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福特評《我們隱秘的法則》:按詩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每一首詩

2022-01-13 新京報書評周刊

如果你問哈佛大學詩歌教授海倫·文德勒「應該如何閱讀一首詩」,她也許會告訴你,一句一句、一個詞一個詞地去讀;像走進一個房間那樣走進詩歌內部去讀。如果你告訴她你讀完一首詩後只了解到其中的「觀念」或「主題」,她一定會為這首詩被如此簡單地對待感到痛心。

文德勒在哈佛上過新批評派奠基者I.A.理查茲的課,後者對她的批評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她始終堅持形式主義的批評立場,著迷於對一首詩的「細讀」,對一首詩的形式要素進行精細、冷靜如解剖般的拆解與分析。在《巴黎評論》訪談中,她為自己的批評方式提供了更生動的說法,她說自己是「從作家的角度閱讀」,「你走進一個房間去描述建築風格。你從詩的內部說話,就像一個人在觀察屋頂和牆壁是如何銜接的,牆壁和地板又是如何銜接的。支撐房間的橫梁在哪裡,讓光線通過的窗戶在哪裡」。

在《我們隱秘的法則:葉芝與抒情形式》中,文德勒細密、乃至不厭其煩地考察了葉芝詩歌的外部形式(如詩節的外形、詩行長度或詩體)和內部結構形式,探究詩人在費盡心力選擇以某些特定形式來寫詩時心裡在想什麼,這些形式對內容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而這些形式又承載了怎樣的文化含義。葉芝說,「書幾乎完全依靠風格存在」,他時常會把素材先用散文記下來,再花費大量時間——經常讓他精疲力竭——把這些內容熔鑄成詩。他選取詩歌體裁、選擇某些特定的形式來表達與散文相同或相似的內容,所追求的是什麼?文德勒把自己想像成葉芝,「試圖追蹤他寫作時手和思想的動態」,她的批評所呈現的即是一首詩的「內在過程」,及其美學法則。

本文是文德勒《我們隱秘的法則:葉芝與抒情形式》的書評。1932年,在為英國廣播公司錄他的詩時,葉芝在激情澎湃地朗誦像《因尼斯弗裡湖島》和《杜尼的提琴手》那樣的作品之前做了一番開場白,說他在讀的時候會「非常強調節奏,要是你們不習慣的話,這樣的讀法聽起來會有些奇怪」。他繼續說,「我費了好大力氣才把我要讀的這些詩寫成韻文,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會把它們當作散文來讀」。在他念咒語式的讀法中的確也聽不出什麼散文的味道——「我要起——身——走——,走——去因尼斯弗裡——」——最後一句詩中的幾個長元音,他讀了整整五秒,「我都在內——心——深——處聽——見它」。

撰文|馬克·福特(英國詩人、學者)

  翻譯|王立秋

葉芝也經常在他的詩中提到把思想和情感寫成韻文要花的「力氣」。比如說,在《亞當的詛咒》中,他把寫作的活計呈現得比最艱苦的體力勞動還要費力:   

        一個夏末,我們——

  有你的閨蜜,那個美麗溫和的女人,

  還有你和我——坐在一起談詩。

  我說,「一行詩就可能耗費幾個小時;

  但若不似一氣呵成,

  我們的縫了又拆就沒了價值。

  還不如去勞累筋骨

  擦洗廚房的地板,或像年老的窮鬼

  冒著惡劣的天氣碎石;

  因為接合美妙的聲音

  比所有這些更費力,

  可這聒噪的

  銀行家、教師和教士認為無用的苦活

  殉道者謂之世界。」

葉芝把他和那個溫和的女人(以茅德·岡的妹妹凱薩琳為原型)以及沉默的「你」(即茅德·岡本人)的談話寫成了幾個緩慢、莊嚴而又流暢的五音步對句。這幾個對句巧妙地捕捉到內在於葉芝的詩及其詩中人格的諸多矛盾。一方面,一首詩只有在讓人看不出為創作它而付出的艱苦努力的情況下才是成功的;但另一方面,葉芝又想讓我們了解創作一行看似自然而然地寫出來的詩所需的高強度的、持續不斷的努力。但詩的「一氣呵成」看起來越是自然、不費力氣,它也就越不可能打動勤勞的職業中產階級。在此,葉芝刻意與後者保持距離,而後者也把他斥為「無用」之人(或者說葉芝聲稱如此)。

