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房地產報
中房報記者 蘇志勇 | 北京報導
2020年是住建部《「十三五」裝配式建築行動方案》進入衝刺階段的關鍵年。經歷了疫情考驗的裝配式建築發展現狀、存在問題以及發展方向,是業界關注的焦點。3月25日,裝配式建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指導召開第三場抗疫系列視頻會議,聚焦裝配式結構創新和數位化應用等核心話題。
本次會議由裝配式建築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北京分會、三一築工、天津住宅集團和清華大學共同主辦,中國房地產報、裝配式建築網和築龍網協辦,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聶建國,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鬱銀泉等重量級嘉賓作了精彩分享。
━━━━
裝配式建築發展態勢良好
超額完成任務指標成定局
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副主任文林峰
文林峰指出,近年來, 全國裝配式建築發展迅速,有望實現階段性發展目標,即2017年住建部《「十三五」裝配式建築行動方案》確定的「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的比例達到15%以上」。按照住建部標定司的統計數據,2017年裝配式建築為1.8億平方米,2018年為2.9億平方米。「裝配式建築從起步到規模化發展,從政府主導到市場化跟進,正呈現出全國、全產業鏈全面發展的發展態勢。」文林峰副主任介紹,住建部一直高度重視裝配式建築發展,從春節後至今一直在抓緊研究裝配式建築包括鋼結構住宅的推進工作,要針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今年還要深入研究制定促進裝配式建築特別是鋼結構住宅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標準。例如,目前正在研究啟動開展裝配式建築設計作品徵集,研究編制裝配式建築裝修技術體系發展指南;開展鋼結構住宅相關政策、技術標準的研究,努力打造需求方和上下遊企業產業鏈協調推進的發展模式;今年還將舉行第三屆裝配式建築技能大賽,加大力度培育產業工人;正在起草裝配式建築軟體技術發展指南,加快信息化、數位化在裝配式建築領域的應用。
裝配式建築發展不僅需要政策引導,更需要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的積極推動。文林峰希望通過這樣的論壇,更多地了解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和企業需求,以此作為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考依據。
━━━━
大師診脈:裝配式建築的痛點及應對
儘管目前裝配式建築發展勢頭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未來城鎮與基礎設施研究院院長聶建國
聶建國院士從裝配式結構層面分析了當前行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他認為,建築工業化有賴於適合的結構體系、簡單的連接構造、自動化生產技術、工業化建造技術和智能化管理技術。從結構體系來看,目前相關核心技術和系統成果還比較欠缺;設計水平亟待提高,為裝配而裝配的現象還比較多;製作效率低,堆放、運輸、安裝成本高,施工難度大,現場作業量大等問題依然存在。
在聶建國院士看來,發展裝配式建築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簡單可靠的連接構造和結構體系,而鋼-混凝土組合結構可以助推裝配式建築的發展。他認為,解決當前裝配式結構問題的有效措施是連接創新和體系創新。通過創新,可以達到構造簡單、施工方便、質量可控、性能可靠、實用經濟的效果。他通過一些實際案例分析了技術創新和工藝創新的成效,例如針對混凝土疊合板樓板的預製板端出鬍子筋造成施工難度大、成本增加的不足,聶院士展示了他們團隊研發的預製板端不出鬍子筋的新技術新工藝(已授權發明專利),構造簡單、施工方便、成本降低,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混凝土疊合板樓板從預製板製作到現場鋪裝構造複雜的難題,將成為混凝土疊合板樓板的重要發展方向;針對傳統預製混凝土柱鋼套筒灌漿連接尚存在的不足,展示了三一築工與清華大學聯合攻關,研發的預製混凝土空腔柱連接新技術,大幅提高了豎向預製構件連接的可靠性並簡化了其連接構造,將成為豎向預製構件裝配連接的重要發展方向。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鬱銀泉
