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職場人支持「準點下班」 脈脈職場報告顯示:工作是最大焦慮源

2021-01-14 中國財經時報網

來自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站內的數據顯示,在一則:"準點下班VS加班誰才是好員工"的問答中,8.1萬+的投票者選擇"準點"下班,佔89%;只有9968名投票者認為"加班才是好員工"。雙方陣營從公司管理、經濟利益、工作態度、生活平衡等多個維度,針鋒相對、各執一詞。不過,顯然,反對加班的呼聲顯然更高。

事實上,以加班為主要表現的困境,已經成為職場人心中難以逃避的焦慮源。在脈脈 "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中顯示,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57.5%的職場人 "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而焦慮源排名第一的是"工作",其次是 "積蓄";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焦慮源中位居第三。

近九成受訪者反對加班

在脈脈上有一個職場問答,"準點下班VS加班,究竟誰才是好員工?"截至記者發稿時,有8.1萬人選擇"準點下班";9968人選擇"加班的員工才是好員工"。兩個觀點的支持者觀點,針鋒相對。

從管理角度,"反加班"陣營的觀點是,"效率和結果才是工作的要義。 ""以量化業績考核標準來衡量員工的價值才是管理者應該做的事,而不是眼光狹窄到盯著哪個員工加班。數據和淘汰機制以及獎勵機制會促使員工去加班,但員工的幸福和健康也應該是管理者關注的。""空耗時間摸魚滑水拖延,表面上的加班,毫無意義。"

不過,"支持加班"的陣營,則更願意從精神層面來理解加班這一行為,有觀點認為: "現在有些員工確實缺乏主人翁和奉獻精神。" "加班不能僅看產出層面,還彰顯了員工的敬業態度和責任心。""如果我是老闆,我必須重視主動加班的員工。"

從經濟收益角度,雙方觀點亦針鋒相對。"反加班"陣營的觀點是,"權利與義務必須對等。憑什麼要求員工自願加班呢?""只要錢到位,加班才是合法且合理的。"

而支持"加班"的陣營則認為,"所有的眼前的'無償',都是為了將來的'有償'";"不要只看眼前的收益,受領導認可、未來升職加薪、學到真本事去更好的平臺……所有這些機會,都會垂青給努力的人。"更有支持加班的人認為:很多大咖都是在上班時間之餘繼續工作從而讓自己比其他人更快的精進,加班對自己的能力確實有提升,這恰是意義所在。

從生活與工作的平衡角度來看,"反加班"的人堅持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你連生活都沒有了,奮鬥有什麼意義?""'錢還在,人沒了'這樣值得嗎?!"而"支持加班"的人也同樣認為,"工作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在本該奮鬥的年紀為何要選擇安逸?"

工作超疫情成職場人首個焦慮源 "打工人"比往年更難過

脈脈"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顯示,盤點2020職場年度熱門詞彙,"打工人"以超過6成的巨大優勢位居第一,成為職場人繼"社畜"之後的新自居。"後浪"、"內卷"、"工具人"、"凡爾賽"分列二至五位。職場人對於自身處境的描述熱詞中,充滿了戲謔與無奈。

剛剛過去的一年中,有57.5%的職場人表示"比之前幾年焦慮得多"。

職場人為什麼焦慮? 71.5%的受訪者直指"工作",上班是有多恐懼?其次是"積蓄"(40.2%),顯然,"家有餘糧,心裡才不慌"。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36.7%),在焦慮源中位居第三。

調研顯示,不同年齡和職場經驗年限的職場人,焦慮源也不盡相同。工作1-3年的職場人,最不怕領導,領導的施壓與指責只佔焦慮源的最小份額(20%)。但是,工作年限為3-5年的職場人,立即變為最"怕"領導的那批人(60%)。工作5-10年的職場人最易"自我否認"(88.9%);對於公司OKR並不是很在意(17%)。工作10年及以上的老將,是對OKR指標最為看重的那個陣營(55.9%),說明成為了公司中堅力量。不過,他們對自我的否認也較高(58.8%)。