19世紀80年代,在葉芝開始發表作品的時候,丁尼生是桂冠詩人。很大程度上說,在丁尼生的影響下,當時的人們認為,詩為像在《亞當的詛咒》中被嘲笑的銀行家、教師、教士和他們的妻子那樣的人提供了一種悅耳的放鬆方式。詩能提供一系列「美妙的聲音」,可以為偶爾怠惰的時刻提供消遣,或為真實世界中的損失提供慰藉。不時地,丁尼生也會抱怨這種處境令人萎靡的方面,但總的來說,他壓下了斥責(至少是公開地斥責)讀者詩歌品味的衝動,畢竟,讀者的歡心讓他舒適,而他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舒適。

《我們隱秘的法則》,作者:(美)海倫·文德勒,譯者:周丹,版本:廣西人民出版社  2021年4月

丁尼生很少提醒我們注意他所使用的形式,他肯定也不會想讓讀者覺得他花了「好大力氣」才把韻律弄好。葉芝對形式的選擇和處理的一個迷人之處,在於他既要掩飾、又要展現艱難,既要使一行詩看起來「一氣呵成」,又要讓我們意識到成詩前費力的「縫了又拆」的衝動;為防止我們以為刺繡的比喻是在說一件輕易的小事,他急切地告訴我們,這活計比擦洗廚房地板或在惡劣的天氣下碎石「更費力」。

過去十五年來,康奈爾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葉芝幾乎所有主要詩集的原稿。創造偉大的葉芝式的詩節、詩、組詩、長詩所需的創作之苦工也隨之而日益彰顯。葉芝的工作方法最驚人的一個方面是他習慣先用散文打草稿,然後再把散文加工成韻文,比如葉芝在去世前兩周創作的《得到安慰的庫胡林》。葉芝在1939年1月7日題獻給妻子的草稿的開頭寫道:

在亡者的國度,一個新來的鬼魂走過山谷;他身上有六處致命的傷口,但他是一名高大、強壯、英俊的男子。其他鬼魂從樹上看他。有時他們會走近他然後快速走開。最後他坐下了,他看起來很累。

一周後,這段話變成了:     

        一個受了六處致命傷的男子,一個暴力

  而聲名昭著的男子,在亡者間大步地走;

  一雙雙眼睛從樹枝間探出來又消失。

  隨後某些交頭接耳地咕噥的裹屍布

  來了又走。他靠著樹

  像是要沉思傷口和血。

散文稿的語言近乎於簡單甚至原始,而詩的語言則凝練而富有戲劇性。庫胡林不再是一個常規的、看起來就是好人的、「高大、強壯、英俊的」英雄,而是葉芝式的「暴力而聲名昭著的」英雄;常規的「鬼魂」也變成了令人不安的裹屍布,就好像亡者是眾多卷繞的床單,他們的古怪使他們可以在「交頭接耳地」議論的時候,像合唱團一樣見證那個受致命傷的英雄的獨特性。這個場景的戲劇性讓葉芝激動,雖然這首詩寫的是庫胡林失去了能動性和個體性,但在開頭這幾節詩中,庫胡林依然在貫徹自己的意志,在咕噥的亡者間大步地走;他休息,不是因為他「很累」,而是「要沉思傷口和血」。

