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2021-03-02 新華網思客

很多情況下,人們通常會將中年人的不得志和焦慮感,歸結於男性的「中年危機」和女性的「更年期」,但真相併非如此簡單。

▲中年人的快樂程度和生活滿意度是最低的,而焦慮程度也在全年齡段內最高。

相關研究結果卻證明,中年階段的確是人的一生中最為低潮的一段,如果無法順利度過,就很有可能會患上抑鬱症。那麼,中年的「低潮」究竟從何而來?如何正確認識這個階段?我們又該怎樣應對呢?

幸福感與年齡的關係是一條U型曲線。人的一生要經歷童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可為什麼沒有人說「童年危機」、「青年危機」和「老年危機」,而是只有「中年危機「這個表述呢?這樣來看,似乎中年時期人的心理狀態是相對較差的,生活滿意度、幸福度更低,而焦慮程度也更高。從科學意義來看,這個結論的確是成立的。

英國的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做了一個研究,分析了英國2012-2015年30多萬人的數據,結果發現,人在35歲以後,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會急劇下降,這個趨勢會在60歲以後迴轉,而65-79歲的人則報告他們的生活滿意度最高。這樣看來,中年人的快樂程度的確是最低的,相應的生活滿意度也處於最低谷,而焦慮程度則在全年齡段內最高。

如果用年齡和幸福程度繪製一個坐標圖,那麼人的幸福感與年齡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一個U型曲線。而多項研究結果也發現,這種U型曲線在各個國家、不同背景的人身上,都是存在的。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英國華威大學(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曾做了一項數據量龐大的聯合研究,主題關於人類生活滿足感,分析了世界上80個國家內200萬人在35年內的數據,並剔除掉收入、婚姻狀況、職業等外在因素,單獨考察年齡對人類幸福感的影響。研究者證明,無論男女、無論窮富,無論身處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是單身還是已婚,已經為人父母或依舊沒有孩子,人們的幸福感變化,都存在U型模式。所以,這種模式的形成,似乎與人生境遇關係不大,而更像是人類生理和心理的普遍發展規律。

 

為什麼人生最糟的階段,都會出現在中年,而且全世界的人在幸福感變化這件事上,存在如此一致的U型曲線,究竟是什麼導致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人第一時間的猜測,可能是因為中年人面臨太多壓力所致。事業上,中年人可能處於事業的上升期,時間緊缺、精力不足,時刻面臨家庭與事業兩難全的困境,焦慮和憂鬱也是自然的事。家庭方面,不但上有老、下有小,兩頭的責任都需要自己去負,而且還需保證自身較高的生活質量,因此中年人的經濟壓力並不小,此外,現在很多人的生育時間較晚,更是加重中年時期的育兒負擔。很多50歲左右的中年人,兒女已經離家上大學或忙事業,自己也已經退休,孤獨和不適應交相輝映,也可能會加重無價值感和憂慮程度。

不過,這個猜測並不全面。因為U型曲線的得出,是在剔除孩子、收入、工作、婚姻等因素之後的結果,也就是說,哪怕一個人並不存在孩子、收入、工作和婚姻帶來的壓力,他的幸福感依然會在中年達到最低谷。因此,外在壓力也許會導致中年人情緒緊張,但並非中年危機和中年抑鬱的全部成因。那還有什麼原因呢?對此,研究者給出了一個猜測。

原因之一,可能來源於對死亡的恐懼和對人生的遺憾。

人到中年,通常會經歷一段自我審視和回望過去的階段。當拿自己現在的狀態與年輕時期相比,人們就會意識到,自己失去太多機遇,也已經過了可以毫無顧忌追求夢想的時刻,有生之年已經不足一半,死亡也開始成為不再遙遠和抽象的事情,因此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去完成曾經的計劃和目標了。

此外,中年人目睹和經歷過的死亡、變故和健康危機,也愈發頻繁,這更會刺激到人們原本焦慮而敏感的神經。傷春悲秋、由人及己,這一系列的思考,都容易引發焦慮、抑鬱和躁鬱症狀。

原因之二,也許是因為中年人持續下降的成就感和不斷增加的自我懷疑。

20多歲的年輕人,一點小的成就可能就會讓他們開心好久,而40多歲的中年人,獲得的成就不少,見過的風景太多,因此早已發展出對成就的鈍感力。倘若在事業上遭遇了天花板,人們難免會意識到,自己已經不上不下、夾在瓶頸,無力繼續創造出更令人興奮的成就。所以,中年人的期待太高、時間太少,自我提升空間又變小,頻繁的相互比較和自我懷疑,自然也非常容易加重焦慮。