職場充斥"神邏輯" 主流媒體呼籲"善待奮鬥者"

"996才是福報","每天只睡4個小時","狼性文化"、"追求極致"、"越努力越幸運"……這些曾在職場領域不斷影響"打工人"的說法,隨著意外事故的不斷發生以及內捲化的愈演愈烈,開始被人警惕。

自2020年下半年起,"內卷"開始成為熱詞,並直接進入《咬文嚼字》評選的2020年十大流行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普通人通常理解為在各行業中,靠極端剝削、壓榨自己來獲得少量競爭優勢的非理性競爭。

有脈友表示,收入和積蓄層面的壓力、對相關行業一夜暴富的渴望,使得職場人在"內卷"中無力掙脫,愈陷愈深。

在"向內而生 中國職場流動趨勢報告2021"中,面對 "如果職業生涯不得不產生變化",職場人最先考慮的因素是收入(44.64%);其次是個人能力的提升(24.7%);兼顧家庭位居第三(12.8%)。

2021年,職場人最大的新年願望是加薪(45.5%);隨後的願望是:升職(16.6%)、換工作(16.3%)、創業(15.0%)。

這也解釋了,為何工作時間長、強度大,但網際網路仍對職場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在脈脈針對2020屆畢業生進行的一項調研中顯示,網際網路業(網際網路/IT/遊戲/軟體)連續多年穩居畢業生熱衷去向行業首位,36%的受訪者希望進入不斷造富、百萬年薪的網際網路行業。

