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魅力是什麼?雖然是被群山環繞的盆地,夏天很熱,冬天很冷,但是四季分明,是一邊散步一邊感受日本雅致氣息的好地方。同樣,京都的歷史感濃重,世界遺產也很多。京都在海外的觀光客中有很高的人氣,很多人都來這裡進行修學旅行和欣賞紅葉。京都有金閣寺、清水寺、嵐山等著名景點,京都還有好吃的料理和漂亮的舞妓,你可以盡情享受所看到的一切。
美景太多,想做的事也太多,而時間又太少。今天就給大家提供方便,介紹10個京都有特色的、不能錯過的地方。看美景,吃美食,洗滌心靈……
龍安寺,龍安寺是由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於寶德二年(公元1450年)創建的禪宗古寺。龍安寺位於日本的京都,龍安寺庭園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廟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著青苔的巖石,建寺時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的時期,龍安寺是著名的枯山水庭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龍安寺是日本的一座位於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區的臨濟宗妙心寺派的寺院,以石庭而聞名。龍安寺創建於寶德2年(1450年)。本尊為釋迦如來、創立者為室町時代應仁之亂東軍大將細川勝元、開山(初代住持)為義天玄承。應仁之亂時被燒毀,長享2年(1488年)細川勝元之子細川政元重建該寺,寬政9年(1797年)因火災方丈堂、佛殿、開山堂等被毀。現在的方丈堂是當時將西源院的方丈堂改建而成的。方丈堂的前院的枯山水式石庭十分著名,是有大雲山之稱的名剎。方丈庭院據傳為相阿彌(室町後期畫家。號松雪齋。能阿彌的孫子,藝阿彌的兒子。是足利義政的近侍。諸藝擅長,尤善水墨)所作。
龍安寺寺內景點有:礦石寺院,枯山水庭院,鴛鴦池,其中最著名的是礦石寺院,不見一點泥土,由圓形和橢圓 形的小石子鋪成,其上擺有十五塊巖石,無論從什麼角度看,都會有一塊礦石隱藏。龍安寺庭園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廟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著青苔的巖石,此外別無一物,15世紀建於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它佔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看是白砂、綠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等,又往往於對比中顯其 呼應。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遊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義。由古嶽禪師在16世紀設計的大德寺大仙院的方丈東北庭,通過巧妙地運用尺度和透視感,用巖石和沙礫營造出一條「河道」。這裡的主石,或直立如屏風,或交錯如門扇,或層疊如臺階,其理石技藝精湛,當觀者遠眺時,分明能感覺到「水」在高聳的峭壁間流淌,在低淺的橋下奔流。
流傳在日本京都龍安寺有一則感人的鴛鴦傳說。龍安寺以石庭聞名,一進入山門,可以見到有一個蓄水充盈的池 塘。這個池塘是鎌倉時代的庭園遺蹟,原名鏡容池,另外還有一個別名「鴛鴦池」。江戶時代,由於四季景色變化多彩多姿,所以遊人絡繹不絕,非常熱鬧。傳說中,「鴛鴦池」別名的由來,是緣於一個典故:從前,這附近的村子裡住了一個獵人。有一天,池塘裡飛來一對鴛鴦,相依相隨,好不快樂。獵人一看到鴛鴦,立刻舉槍射殺,鴛鴦察覺急忙振翅高飛,但雌鳥不幸被子彈擊中直墮池中,在空中見到這個情景的雄鳥,一直高亢地尖聲哀鳴,不斷在雌鳥浮屍的池面上空盤旋,不肯離去,最後終因耗盡力氣,掉落到深山裡。獵人趕往深山尋找雄鳥的屍體,找到一看雄鳥竟然吐血而死了!獵人非常震撼,沒想到這對鴛鴦如此情深,他卻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做出這麼殘忍的事情。後悔不已的獵人為了感念這對鴛鴦深刻的情誼,就在池塘邊將他們合葬在一起,並建立一座小祠堂祭祀。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這個池塘叫做鴛鴦池。