雖然葉芝偶爾也會自嘲他的詩歌「手藝」「需要久坐」,但無疑,從未有詩人以更積極、更豪壯的方式表述過寫作的身體過程。葉芝先鑄詩,再把詩像《駛向拜佔庭》最後一個詩節中「金打的和鍍金的(hammered gold and gold enameling)」鳥那樣捶打成形,然後反過來又主動地要求讀者去欣賞那個捶打——在這裡,這個捶打創造出葉芝學者沃維克·古爾德所謂的「聲音形式的回文」效果:「[ㄉ]金/金[ㄉ]([ham]gold/gold[nam])」。

就像海倫·文德勒在她關於葉芝對抒情形式的使用的出色研究中一再展示的那樣,回文,即詞序相反的重複用詞,是葉芝詩歌工坊中的重要工具。她指出,回文吸引他,是因為它把「自發的、線性的、『被驅使的』行動」轉變為「經過智力思考的決定」,就像上述散文稿中的庫胡林從一個力竭而坐的「很累的」人,變成一個靠著樹沉思傷口與死亡的人那樣。就像文德勒巧妙地指出的,通過使用回文,葉芝把另一名一戰的受害者,格雷戈裡夫人的兒子羅伯特·格雷戈裡的「被動的受苦」,轉化為一種尼採式的、為冒險而冒險的、對危險帶來的令人興奮的快樂的主動接受。

        我平衡了一切,想了一切,

  將來的歲月恍如浪費呼吸,

  浪費呼吸的往昔歲月,

  也平衡了這生,這死。

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由三個詞組組成的回文(平衡/將來的歲月/浪費呼吸/浪費呼吸/往昔歲月/平衡),回文後是單音節詞「這生,這死」,後者反過來又像在一個以逗號為支點的蹺蹺板上那樣形成一個對稱的平衡;對一個有能力作出前三行半的修辭壯舉的心智積極的人來說,這生、死皆無恐怖可言。

威廉·巴特勒·葉芝(1865—1939),愛爾蘭著名詩人,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就像文德勒在前言中哀嘆的那樣,詩的形式是這樣的法則,當代人越來越不關心它的秘密。當然,近來研究葉芝的批評家也發現,談論作為厭女者或後殖民自由鬥士或優生學家或新教優勢的必然失敗的辯護者的葉芝,比描述《超自然之歌》中使用的韻式或他使用四音步四行體的方式更誘人。眾所周知,要吸引那些對這個領域缺乏專業興趣的人關注詩的技術的方面很難。

葉芝對既有形式提供的法則的投入,使他的作品有別於大多數現代主義詩人;在埃茲拉·龐德和T.S.艾略特以及威廉·卡洛斯·威廉斯通過打破19世紀的常規實現他們的個人風格的同時,葉芝從未受現代主義對自由詩或拼貼的發現誘惑。的確,與力圖創造一種與現代生活的碎片化和脫節相應的形式相反,他有意著手建設這樣一種詩,其結構之嚴格與牢固,將起到抵禦他在《雕像》中所謂的「這汙穢的現代之潮」的作用: 

       我們愛爾蘭人,生在那古教

  卻被拋上這汙穢的現代之潮

  借它無形式的、產卵的、失事的暴怒,

  爬到我們專有的暗處,我們才能勾畫出

  線墜量出的臉的輪廓。

在這首詩中,葉芝指出,西方文明從根本上說以形式的對稱為基礎,而一開始使形式的對稱得以可能的是畢達哥拉斯的數學發現。畢達哥拉斯的「計算」反過來使像菲狄亞斯那樣的希臘雕塑家能夠創造出理想的美的形象,而擊退像公元前480年入侵歐洲並在薩拉米斯戰役中戰敗的波斯人那樣的野蠻人的就是這些形象,而不是希臘的軍事機器:  

       因為是使

       錘或鑿子的人做出了這些

  看起來不過是偶然肉體的計算的模型,鎮壓了

  所有亞細亞的模糊的無限,

  而非那一排排遊在

  薩拉米斯多頭的泡沫上的漿。

  在菲狄亞斯給女人夢

  給夢鏡子的時候歐羅巴就推開了那泡沫。

《雕像》表明,對葉芝來說,形式概念非常重要;要抵抗「汙穢的現代之潮」及其「無形式的、產卵的暴怒」,他自己的詩必須本身就在形式上牢不可破,像菲狄亞斯的雕像一樣是「線墜量出的」;而且,它還必須讓它的讀者意識到,它是「線墜量出的」。

