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在一首詩裡發現自己
撰文 | 馬志良
在古代,我們並不這樣。
我們會在半年前,就發出這個邀約,並且用端正的楷書寫上你的名字。
一張散發著墨香的紙,幾經碾轉,才能到達你的手上。
看完之後,你會仔細地收放在書架上。
然後,繼續安心地春耕夏耘,等待著立秋。然後再補好你的鞋子,修好你的小船,打好你的行囊,等待著出發的那個清晨。
你要細細地思量的是,小船要過幾條河,幾條江,在哪裡打尖,在哪裡靠岸。
也許,你心中一直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把你約在北滘。
但是現在,我們並不這樣。
9月7號(公曆),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但這個日子屬於秋天,天高雲淡,帶著初秋的清涼。晚上八點(我們已經不說戌時了),正好是華燈初上的時刻。和園旁邊的中國當代文學研讀基地,已經有了比和園更加悠久的歷史。
掛牌五年來,這裡已經舉辦過很多場文學大伽的對話和詩歌與文化的雅集。
地點就在北滘文化中心一樓,有青磚翠竹,相映成趣。順便說一句,北滘文化中心的名聲可不是吹出來的,是我們看著它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用華語文學的盛典,用翰墨書香的薰染,以及風聲雨聲讀書聲,一點一滴積累起來之後又沉澱下來的。
四周的建築圍合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庭園,園中有水、有樹、有花,望得見很大的天空,甚至燦爛的星辰,在初秋的晚風裡還有清脆的蛙鳴。五年前,一個初春的夜晚,這裡聚集了十幾位來自全國的詩人,頌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為這個小院留下了揮之不去的詩情和詩意。
但是很遺憾,這樣的詩情和詩意,並沒有被更多的人體會到和感受到。在一個節奏感越來越強,速度感越來越快的時代裡,人們記住了很多的歌詞,但沒有記住詩歌。還有一些人甚至說,現代詩不是詩,如同醬油不是油,啤酒不是酒。實際上,詩歌與歌曲的分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面對此情此景,有一個寫詩的人奮然而起,決心為現代詩正名。對於這個冒險的舉動,在北滘土生土長的微信公號「愛北滘」,成為了最堅定的支持者,並以其獨特的眼光堅持不懈地開設「佳發讀詩」欄目。五年來,「愛北滘」共發表朱佳發的詩評文章55篇,對50多位中國當代詩人的優秀作品進行了深度解讀,其影響力已從北滘擴展至詩歌界和文學界。
這是一場潤物無聲,卻又意義深遠的努力,很多不讀詩的人,由此開始了解並愛上了現代詩歌。這雖然是一次個人的嘗試,但是對於我們這個詩歌的國度傳承詩歌的脈絡,樹立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有著特殊的意義。最終,這些文章得到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詩想者」叢書的青睞,選取了其中的48篇,匯集成書,定名為《在若無其事中抵達美好》。
五年的時間,猶如一次漫長的遠徵,它始於北滘,又歸於北滘,帶著北滘的氣息,帶著北滘的自信,也包含著作者對於北滘和「愛北滘」的致敬。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倏忽間,已是南國的初秋,忙完了春耕夏耘,是時候清理一下內心的荒蕪,為一年一度的秋收冬藏,騰出一點屬於自已的地方的時候了。這就是這一次詩歌雅集的意義,無論這一年過得怎麼樣,我們都要對得起這個美好的秋天——在一首詩歌裡發現自已,《在若無其事中抵達美好》。
現在,我們只能這樣了:9月7日,北滘,不見不散。
在若無其事中抵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