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從男---漫談英國的爵位

2021-01-10 浙江在線

2015-10-19 17:15

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張鍾文

在閱讀報刊和文學作品時,常常會碰到一些貴族的頭銜和爵名,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蒙巴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風雲人物「溫斯頓-邱吉爾爵士」,著名科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等等,這些爵銜式樣繁多。

爵位前面可以是封地地名(如「約克公爵」),也可以是人的全名或姓氏(如「喬治-高頓-拜倫勳爵」或「拜倫勳爵」)。在英文原文,爵位先行,其後面可以是人的名字或全名等等。

英國的貴族,現在指有資格充任議會上院即貴族院議員的人,分為「宗教貴族」和「世俗貴族」兩類。「宗教貴族」只有二十六人,他們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約克大主教、倫敦主教、達姆勒主教、溫切斯特主教和其他二十一個主教區的主教。所謂「世俗貴族」,即矢志不以宗教為職業的貴族,又分為「世襲貴族」、「終身貴族」和「法律貴族」三種。

顧名思義,「世襲貴族」的爵位可由子孫後世永遠承襲。這是英國貴族的主體。英國的「世襲貴族」實行長子繼承制,世代單傳,繼承順序裡男性先於女性,年長先於年幼。如某貴族無子嗣,他死後爵位則傳給親屬關係最近的人。「世襲貴族」由英王或女王根據首相的建議加封,近二百年來其數量激增。十九世紀前,英國僅有一百四十多名「聯合王國世襲貴族」(指蘇格蘭貴族和愛爾蘭貴族以外的英國貴族),十九世紀新加封了約二百五十名,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又加封了四百多名。

為了防止議會上院議員人數無限制增加的狀況,195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法案,並經女王批准成為法律,規定英王可以根據首相的建議加封一些貴族,其爵位僅限於本人,不得承襲。這就是「終身貴族」。1964年以來,英國新加封的貴族全部都是「終身貴族」;其爵位都是「男爵」,即男男爵和女男爵。

「法律貴族」實際上就是執行上院司法職能的幾名高等法官。按照英國憲法慣例,議會上院是全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英國本土各級法院的上訴院,可是上院裡的貴族老爺們有多數不懂法律業務,難以勝任這項職能。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議會在1876年通過的「上訴裁判法」中規定,英王可以根據首相的建議,在任期十五年以上的高等法官中加封數名「常設上訴審判貴族」,來執行上院審判上訴案件的司法職能。這些「司法貴族」一般不參加上院法律業務以外的活動,爵位也只限於本人,且多為男爵。

英國的「世襲貴族」共分五個等級,即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承襲這些爵位的女性則相應的冠以女字。只是到了近代,一些女貴族才不是通過繼承而是由女王直接加封,獲得自己的爵位的。這五等爵位中,公爵以下的,一般都統稱為「勳爵」。

英國貴族的稱謂非常複雜,可以沿用家姓作為爵號,放在爵位後,也可以用某個地名作為爵號,連在爵位之後稱呼。如前工黨領袖艾德禮在1955年辭去首相職務後,被封為伯爵,他仍沿用家姓作為爵號,稱為艾德禮伯爵;而前保守黨領袖艾登在1957年辭去首相職務後,也被封為伯爵,他用的爵號是一條河名阿馮,因為阿馮河流經選舉他為下議院議員的選區沃裡克城,從此他就叫做:「阿馮伯爵」或「阿馮勳爵」了。一些古老世家的世襲貴族往往會在自己的爵位前標明承襲該爵位的輩數,以示家族的榮光,或者為了便於區分,因為往往幾代的帶爵位稱號都完全相同。 

英國現有一千一百餘名上院議員,除了二十六名宗教貴族以外,世俗貴族中有法律貴族九人,終身貴族二百人和近九百名世襲貴族。這近九百名世襲貴族中,僅有一百人是本人直接受封的,其餘約八百人都是通過世襲繼承的爵位。

除了九名法律貴族外,所有的貴族都沒有薪金,只是在出席議會時間內,每天有少量的車馬津貼。二十世紀以前,許多屆英國首相都是貴族擔任的,可是到了二十世紀,貴族卻一律不能擔任首相職務了。這時,一些企圖躋身政界的貴族反而希望扔掉頭上的爵位,以便參加競選。終於在1963年,議會通過了「貴族爵位法」規定世襲貴族可以放棄本人的爵位。英國1963——1964年間的首相霍姆就是根據該法宣布放棄爵位後,才得以進入唐寧街主政的。

