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敖崢 春田婦兒
今天來聊聊大家討論最多的,也是最焦慮的一些問題。
子宮脫垂、陰道膨出、體感、小腹墜脹感。
(圖片源自網絡)
每天在微信群裡爬樓,看大家的聊天記錄,小王子總結了一下產後媽媽們的心路歷程,應該是這樣的:
生了個小孩,本來想輕輕鬆鬆開始辣媽生活,可是生好都好幾個月了,每天都有體感、下墜感,直到有一天摸到了陰道裡有一坨肉,趕緊照鏡子看了一下……
媽呀!終於知道了,原來我的不舒服是因為「子宮」掉下來了!從此崩潰,到處就醫,花了很多錢,結果還是沒好轉。然後就覺得以後永遠都不會好了。
(圖片源自網絡)
且慢!小姐姐們,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請聽我慢慢為大家道來……
子宮和陰道是如何維持在正常位置的?
請看小王子靈魂手繪。這是盆底理論中著名的「三水平」理論。
(美國DeLancey 教授於1994年提出該理論)
子宮、陰道還有膀胱等盆底器官如果發生脫垂,需要重力和腹壓的作用。但是自上而下,還需要通過三道關卡的阻擋:
第一關,韌帶。
盆底的韌帶是強大的,起到提拉作用來對抗腹壓。當韌帶受較嚴重的牽拉時,我們會有「下墜感」。
第二關,盆底肌與筋膜。
與韌帶相比,盆底肌與筋膜是有一定張力和彈性的,起到「吊床」一樣的承託作用,但是盆底肌和其它橫紋肌一樣會疲勞,所謂的「肌張力高」,就是一種長期對抗腹壓之後的疲勞狀態。
而筋膜緊張,往往和體態、骨盆角度有關,如骨盆前傾的影響等等。我們熟知的電刺激、生物反饋等「盆底康復」手段,修復的就是第二關。
這些高張力和緊張會帶來所謂「體感」,比如「夾肉感」,「堵塞感」等等。
所以如果有「體感」,那麼就不應該再繼續加重盆底的負擔,暫停凱格爾運動,注意休息,做做腹式呼吸。
第三關,會陰體與括約肌。
如果前面兩關都出現了鬆弛,那麼腹壓就傳導到了最後一關。會陰體和括約肌和前面兩關比起來,相對薄弱。
一旦受到較大的壓力,就會出現陰道口難閉合,陰道前壁(可能合併膀胱或尿道)膨出以及陰道後壁(可能合併直腸)膨出。
小貼士:
以上內容總結一下就是↓
子宮和陰道被韌帶拉著,盆底託著,會陰體堵著。
以上三個水平的支撐結構,都是有彈性的。正常情況下,使用較大腹壓的時候整個盆底下降。腹壓恢復之後,盆底也恢復原位。
我們評價盆底器官脫垂的時候是平躺的,再用力向下摒氣製造腹壓,然後評估器官位置。
很多寶媽都是在下蹲的時候自己摸到了宮頸,覺得非常恐慌。其實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這不是評價脫垂的正確姿勢。當我們下蹲的時候,盆底支撐結構是最鬆弛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蹲著大小便更容易,在坐便器上就不行。
脫垂膨出為什麼是普遍現象?
小王子經常說:當群裡每個人都在抱怨自己有脫垂膨出的時候,大家就不用慌張了,說明這是普遍現象。為啥?
給大家看個圖,左圖是宮口剛開全的時候,右圖是小孩子剛出來的時候,藍色和紅色的部分是盆底肌,黃色是韌帶。
可以看到這些肌肉和韌帶都被明顯拉伸了。這也是小孩子能通過產道的原因哦。
(圖片源自網絡)
所以說,鬆弛才能帶來空間,這是一種生理現象。
而為了形成這種「鬆弛」,孕媽媽的身體在分娩前數月就開始分泌一種叫鬆弛素(Relaxin)的物質,它會分解韌帶和陰道組織內膠原蛋白間的連接,進而導致韌帶和陰道「鬆弛」。
無論最終是剖宮產還是順產,鬆弛素都會提前工作。
所以不只是順產後的媽媽會有所謂「脫垂和膨出」,剖宮產的媽媽也會有。
產後的脫垂和膨出,會伴隨我們終生嗎?
通過剛才的介紹,大家知道了,產後脫垂和膨出是生理現象。
這和老年女性的脫垂與膨出原理不同,絕經後出現的這些問題是由於肌肉和韌帶的萎縮,彈性下降,這往往是不可逆的。
而產後媽媽會有自愈的機制,幫助子宮和陰道逐漸復位。
盆底支撐結構就像一張被壓得凹陷的蹦床一樣,會慢慢回彈。
其實,輕度的腹直肌分離,恥骨聯合分離,等等問題也可以是一樣的解釋。我們需要給身體一些時間。
產後脫垂膨出的「豬隊友」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寶媽想說:
小王子是不是在忽悠我?
為啥有些人就沒有脫垂和膨出?
為啥有些媽媽產後恢復得特別快,我自己一點都沒有恢復?
