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我國的道教都在做什麼?網友紛紛表示:刷新了對道教的認知!

2020-12-21 騰訊網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它是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時期,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

從古至今,道士們都是以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因此,道教人士往往存在於深山老林,一般不會輕易深入紅塵。

然而,道教人士不入塵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抗日戰爭期間,這些道教人士,紛紛主動下山,加入到抗戰中,他們為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有很多人卻不太了解。當網友了解這段歷史後,都刷新了對道教的認知。

中華民族危亡之際,這些道教人士,並沒有選擇繼續窩在深山老林清修,而是選擇了出山,參加到救國當中去。讓我們回到那段歲月,了解一下這些道教人士在抗戰期間,都做了哪些事?

李圓通道長就是參加抗戰的典型代表,他早年間從戎,但是因為國勢混亂,厭倦了軍閥混戰,於是就遁入空門,潛心修煉。最終選擇了在易縣狼牙山棋盤坨道觀,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針灸。

至此,李圓通一邊修煉,一邊一邊募化修廟,他全力主持狼牙山道場,香火旺盛,遐邇聞名。之後,李圓通結識了王永清道長,並拜他為師,賜道名「園忠」,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九代弟子。

李圓通回山後,整修狼牙山廟堂,接納眾多的道教弟子,其中較著名者有易縣北獨樂村李明山、趙明剛,滿城神星村苑明珍(女)、李明星、閻明賢(女)、趙明修(女)等。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公然侵華,抗戰爆發。當時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所在地的易縣成為日寇大掃蕩的目標。1941年,岡村寧次率重兵瘋狂向我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妄圖消滅抗日力量和總部機關。

李圓通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他率領山上眾道眾,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這場保土衛國的正義鬥爭中。

李圓通幫助楊成武司令員勘察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利用山上道廟與山洞等為八路軍藏被服,藏糧食,掩護傷病員。幫助一分區警衛連在棋盤坨日軍包圍之下脫險,直接參與了民族的解放鬥爭。

狼牙山五壯士跳崖後,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等三人犧牲,而葛振林、宋學義就是被李圓通道長所救下來的。1943年秋季的反掃蕩中,給予了日軍沉重打擊,但是我方損失也很慘重。

狼牙山道教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山上的道觀被日軍付之一炬,還殘酷的屠殺了山上的道士。由於李圓通送情報下山,才倖免於難。當李圓通見到自己修建的20多年的道觀被付之一炬,不禁流下了眼淚。

