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國風:「以木為紙,化木成金」的潮州木雕

2020-12-18 騰訊網

潮州木雕,與東陽木雕、黃楊木雕、龍眼木雕並譽為我國民間木雕四大流派,於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因潮州木雕多髹漆飾金,亦稱「金漆木雕」,獨特之處尤在於出神入化的鏤通雕技藝,常常可以將複雜的故事情節,透過前後左右,上下重疊,在有限的空間裡,排列出山巒曲徑、亭臺樓閣遠近的合理布局。

它以木為紙,化木成金,其上人物如生,密而不亂。

一刀一划聚巧思

潮汕兒女下南洋掙了錢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宗祠,再加上潮汕人非常重視祭祀活動,常說「過日子,勿忘時年八節」,這裡的「八節」即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這個傳統節日,而這八個節日是必定要拜神和祭祖的。此外,還有許多其他祭祀活動,都包含了潮汕人對宗族先賢的膜拜懷念和祈福庇佑。

所以,潮州金漆木雕以宗祠家廟建築裝飾和祭祀用的禮器裝飾最為大宗,也最為精緻。金碧輝煌的木雕器具既可顯示財富地位,又可渲染活動氣氛。因而神龕、神亭、神轎、神椅、香幾、燻爐罩、糖枋架、果碟、饌盒、燈芯筒等禮祭器具無不精雕細刻,裝潢華麗,成為潮州木雕的重要門類。而這些神器上的裝飾雕刻,百分之八九十是以戲曲故事為題材。

神龕

神龕是潮汕民間供奉祖先神位的特製祭祀用具,大者可高達三米以上。神龕內部常作廳堂格式,靠壁置一圍屏,有的圍屏上描金敘寫祖先的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功德;有的內設梯級,以供奉更多神位牌。

祭祀時將龕門打開,前方置几案擺放香爐、燈燭及供品,焚香燃燭,拜祭如儀。

大神龕又稱「祖宗龕」「老爺龕」「家神龕」,放置在祠堂、公廳、大的住宅正廳中心,是供放祖宗靈牌,為時年八節祭祖儀式之用。小神龕通常會擺放於潮汕家居大廳的案几上。

1927年 金漆木雕《郭子儀拜壽》小神龕

兩門正背面均有裝飾。正面上下橫肚分別為通雕花鳥圖及淺浮雕卷草紋,門肚通雕潮劇《郭子儀拜壽》戲出。

龕內飾纏枝老鼠葡萄紋落地罩,體現潮汕人祈求子孫豐隆的美好意願。龕內圍磨金漆畫「馬上相逢」圖。「馬上相逢」出自唐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清代金漆木雕《楊家將》小神龕

正面門肚通雕《楊家將》戲出,背面門肚則通雕牡丹花鳥圖,其餘裝飾部位兼有喜鵲登梅、老鼠葡萄和靈芝花草等傳統吉祥圖案。兩面《楊家將》門肚的上方疑各有一名洋人,清代末年,中國國力積弱,木雕藝人將洋人融入其中,可能是希望當時能有像楊家將一樣的英雄人物出現,把敵人擊退。(你找到那個洋人了嗎?)

龕前瓶花

龕前瓶花飾潮汕地區的祭祀器具,擺放在神龕前的兩側。

清代 金漆木雕龕前瓶花

此瓶底作為六稜形,瓶身髹黑漆,邊稜描金。運用圓雕、鏤通雕、線刻和髹漆貼金等工藝,各以整塊木料雕刻花卉一束,安插在瓶座上,細膩逼真。

饌盒有長方形和菱形兩種,平日陳設於廳堂的几案上,祭祀時放置於神案上或神龕前,擺上果脯或糖枋等供品。

清代 金漆木雕鐵線描漆畫《鴻門宴》長方形饌盒

以鏤通雕髹漆貼金作裝飾,「山」字形盒架前後兩面作書卷式布局,一面飾通雕人物故事,另一面飾鶴鹿及博古圖。

盒蓋飾鐵線描金漆畫山水圖和《鴻門宴》故事。《鴻門宴》發生在秦末時期,漆畫中可見項羽堂弟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娛賓,伺機刺殺劉邦的情景。

