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附「中年危機」終極自救指南)

2022-01-07 智谷趨勢

◎作者 | 子非魚 

◎來源 | 家長進化論(parentsup),已獲授權

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我和父母生活的距離比較遠,除了每天打電話聊天,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相聚。所以,我一般都是從電話中,了解他們和親戚的近況。

前段時間,我聽媽媽說,家裡有一個女性長輩似乎有些抑鬱的症狀,心神不寧、夜不能寐、食不知味,並且經常無端恐懼、焦慮、悲傷和憤怒,和人聊天的時候,也常常突然流淚不止,嚇得別人不敢多聊。

 

於是,家人帶著她去了醫院,結果還真是中度抑鬱症。 

按理說,這位長輩已經五十多歲,家庭生活無憂、婚姻幸福美滿,孩子也無需多加操心,退休後更是毫無壓力,曾經她也並未有過抑鬱症病史。無論從內部和外部因素來說,實在想不出她患上抑鬱症的緣由。 

後來,因為她在接受病理和心理綜合治療後已有好轉,我和我媽也就沒再把抑鬱症放在心上。 

不過,就在前幾天,我又聽到媽媽說,她有個同事,也是在五十多歲的關頭開始變得脾氣古怪、情緒無常,診斷之後也是輕微抑鬱症。

聽到這些消息,我開始納悶,為什麼看似幸福安然,而且已經過了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的中年人,卻會接二連三地遭遇抑鬱症呢? 

如果一個人的熟人網絡中,至少已經出現了兩名中年抑鬱症患者,那這個比例放在全社會,其實應該已經很高了。 

我們曾經的文章,專注過產後抑鬱,也寫過兒童和青少年抑鬱,大多涉及的都是40歲以前年輕人群體,而並沒有關注過男性或者中年群體。 

然而根據這段時間對生活的觀察,以及帶著疑問查到的資料,讓我意識到,中年人其實是抑鬱症患者中佔比不小的群體,國內如此,國外亦如此。 

可是,人們通常會將中年人的不得志和焦慮感,統統歸結於男性的「中年危機」,和女性的「更年期」,而很少給予真切的關懷。更是甚少有人,將中年人的情緒異常,看作需要幫助的身體疾病。 

這就導致,在中年危機和更年期掩蓋下的抑鬱症,被絕大多數人就此忽略。尤其在中國,抑鬱症常常被認為私人的、丟人的,並且是自己胡思亂想出來的病,不僅患者很少得到家人的理解,還有可能被扣上故意做作、無理取鬧的帽子,也很少接受妥善的專業治療,從而為日後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埋下巨大隱患。 

因此,本期文章,我想暫時跳出下一代教育的話題,談談家長自身的精神狀況。

既向還未到達中年的人敲個警鐘,也對正處於焦慮狀態的中年家長,普及一下中年抑鬱症的知識,更希望廣大年輕人多多關注父母的心理狀況,不要等到抑鬱症來臨,才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尋求幫助。 

01

中年抑鬱症有什麼症狀? 

中年階段的抑鬱症,通常是指40-59歲的中年人所患的輕微、中度和重度的抑鬱症。而正如我們關於產後抑鬱文章中所說的,抑鬱症的確診需要一系列科學、複雜的診斷程序,對程度的輕重判斷,也需要由專業人士進行,切不可僅憑一些症狀,就自行判斷為抑鬱症。

中年時期的抑鬱症,主要有如下症狀: 

·睡眠習慣改變,或失眠嚴重、過早醒來,或嗜睡不醒、疲憊不堪,總之身體缺乏能量;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能力退化;

·無心工作,效率下降;

·無心社交,不想見人;

·食慾減退;

·持續感到悲觀和無助,無論生活如何豐富多彩,空虛感卻常伴左右;

·常有負疚感和無價值感,煩躁不安、敏感易怒,情緒波動大;