當他看到道觀中的人一個個死去,他只能將他們一個個掩埋。這種滋味是常人難以感受得到的。在掩埋完道眾的屍體後,李圓通離開了狼牙山,隻身雲遊四海。

在整個抗戰中,有許多的道教人士參加了抗戰,他們的付出應該讓更人知道。國家興亡時,道教人士站出來,拼死抵抗;戰爭勝利時,他們又悄然無息的歸於山林之間。或許真正的「無為」境界就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在抗日戰爭年代,我國的道士都在做什麼?網友:顛覆了我的認知
    大家都知道,道教是發源於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基礎理論是黃老學說,從東漢時期的張道陵正式創立道教,到現在已經有了1800多年的歷史。眾所周知,許多道教中人都講究清靜修煉,道士們所提倡的「清靜無為」、「坐忘守一」等修道方式都需要遠離塵世紛擾。所以道教中人大多喜歡在深山老林中潛心修煉,遠離紅塵俗世。然而在抗日戰爭年代,這些道長都在做什麼呢?
  • 歷史上的佛道之爭,道教7負1平,為何道教總是輸?
    佛教和道教是我國的兩大宗教,它們從西漢時期起,就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中的一部分,並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了屬於它們的印記。雖然我國歷史上,存在過儒、道、佛齊頭並進,共同發展的和諧局面,但大多時候佛教和道教並不太平,它們一直爭論不休,出現過十多次佛道之爭。道教是發源於我國本土的一個宗教,它的前身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中的道家。
  • 道教神仙女青真人考!道教大辭典都沒有收錄的詞條!
    那麼「女青」是什麼意思,單純看字面很難理解,餘查遍中國大陸出版的道教大辭典,竟沒有一部為女青專立一個詞條的。多方查尋得知,女青乃一神名也。與性別無關!再查資料如下:南北朝以前《太上太玄女青三元品誡拔罪妙經》三卷和《女青鬼律》六卷。
  • 道教,究竟該弘揚些什麼?
    了解的過程中,或許就讓我們從對道教更加了解道教,不僅僅了解道教的美好,還了解道教的醜惡;不可否認,任何宗教都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選擇道教作為自己的信仰,並不是意味著道教就是完全正確的,道教是更適合我們了解認知真理的一種方式。那道教究竟該弘揚什麼?
  • 道教天師之子離世,掌教之位無人繼承,是誰導致如今的道教混亂
    可在後來的發展之中,湧現出許多道教的發展,天師道的地位便逐漸下降,往往不比從前,到了明清時期,道教已經發展到了上百個,天師道只是眾多道教之中的一個,遠遠沒有當初的那樣光芒。到了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民國政府便廢除了張元旭的天師稱號,但是在民間和道教內部,張元旭卻依然被稱為天師,由此可以看出,張元旭的兒子張恩溥繼承的這個天師之位也是有名無實的。
  • 我國「委屈」的道教名山,與湖北武當山齊名,知道的遊客卻不多
    眾所周知,我國地大物博,其中有許多名山大川,有以自然風光取勝的名山,也有以宗教文化為主的道教或佛教名山,提到道教名山,通常會先想到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但很少有人提到江蘇這座道教名山。
  • 道教的法術真的存在嗎?
    道教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根基。而其中法術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人對於道教最普遍的印象的來源。道教法術是法和術的總稱。道教的諸多法術常人看來雖然炫酷,但過於荒誕。因而,通常都是把它們當作虛構的神話故事來看。或者直接當作封建迷信,對其嗤之以鼻,有人談起,便嘲笑他們,二十一世紀居然還這麼天真、無知。的確,道教的思想和理論體系與現代科學有天壤之別,受過現代科學洗禮的人們難以理解和接受,這也實屬正常。
  • 石窟寺及石刻之五:道教傑作,龍山石窟
    道家不同於道教,道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思想,道教是兩漢後把老子神話的宗教。道教晚於佛教,因此可以說在佛教傳入中原前,中國是沒有本土宗教的。那麼最要緊的問題是,作為獨立發展、自成主線的文明古國,為何會對宗教意識如此淡薄呢?
  • 道教冠服、配飾、看我道教衣冠之美!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早飯都吃過了,方才起身,把道袍、鞋、襪慢慢的逐件搬將出來,無非要延捱時刻,誤其美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煩勞了列位,做兩件道袍穿穿,也見小肆中薄意。」《太平御覽》卷六十五引《傳授經》說:陸先生「對上下接,謂之俯仰之格,披、褐二服也。」披,即披肩,又作「帔」。褐,《玉篇》作「袍」解。此後道袍定型。 服飾是道教形態上的一個突出標誌,人們可以從服飾上清楚的辨認出道教徒。冠服,是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簪帔以及在齋醮儀式中穿著衣帔的總稱。
  • 道教法器
    傳統風水學說認為:一般家宅前門合「財」字,後門合「本」字,表示前門納財(才),後門守財(才);寺觀、學舍、公堂衙門之大門合「義」字,表聚義所在;而官宦人家之大門則合「官」字。倘一般家宅大門合「官」字,則官司不斷。丁蘭尺長一尺三寸三分(40.3公分),分十格,每格一寸三分,保丈量陰宅(墳塋)、祖先龕寬度及祖先神位吉兇的工具。
  • 淺述唐代道教飲食養生
    道教把自然、社會與人體看作是同根同源、同構互感的一個整體,一個宇宙系列。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環境中如何將自己的身體保持健康,將自己的精神保持恬靜、超脫,不與自然造化運行相逆背,不因人寰事故的變遷而受到損害,以此作為遵道、守道、修道的最高境地。這種思想在唐代道教中尤為突出,這種修煉方法在中唐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模式,並發展到了較高水平。