糖果架

糖果架是潮汕地區的傳統祭祀器具之一,形制比饌盒大,造型多種多樣,雕刻精緻,大多作髹漆貼金裝飾,豪華而莊重。祭祀時置於神龕前的香几上,上面擺放大塊的米方糖(潮汕民間常見的一種食品)。

清末 金漆木雕江海水族糖果架

架呈階梯狀,以黑漆隔條作框架,構成多個裝飾帶,鑲嵌人物江海水族、博古圖、瓜瓞葡萄及吉祥動物等多種題材的通雕花板。風格莊重而又富於變化,顯得靈巧通透。

供臺

供臺為祠堂內的祭祀器具,造型多樣。

清代 金漆木雕江海水族供臺

此供臺有四個獅子形座足支撐圓座,器座束腰部位嵌飾魚藻和蝦蟹等與潮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江海水族圖案。座面上為紅漆描金圓形託盆,整體紅、黑、金色交相輝映。

三牲供臺

三牲供臺為祠堂內的祭祀器具,造型多樣,以六角形最為常見。祭祀時將供臺置於大神龕前,擺上豬牛羊三牲祭品。

清代 金漆木雕《郭子儀拜壽》三牲供臺

此供臺底板上飾有六個壓腳獅子的足座,足間裙板飾玲瓏花卉紋。器座束腰部位立面通雕潮劇《郭子儀拜壽》戲出花板,座面上為敞式託盆。黑漆框架與貼金飾件互相襯託,莊重華麗。

供碟

供碟多以圓雕手法利用整塊木料製成,是潮汕地區特製的祭祀器具。有時也成對使用,形制較小,器身多以獅、羊、麒麟等象徵吉祥的動物為題材。供碟用於放置四時水果。

清代 金漆木雕荷花鷺鷥供碟

此碟以荷花為造型,以整塊木料立體雕刻而成,中間是一朵盛開的荷花,兩側各雕一片荷葉,自然形成三個可作盛放果物的平面。花葉下水波蕩漾,鷺鳥從容覓食。髹漆貼金後還特意髹塗一道罩光漆。

果盒

果盒是潮汕地區祭祀和宗教活動中使用的器具,一般內置果碟,用於盛放祭品。

清代 描金漆畫「福祿壽」三星果盒

果盒內髹紅漆,外髹黑漆,黑漆之上描金繪「福祿壽」三星三組人物。可惜的是果盒內的果碟已經不在了。

燻爐罩

燻爐罩由底座和罩蓋兩部分組成,以六角形和方形最常見。平時陳設於家中廳堂和書房的几案上,喜慶之日或祭神祀祖時則置宣德爐或小香爐於罩內,爐中燃燒香料,香氣從罩頂和四周的孔洞繚繞而出,滿室生香。

清代 金漆木雕《蘇六娘》及《井邊會》方形燻爐罩

燻爐罩蓋四周分別鑲嵌鏤通雕著名潮劇《蘇六娘》和《井邊會》戲出。(關於《井邊會》後面和結合另一件木雕作品再介紹)

潮汕有句俗語:「欲食好魚金針鯧,欲娶雅牡蘇六娘。」這句俗語源於潮劇《蘇六娘》。明代潮州荔浦有一戶蘇姓人家,家道殷實。蘇員外單生一女,取名六娘,生得美貌無比。自小寄讀於西臚舅父家,與表兄郭繼春青梅竹馬,私定終身。 後蘇員外與饒平一戶人家發生訴訟糾紛,得饒平縣秀才楊子良文筆相助,打贏了官司。蘇員外為報答揚子良,將女兒許配於他。這樣,六娘與繼春的愛情遂經受了波折。六娘是個賢惠女子,對待愛情也十分忠貞。當繼春相思病重時,她毅然割股醫治、安慰繼春,使繼春病危而得愈。後來在楊家逼婚甚急的關頭竟以身殉情。