·對曾經喜歡的事情提不起興趣,包括性生活和日常愛好;

·身體出現異樣,比如頭痛、心臟問題,或無法治癒的腸胃問題;

·常有自殺想法,或有過自殺的嘗試。 

所以,抑鬱症並不只是心情不佳,它是由大腦蔓延至全身的疾病。 

除了影響人的情緒,還會損傷認知功能,比如專注能力、記憶功能和判斷能力,身體機能也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哪怕是中度的抑鬱,也會讓人痛苦不堪。 

而抑鬱症的出現原因,可能既有內部因素(類似病史、遺傳因素、自然規律),也會有環境原因(生活壓力、經濟壓力、關係糟糕、突然變故等),並非個人能力可以完全控制的疾病,所以患者不應遭到「沒能力處理好情緒」的無端指責。 

如果你或者身邊的中年人有這些症狀,請先不要先入為主地歸結為中年危機或更年期,可以去專業機構進行診斷,切不可將其忽視或加以責備。 

02

中年抑鬱症有多普遍? 

關於中年抑鬱症,中國的數據我並沒有找到,所以可以先從國外的數據,對中年抑鬱症的發生率一探究竟。 

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曾收集了美國2009-2012年的數據,並將抑鬱症分為三個組成部分,包括情緒類(抑鬱、悲傷、憤怒),認知(注意力不足、決策能力差)和身體機能(脆弱、能量不足、睡眠不足、胃口變差)。 

在一系列的數據分析後,研究人員發現,在美國12歲以上的人口中,有7.6%的人處於中度到重度的抑鬱症。在這些人中,88%的人無法正常工作和社交,但只有13%輕微抑鬱患者、20%中度抑鬱患者,和35.3%重度抑鬱患者,在過去一年中接受了專業治療。 

從抑鬱症患者的性別來說,在過去兩周內處於中度到重度抑鬱症的人中,女性患者佔所有女性的9.5%,男性則佔5.6%。因此,從性別比例來說,女性的抑鬱症發生率普遍高於男性。 

而其他事實也證明,女性的抑鬱症患病率,在兩種性別所有年齡段中,佔比最高。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的數據,女性的確要比男性更容易陷入抑鬱。有20%-25%的女性,會在生活中某個階段遭受抑鬱,而男性只有10%。 

按照年齡來看,中年人患上抑鬱症的概率,要高於年輕人。

根據美國CDC的調查數據,在男性和女性中,抑鬱症在12-17歲的年輕人中的發生率是5.7%,而40-59歲的中年人,患上抑鬱症的概率則是9.8%,而60歲以後,這個概率則會下降到5.4%。 

其中,40-59歲的中年女性,在兩種性別各種年齡段中,有最高的抑鬱症患病率(12.3%)。每八個中年女性中,就有一個身患抑鬱症。 

事實上,這些估計的數據其實要比真實情況還要小。

因為真正有抑鬱症的人,可能並不會主動參與調查,也或許會出於保護隱私或其他考慮,並不願主動向人坦陳自己的病情。因此可以說,在美國人口中,抑鬱症的患病率是被低估的,事實只能比數據更殘酷。 

中國可能目前還沒有如此詳盡的調查,至少我還沒有找到,如果有人看到過相關數據,歡迎留言告訴我們。 

不過,無論哪個國家的人,人類的身體和心理狀況,可能大多是類似的。從個人生活經驗來看,似乎也的確是40-59歲的中年女性,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 

03

中年危機——自我審視的人生U型谷 

幸福感與年齡的關係:U型曲線

既然很多人都會把中年抑鬱症歸結為「中年危機」,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存在於大多數中年人身上的中年危機,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要經歷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可為什麼沒有人說童年危機、青年危機和老年危機,而是只有中年危機這個表述呢?這樣來看,似乎中年時期人的心理狀態是相對較差的,生活滿意度、幸福度更低,而焦慮程度也更高。 

那麼,科學意義上,究竟是否存在中年危機這個說法呢?也就是說,「中年人幸福程度最低、焦慮程度最高」這個論斷,在科學上是否真的成立呢? 