除了貴族以外,英國還有一些屬於平民階層的榮譽性銜位,如「從男爵」是一種世襲性爵位,始設於1611年。當時英王詹姆士一世為了籌集經費保護英國在北愛爾蘭的種植園,特別設了這種低於男爵的爵位以供中小地主購買。但從男爵不算貴族,不能成為上院的議員。英國從1964年起,就再沒有加封這種爵位了。

英國的「爵士」是由中古時期的「騎士」沿演而來的一種非世襲性爵位,其等級和稱謂特別繁雜,共有九個等級。英國現有男爵士約三千人,女爵士僅二百人,英國人對稱呼十分講究,對貴族稱爵位和爵號,對從男爵和爵士稱Sir。

在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初期,爵位是英國封建地主階級的等級和榮譽標誌,爵位制是封建統治階級維持統治的重要手段。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社會日漸發展,這些爵位早已失去了它們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標誌的意義。貴族頭銜也早已不為地主階級一家所獨有,按照英國「貴族爵位法」的規定,「凡是對於國家有功勳或是在文學、藝術、科學等方面有傑出貢獻」的人,都可以由首相建議,由英王加封為貴族;凡是內閣大臣,退休後都可以授予貴族爵位。

1445246138000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 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哈裡王子晉封公爵,英國爵位的公侯伯子男和中國古代爵位一樣嗎?
    貴族的爵位大致可分為傳統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英國傳統世襲貴族,就是我們熟知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因為在現代社會沒有冊封新的世襲貴族,所以被稱為傳統世襲貴族。公爵是第一等世襲貴族,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分封諸侯,英國君主分封王室宗親並授予公爵爵位,如威廉王子是劍橋公爵,之後逐漸也授予王室宗親以外的功勳卓著的重臣。
  • 古代的君侯之區別,「君」是泛指稱號,「侯」是爵位等級中的一種
    爵士是分等級的,而「侯」是其中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周代以前,已確立「公、侯、伯、子、男」共五爵,稱為諸侯五爵。並設「上卿、上卿、上卿、上卿、下士」五爵,共五爵,稱為下五爵。由於古代官吏沒有薪水,只能封地,自己發動奴隸耕種。按照禮制,天子的祿田千裡見方;公、侯的祿田百裡見方;伯的祿田七百裡見方;男的祿田五十裡見方;小諸侯,不足五十裡,不會朝會天子,隸屬於大諸侯,稱為附庸。
  • 明朝文官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為何不能封為公侯?
    圖片來自網絡 我國自周朝開始,就出現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將士的封號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天下之後,朱元璋覺得封爵太濫了,於是就把五等爵位變為三等爵位,也就是只有公、侯、伯,並且規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只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 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捨不得爵位賞賜,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
  • 古代爵位是怎麼變得不值錢的?看爵位畫風不斷崩塌的歷史演變
    公侯伯子男,這是我國古代的爵位等級劃分。在我國的各個朝代,這些爵位都代表著榮耀和權利。但是這些爵位所代表的地位卻不是一成不變的,換一句話說就是他們經歷了很多次地位的跌落過程,也就是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爵位畫風的第一次崩塌,子爵不值錢了】我國商代時期是典型的貴族和奴隸社會,通常一個貴族成年,人們往往會稱呼他為男。
  • 憑爵位定地位靠譜嗎?_騰訊新聞
    喜歡追歷史劇的小夥伴應該比較熟悉公、侯、伯、子、男這種五等爵制度。這種稱謂中西通用,簡明易懂。公爵高於侯爵,子爵臣服於伯爵,似乎天經地義。其實,公、侯、伯、子、男這樣的排序只是文學作品的刻意簡化,真實情況遠比這些複雜。
  • 周朝五爵公侯伯子男
    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裡,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裡。
  • 公侯伯子男,周王朝的分封爵位,是按照怎樣的原則進行的呢
    周朝初定,分封天下,諸侯國共有七十一個,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皆有所分封。那麼這些爵位究竟是按照怎樣的原則和要求來劃分的,當時受分封的人即位龐大,而且身份也是各不相同。之後便是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都是用來賞賜給周王朝周邊那些勢力的,相對來說我們會發現,離周王朝中心越近的地域,諸侯王的爵位越高,政治地位越高。這些地方地處中原,資源豐富,因此也是被周王朝的上層社會佔據。