紙媒筒

紙媒是用草紙搓成的細紙卷,用於引火。紙媒筒則是插放紙媒的器具,狀如筷子筒,深腹,雕刻題材多樣,多掛於書齋內的中堂兩側,兩側各一個。

清代 金漆木雕苦瓜形紙媒筒

此紙媒筒以苦瓜為造型,但作者只精雕細刻瓜的尾部,以局部體現整體。背板雕刻纏枝茂葉、小瓜和老鼠等,「瓜瓞綿綿」,寓意子孫世代相傳。

燈芯筒

過去點燃油燈必備燈芯。燈芯筒用於存放燈芯,腹部較淺,一般掛於離油燈較近的牆壁上。造型多種多樣,造工亦有精粗之別。

清末民初 金漆木雕夔龍魚藻紋燈芯筒

此燈芯筒的上方背板以對稱手法飾有夔龍通雕紋飾,筒身弧面以描金漆畫繪魚藻紋,與貼金部分形成強烈對比。夔龍及魚藻紋常見於潮州木雕,兩者皆有吉祥之意。

燭臺

祭祀器具,潮汕地區俗稱「一品紅」,由底座、瓶身、燭插三部分組成。放置於大香案兩側,祭祀時明燭高擎,滿堂紅豔,故又稱為「滿堂紅」。

清代 金漆圓雕燭臺

整木雕成,底座飾淺浮雕回紋。座上圓雕身穿寬袖長裙的仕女,雙手執瓶騎在獅背上,神態祥和。髹漆貼金後髹塗一道罩光漆。

蠟燭

清代 金漆木雕「雙鳳朝陽」蠟燭插連盒

盒蓋浮雕「雙鳳朝陽」,四周浮雕鷺鷥和蓮花,寓意「一路連科」,蠟燭則插浮雕攀纏的龍,所有浮雕紋飾描繪金漆,紅色底漆與金漆交相輝映,熱鬧喜慶。

茶櫥

潮州人不但喝茶講究,存放茶具的茶櫥也同樣考究。茶櫥設有門兩扇,內設層板和小抽屜,可放置茶杯、衝罐、茶盤、茶船、茶葉罐、泥爐、火炭等物。茶櫥門及櫥兩側是裝飾的重點部位,通常鑲嵌多件透雕花板作裝飾,題材以人物故事、社會生活、花鳥水族等最為常見。茶櫥多陳設於民居廳堂,既實用又美觀。

清代 金漆木雕《楊家將》茶櫥

茶櫥的上下橫肚分別鑲嵌通雕大獅和小獅,門肚鑲嵌潮劇《楊家將》戲出,描畫了宋遼兩國金戈鐵馬沙場徵戰的場景,其中左門肚的左上方疑為洋人,反映了木雕藝人希望借楊家將擊退西方侵略者的願望。

遊神賽會,人神共賞

「遊神賽會」是潮汕一項隆重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是由遊神和賽會兩種民俗活動組成。遊神,又叫營神,就是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在社區裡巡視。一般在農曆正月、二月進行。期間又夾有元宵節,有些地方把遊神與遊花燈融為一體,更為熱鬧壯觀。

遊神活動組織者會認真挑選村裡符合要求的男女老少組成遊神隊伍,參與人員要負責抬神像、執鏢旗、鑼鼓演奏等,各司其職,形成一支專業有序的遊神隊伍。

如此重要的遊神會,各種祭祀酬神的禮器自然是馬虎不得的。

神轎

神轎是潮汕民間必備的祭祀器物,平時放置於祠堂或寺廟中,舉行迎神祈福活動時,將神像(俗稱「老爺像」)安放於交圍椅上,將轎槓從中盤的方孔中穿過抬起。

清代 金漆木雕神轎

這座神轎綜合運用了浮雕、通雕以及圓雕等多種技法,轎圍呈馬蹄形,由七塊構件組合而成,鑲嵌鏤空雕潮劇《郭子儀拜壽》、「比武定帥」戲出及江海水族等題材。

清末 金漆木雕人物故事神轎圍

李白醉寫番書

轎圍是神轎裝飾的重點部位,由七個構件榫接成馬蹄形,安裝在神轎圈椅周邊。其頂部呈階梯狀,內繪飾描金漆畫,外面嵌飾的通雕花板有「李白醉寫番書」「轅門射戟」「加官晉爵」「喜鵲登梅」及鯉魚水澡圖等題材,並環以連枝草紋枋欄。整體設計巧妙,人物生動逼真。

