人機互動。
  • 山東省首個5G無人駕駛公交小巴示範應用項目啟動試運營
    「實現有條件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達到規模化生產,高度自動駕駛的智能汽車在特定環境下市場化應用」這一國家戰略目標穩步邁進。青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示範(一期)項目,是即墨區政府、藍谷管理局、海洋國家實驗室等部門和單位鼎力支持下,由山東省鑫誠恆業集團和山東易華錄信息共同投資,山東易華錄和東風汽車集團技術中心密切合作,由山東易華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的山東省首個5G無人駕駛公交小巴示範應用項目。
  • 無人駕駛的「賽博朋克」應用:零下五十度礦區如何自動化運輸?
    2020年5月,神寶公司啟動了極寒型複雜氣候環境露天礦無人駕駛卡車編組安全示範工程項目,據了解,該項目是世界第一個極寒(零下 50 攝氏度)環境下大型礦用自卸卡車無人駕駛編組運行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 5G 網絡下實現五臺大型礦用自卸卡車無人駕駛工業性運行項目。航天重工神寶無人駕駛項目經理趙毅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項目主要是在已有的礦卡上進行無人駕駛改造。
  • 無人駕駛場景下的高精地圖應用實戰
    感知系統+高精地圖高精地圖在自動駕駛裡有很多應用,首先是與感知系統相結合。例如,高精地圖裡會描述紅綠燈所在位置,當自動駕駛車輛到達路口後,可以根據當前的位置,更加準確地識別前方的紅綠燈。
  • Apollo Lite兩周年:純視覺L4級無人駕駛技術挑戰複雜城市場景
    對於視覺感知,對其作用的定位不再局限於為雷射雷達查漏補缺或者解決某些子任務,轉而追求獨當一面的全棧能力。純視覺感知方案有多難?自動駕駛系統涉及的眾多軟硬體中,傳感器決定了環境建模的方法和效果,對駕駛能力有直接的影響。近年來各家自動駕駛公司持續刷新無人車上路速度和演示難度,他們均採用高線數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充當無人車的眼睛,與之相比,打造一套純視覺方案的難度有多高,技術含金量如何體現?
  • 智能+ 東風無人駕駛集卡賦能5G智慧港口
    中國企業標準的無人駕駛貨櫃卡車,應用5G技術,賦能智慧港口生態圈,推進智能汽車強國的建設。5月11日 ,在「5G+無人駕駛賦能智慧港口雲發布會」上,《港口無人駕駛貨櫃卡車標準》企業聯合標準、《5G智慧港口全業務場景落地白皮書》和《5G智慧港口實施方案和路線圖》率先在行業聯合發布。在主會場廈門港口,東風商用車無人駕駛港口貨櫃卡車進行了現場作業,並完成了5G智慧碼頭全業務場景的現場驗收。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2.2 自動駕駛:可細分成感知、控制、執行三大系統自動駕駛按功能可劃分為:感知(環境感知與定位)、決策(智能規劃與決策)、執行(控制執行)三大核心系統。3.3.1 感知缺陷:無法完全滿足實際的應用場景,存在識別失效安全是自動駕駛推廣應用的前提,而感知信息攝入直接影響著車輛的避險操作,其高準確性與可靠性是自動駕駛安全的保障。然而,目前自動駕駛車輛感知系統仍然存在一些缺陷,無法完全滿足實際的應用場景。
  • 還能無人駕駛?還不快進來看
    系統介紹 無人駕駛控制器 無人駕駛導航控制器以多傳感器集成機器智能平臺為核心,採用I7工控機+STM32為核心控制單元,高度集成視覺RGB攝像、慣性IMU,雷射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擁有高精度定位定姿、多傳感器同步授時、基於SLAM 定位、實時定位等功能,具備地圖採集、建圖、感知、高精度導航、避障、控制等一系列功能的模塊化套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