日本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方丈庭園,有著一種抽象而神秘的美。京都大學的科學家最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它極為簡單的設計能使人無意識地看到一棵優美的樹的圖案。龍安寺庭園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在寺廟方丈前一片矩形的白砂地上,分布著5組長著青苔的巖石,此外別無一物。這個庭園為什麼能給人一種超乎尋常的視覺美感,多種說法莫衷一是。京都大學的科學家在2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通過對稱計算發現,龍安寺庭園內5組巖石之間的軸對稱線組成了一棵分出枝椏的樹的圖案。此前曾有研究發現,人腦會利用抽象的對稱線來獲取對事物形狀的認識。科學家認為,人在觀看龍安寺庭園時,會無意識地通過巖石間的對稱「看」到這棵隱藏的樹。
對比計算發現,隨機擺放的巖石無法產生這樣的圖案。這棵樹的「主幹」經過方丈的中央附近,即傳統上觀看庭園的地點。導遊通常指點給遊客觀看這所庭園的最佳位置,也位於主幹上。這表明這些巖石不是隨機擺放的,而是經過了精心設計。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後人曾對龍安寺庭園這5組巖石的含義提出了多種猜測,但這些象徵的說法並不能完全解釋該庭園帶給人的視覺愉悅感,更不易解釋為何對相關文化並不了解的遊客也為之所吸引。科學家認為,人腦潛意識中看到的這棵樹,可能是龍安寺庭園神秘美感的重要原因。
「母虎帶子涉水過河庭園」這是一個空想力下的產物,是說有一隻母虎有三隻小老虎,其中一隻個性兇猛,因此母虎想如果帶另兩隻其中一隻過河,剩下的那隻必會被這隻兇猛的吃掉,所以母虎先將兇猛的這隻送到對岸,再過來帶另兩隻中的其中一隻,而帶這隻過去對岸時又把兇猛的那隻給帶回來,然後再帶剩下的那隻過去,最後再連同兇猛這隻一起渡河到對岸。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母虎帶子涉水過河。而「7.5.3之庭」是說中國的五嶽或是比擬禪的五山,也有從東到西順序排列為京都的東山、南山、雙丘、西山、北山等這樣的說法,更有人說看起來像心這個字象形之說法。以描寫自然景觀來看,可以看成在大海所浮現的島嶼,或橫渡在流水中的大小巖石。而如把白砂比擬為白雲,那就是在雲海中聳立的山峰。也有人說石群的配置,像在星空中閃耀的仙后座W字型的樣子,讓人認為與「橫鉤三點,似如星有如月」等禪語相聯結。
不管是那一方面,讓看到的人,都擁有自由的解釋與聯想的這個庭園,看起來來像是個單純的構成,但那其中神秘的力量是很大的。釀成乾枯卻高貴高尚的美,讓觀賞的人不禁深深地感動,特別是黃昏時的石庭。龍安寺庭院建於15世紀,所屬的室町幕府時代是日本視覺藝術發生重大革新的時期。禪宗思想的流行使當時人們在庭園設計中摻入了簡樸自律的理念,開始不用水而用砂石等靜物來表現水的狀態,這類庭院因此被稱為「枯山水」。在方丈入口處的淨手泉眼上「唯吾足知」的石刻禪文,令人有所感悟。在庭前地板走廊座眺石庭,可令人領悟遠離世俗的禪宗精髓。寺內深處的鏡容池,池水如鏡,池邊長滿厚厚的青苔,頗有「蛙跳古池聽水聲」的古趣。平安時代成書的《造庭記》給「枯山水」下的定義是,完全用石頭石子擺放出村莊、山巒和河流的模樣。室町時代的寺院為反映禪義的自然觀,說什麼「枯淡幽寂」、「山水草木皆成佛」,故僅用白砂和巖石象徵山水,獲得更廣義地解釋大自然的浩瀚與奧妙。好比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在整片白砂地上,散置著五群巖石,那可以看作禪宗五山,說成中流砥柱的巖頭,或浮於大海的孤島,或冒出雲海的高峰。日本之所以保存、發展了枯山水庭園,是因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圍的島嶼上。大海養育著日本民族,因此人們總想與大海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發明創造出寓海於石、砂,賦予無生命之物以生命,給不動之物以動之感,用以滿足精神上的寄託。