炮鬥

潮汕民間遊神賽會時,隊伍的最前方通常有兩個男孩,肩挑著鞭炮,邊走邊放,引入注目。

清代 金漆木雕《井邊會》炮鬥

此炮鬥用來盛裝鞭炮,前後兩面作書卷式,嵌飾浮雕潮劇《井邊會》戲出及花鳥圖。口沿的四角各設小銅環,穿上繩子便可把炮鬥挑起。這種器物如今已非常少見。

《井邊會》是元代南戲《白兔記》中的一折,為潮劇中的傳統劇目。故事講述五代時期,劉智遠落魄無依,幸得沙陀村李員外收留,並將女兒三娘許配給他。李員外死後,劉智遠離家投軍,三娘在家中被兄嫂欺壓,在磨房裡產下一子劉承佑,險些被兄嫂溺死,幸得老僕人救起後交給了劉智遠撫養。十多年後,劉智遠任九州安撫使,並至徐州界內,一日劉承佑外出射獵,為尋白兔,得以在井邊偶遇衣衫襤褸的三娘,細問之下方知其便為生母,並將母親咬指寫下的血書交給了父親,一家人終於相認而得以團圓。

鼓架

鼓是潮汕民間的重要樂器,每逢節日喜慶活動,鏗鏘雄渾的鑼鼓聲動人心魄,吸引著四鄰八鄉的民眾。

清代 金漆木雕鼓架

根據尖腳大鼓的形狀而設計的鼓架,用來承鼓便於擊打和巡遊。此鼓架的弧形圍板呈對稱布局,頂部為火珠紋,中部飾蝙蝠花籃紋,兩側以夔龍紋相拱,下部兩端分別雕刻潮劇裡的老生和小生形象,額首背後則書「大樓社康樂園」,應為某村鑼鼓隊的名稱。

茶擔

茶擔是潮汕一種用木雕製作裝飾的禮儀用具,閒時存放於祠堂、善堂,每逢民間舉行遊神賽會活動時用來挑擔茶水、茶具,挑者隨遊神隊伍巡遊,起到向遊行隊伍人員提供茶水解渴的作用。

清代 金漆木雕茶擔

茶擔為方櫥形提梁式,提梁上裝銅環以便肩挑出行。茶擔之一為方櫥形,有若干抽屜,三面裝飾浮雕梅花、葡萄、行書詩文花板。另一隻為三面通雕圍欄,上下嵌金漆通雕花卉圍欄、金漆浮雕花卉花板。提梁落款陰刻「崔福德善堂」。