  • 清代宗室爵位分為十四等,那麼其他朝代的情況又如何呢?
    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帝王賜予宗室、官員或有功人員、才智之士的地位和待遇。爵位,原本是指諸侯獲封賜的封建等級,因此爵位是與封建制度密切相關的。由於爵位分為宗室爵和非宗室爵,且歷朝歷代皆不相同,因此作個簡單的介紹。
  • 英格蘭爵位制度簡析:「公侯伯子男」五爵是如何誕生的?
    但是這5個爵位並不是中世紀一開始就在歐洲所出現的,它們的起源和發展也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最終五爵位的高低等級才得以確定。下面我們以英格蘭爵位為主要參照,深刻探究一下在歐洲歷史上這五等爵位的形成和發展歷史。中世紀的英格蘭伯爵與男爵在英格蘭爵位的發展歷史之中,最早出現的貴族爵位當屬「伯爵」(Earl)了。
  • 科普: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歷代君主為鞏固統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中國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執掌等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其中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官位分等。《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也。
  • 看五等爵位的不同
    爵位構成了歐洲封建歷史的重要組成,同樣,在中國古代也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但我們在了解中國歷史的時候,似乎很少發現像歐洲歷史一樣出現大規模的男爵現象(在歐洲,男爵往往代表的是那些普通的世俗貴族,群體很大)。
  • 安樂公劉禪,山陽公劉協,他們兩誰的爵位更高?
    眾所周知,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廢帝,被封「安樂公」,而之前東漢滅亡,漢獻帝劉協被封「山陽公」,那麼這個「公」,到底是什麼意思?公自然是一種爵位,當然,這裡的「公爵」,和咱們通常所認為的諸如韋小寶的「鹿鼎公」,這樣的爵位不同。和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也不是一碼事。
  • 古代的「職事官」、「散階」、「勳官」、「爵位」都是什麼意思?
    古代的官一般分為職事官、散階、勳官、爵位等,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這幾項官職。職事官,顧名思義,就是指他幹的工作,他的職位、權責和任務,比如秦叔寶,可以做馬軍總管,也可以做刺史之類的其他官員,這個官是經常變化的,每個戰役都會有所不同,這個官不代表他的身份地位。
  • 《知否》裡出現的爵位大盤點,看看到底誰更牛X!
    北宋是按照隋唐中的9級爵位增加成了12級爵位,我們就先來介紹一下宋朝的12級爵位制度。它們從高到低的排位次序是:王:也可以稱作是親王,只有皇子或者皇帝的兄弟才能被稱為親王,是正一品;嗣王:親王的兒子,子承父業便稱之為嗣王,是從一品;郡王:親王由宗室近親承襲者為郡王,帝王下特旨冊封者也可為郡王,是從一品;國公:親王由宗室祖宗後承襲者為國公;帝王特旨者也可為國公,國公為公爵第一等,位分等同於或低於郡王,從一品;郡公:餘宗室近親並封郡公
  • 英國貴族等級知多少
    原標題:英國貴族等級知多少   去英國旅遊,一定要感受一下英國的貴族文化。華麗的宮殿、高貴的女王、瀟灑的騎士……讓人仿佛置身於幾個世紀前的夢境。然而你真的了解它們嗎?你知道伯爵、男爵、子爵有什麼區別嗎?來和小編一起來「漲姿勢」吧!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古人用字極準,微言大義,因此「君」與「侯」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侯」比「君」尊貴,兩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腐國那些事兒 科普一下「英國貴族」的階級制度
    中國古代的爵位基本分為「公、 侯、 伯、 子、 男」五等,所以人們也依此來翻譯英國的爵位。王室位於英國貴族金字塔頂端。王室成員以下,便是傳統世襲貴族「公、侯、伯、子、男」五爵了。之所以說是傳統爵位,是因為現今社會, 國王很少再冊封新的世襲貴族了。公爵(Duke/Duchess)
  • 《千字文》之「男效才良」
    男,nán,會意。從田,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本義:男人,與「女」相對。     男,nán,ㄋㄢˊ⑴男性。男人。男孩。男女平等。     效,xiào,形聲。從攴(pū),交聲。「攴」有致力的意思。本義:獻出;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