龍安寺坐落在日本的京都市,具有濃鬱的日本風情,它是日本紡織物、陶瓷器、漆器、染織物等傳統工藝品的產地。同時,它又是日本花道、茶道的繁盛之地,京都也是接受文化薰陶的好地方,無論是藝術、佛教還是民間手工藝。遊客可以通過TIC學習日本烹調技術、傳統工藝(絲綢、陶瓷、造紙、廟宇行頭等)、日本戲劇、茶道和插花。京都幾乎每天都有慶祝活動和例行節日,富有濃鬱的地方鄉土風情。最為熱鬧的是祗園節(7月1日至29日)和時代節(10月22日)。時代節是平安神宮的祭禮,將京都成為首都後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年代的風貌列隊展現,日本京都龍安寺現為「世界文化遺產」。
石庭解謎
提起京都的宇治,就能想到這裡是有名茶鄉。其中,宇治的高級抹茶是很有名的呢。將宇治抹茶作為甜點享受的店,在宇治市有很多。
有四個葉子的三葉草計程車
京都料理,在和食中是特別受歡迎的類型。京都這個地方的高質量水製成的豆腐和豆腐皮做成的料理,都是上等的味道。當然,外觀也很漂亮喲。
嵐山竹林,京都指中國歷史上統一國家或地方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另外,在日本京都古稱平安京,是日本古代都城,多次被確立為首都,有幾千年歷史。
位於京都西郊的嵐山,海拔382米,以春天的櫻花和秋天的楓葉而聞名,東南不遠處有桂離宮,是著名的觀光勝地。過去的王公貴族經常在嵐山腳下的大堰河輕舟蕩漾,欣賞嵐山四季的美麗景色。淡紅嬌嫩的櫻花令人陶醉,豔麗如火的楓葉猶如懸掛的浮雲。154米的渡月橋架設在保津川上,成為嵐山的象徵。大堰川繞嵐山腳下潺潺流過,兩岸山上松柏青蔥茂密。山下竹林片片,一陣細雨過後,輕紗似的薄霧飄忽飄忽
地纏繞在嵐山峰頂。在嵐山附近的「巖田山自然遊園」裡有100多隻猿猴,它們會調皮地向來往遊客乞食。景區簡介
嵐山是京都著名風景區,位於市西北,丹波高地東緣,有「京都第一名勝」之稱。山高375米。東北面是嵯峨野,東面與大澤、廣澤和宇多野相接,西面有小倉山,著名的大堰川蜿蜒流經其北。其上遊的保津川,峽谷深邃,水流湍急,景色別致。下遊有長達154米的渡月橋連接兩岸,站在橋上環顧四周,嵐山隱約如黛,松櫻密布;橋下碧波蕩漾,流水潺潺;細雨中,煙霧繚繞,若隱若現;乍暗時,峰巒為翠,時有禽鳴,不覺幽靜出塵,詩意盎然。橋畔有嵐山公園、龜山公園和天龍寺。山中有大悲閣、法輪寺、小督冢等名勝古蹟。
大堰川繞嵐山腳下潺潺流過,河水晶瑩、清澈見底。兩岸山上松柏青翠茂密,山下竹林片片、村舍幢幢,一陣細雨過後,輕紗似的薄霧飄忽飄忽地繚繞在嵐山峰頂,「嵐山」名字由此而來。嵐山山麓有個龜田公園,挺拔的青松、櫻樹環抱著周恩來總理的詩碑。京都的嵐山景色秀麗,但中國人來此多為拜謁周恩來詩碑。這座詩碑是1978年10月為紀念中日兩國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由日本十幾個友好團體自發集資建立的。石質詩碑鐫刻著由廖承志書寫的周恩來在1919年4月5日遊嵐山時寫下的《 雨中嵐山—— 日本京都》。詩曰:雨中二次遊嵐山,兩岸蒼松,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瀟瀟雨霧蒙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真愈覺姣妍。
京都幾乎每天都有慶祝活動和例行節日,富有濃鬱的地方鄉土風情。最為熱鬧的是祗園節 7月1日至29日)和時代節(10月22日)。時代節是平安神宮的祭禮,將京都成為首都後1000多年來的風俗習慣按各個不同年代的風貌列隊展現。今天的日本人,男人穿西裝打領帶。婦女穿套裙、連衣裙已很普遍。但在節日、畢業典禮、婚禮,以及祝賀兒童成長的「七五三」等隆重場合,人們仍穿和服。
京都用它千餘年的歷史來懷育出來了眾多特產:有紡織物、陶瓷器(清水燒)、染織物、西陣織、京扇子、京人形娃娃、縮緬小物、京都糖果、吸油麵紙、花形髮髻、京漬物、茶、古美術(古董品)、京漆器、香、京和紙(唐紙)、京友禪、京版圖、和傘、酒、竹細工、八橋、七寶燒、京象嵌等.
散步
有400年歷史的京都代表性觀光地——「元離宮二條城」。自1603年德川家康開始建造,到第3代將軍德川家光時期,建成了如今的模樣。二條城歷經風雨,也見證了德川家的榮枯盛衰。二條城以日本風雅的庭園為首,繪畫、雕刻、家具林林總總都能感受到歷史的痕跡。
伏見稻荷大社
千本鳥居
京都皇宮——描寫平安時代的雅致生活和戀愛故事的作品、直到現代也被大眾所愛的紫式部作品《源氏物語》的主人公光源氏出生的地方。來拜訪這裡之前,要先做好《源氏物語》的預習功課哦,帶著書中的描寫去找尋平安時代的生活吧~
坂本龍馬遇襲事件
寺田屋
一休大師小時候修行的「地藏院」。因為在門口和小路兩旁種著竹子,能感受到日本和之美。沐浴著從竹林間灑下的陽光,能夠安撫浮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