文中圖片拍攝於@國家博物館「潮州木雕」展

相關焦點

  • 潮州木雕的發展概貌
    從這種意義而言,「潮州木雕起源於唐」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宋代,潮州生產力進一步提高,陶瓷業開始興旺,文化上也是一個人文繁盛的時期。建築、城市工程在這時有大的突破,著名的湘子橋、韓文公祠、許駙馬府,潮州城牆都是這一時代的產物。宋代潮州建築木雕,現存的官府住宅許駙馬府中仍保留其若干風格,圓形木雕門簪,上帶連續弧楞;梁架上有裝飾性的捲雲駝峰,雕飾手法簡潔有力。
  • 潮州木雕,憑什麼被列入中國四大木雕?
    這三者凡缺一種都無法構成潮汕木雕的內核。而當潮汕人開始製作木雕的時候,無聲的木頭也便有了靈魂。只不過花梨木主要依賴從東南亞進口,成本高,潮汕的山區則盛產黃樟木,不僅防蟲還不易變形,尤其適合精細的鏤空雕刻,而這又恰與潮州木雕匠人身上所蘊藏的堅韌性格尤為相似。
  • 專訪 | 潮州木雕傳承人辜柳希
    為了潮州木雕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2007年,他投入巨資建設潮州市傳統工藝研究會,創建潮州傳統工藝服務平臺,為藝人大師提供創作基地。目前實用是讓更多人接受的辦法,讓木雕更接近生活。木雕有多種體現手法技法,但潮州木雕原木基礎鏤空,層次雕刻,所以實用性較少。「龍蝦蟹簍」一直以來都是潮州市最叫得響的木雕品牌。該作品在繼承傳統的鏤空雕技藝基礎上,融匯浮雕、圓雕、鏤通雕多種雕刻技藝精心雕刻而成。採用樟木雕刻後貼上古板金薄,獨具潮州金漆木雕特色的藝術魅力。
  • 濃濃潮州味!去國博最新大展,看方寸木雕裡的百年故事
    「雕繪乾坤——潮州木雕展」今天上午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走進展廳,濃濃的潮州味撲面而來,細膩精美禮盒的雕藝、色彩濃豔的潮繡、輕婉低回的潮曲,方寸木雕之間,「二十四孝」「鴻門宴」「遊園驚夢」「武松打虎」「佘太君掛帥」等一系列傳奇故事活色生香地呈現在眼前。
  • 明式家具木雕四技:浮雕、圓雕、透雕、線雕
    寓意祥瑞的紋飾、舒展流暢的紋理都要靠木雕這門技藝完成。木雕以木為紙,以刀為筆,木上作畫是為木雕。今天給大家講一下明式家具的木雕四技:浮雕、圓雕、透雕、線雕。一、圓雕,三維立體極具觀賞性首先來講講圓雕。圓雕是一種完全立體的雕刻,前後左右各面均須雕出具體的形象,是一種具有三維空間的雕飾藝術,可以從四周圍任何角度欣賞。
  • 潮州 古城觀新潮
    來自佛山的遊客張麗娜說,她也想和當地人一樣,擺上茶具,一坐一下午,細細品味這座古城。 潮州木雕第四代傳人郭奕輝的工作檯上,就考究地擺放著一整套工夫茶具。今年22歲的他,從17歲起跟隨父親、廣東省工藝美術大師郭少俊學習木雕技藝,是潮州木雕最年輕的傳承人。 「學習木雕太苦太累,我一開始並不感興趣。」
  • 明式家具木雕四技:圓雕、線雕、浮雕、透雕
    寓意祥瑞的紋飾、舒展流暢的紋理都要靠木雕這門技藝完成。木雕以木為紙,以刀為筆,木上作畫是為木雕。今天給大家講一下明式家具的木雕四技:浮雕、圓雕、透雕、線雕。 一、圓雕,三維立體極具觀賞性 首先來講講圓雕。
  • 除了韓愈,這座古城還有很多——潮州旅遊攻略
    金漆木雕和潮繡,是潮州的另外兩項民間手工藝絕活。其中,金漆木雕的代表作曾登上央視《國家寶藏》。潮繡屬於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特點是金線銀鑲,非常有立體感。▲金漆木雕大神龕全貌▲金漆木雕大神龕細節▲木雕,攝於潮州博物館▲潮繡,攝於潮繡博物館潮州最著名的人物有兩位,一位是唐代的昌黎先生韓愈,一位是如今的香港首富李嘉誠。他們都在潮州留下了不少印記。
  • 潮州:看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南方網訊(記者/柯丹潔)潮州,一座具有獨特「潮文化」的城市。其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和工夫茶、潮州菜等為代表的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聞名遐邇。11月12日-14日,南方網記者跟隨「文化建設」主題採訪團來到潮州,體驗這座千年潮府古城的非遺特色。
  • 他醉心木雕,妙手刻畫藝術人生
    憑著對木雕藝術的喜愛,來自惠來的盧亞畢潛心雕刻,傳承傳統技藝,用妙手刻畫出自己的藝術人生。今天的「藝術路上」,我們一起來聽聽盧亞畢和木雕的故事。 專注的眼神,熟練的雕刻,隨著細小木屑的不斷飄落,一件木雕作品已經顯現在眼前。
  • 潮州 古城觀新潮(解碼·城市味道)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潮州市考察時強調,「潮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有很多寶,潮繡、木雕、潮劇、工夫茶、潮州菜等,都很有特色,彌足珍貴,實屬難得。我們愛這個城市,就要呵護好她、建設好她。」