根據我找到的證據來看,這個結論的確是成立的。 

英國的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做了一個研究,分析了英國2012-2015年30多萬人的數據,結果發現,人在35歲以後,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會急劇下降,這個趨勢會在60歲以後迴轉,而65-79歲的人則報告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最高。 

這樣看來,中年人的快樂程度的確是最低的,相應的生活滿意度也處於最低谷,而焦慮程度則在全年齡段內最高。 

如果用年齡和幸福程度繪製一個坐標圖,那麼人的幸福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個U型曲線。 

而多項研究結果也發現,這種U型曲線在各個國家、不同背景的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曾做了一項數據量龐大的聯合研究,主題關於人類生活滿足感,分析了世界上80個國家內200萬人在35年內的數據,並剔除掉收入、婚姻狀況、職業等外在因素,單獨考察年齡對人類幸福感的影響。 

結果發現,抑鬱症、幸福感和年齡,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繫。 

其中,成年階段最初幾十年,人的幸福感會隨著年齡而下降,在40-50歲的時候觸底,50歲初期結束情緒低潮期,而後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又會逐漸反彈。如果70歲的時候,你的身體狀況還不錯,那麼你可能會和20歲時一樣快樂和滿足。 

也就是說,人生初期和末期的幸福感最高,而中年階段最低,這就是「幸福感的U型曲線」。 

研究還發現,全世界人口幸福感最低點的平均年齡在46歲,英國男性和女性抑鬱程度的頂峰階段,在44歲;而美國,女性感覺最糟的年齡在40歲,男性則是50歲。在其他國家中,研究者也發現了相似的規律。 

研究者也證明,無論男女、無論窮富,無論身處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已經為人父母或依舊沒有孩子,人們的幸福感變化,都存在U型模式。 

所以,這種模式的形成,似乎與人生境遇關係不大,而更像是人類生理和心理的普遍發展規律。 

04

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結合第一部分關於「抑鬱症多發於中年」,和第二部分「人生幸福感的U型曲線」的內容,也許你可能會納悶,為什麼人生最糟的階段,都會出現在中年,而且全世界的人在幸福感變化這件事上,存在如此一致的U型曲線,究竟是什麼導致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猜測,可能是因為中年人面臨太多壓力所致。不但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的責任都需要自己去負,而且還需保證自身較高的生活質量,因此中年人的經濟壓力並不小。此外,現在很多人的生育時間較晚,更加加重中年時期的育兒負擔。 

事業上,中年人可能處於事業的上升期,時間緊缺、精力不足,時刻面臨家庭與事業兩難全的困境,焦慮和憂鬱也是自然的事。 

家庭方面,很多50歲左右的中年人,兒女已經離家上大學或忙事業,自己也已經退休,孤獨和不適應交相輝映,也可能會加重無價值感和憂慮程度。 

不過,僅僅從以上的研究來說,這個猜測並不全面。 

因為U型曲線的得出,是在剔除孩子、收入、工作、婚姻等因素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哪怕一個人並不存在孩子、收入、工作和婚姻帶來的壓力,他的幸福感依然會在中年達到最低谷。因此,外在壓力也許會導致中年人情緒緊張,但並非中年危機和中年抑鬱的全部成因。 

那還有什麼原因呢? 