文德勒提供了大量關於葉芝詩的建築的精巧描述,也思考了他的形式是怎樣反映他的文化觀的。葉芝本人就經常拿他優雅、龐大的詩節來和大房子(特別是像格雷戈裡夫人在庫勒公園的宅邸那樣的大房子)體現的理想類比。《內戰時期的沉思》的首節《祖屋》使用的威嚴的八行體(ottava rima,押abababcc韻的八行五音步詩節)在詩中創造出一種與優雅、繼承下來的財富和以「紋章裝飾的門」和「大房間和掛有/我們祖先的著名畫像的長廊」為代表的價值相當的效果。引用文德勒列出的清單,對葉芝來說,形式意指「禮節」、「莊嚴」、「貴族人格」、「贊助人文化」和「文藝復興」。

葉芝許多最偉大的詩都是用八行體寫的。在復興八行體的時候,葉芝的目標既不是雪萊式的哥特風格,也不是濟慈式的感傷,更不是拜倫式的漫不經心,而是謝默斯·希尼所說的「不可動搖地肯定的音樂」這種「與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相關的形式」。《駛向拜佔庭》、《在學童中間》、《重訪市立畫廊》、《雕像》和《馬戲團動物的逃亡》都是用八行體寫的,它們形成了一個在「永恆的人造物」和「心的骯髒惡臭的廢品店」之間諧音地盤旋的系列。

到年近六十的時候,在《一九一九》的開頭部分,葉芝才第一次在形式上做嘗試。在那裡,形式起到了紀念消失的古希臘藝術作品和描述是年愛爾蘭爆發的共和派和英國支持的非正規部隊黑棕部隊之間的暴力衝突的作用:

       如今日被惡龍纏身,夢魘

  騎在睡眠頭上;醉酒的士兵

  可以任由在自家門前遇害的母親

  在她自己的血中掙扎而不受懲罰;

  夜會像從前那樣流出恐怖的汗

  我們把想法拼進哲學,

  計劃把世界納入規則,

  我們不過是在洞中打鬥的鼬鼠。

最後一個對句中的鼬鼠代表的貶低人類的看法,是通過他刻意用八行體詩節形式的禮節意味造成的矛盾來達成的。葉芝就是這樣面對在他看來他所珍視的一切的解體的;他不會強行維持中心,不讓堅固的東西煙消雲散,但他也不會因此而破壞自己的詩行,縱情哭泣(即不會不管形式只管哭)。通過這種在形式上的堅持,他證明自己配得上在這齣戲劇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這樣的詩中發展出來的修辭與形式之間的對話,是葉芝偉大的發現之一,而最終,這個對話也使他能夠在他最後的階段,在不屈服於他嚴厲批評的混亂和無形式的情況下,扮演李爾王式的豪言壯語者。文德勒反覆提醒我們注意他的詩的結構的數學對稱:《在學童中間》的八行體的8個每節8行的詩節;《一個愛爾蘭飛行員預見他的死亡》的4×4四音步(四節拍)四行體(押abab韻)的完美「平衡」。

文德勒甚至確信,《1916年復活節》的形式暗指起義者最初佔領郵局的日期也即4月24日:不然怎麼解釋其詩節不均衡的長度?一、三節各有16行,二、四節則是24行。顯然,不是所有的葉芝專家都同意這點,但就像她指出的那樣,他在其他任何一首詩中都沒有使用過這樣的形式。

所有對詩進行形式分析的批評家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怎樣處理他們收集到的信息。比如說,在確定《為我女兒的祈禱》用的是一種從17世紀詩人亞伯拉罕·考利那裡借鑑來的、押aabbcddc韻、音步(按一行詩的節拍數來算)為5-5-5-4-5-4-4-5的詩節的情況下,怎樣在批評中把這個知識用上?文德勒是這樣總結這種詩節的「感覺」的:

起初,開頭押韻的五音步對句讓我們安心;但接著,在發現下一個對句兩行詩雖然押韻卻長度不等的時候,我們會感到不安。而讓我們吃驚的是,第三個單元並非第三個押韻的對句(無論對稱還是不對稱),而是兩行不押韻的長短不一的詩。我們因此而再次感到困惑,想找押第5行韻的詩行——但直到第8行才找到。這種詩節在耳中和心中都造成了節奏上的不安。

她當然不會主張,《為我女兒的祈禱》的效力取決於讀者有沒有注意到它的形式屬性或與考利詩節的聯繫,相反,文德勒的要點在於,詳細研究形式,有助於我們理解詩人是怎樣把詩寫成這個樣子的,從而描述詩創造效果的實際手段。比如說,考利詩節的第6行和第7行,和最後4行的抱韻,在詩節2中從前4行在當下漫步、祈禱的詩人,到接下來4行詩中詩人對幼女安的未來的想像的過渡中起重要作用:  

       我為這孩兒漫步祈禱了一個時辰

  聽見海風在塔上在橋拱下放聲

  尖叫,和呼嘯

  在暴漲的河上榆林中的尖叫;

  在被激起的思緒中仿佛

  未來的歲月已經到來,

  它們走出海殺人的清白,

  隨一隻瘋狂的鼓起舞。

文德勒所說的「氣短的」四音步對句(第6和第7行)起到了電影中的溶接的作用;我們從一開始呈現風暴的、以現實主義為主的表達方式,轉入一種加速的境界,其中,「來」和「白」(譯註:原詩押韻的是come[來]和drum[鼓],中譯對最後兩行順序有所調整)看起來被注入了一種原始的、夢一般的力量。到最後一行回歸五音步的時候,詩已經獲得了一種準-末世的音色——「海殺人的清白」。

埃德蒙·杜拉克所作插畫,來自葉芝詩集《異象》。

在急著理解詩人的意思的時候,人們往往會忽視這些種類的反應,但對詩提供的實際經驗來說,這樣的反應至關重要。在《詩之用與批評之用》中,T.S.艾略特把詩表面上的意義比作賊用來分散看門狗注意的肉塊;它的目的是使人的頭腦「分心而安靜,而詩則在同時對他起作用」。不過,描述詩在意義層面下起到的「作用」和描述音樂的作用一樣難,但有像文德勒這樣專業的批評家來慢速地、可以說逐幀地描述她對詩人做出的每一個選擇的效果的理解,肯定會帶來巨大的幫助。她敏銳的、重點突出的評註鼓勵我們慢慢地、按詩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每一首詩,並特別關注它順應或反抗它給人的預期的方式。

葉芝很少在書信和批評散文中討論他的志業的技術方面,關於他、關於對他影響最大的詩人的形式特質的回應,我們也所知甚少。不過文德勒表示,雖然他用同樣的形式寫各種不同的詩,但我們還是可以對他反覆使用特定格律和韻式積累的意味略加概括。每一種形式都有歷史,她整理並反思了這些歷史:比如說,他的三音步四行詩的用途,從讚美他仰慕的女性朋友(格雷戈裡夫人、茅德·岡和岡的女兒伊瑟爾特——二者都被他求過婚——和他在1896年的第一個情人奧利維亞·莎士比亞)的生命,變異為她所謂的《1916年復活節》的「民族主義韻律」;十年後,葉芝又回歸這種形式,在《塔樓》的第三部分用它來表達存在的反抗:  

       我宣告我的信仰:

  我嘲笑普羅提諾的思想

  大聲反對柏拉圖,

  死和生都不存在

  直到人編造出整體,

  從他苦澀的靈魂

  造出槍機、槍託和槍管,

  對,太陽和月亮和星星,整套……

在這裡,「barrel」(槍管)和「star,all」(星星,整套)的押韻在我看來是又一個例子,它表明葉芝時不時地總想提醒我們注意把這些想法寫成韻文要花的「力氣」。