鬱銀泉以裝配式混凝土建築為例,從建築標準化入手分析了裝配式建築的發展趨勢。他認為,標準化程度低是制約裝配式建築發展的關鍵問題。目前設計水平低,構件種類繁多,非常不利於性價比的提升。實際上應該是「少規格,多組合」,通過相應單元的組合,實現建築的多樣性。他還認為,裝配式建築需要建築師牽頭,「如果沒有建築師的全程參與,發展路徑會相當漫長」。
針對裝配式建築發展趨勢,鬱銀泉給出了八點建議:一是推廣標準化技術,包括建築平面標準化、建築立面標準化、預製部品部件標準化和接口標準化;二是要發展多高層差異化結構技術體系;三是發展高效配筋及鋼筋連接技術;四是裝配式結構要與預應力、減隔震技術相融合;五是發展裝配式外圍護系統,提升防水、排水耐久性,實現保溫裝飾一體化;六是推廣管線分離理念,提高主體結構的預製、安裝效率,同時便於後期維護;七是推廣精細化設計,藉助BIM技術,統籌設計、生產及施工安裝,助力高效施工落地;八是發展加工、施工配套工藝。
━━━━
發展趨勢:數位化信息化發力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緒勇
數位化信息化是實現建築工業化的重要手段,建築領域的數位化應用嚴重滯後,成為裝配式建築發展的主要障礙。受疫情影響,數位化信息化的優勢充分顯現,越來越受到行業的重視。本次論壇邀請到三一集團副總裁、總建築師陳光,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夏緒勇,以及中冶建築研究總院信息化中心主任張帆等專家,從建築工業化、信息化和BIM技術應用等方面作了經驗分享。
BIM信息化技術應用是住建部提出發展裝配式建築「一體兩翼」思路的重要一翼。BIM技術是建築業信息化的最佳應用,發展裝配式建築離不開BIM技術。而中國的BIM技術應用現狀仍存在諸多問題:包括BIM應用標準有待完善;應用軟體以國外軟體為主,存在信息壁壘;設計、生產、施工由不同主體承擔,BIM應用模式不統一,信息割裂;BIM應用以點的應用為主,缺乏系統化應用;BIM信息使用不足,沒有與生產、施工、運維系統深度融合,沒有發揮BIM的管理職能。
針對BIM應用存在的問題,夏緒勇建議,從企業角度,應當從集團化考慮企業業務架構和協作模式,統一數據模型和應用標準,統一平臺和應用軟體;從政府和行業角度,應當加強頂層設計和引導,加強相關標準制定工作,建立行業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應當形成我國的BIM軟體體系、與之匹配的三維知識體系,以及BIM模型的合法化;政府主導軟體企業加強聯合研發,支持國產BIM平臺和軟體的研發應用。
文林峰透露,住建部近期圍繞數位化應用做了兩項工作,一是準備對裝配式建築軟體市場進行測評,在此基礎上形成統一的規範標準;二是將出臺軟體技術發展指南。在今年的裝配式建築設計大賽中,將重點考慮信息化和BIM技術在裝配式建築領域的應用。
三一集團副總裁、總建築師陳光
建築工業化需要藉助製造業思維和信息化、智能化理念。三一集團作為工程機械製造領域的龍頭,為裝配式建築注入了強大的製造業基因。陳光介紹,三一築工圍繞建築技術創新在做三件事:一是SPCH(空間靈動家),即圍繞大空間、智能化、可定製的概念設計;二是SPCS(空腔/搭接/現澆結構體系),為裝配式建築提供了整體解決方案;三是SPCS+PKPM,與中國建研院合作開發智能計算和深化設計軟體,實現了高度智能化。
中冶建築研究總院信息化中心主任張帆
在建築業信息化方面,張帆認為目前的建築行業信息化率還很低,發展空間巨大,信息化率每提升0.1個百分點,就可以帶來200億元的增量市場。而雲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建築業的信息化提供了解決方案。在信息化應用方面,中冶建築研究院以「產品先行,自上而下設計,自下而上推廣」的原則,做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探索和應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冶建研院基於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的敏捷開發流程
責任編輯:馬琳 曹冉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