  • 道教:道教的戒律源流,皆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
    早在道教初創時期,道教內部就存在著一些組織紀律,名曰「科律」。陽《太平經》中有「貪財色災及胞中誡」、「不孝不可久生誡」等,《老子想爾注》中有「奉道誠,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之說。這些「道誡」都是早期道教戒律的雛形。「想爾九戒」的出現,早期道教戒律正式形成。此時的戒律多源自老子的思想,主要戒貪慾、講誠實、守清靜。如想爾九戒的內容是: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動,此上最三行;行無名,行清淨,行諸善,此中最三行;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此下最三行。
  • 道教氣功養生
    ☯修行交流,請加私人微信號:G-jie8023☯一、道教養生功法道教養生之養生三字經道家養生功法,之開通奇經八脈之固精關門法道教養生之起床前的養生之道道家通俗易懂的養生之道道教養生需要遵循「十不過」原則人體自身就具有補氣法清靜真的可以生長智慧嗎,道家教您怎麼練習靜坐法想要養生必須卸下心靈的包袱精神,調養是冬季養生的關鍵所在道家養生入門的悔過遷善之遷善道教養生具有科學依據道家養生有哪三宜與忌道德經的自然思想來有助於養生什麼是道家的玄門回春功道家有何等養生方法道家養生方法有哪三種
  • 道教法術是如何修煉的!
    《中國道教發展史略》曰:「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改、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漸形成的我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歷代高道大德都是武術太極、形意、八卦拳掌武林高手,道家武術是我國古代文化遣產之一,各種拳掌武術是以道教思想集丹道學技擊術、養生學健身術融合一體,世俗之人多累於名利,憂生懼死,且情慾傷身,難以在道教武術上有所成就,因而自古武林高手,多出於方外之人。習武是道教中道術之一。
  • 道教:張道陵,普施符籙禳救災禍,被後世尊為五鬥米道教始祖
    在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開卷第一回中講到:「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這說的便是宋仁宗時,京師瘟疫流行,張天師在江西龍虎山未卜先知,乘鶴駕雲而去,在東京做了七晝夜羅天大醮,普施符籙禳救災禍,瘟疫盡消,軍民安泰,可見張天師的道行不凡。但這位張天師不過是第一位張天師的第二十幾世後人,比他的老祖張道陵差多了。張道陵(公元34-156年),一名張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實際創立者。
  • 中秋節起源:道教文化與中秋節的形成!
    現代中秋節肇始於唐,成形與宋,其真正以節日的形式出現與唐代道教不無關係,玄宗時期的崇道思想與當時盛行的道教長生觀念對中秋賞月習俗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促動作用。不管人名如何改變,皆對道教有法術人的尊稱,且在道教看來,月作為太陰之精,早已成了道教神仙之境的一個代表,月宮正是長生永年的仙界象徵,加之中嫦娥因服食西王母給后羿的長生仙藥飛升月宮的傳說,與作為長生久視,不死不滅之神異存在的玉兔,都凸顯了玄宗遊月宮的道教意涵。
  • 「奇葩」的道教,別人信仰神,我們信仰科學
    但讓人驚訝的是中國的道教卻做到了信仰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並且在科學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道教世界形成與神無關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世界是神創造的,唯有道教認為世界的形成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沒有神參與的過程。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篇上)
    北魏太武帝時期,史上第一位被皇帝承認的的天師——寇謙之,以去除「三張偽法」(張陵、張衡、張魯)和禮教為原則對北朝道教進行改造,推動道教成為北魏國教。南朝宋文帝時期,上清派傳人陸修靜吸收儒家、佛教儀式對南天師道進行改造。
  • 《聊齋志異》與道教思想
    當今社會,道教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以道教思想研究和發掘蘊涵在傳統經典名著中的道教思想成為流行的學術思潮之一。《聊齋志異》打上了道教思想的深刻烙印。用道教思想解讀《聊齋志異》,或許可以更好地揭示這部傳世經典獨特的思想內涵。
  • 道教小知識:道教的禁忌有哪些?遇到修行之人記住這四點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已在我國紮根數千年,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道教在民間也有一定數量的信眾,道教的神職人員也會與民眾保持一定的交流。然而,道教並非百無禁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道教的禁忌。一、稱呼不可隨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