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壇強人敵不過疾病,剛剛打破日本連續擔任領導人時間最長的歷史記錄的安倍晉三因病宣布辭職,實際上這是他第二次因病辭去首相一職,這兩次都是因為同一種疾病: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是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種,IBD的表現為長期性消化道炎症和潰瘍。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是IBD中最常見的兩種,兩種疾病的區別是潰瘍性結腸炎只影響結腸和直腸,克羅恩病則從口腔到肛門,影響整個消化道。手術切除結腸和直腸之後,潰瘍性結腸炎可以被治癒。但手術切除克羅恩病影響到的部分消化道,克羅恩病還是會在其他地方復發。
潰瘍性結腸炎的年發病率為十萬分之10-12,主要發生在15-25歲人群,其次是50-60歲人群,女性多於男性,北半球高於南半球,人群總患病率為千分之1-3。
症狀
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根據炎症的嚴重程度和位置而不同而異,大多數人的症狀較為溫和,初次發病的年齡越輕,症狀往往會越嚴重,有些人經常復發。
潰瘍性結腸炎常見的症狀如下:
腹瀉,常伴有血和膿。腹疼和痙攣。直腸痛。直腸出血,導致小量便血。無法忍住大便。體重下降。疲倦。發燒。兒童生長緩慢。潰瘍性結腸炎的併發症有嚴重出血,結腸穿孔,嚴重脫水,骨質疏鬆,皮膚、關節和眼睛發炎,口瘡、患結腸癌風險增高、中毒性巨結腸、血管栓塞風險增高等。
病因與危險因素
潰瘍性結腸炎的準確病因不明,原來認為是飲食和壓力引起的,現在看來很可能只好加劇此病,並非真正的病因。目前有以下三個因素值得懷疑:
腸道免疫反應過度:正常情況下,免疫系統保護腸道免受病毒和細菌感染,發現這些致病源後將之摧毀。可是有時候病毒和細菌會導致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腸壁,引起炎症。基因:潰瘍性結腸炎有家族史,可能有一些不正常的基因引起該病,但迄今為止尚未確定任何基因與該病的聯繫。環境:有一些因素會稍稍增加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機會,比如抗生素、非甾體抗炎藥、口服避孕藥等。飲食和壓力也可能會增加患病的風險。15-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人群易患,有潰瘍性結腸炎家族史者易患,猶太人易患,使用異維A酸似乎和患潰瘍性結腸炎有關聯。
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首先要排除其他因素,比如腸易激症候群、克羅恩病、乳糜瀉等有相似症狀的消化道疾病,並根據家族史和健康史加以判斷。
除了體檢之外,還要進行一系列實驗室診斷。
抽血檢查以確定是否有貧血、是否有炎症,如果白蛋白低,則可能是嚴重的潰瘍性結腸炎引起的。
糞便檢查可以排除微生物感染,如果發現白細胞的話,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
結腸鏡可以觀察整個結直腸,如果認為可疑的話,還可以取樣活檢。如果有嚴重炎症的話,可以用乙狀結腸鏡進行檢查。
懷疑結腸穿孔,可以做腹部X線。CT或者CT與MRI可以發現哪些結腸受影響。
因為不清楚具體病因,現有的可疑病因如自身免疫和基因都是無法預防的,所以潰瘍性結腸炎還無法預防,只能靠控制和治療。
控制
潰瘍性結腸炎無法預防,而且也沒有能夠治癒潰瘍性結腸炎的的藥物,讓患者覺得很無奈。但是潰瘍性結腸炎是可以控制的,通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和藥物,可以減輕症狀。
飲食雖然不會引起潰瘍性結腸炎,但飲食習慣的改變是可以改善其症狀的,飲食上要注意下面幾點:
限制奶製品。很多人通過限制或不吃奶製品,使得腹瀉、腹疼及產氣症狀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這也可能是因為乳糖不耐受,可以試一試無乳糖奶製品。限制或不吃奶製品有可能導致鈣攝入缺乏,因此要注意補鈣,而且能吃還是要吃一點。吃低脂肪食物。脂肪會使得腹瀉更為惡化。低脂肪食物是健康食物,即便無助於改善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對整體健康也有好處。限制膳食纖維,但只有當會引發症狀時。膳食纖維是健康食物成分,但會惡化IBD的症狀。如果這樣的話,要少生食水果蔬菜、全谷、堅果、瓜子、菜花類,可以將水果和蔬菜削皮、做熟。很多人不明白是IBD的緣故,才相信水果有寒熱之說。但不要輕易地限制膳食纖維。少吃辣。因為可能加重症狀。多喝水,避免碳酸飲料、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少量多餐。適當補充複合維生素。寫食物日記。有可能找出使症狀惡化的食物,然後加以避免。壓力是另一個會導致症狀加重的因素,鍛鍊、生物反饋、各種令人放鬆的辦法都可以減壓。
治療
潰瘍性結腸炎沒有藥物可以治癒,現有的藥物治療著眼於減輕症狀、避免復發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很多人不得不終身服藥,對於這種人,就有了另外一種選擇:手術。
藥物有幾類,一是5-氨基水楊酸類藥物,這是一線藥物,包括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巴龍黴素、馬沙拉嗪、奧撒拉嗪、美沙拉嗪能夠很有效地減輕症狀,也都有副作用,包括腹疼、頭疼、腹瀉、噁心等,罕見的副作用有腎和脾臟問題,這類藥分口服、灌腸和栓劑,根據患病部位分別使用。安培晉三用的是美沙拉嗪。
還有一類抗炎藥是皮質甾類,例如強的松、氫化可的松、布地奈德、甲基強的松,可以降低免疫系統活性、消除炎症,這類藥分口服、注射、灌腸和栓劑,根據患病部位分別使用。這類藥也有副作用,包括長痘痘、容易出現感染、骨密度丟失、骨組織死亡、高血糖、高血糖、體重增加等,主要用於對其他藥物不敏感的中度到重度患者,而且不能長期使用。
另一類是免疫系統抑制劑和免疫調控藥物,通過抑制免疫來達到消炎的效果,這類要通常要聯合使用。一是咪唑硫嘌呤,使用時要密切觀察,因為副作用包括影響肝和脾、容易發生感染,還有很小的可能會引起皮膚癌和淋巴瘤。二是環孢黴素,通常作為二線藥物,因為副作用很嚴重,包括腎和肝損傷、癲癇、致死性感染、極小的患癌風險,不能長期使用。三是英夫利昔單抗,這是腫瘤壞死因子α抑制劑,也是為了那些對其他藥物效果不好或者不能耐受的患者,也有很小的可能會引起皮膚癌和淋巴瘤。四是維多珠單抗,可以阻斷炎症細胞去感染部位,同樣有極小的患癌風險。
其他藥物用來處理特殊的症狀,抗生素用於發燒的患者以預防和控制感染;嚴重腹瀉者可以服用抗腹瀉藥物;兒童可以服用對乙醯氨基酚,但不能服用布洛芬、萘普生、雙氯芬酸鈉,否則會加重症狀;如果有慢性消化道出血,就要吃鐵補充劑。
一項臨床試驗發現,糞便移植可能使25%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症狀消失。
手術通常可以治癒潰瘍性結腸炎,符合手術的條件有患結腸癌、結腸出現癌前病變、有生命危險的巨結腸或者出血、治療後症狀沒有改善、長期依賴皮質甾類、藥物的副作用危及生命。
安培晉三目前嘗試的白血球清除療法的效果還很難說。
手術的方式有兩種:
直腸結腸切除術和迴腸造口術。結腸和直腸被切除後,在腹部造個口以排洩代謝廢物,要終生戴肛袋。直腸結腸切除術和迴腸儲袋。結腸和直腸被切除後,將小腸後部做成儲袋,和肛門相接,可以正常排洩。患癌風險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患結腸癌的風險增高,特別是以下幾種情況:
影響到整個結腸。患病8年以上。持續炎症。伴有硬化性膽管炎。男性。上述情況應該每1-3年做一次結腸鏡。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會減少患癌風險,切除結腸和直腸會消除患癌可能。
其他療法
草藥和膳食補充劑。沒有證據表明有效,而且會有副作用及與藥物交叉反應。益生菌。一些研究發現益生菌和藥物同時使用會有所幫助,但有待證實。魚油。因為魚油有抗炎效果,一些研究發現魚油和氨基水楊酸鹽合用會有所幫助,但不能證實,而且魚油本身會導致腹瀉。蘆薈。蘆薈有抗炎作用,但也會導致腹瀉。針灸。只有一項臨床試驗表明有所幫助。薑黃素。正在進行薑黃素和常規治療聯合使用的臨床試驗,但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