葉芝也敏銳地意識到,某些形式有意識形態含義。如果說三音步四行體是愛爾蘭民族主義韻律的話,那麼,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就是敵人軍械庫中最強大的武器之一。相應地,他像躲瘟疫一樣避免使用這種形式。在葉芝的正式作品中,只有兩首十四行詩嚴格遵循其ababcdcdefefgg的韻式——《在艾比劇院》和《超自然之歌》的最後一首《梅魯》——這不是說,他感受不到十四行詩形式的魅力;相反,要用它,他就必須改造它,而他通常的做法是截去最後一個對句。

在葉芝對他挪用的所有形式的修改中到處流露出這樣一個首要動機,那就是把這些形式和葉芝的個體性融合的衝動。就此而言,他位於與莎士比亞在第111首十四行詩中描述的那種「像染工的手,被工作的環境/制服」的天性相反的極端。雖然他的信仰之古怪,使他的一些作品對那些不懂《異象》(A Vision)中概述的蓋爾理論的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無法理解,但甚至他最神秘的思辨也帶有修辭權威的烙印,而我們可以證明,後者是難以抵抗的。

希尼所說的葉芝「不屈不撓的精神」通過他在風格上的投入,和他通過改造風格就能改造自我的信念,實現其「不屈不撓」。你越了解他用來完成這個任務的技法,就越不會覺得這個姿態狂熱。對於一切對葉芝把生活隨機的偶然變成「巧妙的意象」的手段感興趣的人來說,文德勒關於他對抒情形式的使用的研究,都是一部必不可少的指南。

Mark Ford, 「How Yeats Did It」,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April 3, 2008 issue.經《紐約書評》授權翻譯。版權資訊:From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Copyright © 2008 by Mark Ford。