脈脈職場專家表示,隨著新經濟趨勢的到來,新職業、新崗位以及新型的辦公方式,會令職場生態更加多元;人才在地域和行業間流動,不僅會激發經濟活力,也會令職場規則更加透明和趨善。對於企業來說,追求創新和高效;給予加班的"打工人"更完善的制度性保障和經濟收益;重視職場人的價值感和獲得感,是吸引優秀人才的必要之舉,也是高質量發展、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9成人支持「準點下班」,2020年度報告:工作是最大焦慮源
    如果所有人都拒絕996,能否改變職場內卷生態?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站內的數據顯示,在一則:「準點下班VS加班誰才是好員工」的問答中,8.1萬+的投票者選擇「準點」下班,佔89%;只有9968名投票者認為「加班才是好員工」。
  • 脈脈職場報告:網際網路新人首選字節跳動
    近日, 脈脈數據研究院發布的網際網路行業職場新人就業報告顯示,儘管受到新冠肺炎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網際網路企業得益於新興業務的發展,仍然保持強勁的用人需求。比如,最近字節跳動為了感謝疫情期間員工的奉獻,宣布9月將給員工發半個月工資做獎金,與員工共同分享成長。不僅激勵了在職員工,也吸引了「等待上船」的新人們。脈脈數據研究院對該平臺上的大數據分析也印證了這一趨勢。2020年剛畢業的職場新人去向最多的Top3公司分別是字節跳動、騰訊和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在工作1-3年職場人群的熱門公司選擇中同樣位列Top3。
  • 脈脈職場報告:字節跳動秋招再擴大,成網際網路新人首選公司
    近日, 脈脈數據研究院發布的網際網路行業職場新人就業報告顯示,儘管受到新冠肺炎和經濟下行的雙重影響,但得益於新興業務的發展,網際網路企業仍然保持了強勁的用人需求。其中,手握頭條和抖音兩大現象級產品的字節跳動成為網際網路職場新人的首選去處。
  • 韓國職場「代溝」調查報告出爐 新生代不再看上司臉色「準點下班」
    圖源:韓聯社人民網訊 韓國職場劇中經常出現主人公被迫加班的情況,現實生活中也大同小異,尤其是上級下班之前,下屬員工都不能下班幾乎是一條公開的「潛規則」。然而,韓國年輕人正在逐漸打破這一規則。據韓媒綜合報導,4月8日,大韓商工會議所發表了韓國企業職場「代溝」現狀調查報告(以下稱「報告」)。報告涵蓋了針對30家大型企業和中堅企業將近1.3萬餘名上班族的現狀調查結果,以及對各年齡層進行深度焦點小組訪談調查的結果。報告顯示,63.9%的上班族感覺有職場代溝。按年齡層劃分,「90後」佔比最低,為52.9%。
  • 脈脈職場新調查:工作的價值與意義遠比收入重要
    在這一背景之下,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啟動了「工作中的你最美」主題活動,作為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動,今年,脈脈聯合閱文集團、金山雲、跟誰學、Shopee在內的網際網路知名公司,以訪談視頻和圖文紀實故事的方式,多角度記錄不同行業職場人的「最美時刻」,在真實中發掘職場美好場景,讓僱主及員工一起,對於工作的意義與價值進行深入探討。是什麼驅動職場人逆境前行?如何在變化之下見招拆招?
  • 職場人壓力多大?八成人因「事業無成」倍感壓力,技術部門成「壓力...
    這讓人不禁擔憂起大批「35歲,一事無成」的職場中堅,他們的內心該背負著多少的焦慮與壓力啊。帶著這份憂慮的心,脈脈數據研究院對當下的職場人展開了調查,與鳳凰網科技和微博職場聯合發布了《職場人壓力報告2020》,試圖探究他們的壓力現狀。
  • 六大熱詞穿透「職場焦慮」|復盤2020
    當然,「打工人」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它戳中了許多上班族的痛點,他們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與傳統打工人並沒有任何區別,工作內容日復一日的同質化,且工作辛苦,薪資卻不能滿足生活需求,再加上今年受疫情影響,企業發展不穩定,且就業困難,讓職場人的壓力比往年更大。
  • 職場人:我早點想下班;老闆:不,你不想
    BOSS直聘聯合微博職場聯合發布的《2019職場人加班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其中45.5%的職場人每周加班2到3天,更有24.7%的人幾乎每天都在加班,僅僅只有10.6%的職場人基本不加班,這也就是說近九成的上班族都難逃加班命運。很多上班族調侃自己:小時候放學第一個衝出去的人,工作後卻不敢第一個下班了。
  • 實力打臉996,真·職場勇士:我,到點下班!
    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先來看看大佬們是怎麼談996的:馬雲:996是前世修來的福報;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沒有機會。劉強東: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雷軍:優秀的人心甘情願每天12點下班;張朝陽:做好你的工作是本份。
  • 職場壓力多大?八成人感覺「事業無成」,技術成「壓力恐怖組織」