對此,研究者給出了一個猜測。 

原因之一,可能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人生的遺憾。

人到中年,通常會經歷一段自我審視和回望過去的階段。當拿自己現在的狀態與年輕時期相比,人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失去太多機遇,也已經過了可以毫無顧忌追求夢想的時刻,有生之年已經不足一半,死亡也開始成為不再遙遠和抽象的事情,因此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去完成曾經的計劃和目標了。 

此外,中年人目睹和經歷過的死亡、變故和健康危機,也愈發頻繁,這更會刺激到人們原本焦慮而敏感的神經。傷春悲秋、由人及己,這一系列的思考,都容易引發焦慮、抑鬱和躁鬱症狀。 

原因之二,也許是因為中年人持續下降的成就感,和不斷增加的自我懷疑。

20多歲的年輕人,一點小的成就可能就會讓他們開心好久,而40多歲的中年人,獲得的成就不少,見過的風景太多,因此早已發展出對成就的鈍感力。倘若在事業上遭遇了天花板,人們難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上不下、夾在瓶頸,無力繼續創造出更令人興奮的成就。 

所以,中年人的期待太高、時間太少,自我提升空間又變小,頻繁的相互比較和自我懷疑,自然也非常容易加重焦慮。 

一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 

研究者分析了1991-2004年德國的數據,詢問樣本人群目前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對未來5年生活的預期。

結果發現,無論受訪者的經濟狀況如何,住在德國東部還是西部(兩邊文化非常不同),年輕人總是會極大程度地高估自己5年以後的生活幸福程度。

因此,自我預期過高,使得年輕人們很容易經歷接連不斷的失望和悲觀,直到中年時期,他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並不如想像的那般強大。 

這樣一來,生活滿意度和自我預期,都會在中年階段觸底。而根據這項研究,觸底年齡會在50歲。 

不過,也正是在中年這個自我審視的階段,人們會在痛苦的人生思索中,漸漸經歷一番柳暗花明,慢慢調整對生活和成就的預期,不再好高騖遠、期待過高,而是正確、合理地看待自身的能力和夢想。

當真正進入六十歲的關頭,人們才會慢慢發現,現實生活的滿意度開始高於自我預期,生活又充滿了愉悅和驚喜。 

所以,老年人的幸福感要高於中年人。 

除了調整自我預期帶來的失望減少,還有一個原因,可能也會導致老年人幸福感高於中年人。 

這可能是由於,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

雖然人生智慧很難量化,而且這也更是哲學而非自然科學的範疇,但依然有神經科學家,找到了年齡與人生智慧的關係。 

在一項2012年的德國研究中,科學家用大腦掃描技術和精神健康測試手段,對一些志願者進行了研究。

他們發現,相比於25歲的年輕人,反而是那些平均年齡在66歲的健康老年人,大腦中對於遺憾和後悔反應更少,對於負面信息的刺激,以及對於失去的敏感性,大腦反應也比年輕人更少。 

研究還發現,人的推理判斷能力、長期決策能力,和精神靈性,都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對於不確定性的舒適度,也要比年輕人和中年人更多,尤其女性尤為如此。 

還有一個研究,讓被試者聽一段別人說自己壞話的音頻,結果顯示,雖然年輕人和老年人都生氣了,但老年人的生氣程度更低,回罵的機率更低,大多數也對他人的負面評價表示接受和理解。 

上面的結論都揭示出,對於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老人更能夠坦然接受,而不會感到鬱悶。他們如果失去什麼,或者遭受負面評價,由於大腦的鈍感力更強,所以他們並不會讓自己過於陷入痛苦。

而且,年輕人有更多負面情緒,比老年人更加憤世嫉俗,控制情緒的能力,也比老年人更差。

再者,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人生遲暮來臨之際,男性可能更願意回歸家庭、陪伴家人,而那些為家庭勤勤懇懇服務數十年的媽媽們,當孩子成年自立、生活後顧無憂,而且經過了中年時期痛苦的自我懷疑,她們通常會幡然醒悟,決心繼續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或回到學校、繼續深造,或追求因家庭責任而暫且擱下的事業夢想。 

所以你可能也會發現,媽媽們進入中老年以後,會變得更「自私」,不太想繼續再承擔帶孩子、照顧子女等服務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媽媽也變得「自私」,不妨維護一下她的私心,讓她得以追求一番自由輕鬆的晚年生活。 