……
小王子從來不忽悠大家啊。我之前特意推送過一篇科普,講述我的同事李玥玥老師在二胎分娩後盆底0損傷的故事。(可點擊��《助產士兼二胎寶媽親歷分享:產後盆底幾乎0損傷,我是如何做到的?》了解詳情)
這其實不矛盾,因為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孕期的訓練讓我們的盆底始終保持一個良好的彈性和柔韌性。
比如孕期瑜伽,孕期凱格爾運動,還有我們同仁婦產科馬上要推出的一個全新的孕期運動課程—法國WAFF運動康復。
就像蹦床一樣,如果彈性好,隨便怎麼壓,都能馬上恢復原狀。
(圖片源自網絡)
當然,大多數寶媽孕期都沒有做過訓練,那麼脫垂和膨出的恢復進度就可能被以下因素幹擾,我們把這些因素稱之為「豬隊友」。
「豬隊友」多,自愈就慢。不過,此「豬隊友」可非各位家裡那位「豬隊友」哦。
我之前在群裡答疑的時候,提到過「豬隊友」的概念。我當時還沒解釋 什麼是豬隊友,就有寶媽回答:「豬隊友必須是我老公啊!我老公每天惹我生氣!」
em,看來同一個世界,同一種老公。哈哈!
言歸正傳,我來給大家介紹真正的阻礙我們盆底恢復的「豬隊友們」。��
(圖片源自網絡)
1、肥胖
大家在抱怨產後陰道沒辦法恢復原來樣子的時候,是否想過體重也同樣沒有恢復?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會明顯增加腹壓。所以大家一起減肥吧!
2、慢性腹壓增高
比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經常抱重物(包括抱娃)、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等。
3、盆底肌薄弱
加強黃色及藍色盆底肌,通過電刺激、生物反饋和家庭訓練加強盆底肌的肌力、控制力以及彈性,這樣就能很好的在二水平攔截住腹壓的作用。
特別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寶媽都能做凱格爾運動等盆底鍛鍊,比如紅色盆底肌(緊張型及過度活躍型),越做鍛鍊,「體感」越重。
所以在決定做盆底康復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做一個詳細的評估,以制定方案。
4、骨盆前傾
骨盆角度的改變,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進而造成盆底筋膜緊張,盆底肌張力高,最終引起第二水平不能很好地分擔腹壓,壓力下傳到第三水平。
如果您經常腰酸,那麼請參考我之前關於骨盆前傾的文章,點擊《產後腰酸和小腹凸出,竟然是因為「它」……》進行自測和糾正吧。
5、腹部薄弱
盆、腹是個整體,如果腹部薄弱,就不能幫盆底分擔腹壓,從而會引起盆底受到的壓力增加。做臀橋是個好方法,但訓練的時候一定要用腹橫肌的力量帶動骨盆捲動。
綜上所述,如果各位寶媽有脫垂和膨出的困擾,請大家一定不要著急,放下焦慮,做好上面5條,然後期待身體的自愈。
(圖片源自網絡)
在我的盆底康復群裡,有一位特別的二胎寶媽叫@終於等到你,她每天都會默默地把我答疑的記錄收藏起來,然後發給其它需要幫助的寶媽。我們都親切地叫她「課代表」。
下面是課代表用親身經歷給大家的信心:
我是大約二胎順產後30天發現膨出的。
當時的狀態是,只測量露出陰道口的褶皺就有3.5cm,如果包含陰道前庭,那就4cm還要多。而且,我是陰道內有膨出,合併陰道壁外露陰道口。
你想想,這得多嚴重。我用手機拍照,就可以看到陰道內有個掉下來的肉球,陰道外有醬紅色的陰道壁。
你想像一下,是不是很恐怖。而且我還是前後壁都膨出。前壁中重度,後壁中度。
但是到目前,我是產後四個月零七天,陰道內的肉球沒了感覺,外露的陰道壁也在減少,只是速度慢一點。
我在初期膨出到現在,都有伸手指進去陰道,我摸到的是,內部的陰道壁從剛開始比較平,發展為慢慢有褶皺;從剛開始裡面乾乾的,到慢慢有滑滑的粘液。
這一切是我親身感受的症狀,所以,第一天聽陳醫生講膨出原理時,我就相信他了。
關於盆底變「好」的標準,我們應該心裡有數的就是,要好到小姑娘的時候是不可能了。所以,對於產後媽媽,我個人覺得康復的標準可能是:
無體感(不夾肉,不下墜)
不漏尿
肌力恢復到五級,能跑能跳
有一小點膨出的褶皺不能徹底收回,但是不影響生活。
陰道內溼潤,有和諧的性生活。且性生活不乾澀。
最後再分享一個心得,就是:不要過多去糾結「產後恢復黃金期」這個問題。
事實上我生第一胎時,直到產後三年了,性生活才開始溼潤。可想而知,每個人恢復的快慢是不一樣的,而且,每一年,每一天,我們的身體都在慢慢恢復的過程中。
所以,大家都要對自己有信心啊。
(圖片源自網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