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式早茶中,常常可以看到按價格分為「小點」「中點」「大點」和「特點」的點心,而其中有一道「特點」豉汁蒸排骨,可謂早茶中的經典角色。
豉汁蒸排骨是廣東茶樓裡點擊率最高、最受歡迎的茶點之一,同時它也是家常菜中常見的一道。豉汁蒸排骨滑嫩脫骨,咬上去肉卻是脆而不爛的,而且味道濃而不膩、香而不俗,無論是色香味形,都非常誘人和有食慾。
事實上,豉汁蒸排骨這道菜,在做法上,據說最早是源自川菜。後來傳至廣東後,被精於研究食材搭配的廣東人改良,逐漸演變出一道獨特風味的菜式,並廣泛流傳於港澳地區,才算真正名揚四海的。
所以時至今日,豉汁蒸排骨一般被認為是經典粵菜之一,尤其是在廣式早茶中,豉汁蒸排骨更是最有代表性的、最有粵式特點的一種茶點。
廣東人在烹飪方面,真的可以說得上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根據粵式點心泰鬥陳勳老先生介紹,廣東的豉汁蒸排骨與川湘一帶的豆豉排骨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選材和做法。
首先是,廣東豉汁蒸排骨要選那種骨頭比筷子略粗一點的靚小排,瘦肉不能太厚,夾點肥的最好,還要儘量剁小塊一點;而豆豉,廣東的豉汁蒸排骨一定要選本地的豆豉,那是因為,廣東人在做豉油、豆豉方面是有獨特見解的,在風味上區別於國內其它地方。而這道菜之所以被譽為粵菜經典,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股獨樹一幟的「豉香」。
再有一點不同的是,廣東人,尤其是粵點茶樓,做蒸排骨這道菜時,排骨往往是雪白粉嫩的,所以不能加生抽,豆豉也不能剁碎,只能用刀背拍扁。而川湘地區流行的做法,往往是要加生抽、原粒豆豉、辣椒等來蒸的。所以相比之下,廣東的豉汁蒸排骨往往味道更單純:就是豆豉的香味。而且因為豆豉不用原粒的原因,所以更加入味和香濃。
所以,在細節的處理上的不同,就造就了風味上的不同。豉汁蒸排骨也之所以能成為大家公認的經典粵菜,也是這個原因。
事實上,在廣東地區,蒸排骨的搭配還有許多:譬如黃皮醬蒸排骨、欖角蒸排骨,等等,都是非常知名的菜餚。不過,許多人依然覺得,豉汁蒸排骨是最有代表性的搭配。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陳勳老先生指點,這與廣東早年的民間食俗是有關係的。據介紹,早年在廣東地區,因為物資貧乏的原因,能吃上豬肉已經不錯了,所以不少尋常家庭,往往一年只能吃上一兩頓排骨。所以不少百姓在烹調排骨時,常常會用到手頭中最好的食物來搭配。而在當時流傳度較高的物資當中,能與排骨相襯的食材又並不多,就廣州城地區而言,往往就只有油、鹽、豆豉、姜、蒜這類食材了。
因此,廣州人就開始研究用豆豉蒸排骨的做法,後來這一菜式,引起了茶樓的重視,不少點心師和廚師也加入到「研究隊伍」裡。於是,比較接近今天所見的豉汁蒸排骨就誕生了。
當這一道點心在廣州地區流行開來之後,這種用碎豆豉蒸排骨的做法,一路向南流傳到五邑地區、潮汕地區、港澳地區,後來又被港澳同胞所改良(主要是用白糖醃後啤水),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豉汁蒸排骨。
至於如黃皮醬蒸排骨、欖角蒸排骨等做法,其實是粵西、粵北一帶,其實也是當地人就地取材所創作的蒸排骨做法而已。在風味上來說,它們也是蒸排骨中的絕配。
事實上,我們以此也可以了解到,蒸排骨並非是非豆豉不可的。不過陳勳老先生介紹,排骨與濃厚味的配料搭配,就確實是一個風味上的要求。他介紹,排骨本身有豬臊味(沒有啤水的情況下),一般尋常百姓是比較難以處理的,因此往往需要用豆豉等材料來覆蓋這種味道。
而且因為廣東人不甚喜辣,諸如辣椒、蔥、姜、蒜等材料,也只是適量加入,以增加香味罷了。總而言之,豆豉或者是欖角等食材,才是廣東人蒸排骨時最不可或缺的配料。
圖文 | 馮睿峻
部分圖片來源 | 綜合網絡
編輯&排版 | 某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