這樣看來,中年也是一個低潮與成長並存的時期,如果順利度過,人們會變得更加坦然、豁達、滿足、鎮定和感恩,生活滿意度自然也更高。 

說到這兒,也許你已經明白,為什麼我們的父母長輩,都會越來越喜歡心靈雞湯的原因。雞湯在年輕人看來毫無營養,但或許真的契合長輩們多年以來的人生感悟。 

年輕人的大腦尚不具備父母大腦的鈍感力,還處於對失去異常敏感、對負面評價極度在意的階段,他們並不能像父母一樣,做到凡事不計較、人人都包容,自然會在對父母轉發來的雞湯嗤之以鼻。

也許,等你步入老年,發展出一套人生智慧,成為一枚堅定的雞湯黨也不是不可能。 

以後,如果再收到父母發來的雞湯文,可以先別急著反對,也許這只是兩代人大腦結構不同所致。 

05

中年危機該怎麼應對?

明白了中年抑鬱症頻發的原因,我們就來談談,如果你目前正在遭遇中年低潮期,到底應該如何應對。

首先,輕微的抑鬱症狀,可以通過豐富日常生活、增加人際聯繫、尋求家人幫助來進行調節。 

而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抑鬱症,請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斷,並接受病例治療和心理諮詢的綜合治療方案。 

也許有的人會說,既然人都會在50歲以後恢復快樂,那麼我自行捱過中年危機行不行呢? 

如果中年時期的情緒低谷並未發展成抑鬱症,或許時間可以治癒一切。但倘若你已經出現確診的抑鬱症,那麼放置不管,就可能出現非常嚴重的後果。 

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40-50歲之間患過抑鬱症的中年女性,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女性,中風的機率高出2.4倍。

哪怕剔除了各種容易引起中風的風險因素(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習慣(吸菸、飲酒、缺乏鍛鍊)、高血壓、心臟病、超重、糖尿病),抑鬱的中年女性中風的概率,依然要高出1.9倍。 

此外,2012年一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中年時期有過抑鬱症,並沒有得到良好治療的人,會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中年人,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機率高出20%。 

所以,如果將中年抑鬱症放置不顧,那麼就很可能增加日後遭遇中風、老年痴呆症的風險。 

我想,這是誰也不願經歷的事情。

06

結語 

此前,1988年的人被稱作「中年人」,已經引起了網上一片哀嚎。不過從我們今天文章的角度來說,中年危機,應該是40歲以後才可能經歷的事情,還不到這個年齡的讀者,可以暫且不用擔心。 

不過,年輕人的父母,可能正好處於50歲的危機關頭,所以多多關注父母情緒變化,及時給予愛與幫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的事。

如果你還沒到40歲,那麼可以先接受我們的警鐘——基於人類正常發展規律,中年時期可能誰都會經歷一段情緒低谷,如果你對此有所心理準備,並在40歲前期適度調整自我預期,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過嚴,那麼你的中年危機,可能很快就能過去。 

而對於正處於中年危機的讀者,請不要懷疑是自己哪裡除了問題。中年階段的U型谷,是人類都會有的正常變化,你要做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內心坦然接受、及時尋求幫助,並向家人科普關於U型曲線的知識,以便獲得家人和伴侶的理解。 