一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分析了1991-2004年德國的數據,詢問樣本人群目前對生活的滿意度,以及他們對未來5年生活的預期。結果發現,無論受訪者的經濟狀況如何,住在德國東部還是西部(兩邊文化非常不同),年輕人總是會極大程度地高估自己5年以後的生活幸福程度。因此,自我預期過高,使得年輕人們很容易經歷接連不斷的失望和悲觀,直到中年時期,他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並不如想像的那般強大。這樣一來,生活滿意度和自我預期,都會在中年階段觸底。而根據這項研究,觸底年齡會在50歲。

不過,也正是在中年這個自我審視的階段,人們會在痛苦的人生思索中,漸漸經歷一番柳暗花明,慢慢調整對生活和成就的預期,不再好高騖遠、期待過高,而是正確、合理地看待自身的能力和夢想。當真正進入六十歲的關頭,人們才會慢慢發現,現實生活的滿意度開始高於自我預期,生活又充滿了愉悅和驚喜。所以,老年人的幸福感要高於中年人。


原因之三,中年是一個低潮與成長並存的時期。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

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人生遲暮來臨之際,男性可能更願意回歸家庭、陪伴家人,而那些為家庭勤勤懇懇服務數十年的媽媽們,當孩子成年自立、生活後顧無憂,而且經過了中年時期痛苦的自我懷疑,她們通常會幡然醒悟,決心繼續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或回到學校、繼續深造,或追求因家庭責任而暫且擱下的事業夢想。所以你可能也會發現,媽媽們進入中老年以後,會變得更「自私」,不太想繼續再承擔帶孩子、照顧子女等服務性的工作。如果你的媽媽也變得「自私」,不妨維護一下她的私心,讓她得以追求一番自由輕鬆的晚年生活。

說到這兒,也許你已經明白,為什麼我們的父母長輩,都會越來越喜歡心靈雞湯的原因。雞湯在年輕人看來毫無營養,但或許真的契合長輩們多年以來的人生感悟。年輕人的大腦尚不具備父母的鈍感力,還處於對失去異常敏感、對負面評價極度在意的階段,他們並不能像父母一樣,做到凡事不計較、人人都包容,自然會在對父母轉發來的雞湯嗤之以鼻。也許,等你步入老年,發展出一套人生智慧,成為一枚堅定的雞湯黨也不是不可能。以後,如果再收到父母發來的雞湯文,可以先別急著反對。 這樣看來,中年時期如果順利度過,人們會變得更加坦然、豁達、滿足、鎮定和感恩,生活滿意度自然也更高。


首先,要明確自身狀況。如果只是中年時期的低谷情緒,並未發展成為抑鬱症,或許時間就可以治癒一切。但需要關注的是,這種低潮是否可能已經發展成為抑鬱症的情況。抑鬱症除了影響人的情緒,還會損傷認知功能,比如專注能力、記憶功能和判斷能力,身體機能也會伴隨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哪怕是中度的抑鬱,也會讓人痛苦不堪。

一項澳大利亞的研究發現,40-50歲之間患過抑鬱症的中年女性,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女性,中風的機率高出2.4倍。哪怕剔除了各種容易引起中風的風險因素(年齡、社會經濟地位、生活習慣、高血壓、心臟病、超重、糖尿病),抑鬱的中年女性中風的概率,依然要高出1.9倍。

此外,2012年一項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發現,中年時期有過抑鬱症,並沒有得到良好治療的人,會比沒有得過抑鬱症的中年人,患上阿爾茲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的機率高出20%。

所以,如果將中年抑鬱症放置不顧,那麼就很可能增加日後遭遇中風、老年痴呆症的風險。輕微的抑鬱症狀,可以通過豐富日常生活、增加人際聯繫、尋求家人幫助來進行調節。而如果是中度或者重度的抑鬱症,請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斷,並接受病例治療和心理諮詢的綜合治療方案。