  • 換個角度看潮州,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等戲曲傳奇、民間故事則是木雕創作的主要題材,「韓江麗景」地方風光類制,形象地表現了多層次的複雜內容,在外形色彩上則充分運用了黑漆裝金、五採裝金、本色素雕等三大類表現手法,使整座建築物輕重有別,層次分明,因而被譽稱為「潮州木雕第一絕」。
  • 實地走訪親身體驗 這群大V被潮州古城「圈粉」啦!
    10月26日-27日,由廣東省委網信辦主辦的「大V看小康·幸福廣東」主題採風活動走進千年古城潮州。來自全國各地十餘名網絡知名大V和省級媒體代表組成的採風代表團登上廣濟橋、走進牌坊街、參觀潮繡、木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走訪中國瓷都陳列館等,深度體驗獨具特色的潮州文化魅力。
  • 潮州,你為什麼這麼「潮」?
    在廣東省東部,有這樣一座城市南瀕南海,背倚鳳凰山脈韓江水穿城而過「在潮之洲,潮水往復」是她過往的記憶「海濱鄒魯」「嶺海名邦」是她昔日的舊稱這就是潮州新華社記者 洪澤華 攝潮州木雕——又稱金漆木雕以多層次的鏤通雕技法和金漆裝飾手法著稱作品題材豐富,主要用於建築物、家具裝飾、佛器、擺件等
  • 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原來這麼「潮」!
    自東晉鹹和六年(公元331年)建制迄今1600多年,潮州仍保留著完好的古城整體格局,全市一千多處文物古蹟星羅棋布,木雕潮繡藝術巧奪天工,潮劇潮樂繞梁坊間,古橋古街古民居隨處可見,特色美食遍布大街小巷,工夫茶飄香房前屋後……讓每個來過這座城市的人,無不感嘆「中原古典文化櫥窗」的深厚與醇香。 據悉,1986年,潮州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作為潮州人,你知道「潮州三寶」是什麼嗎?
    作為潮州人,你知道真正的「潮州三寶」是什麼嗎?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什麼是真正的潮州三寶!
  • 午時花 —— 潮州草藥
    4、治皮膚刀傷:午時花適量捶爛貼之。5、治小兒頭面生癤:午時花適量捶紅糖或冷飯貼之。本品內服生品15-30克。外用適量。======回復編號,獲取豐富內容======回復 155:潮州——— 在「活著」的古城裡,沉醉潮風潮韻/潮州構築「一江兩岸」回復 156:吳瑞深 — 源興號手拉壺第四代傳人回復 157:雜食潮汕/薄殼手瓜烙/大潮商魂回復 158:吃貨城市:潮州/旺記銅藝/壺藝《鐵骨》/瓷板畫《潮州湘子橋》回復 159:牌坊街2014年群眾文化活動 最新版
  • 廣東潮州這條平凡街道,卻藏四座「國保」級古民居,遊客:低調!
    這是珊珊三丫頭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愛美食的駐足點。廣東潮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1600多年歷史。潮州在東晉時設郡,在隋朝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潮州,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重鎮,是潮文化的發祥地。潮州古城,是潮州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天下潮州人的精神家園。
  • 煙雨朦朦的千年古城,紅色革命發源地,美食名城,這就是潮州
    潮州的民居,古來就講究一種小巧的格局和布置,進門是一道木雕的門屏風,轉過去是六扇木雕的客廳門,天井是種著蓮花的大陶缸,客廳裡的木柱上,是掛著烏漆沐金的木楹聯 ;一把半開半合的黑綢傘,一條仄仄窄窄的後花巷,又把你引到一戶人家的大門前。從城南,到城北,一聲聲簷花的嘀嗒中,一聲聲工夫茶的「請、請」裡,就這樣一家家穿過了潮州,認識了潮州。潮州是雨的天下。
  • 《潮州工夫茶》泡一壺好茶的流程 高清圖
    回復 157:雜食潮汕/薄殼手瓜烙/大潮商魂回復 158:吃貨城市:潮州/旺記銅藝/壺藝《鐵骨》/瓷板畫《潮州湘子橋》回復 159:牌坊街2014年群眾文化活動 最新版/厚記餅家回復 160:發現最美潮州——明眼看筆架山/手工銅藝/西天巷蠔烙回復 161:視頻專訪潮州方潮盛銅鑼/三達尊黃府/李嘉誠「人造蛋」回復 162:央視七 鄉土味道之美味識潮汕/潮州古建築之萼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