雖然,教育看似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單向輸出,但家長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精神健康,與孩子的學習發展和心理狀態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關心孩子成長的同時,也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關心自己的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人的一生要經歷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可為什麼沒有人說「童年危機」、「青年危機」和「老年危機」,而是只有「中年危機「這個表述呢?這樣來看,似乎中年時期人的心理狀態是相對較差的,生活滿意度、幸福度更低,而焦慮程度也更高。從科學意義來看,這個結論的確是成立的。
  • 【夜讀】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 40歲不晚,衝破中年危機 之一 定義中年危機
    安全感缺失讓我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新冠年正式陷入了中年危機。為了自我調節,這一年我讀了很多書、跑了很多步、無數次深度思考、自我對話,最後在一次自救失敗的絕望中突然認知覺醒,開始重新定義中年危機,並決定用一年的時間從心理諮詢師和金融行業從業者的身份重啟人生。希望記錄下自己的重啟經歷及思考,更期待能與有緣、也同樣遭遇中年危機困擾的80後ER一起,衝破中年危機。
  • U型幸福曲線|為什麼說中年危機是一場謊言?
    以前以為自己的人生有千萬種可能,而現在就想過著平靜的日子,考慮什麼時候能安頓下來。原來衰老的第一個體現,就是開始退縮,覺得自己不行。網友代表@素節也表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的房貸、生活費、孩子的花費、人情世事來往的預算、逢年過節老人的孝敬費……被這些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工作累成狗,病了不敢請假,這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機。
  • 【揭秘】為什麼說中年是人生"最低潮"?(深度好文)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 Loser就別喊自己中年危機了
    「你和中年危機之間,只差一隻保溫杯」「中年男人都怎麼避世?」「中年男人在哪兒撒嬌?」「第一批90後都開始禿頭了」「是不是大部分男人活到了40歲就特沒意思?」 最近,所長的一個好基友發來一個視頻,叫「中年男人都說謊」,他說看了越發覺得自己中年危機了。
  • 《飛馳人生》,給所有正在中年危機的中年人一個答案
    這一情節來自2017年的一部電影《你好布拉德》,又名《布拉德的中年危機》。一個天命之年的男人漸漸認知天命卻又不認天命的故事。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個家庭和工作都還不錯的男人,他的「失眠」遭遇會讓人覺得是無病呻吟、顧影自憐,但是這些的背後,其實應該是他深藏內心的不安和無力。
  • 人到中年,比起生化危機,中年危機更可怕
    聽說現在最流行的恐怖屋,不是精神病院,也不是生化危機,而叫中年危機。但現實生活遠比恐怖屋可怕多了,因為,它不只是脫口秀演員口中的段子,更是我們千千萬萬中年人的切身體會。01王小波曾說過:「人到中年,才發覺世上除了家人以外,已一無所有了。」誰說不是呢?
  • 如何度過中年危機,人生想要成長就必須要學會放棄
    中年危機是人面臨的諸多危機之一。想要度過中年危機,就必須要學會放棄一些東西。只有放棄過時的觀點,習慣和思想,才能度過危機,順利的進入人生的下一個階段。中年危機的根本就是我們已經習慣了某一種模式,不敢面對現實,或者無法放棄早已過時的東西,沒有辦法克服精神上的危機,才止步不前,不能享受到新的環境帶來的歡悅,其實這也就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那我們成長到底需要放棄哪些東西呢?
  • 保溫杯和黑咖啡不意味中年危機
    緊接著,網友還列出了「步入中年危機的一些表現」,繼續「補刀」,如「開始喝黑咖啡」、「買東西開始注重品質」等,暗示這是「衰老」的開始,這令一些80後開始「暴風哭泣」。但更多的人認為,這不是什麼「中年危機」,「聚會只去安靜的酒吧」、「珍惜身邊的朋友」,其實是健康生活的範本。
  • 韓劇《夫妻的世界》:女人的中年危機,是四面楚歌
