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的勁路剛柔
太極拳在勁路上以柔為主,柔中寓剛。
楊澄甫先生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裡藏針之藝術。」所謂「以柔為主」,就是經常使肌筋骨節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所謂「柔中寓剛」,就是使骨骼保持相對的穩定性,就像棉花裡藏著一枚鋼針。加上推手的走化技巧,這樣在不發勁時外感就柔韌如棉;在發勁時,由於發勁前的極度放鬆和發勁時短暫的極度收縮,其一瞬間的張弛差就相對地大於一般拳術,爆發力自然也相對增大。然而放鬆訓練、加大張弛差以及爆發力的訓練,都不是一蹴即就的。而且周身的張弛虛實全在用意,不在用力,即《太極拳說十要》所說的「用意不用力」。這樣經過長期的意識鍛鍊,才能形成條件反射。若是一味用力,則張弛的速度就相對地變換較慢,且會出現遲滯的現象。
所以《拳法·精氣篇》說:「意莫在氣,在氣必遏;亦不在力,在力則澀。」這就是說,既不可尚氣,也不可尚力。因此,「用意不用力」之說,不只是指「不用拙力」而言。清·楊福魁(1799—1872)從河南溫縣陳長興(1771—1853)學會了老架太極拳,返回河北永年縣原籍傳習時,鄉裡的人就因太極拳能避制蠻力,稱它為「沾綿拳」「軟拳」或「化拳」。由此說明,以柔克剛是太極拳技擊的傳統特點,所以今人也往往把太極拳稱為「柔性拳術」。
四兩撥千斤,順勢借力的方法
要以小勝大,以弱勝強,就必須懂得順勢借力的方法,順勢借力換一句拳諺來說,也就是「四兩撥千斤」。
《少林拳術秘訣》一書中所記的《趨避歌訣》說:「勢猛君休懼。四兩撥千斤。」王宗嶽《太極拳論》說:「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這是我國古典拳論中有關「四兩撥千斤」較早的記載。其方法應用是,隨著對方的來勢,接定對方的勁路加以引導,引出對方實勁,或引到對方重心偏移的瞬間,再隨機發放。但還涉及機勢並得、勁路虛實、落點正確等等問題。
例如,對方推我,我不向前頂抗,而是採引對方的腕、肘關節,順勢引進或側身柔化,向後側採去。如對方重心偏移,我就採發,借其推我之力,使其向前跌僕;如對方在受採時,向後抽身,由攻轉守以穩定重心,那我就順其抽身之勢,借其後退之力,插步用擠或按手發放。又如,對方猛力拉我,我不向後掙扎,而是順勢向前,用前臂向其胸前掤去,或用一手在另一手脈門上向其胸前擠去,或用肩部向其胸部靠去,或用開勁向其腋下捌去。以上種種方法都必須是順勢、順勁的,同時必須上下相隨,才能借到對方的力而還擊其身。
這既是太極拳的基本戰術,又是體現太極拳戰略原則的技法。所以太極拳推手就不準有絲毫拙勁蠻力,否則整個戰略、戰術原則都會受到破壞。從這一要求來說,太極拳推手確是易學難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