    才工作兩年,想獲得什麼成就呢。能做好手頭的工作、想明白自己喜歡什麼就已經很難得了。這讓人不禁擔憂起大批「35歲,一事無成」的職場中堅,他們的內心該背負著多少的焦慮與壓力啊。帶著這份憂慮的心,脈脈數據研究院對當下的職場人展開了調查,與鳳凰網科技和微博職場聯合發布了《職場人壓力報告2020》,試圖探究他們的壓力現狀。25-30歲成壓力敏感群體國內疫情逐漸平息,但疫情帶來的影響依舊在行業、企業、就業市場上瀰漫。
  • 脈脈發布《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2020》揭示企業間人才流動路線圖
    【來源:環球網綜合】哪座城市的人才吸引力最大?哪個行業競爭最為激烈?哪個行業的人才缺口最大?轉業的人更多地流入哪些領域?日前,職業成長平臺脈脈發布了《疫情之上 機遇何在 人才流動與遷徙報告2020》(下簡稱「人才流動報告」)。
  • 脈脈攜小豬短租發布年度報告:職場人孤獨指數為5.3
    脈脈攜小豬短租發布年度報告:職場人孤獨指數為5.3 2018-01-05 10:59: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從《我,到點下班》看當代電視劇中產階級的職場鏡像
    最近,日劇《我,到點下班》引起了觀眾極大的討論熱情,豆瓣8.4分的評價,讓中產階級的「加班問題」又上了熱搜,從「996」開始,加班問題幾乎是職場女性繞不開的話題,也在影視劇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劇中的經典臺詞和對白讓很多中產階級白領感同身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社會階層的重構,中產階級的快速增長也成為了中國社會變遷的鮮明特徵。
  • 2019職場現狀:就業難、超負荷工作、中年危機泛濫
    前幾天,智聯招聘針對職場白領狀態所進行了一場年中盤點調研,並發布了《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用數據將2019年的職場現狀明確地展現出來。 調研結果顯示,職場人中超六成認為今年求職更難,近六成感受到中年危機,約四成上半年經歷了996。
  • 職場女性「太難」,焦慮令人「頭禿」
    工作、家庭、社交,甚至網絡都在成為當代人的焦慮源泉,「我太難了」和「令人頭禿」的哀嚎在辦公室此起彼伏。而身處其中的職場女性,工作、家庭「一肩挑」,身心亞健康已成為常見病。有調查顯示,隨著年齡層的下降,職場女性焦慮或抑鬱狀態比例明顯上升,年輕職場女性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 年輕職場人到點下班就走,絲毫不擔心,老員工:實在是佩服
    每一代的職場人都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老一輩的職場人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多年,深知職場規矩,對於領導也十分尊敬,嚴格遵守著公司的規章制度不敢越界。但是年輕一輩的職場人則會輕鬆很多,常常會把自己的性格帶入到工作當中,不會輕易地被改變想法,在工作上與老員工的碰撞也能出現新的東西,想法新穎,能夠為公司注入活力。
  • 準點下班被警告?聰明人的3種下班「姿勢」,讓領導無話可說
    準點下班被警告?聰明人的3種下班「姿勢」,讓領導無話可說職場人絕大部分都有一個十分頭疼的問題,那就是下班。作為員工,有的時候領導還沒下班,自己也不能走,甚至還要無償加班,很是難受。但如果不加班,到點就走,難免會被領導敲打,甚至留下不好的印象,將來升職加薪更加困難。所以,面對這個兩難的問題,許多職場人都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小張來公司沒多久,工作上也算是比較順利,不過最近卻遇到一件很糟心的事情。她晚上7點和閨蜜相約一起去吃飯看電影,於是,到了6點就果斷打卡下班離開了。
  • 脈脈王倩:2020年是脈脈招聘商業化最快一年 疫情未影響企業中高端...
    最核心的價值是真實的人和真實的內容,脈脈有非常多職場人,有完整認證的,信息的真實度很高,有很多真實信息呈現出來,讓職場人獲得歸屬,找到自己的同圈和釋放壓力;同時還可以幫助職場人去找客戶找合作夥伴,提升自己工作的效率,這一層上會發現人脈的價值;第三層是企業在脈脈平臺發現自己的僱主品牌價值。
  • 九成人工作生活離不開 電腦是工具、伴侶還是職場武器?
    ■調查策劃:《中國消費者報·新消費》編輯部 脈脈數據研究院  ■報告撰寫:王小月 脈脈數據研究院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對於上班族而言,每天走進辦公室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打開電腦。即使是在外出旅行中,忙碌的上班族也會常常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來處理工作。
  • 奶茶or咖啡,誰是職場社交「扛把子」?
    而隨著咖啡文化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品牌咖啡出現在人們日常的飲品清單中,甚至在某些公司的茶水間也會配有免費咖啡,那麼,奶茶和咖啡,誰才是職場人的最愛,誰又是職場社交的「扛把子」? 此前,職場社交平臺脈脈曾聯合《中國消費者報》共同發布了《中國職場人咖啡社交消費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