    這部劇之所以這樣受歡迎,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電視劇講述了女人的中年危機,讓無數同年齡階段的女性觀眾感同身受。「中年危機」一度時期是非常火熱的詞語,但幾乎是用來形容男性,表達男人人到中年之後,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感到很無力。事實上,中年危機從來就不是男人的專屬,女人同樣也有中年危機。
  • 38歲孫儷新劇開機:人到中年,應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可如今的她已經38歲了,38歲不算老,對於整個人生來說頂多算中年,但對於演藝事業來說確實有點滄桑感,眾所周知,大部分女演員在面對中年的時候都很有危機感,她們幾乎無戲可拍。不過這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市場競爭力如此之大,大部分劇本都是傾向於年輕人的,男女主角都很年輕,所描寫的故事也都是年輕人之間的。
  • 聊生活 | 被貼上tag的中年少女,這是一份關於白髮的自救指南
    ——中年少女一夜之間,枸杞泡啤酒、可樂加黨參的朋克養生大法突然成了90後飯局上最津津樂道的話題。不為別的!就因為90後紛紛提前感受到中年危機,開始發福、脫髮、失眠……「頭髮一梳一大把,總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了。洗髮水換了好幾波,以前是去屑現在是防脫。」
  • 區區一杯酒,如何讓兩個中年男人擺脫中年危機?
    2004年,一部《杯酒人生》的上映,可謂輿論四起。不僅有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大獎的加持,還以一己之力讓葡萄酒行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只因為男主喜歡更偏愛黑皮諾葡萄酒,順便吐槽了一下其他品牌。一直強調精英教育的美國,《杯酒人生》反其道而行,詮釋了一種平淡人生的定義。電影講述了兩個中年男人的危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殘酷現實的縮影。臨近40歲的男人們,面對生活給與的重擊,他們各自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 從中年危機到中年離婚,初步步入中年的80後們,做好準備了嗎?
    中年,一個可怕的年齡。我覺得32歲開始就可以算是步入了中年的大門。中年為什麼可怕?中年為什麼會有危機?怎麼又扯上離婚了呢?這個事是前天在酒桌上聊起來的。前天,我和一個高中同學晚上在一起擼串。喝了幾杯以後,話匣子打開了。
  • 哥哥》:哥哥們的中年危機
    為什麼同樣是勵志節目,浪姐就變成了勵志的代表,而光哥就變成了油膩的代名詞? 說白了,就是這些男藝人在對待中年危機的態度上,遠比女藝人來的寬容。
  • 70後和80後如何應對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體制外每個人都會必然面對的困難。如果做到這幾點也可以擺脫,甚至無視。例如只有你才能解決生產或者技術方面複雜問題,讓企業離開你就轉不了,這時你就可以無視中年危機。前提條件是你必須在這個行業工作至少五年甚至十年以上,不斷努力實踐才能具備。即使企業倒了,別的企業還會高薪請你去解決問題。因為你具備這個實力。
  • 淡豹《美滿》:家庭、流動與中年危機
    生活日復一日,危機接踵而至。在淡豹的新書《美滿》之中,女畫家發現:「電影也不拍為了錢工作的人,鏡頭都放在人因為情感或野心、歷史或個人選擇而受的折磨上。沒有人拍那些日復一日。」有的是想得很多的男人,失去孩子的夫婦,生怕懷孕的上班族和相互隔離的中年夫婦。他們經受著現代生產秩序種種微小而持續的痛苦,或主動或被動地遷徙與轉軌,暗懷決心地選擇是否再次進入家庭。
  • 書評|《中年的意義》: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中年、看待中年
    我和編輯朋友無意間聊到「中年」這個話題,她說那你一定要看一本書——《中年的意義》,教你用全新眼光來看待這個長久以來被誤解的黃金歲月。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身處30+的人生道路,前面就是40+,50+,60+,中年有什麼新的意義呢?
  • 深度解析威爾史密斯的中年危機,為什麼近些年他屢戰屢敗?
    為什麼要說又一次失利呢?在大多數觀眾心目中,威爾史密斯是演技派的代表。無論是商業大製作,還是文藝小清新,史密斯都能夠駕輕就熟。2006年的《當幸福來敲門》讓觀眾認為又一個湯姆漢克斯出現了,接踵而至的《我是傳奇》又讓他擁有了和湯姆克魯斯相匹敵的票房號召力。但是從2013年的《重返地球》開始,史密斯在表演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