相關焦點

  • 換一種方式理解葉芝詩歌,凝結一首詩依賴多少理性思考?
    他可能會完全按照時間順序重溫自己的一生,以意象的形式回顧,按照其原來的順序如捲軸般地緩緩打開。或者你可以將這些意象向後滾動,最終將早先的事件(當時你無法理解)理解為後來事件的預兆和原因。或者,他可以將其一生的重大事件和意象按層次結構排序,最具情感決定性的事件和形象排在首位,依此類推。
  • 李白一首很孤獨的詩,每一句都感人肺腑,讀來也是令人感慨萬千!
    年輕時的李白也是長得英俊瀟灑,剛到達長安時,還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睞,李白還寫過很多詩讚美公主,其中最有名的是《玉真仙人詞》,對於他的美貌,還有才華都給予了肯定,兩個人也是惺惺相惜,到底有沒有走到一起,其實是眾說紛紜,我們現在也是難以考證。
  • 這首詩王維很容易被誤讀,很多人把他看作是一首愛情詩
    如果你用這種方式讀這首詩,那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這不是愛情詩,而是一首有另一個名字《江上贈李龜年》的典型友誼詩,所以他不是關於愛情,而是關於友誼。李龜年是唐代著名的音樂家,與的流行歌手相似,他在音樂方面有著傑出的才華,他們演唱的歌曲在當時非常流行。早年,王維和他形成了一個很深的友誼,經常在一起談論音樂。
  • 麥豆讀詩 | 每人一首詩
    記住這愛:在自然中,偉大從未離開過我們。麥豆:一直喜歡蘇淺的詩,從我寫詩開始就喜歡。看見落日出現在峰頂,如果落日出現在地平線或者山谷,我不會在詩的題目上停留太久。但是,落日出現在了峰頂。這是什麼意思?意味著過去的一種美好可能又回來了。而且是在中年甚至人往老年的途中,又遇見了一種久違的、驚心的、無憂的美。
  • 阿米亥:詩人教育|每一首詩都是哀歌,因為一首純粹讚美的詩是不可能...
    她使用同樣的事物來幫助孩子克服它――用現實。她並沒有試圖將他置於現實之外,而是告訴他:「是的,它是戰爭,它是火,它是風,它是所有可怕的事物。我們與之生活在一起。睡吧,我的孩子。」如果她用有韻的嗓音唱出所有壞事情,那就是詩。於是,像「戰爭」及「火」還有「炸彈」這樣的語詞當然就是會起到安慰作用。那是唯一的方式。因此,我實際上繼續歌唱。
  • 用我擅長的方式|林婉瑜《用一首詩》《第二首詩》文濤朗誦
    用一首詩作者:林婉瑜 在這巨大巨大混亂混亂的
  • 輕閱讀 | ​秋天,在一首詩裡發現自己
    秋天,在一首詩裡發現自己撰文 | 馬志良在古代,我們並不這樣。我們會在半年前,就發出這個邀約,並且用端正的楷書寫上你的名字。一張散發著墨香的紙,幾經碾轉,才能到達你的手上。但是現在,我們並不這樣。9月7號(公曆),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這個日子屬於秋天,天高雲淡,帶著初秋的清涼。
  • 記錄「一首詩的誕生」《尋找一隻石頭裡的獅子》在京首發
    活動現場(煙驛 攝)12月19日下午,由《詩探索》編輯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的《尋找一隻石頭裡的獅子》首發式暨作者誦讀會在北京舉行。新詩如何生成?一首詩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與往昔?《詩探索》編輯委員會主持出版的系列出版物「一首詩的誕生」將詩歌創作的根本問題告訴讀者。《尋找一隻石頭裡的獅子》作為「一首詩的誕生(第三輯)」由《詩探索》編輯部編選,著名詩人林莽、陳亮擔綱主編,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由50位詩人的50首精選詩歌作品和50篇探討一首詩的發生與創作方式與技巧的短文組成的詩歌普及讀本。
  • 辛酉:給妻子的一首詩
    主編《中國80後詩全集》,曾出版詩集《暮晚及其他》。2011年2月21日在浙江溫嶺溺水身亡,享年30歲。《辛酉全集》(三卷本)經詩人生前好友整理編輯,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點評】選這一首詩歌,是因為我是這首詩的第一個讀者。大概是二〇〇六年的九月(我記不清了),辛酉數次打電話過來,表示要來我在烏鎮鄉下的臨時居所裡修改他的長篇小說《敘事》。
  • 一首詩 || 南狐讀詩: 高翔
    在很多場合,我們都有見面的機會,詩友餐聚更是不少。說實話,現在我一想到他,就忍不住笑了,他真是這樣一個人,毫不做作,真實單純,拿起桌上的酒杯一飲而下。         這是一首明顯帶有諷刺意味的詩作,其原本意義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
  • 朱熹水平很高的一首詩,每一句都充滿憂愁,但是不著一個愁字!