來源:家長進化論

蘇琦:如何做一個體面的中年人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跑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有關讀書的精彩文章。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附「中年危機」終極自救指南)
    聽到這些消息,我開始納悶,為什麼看似幸福安然,而且已經過了四十不惑和五十知天命的中年人,卻會接二連三地遭遇抑鬱症呢? 如果一個人的熟人網絡中,至少已經出現了兩名中年抑鬱症患者,那這個比例放在全社會,其實應該已經很高了。
  • 【夜讀】為什麼中年是人生最低潮?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 【揭秘】為什麼說中年是人生"最低潮"?(深度好文)
    隨著年齡的增加和閱歷的豐富,人們的人生智慧會逐步提升。所謂人生智慧,也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強,有良好的決策能力和判斷能力,處事冷靜,並能夠對不同的價值觀予以包容,對人生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也可以安然接受。老年人經過人生數十載風風雨雨,會更加看重家人關係、坦然接受自身缺點,也更希望少點糾結、過好當下。
  • 譚松韻的少女人生:生活最低潮被網暴,風雨後依舊堅強如花
    誰也不知道,她那段時間是怎麼過來的,這是她一生最低潮的時候。哪怕以前藝考的時候被親戚朋友不看好,也有媽媽的全力支持和陪伴,現在,只有她了。而就在這個階段,還是遭遇了來自外界滿滿的惡意,她,被網暴了!有人用很久之前和朋友吃飯的照片拿出來做文章,說她不孝。何老師幫她澄清的時候,她默默地紅了眼睛,沒有抱怨其他的。其實懂她的人,都知道,媽媽一直出現在她的日常裡,是她最愛的人。
  • 藍營副秘書長:國民黨現在是創黨以來最低潮
    柯志恩指出,現在可以說是國民黨創黨以來最低潮的時候,時下年輕人對國民黨的標籤幾乎都是負向的,要跟周圍的朋友說自己加入國民黨,大概就會承接對方的白眼或揶揄訕笑吧。且現在的國民党家道中落,沒錢沒位,還要面對光譜兩極的黨內同志,柯志恩感慨,會選在這個時候加入國民黨青年團行列,「真要十足的勇氣。」
  • 藍營副秘書長柯志恩:國民黨現在是創黨以來最低潮
    柯志恩指出,現在可以說是國民黨創黨以來最低潮的時候,時下年輕人對國民黨的標籤幾乎都是負向的,要跟周圍的朋友說自己加入國民黨,大概就會承接對方的白眼或揶揄訕笑吧。且現在的國民党家道中落,沒錢沒位,還要面對光譜兩極的黨內同志,柯志恩感慨,會選在這個時候加入國民黨青年團行列,「真要十足的勇氣。」
  • 「人到中年活得太累?」白巖松:人到中年,需要做好人生「減法」
    人到中年,給工作做減法西漢戴聖在《禮記·雜記下》寫到:」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人生只有兩個階段——白天和夜晚。人生只有兩個狀態——行動和睡眠。這兩種階段和狀態都像是一個天平,任何一方的傾斜都會造成另一方的失衡。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2019年全國企業就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5小時,同比增加0.5個小時。
  • 中年四境,順逆人生
    人生四大境界,一是痛而不言,二是笑而不語,三是迷而不失,四是驚而不亂。人到中年,半世沉浮,滄桑半載,始悟人生,原來生活的真相本身就是一地雞毛。始於平淡歸於平淡。第一境,痛而不言。不是不痛,是痛也不能喊痛,痛到無話可說,也不想再說,況且說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
  • 認識幾個中年同志,人生才完美!
    只有人到中年之後,才愈發顯得特有魅力。認識幾個中年同志,人生才完美!4、人到中年,一定追求更為本真的東西。中年同志對性的需求,很明確,也很直接,上床就是上床,不會談風花雪月。想睡你的中年男人,一定是真誠的,不想睡你的中年男人,是假裝的,睡你睡不到的中年男人,一定會漸行漸遠,離你而去。
  • 倉促間,人生已到中年
    汪國真說:倉促的到了中年,像被河水衝刷的船,你倉促地到了中年,體態、面容、眼神、心境都被蓋上了中年的印戳。回頭望去,烏飛蟬噤、紅枯綠瘦,青春已溜得不見蹤影;向前看去,鶴髮雞皮、枯萎蹣跚正在逼近。人到中年,一個「悟」字,濃縮了人生的千言萬語。明白了高處不勝寒,無力挽狂瀾的世事滄桑與無奈,於是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笑看世事繁華,淡定人生心態。不求不可取,不求不可得,隨遇而安,諸事順其自然,學會感恩,無憾我心的做人,做事,不再奢望浮華之夢,不再渴望美酒……
