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最大個體古舊書店喬遷新屋 店主講述天光墟淘寶生涯
隱於文明路文德六巷的「浩天古舊書店」,其實早已名聲在外,在一片書店倒閉潮中,它走過了20個年頭,更於一年前搬進大一倍的新家。在這家飄著書香的店面中,守護著3萬冊古籍的,是54歲的店主吳浩。這位天光墟的常客,現在仍每周埋首故紙堆中,身體力行地演繹著淘寶淘出一家古籍名店的故事。
看古籍的年輕人
近年來逐漸增多
1994年,吳浩在白雲區黃石路附近開了一家舊書店。「那時的娛樂方式比較貧乏」,城鄉結合部聚集著很多外地人,靠看武俠、言情小說來打發時光,他的書店恰逢其時,「浩天」的雛形由此而來。
2003年,吳浩將舊書店遷至文明路文德六巷,去年,他又搬進對面的50平方米新店面,舊書店煥發新容顏。
吳浩說,雖然電子讀物衝擊實體書店,但最近幾年,不少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開始親近古籍,一些大學生更成為店裡的常客,這使吳浩信心倍增。
「至少多幹10年。」吳浩說,這是他的心願。
經營浩天古舊書店的吳浩,足跡遍布羊城每一個天光墟。他說,自己周二早晨到文昌北路淘古玩;周六天未亮在海珠中路買舊書;每年正月初一至初八摸黑前往棠下小區或曉港中馬路第97中學附近的早墟,按斤論價買舊書報。而上周六清晨6點,吳浩就跟記者一同體驗了舊書墟。
吳浩的浩天古舊書店隱於北京路商圈鬧市旁的小巷之中,文明路文德六巷。這家店不時都會上報紙上電視,早已名聲在外了。
吳浩坦言,書店是從天光墟「淘」出來的。每周六,他都會調好清晨6時的鬧鐘,步行20分鐘,在7時前出現在海珠中路的二手書刊天光墟,一頭扎進故紙堆中。
香港南粵出版社的《西行漫記》,20元入手,「要賣60元」;1958年的《上影畫報》,20元入手,「可以賣40至50元」;人民美術出版社1951年版《宣傳畫參考資料彙編》,60元入手,「要賣150元」……吳浩輕車熟路地找了一圈相熟賣家,半小時下來便斬獲5套古舊書籍。
猶豫再三後,吳浩回到第一家檔口,掏出300元拿下一套兩冊的民國版《繪圖聊齋志異》,愛惜地撫摸著書面,小心翼翼地翻看檢查內頁,他不由自主地微笑說:「你看,多好的白棉紙,多紮實的石印做工,放在店裡的話,至少值600元!」
賣出買入,浩天古舊書店內的藏書維持在3萬冊上下的水平。為此,吳浩必須每周到天光墟淘寶一回,少則三四本,多則滿滿一手推車,約20多本),這裡成為書店多年來的主要貨源地。
恩寧路等舊城改造的高潮過後,隨著老屋老街坊的減少,推出市場的古舊書籍呈銳減態勢,價格自然水漲船高。吳浩認為,這是藏品市場的正常發展規律,坦然視之,「物以稀為貴,將來的古書會越來越值錢。」
鎮店之寶
清代古書
舊版書為何比新書值錢?在吳浩等古舊書籍愛好者的眼裡,那個「為藝術而藝術的時代」,已一去不返。現存世的國畫大師,當年有不少是畫連環畫出身,「這些老人現在一幅畫值一間房子,現在還能從哪裡去找一班大師為你畫公仔書?所以他們所創作的舊版連環畫就別具價值。」
古舊書店當然需要幾部鎮店之寶,在吳浩的上鎖木櫃裡,就藏著兩套清朝的古書,分別是乾隆時代的《東周列國志》,以及去年才收自海珠中路天光墟,出版於道光年間的《四書典腋》。
「不是人人都能在天光墟撿漏,靠的是知識和經驗。」以兩冊《四書典腋》為例,吳浩花300元淘得,可他聲稱暫時是非賣品,日後要轉手也一定在千元以上。
不過吳浩坦言,可日常生意還是要靠「走量」來維持。上周逛天光墟,他看見一本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廣州音字典》,便扔下5元拿走。他說這書銷量穩定,市場價15至20元,薄利多銷才是生意之道。舊版的賣點在傳統的鉛印工藝,比起新書的電子印刷來得養眼,識貨的捧場客不少。 何道嵐 陳憂子、駱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