    然而此時的朱熹只好是去到各地遊玩,乘船回到福建,南下古田,在路上還寫下了一首很傷感的詩《水口行舟二首.其一》,整首詩意境悽美,每一句都充滿了愁,但是又不著一個愁字。宋朝的文人其實在寫詩時,更多的還是以說理為主,朱熹是一位理學家,作品自然而然會充滿哲理,他也會把思想融入進作品中,但是這首詩卻並沒有以這樣的方式來描寫,只不過是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當時的感受,所以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讀來卻是令人肝腸寸斷,寫盡了悲痛之苦,還有對於未來的擔憂。
  • 誰不願意,每天都是一首詩|為你讀詩 · 第579期
    關注Be My Guest「為你讀詩」公眾微信每晚十點,一位特別來賓「為你讀詩」圖為美國印象派畫家朱利安·奧爾登·威爾的作品《信》。A:「為你讀詩」唯一的官方微信號為 「thepoemforyou」,官方微博為「BeMyGuest為你讀詩」。現在確實是有部分公眾微信、視頻節目等平臺在未經我們授權的情況下,使用或編輯我們的內容,請朋友們留意辨別哦。
  • 客觀VS真實:什麼算是一首好詩?|一詩一會
    威廉·莎士比亞曾如此讚許詩人的創造力,在這句話中,他也無意道出了他判斷一首好詩的標準——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將抽象轉化為具象的語言藝術。但正如莎士比亞另一句名言所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面對同一首詩,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也會拿出不同的標準來檢驗詩歌的好壞。
  • 一首好詩,必須面對「五個讀者」‖《詩雜誌》
    詩歌可以不押韻、不分行(如寓言詩、散文詩等),但不可能不講究節奏、旋律,至於那些故意聱牙詰屈的翻譯詩模仿者最終都將誤人誤己,因為若干年後,你的詩歌在後人面前將形同「裸體」,那麼,你當初那些隱秘的小缺點難免被放大多少倍,那些磕磕絆絆的淤塞部分很可能被稱作「便秘」、「結石」。
  • 十首深情悼亡詩:用一生換一首詩
    西晉潘安曾寫《悼亡詩》緬懷妻子,後來,悼亡詩多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詩。中國人講究含蓄的感情,情不外露,夫妻感情更是如此。當詩人們飽含感情,寫下深情懷念妻子的悼亡詩時,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九位詩人,他們的妻子不知名,可因為一首詩,卻讓人深深地記住了她們。
  • 有的女人靠一首詩挽回了婚姻,有的女人因一首詩得罪了丈夫
    班婕妤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才貌雙全的班婕妤不敵後來的趙飛燕,被打入冷宮,因此寫了這首《團扇》詩。這首詩又名《怨歌行》、《怨歌》,班婕妤把自己比作秋天的團扇,用不到了被棄置一旁。在趙明誠外出時,李清照寫了一首詞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這就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 一首詩的誕生 || 牛慶國/童年的甜
    讀者可能會說:因為在那時,我們能吃到的糖很少。這樣的理解是沒有錯的,但我更想表達的卻是對童年的一段溫馨時光的懷念。近年來,我不斷感到我們所憧憬和追求的某些生活,已經真實地出現了,在享受這種幸福生活時,卻沒有了想像中的那種幸福程度,這是因為我們在追逐一種幸福時,另一種幸福卻在歲月中無情地消失了。
  • 蘇軾很經典的一首詩,開篇的第一句就令人驚豔,整首詩都是名句!
    等等,那都是膾炙人口,這些作品都是寫得很唯美,也很是深刻,看似很普通,其實是充滿了哲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只要能夠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唐詩和宋詩其實是有區別,前者更多的還是偏向於哲理,而後者更多的還是側重於抒情,蘇軾的詩不僅很抒情,同時哲理也很深刻,今天筆者要與大家分享蘇軾另一首經典之作,也就是這首《和董傳留別》,這也是蘇軾眾多作品中比較有趣的一首詩,通篇寫得很抒情,也很是深刻,而且僅僅是開篇的第一句,那就是令人驚豔。
  • 他詩紅人不紅,寫下一首詩,千年來廣為傳誦
    而要說當中有哪些詩是廣為傳誦的,恐怕要數《唐詩三百首》了。它共收錄了77位詩人的311首詩,其中杜甫詩在數量上最多,有38首。其次,王維詩29首、李白詩27首、李商隱詩22首。 因為《唐詩三百首》是在《全唐詩》近五萬首的基礎上選編的,所以別看當中有個別詩人,可能只有一首詩入選,那也是千年來被廣為傳誦的佳作,值得我們認真品讀。
  • 一位宋代僧人寫下一首詩,詩中有杏花雨和楊柳風,這首詩妙在哪裡
    知其人,論其詩,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詩人在在創作詩歌時的思想,雖然「詩無達詁」,但是我們在了解了詩歌的創作者後,可以無限的接近詩歌本身,這也是詩歌鑑賞詩歌時的一個好方法,所以還是先從了解這首詩的作者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