  • 《女人30+》馬伊利首談離婚:經歷人生最低潮,涅槃重生
    很多人說離婚後的馬伊琍活得越來越好,她只是活明白了,人生苦短,只為自己而活。人總會在經歷磨難後逐漸蛻變,對人生有了更深層次的感悟,看清了自己的內心所需。人的一生太短暫了,女人完全可以靠自己活成一道亮麗的風景,就像馬伊琍,王菲那般,人到中年依然可以放飛自我,不理世俗的眼光追尋屬於自己的幸福。我是冰冰情感說說,等風來,等你來,用文字溫暖你的世界。
  • U型幸福曲線|為什麼說中年危機是一場謊言?
    以前以為自己的人生有千萬種可能,而現在就想過著平靜的日子,考慮什麼時候能安頓下來。原來衰老的第一個體現,就是開始退縮,覺得自己不行。網友代表@素節也表示:我們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的房貸、生活費、孩子的花費、人情世事來往的預算、逢年過節老人的孝敬費……被這些壓得喘不過氣來。每天工作累成狗,病了不敢請假,這才是真正的中年危機。
  • 書評|《中年的意義》:用全新的視角理解中年、看待中年
    我和編輯朋友無意間聊到「中年」這個話題,她說那你一定要看一本書——《中年的意義》,教你用全新眼光來看待這個長久以來被誤解的黃金歲月。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身處30+的人生道路,前面就是40+,50+,60+,中年有什麼新的意義呢?
  • 中年感悟:人生有些苦,其實不必受
    直到步入中年才明白,無論想要得到什麼,重要的是全力以赴後的心態!有些苦,其實不必受!因為那些苦幾乎都來自於自我折磨。 人到中年才明白,保證心態就會非常有利地避免內心的焦慮和苦痛,這是最好的自救方式。 中年以後仔細回想: 曾經那些焦慮和內心的緊繃苦痛,真的為現實存在的問題帶來的解決之法了嗎? 並沒有。
  • 柴米油鹽的中年人生,如何不油膩?
    我身邊的男性朋友們反應還好,或嗤之以鼻,或互相調侃;女性就沒這麼樂觀了——不少中年甚至準中年的姐妹,都對此誠惶誠恐,生怕中了這「油膩」一槍,成為大家嘲笑嫌棄的對象。看到這樣的反應,我挺心疼也挺無奈的,畢竟她們也曾是水靈靈撩人的小仙女,活著活著怎麼就忽然成了別人口中的「油膩」婦女?
  • 中年易爆雷,人生須規劃
    我覺得用來描述人到中年各種問題的集中爆發,更是貼切不過。人到中年,正如一部已經行駛了十萬八萬公裡的汽車,各種毛病和問題很容易爆發出來。首先是事業問題。想在任何一個行業有所成就,都需要從入行開始就不斷地鑽研學習,摸清這個行業的發展現狀,預判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積累經驗,經營人脈。
  • 人到中年,越來越難,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麼?
    人到中年,你會漸漸地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人到中年,你會慢慢地體會到人生的不易,人到中年,你會覺得有些事我們或許真的無法左右,人到中年,你會覺得有些人我們或許真的無法挽留。人到中年,越來越難,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了什麼?
  • 中年離婚女人,為什麼還會主動追求男人?
    誰都希望自己可以擁有一份順順利利的人生,擁有一份幸福美滿的幸福。在種種的人生境遇裡,離婚無疑是一件令人有些受傷的事情。誰都不太願意走到離婚這一步,但是現實總是陰差陽錯、不盡如人意的,總有些婚姻會面對考驗和坎坷,會有著彼此的不適合和難以調和的矛盾。
  • 人到中年,活得通透的人,都在給人生做減法
    有人說,「中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人到中年,必須有破釜沉舟的勇氣,才能使自己過上嶄新且通透的人生。在人生的前半段之中,我們是在不斷地做加法,這使得我們從人生之中獲取很多,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了;而在人生的下半場裡,我們肩上沉重的擔子,已經使我們難以前行,所以,此時只有懂得放下身上的擔子,我們才能夠讓自己輕裝上陣重新開啟自己的人生。
  • 人到中年,給生活做加減法,不過是人生路上的一道選擇題
    有人說,人到中年,就越要學會給人生做加法。但事實上,很多人卻曲解了這種加法的含義。所以,很多人的加法到最後變成了一地雞毛。同時,也有一些人說,人到中年,更應該學會做減法,因為,越簡單的生活反而會讓人變得越快樂。在人生加法和減法之間,到底應該如何選擇,其實應該因人而異。為什麼有人會說,人到中年之後,就越要給自己的人生做加法呢?因為,年齡身體都已經不佔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