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防部隊裝備單兵外骨骼!美國:我當年吹的那些牛,你怎麼當真了?

2020-12-23 騰訊網

我當年瞎吹牛的事,你怎麼都當真了?

最近我軍又給戰士們裝備了一個充滿科幻感的東西。

12月9日,軍事報導稱,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

從視頻中可以看出,這款單兵外骨骼小巧輕便,在高原地區背著巨大行囊的情況下,完全沒有影響戰士們的行進速度。

根據資料顯示,該外骨骼系統總重小於五公斤,穿戴後人體最大承重可達70公斤,行走時可為肩部減重30%,站立時肩部減重50%,快速穿戴時間小於兩分鐘,快速解脫小於30秒。根據穿戴裝備的戰士反饋,在背上20公斤的物資後,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擔,不會下到身體上。

在西藏這樣條件惡劣的高海拔地區,單兵外骨骼設備投入實用,將會大大改善我國邊疆戰士的生活和訓練條件。

不知道如果印度士兵在邊境看到我軍這樣的裝備,會是什麼表情。

實際上,雖然這是中國第一次實裝,但是類似的外骨骼在今年8月份的時候就已經亮過相了。在當時的報導中,一名解放軍女護士在裝備外骨骼之後,能夠輕鬆地背著140斤重的傷員跑動。

不僅僅是軍隊裝備,今天在嫦娥五號返回艙搜索任務中,需要率先抵達現場的空中分隊,也首次裝備了人工外骨骼,讓每個人可以攜帶設備重量提升一倍!

沒想到,曾經科幻無比的單兵外骨骼,居然在中國這麼快就投入實際應用了。而且還是白菜化的使用。

但是問題來了,外骨骼技術不是美國先提出來的嗎,怎麼中國先裝備上了?

1白菜化的單兵外骨骼

首先毋庸置疑,單兵外骨骼是未來作戰的發展方向之一。

作為「引領世界」的美國率先提出這種概念,使用機械協助人體,以此來減輕為人體負重,提高士兵耐力,可以搭載更多武器和裝備。

▲《明日邊緣》中的單兵外骨骼

1961年,美國康奈爾航空實驗室開始研發Man-Amplifier外骨骼,雖然設計相當原始粗糙,但是不得不說,它的造型充滿了一種狂野的機械美感。

▲Man-Amplifier外骨骼

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開始研究軍用動力外骨骼。1965年,DARPA和通用公司聯合研發了哈迪曼系統(Hardiman),此系統為全身式外骨骼,包含左右兩個部分,伺服系統可感知使用者的動作,並將力量放大25倍。

但是除了延遲問題外,這個外骨骼本身的重量就高達680公斤,移動速度只有0.76m/s,實用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放在複雜的戰場環境,這就是一個移動緩慢的碩大靶子。

哈迪曼外骨骼

此後雖然全世界不斷有新的外骨骼設計出現,但都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種停滯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

在這期間很多科幻電影中,都有出現各種各樣的單兵外骨骼,讓觀眾們越來越關注這種能夠讓士兵戰鬥力翻倍的炫酷玩意。

▲《異形2》

比如在1986年的科幻電影《異形2》中就有能讓重機槍輕鬆拿在手中的外骨骼裝備,還有《極樂空間》《明日邊緣》等等。

▲《極樂空間》中的單兵外骨骼

都未來世界了,居然還在用AK

2000年,美國DARPA重整旗鼓,啟動「增強人體體能外骨骼(EHPA)」計劃,試圖打造出能夠讓士兵負重更多、行進更遠的外骨骼。現在已經20年過去了,單兵外骨骼技術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的突破。

這20年中,美國不斷曝光新的外骨骼裝備,比如洛克希德-馬丁的HULC外骨骼和雷神公司的XOS-2動力外骨骼。只不過這些看起來高大上的動力外骨骼總是在測試,至於實裝時間,永遠是下一年。

▲OS-2動力外骨骼

▲HULC外骨骼

它們目前都被電池問題所困擾,比如說上面那款HULC外骨骼,為了實現電驅動,需要安裝兩塊3.6公斤重的鋰電池,而且續航時間只有一小時,根本沒有實用性。總不能安裝核電池吧。

聽說美國在搞外骨骼這種未來科技,中國自然也按捺不住:這個東西不錯,我也整一個!

▲早期實驗版的單兵外骨骼

不過和美國追求一步到位的電驅動力外骨骼不同,雖然中國也在搞動力外骨骼,但中國的思路比較實在:有動力的不行就先上無動力的,全身的不行就先搞半身的,哪個能用就上哪個,先不先進以後再說,我先看看好不好使。

研製期間陸軍裝備部還搞了一次「超能勇士」單兵外骨骼挑戰賽,共有25個單位、29隻隊伍、50多臺單兵外骨骼樣機入圍決賽,進行輕裝機動、負重行軍、物資搬運、炮彈裝填等項目展開較量。這其中有電驅動的、有氣動力的,有無動力的,各式各樣.......

既然電池技術目前無法突破,那就先搞無動力的嘛。於是,今天我們就看到解放軍開始裝備其中一款無動力外骨骼。

當然,光搞出來還不行,最好還要把它給搞成白菜價。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現象:所有國家都在吹牛放衛星,等中國趕緊鼓搗出來以後,發現好像只有自己當真了……

2說好2020年到月球,你們人呢??

這樣尷尬的情況前幾天剛好又出現了一次。

11月24日,中國成功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12月1日,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著陸,隨後在月球表面展開鑽取採樣工作。

12月6日凌晨,嫦娥五號上升器成功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月球樣品容器安全轉移至返回器中。從2004年開始,中國的探月工程,已經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跨越。

▲嫦娥五號上升器與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完成交會對接畫面

結果,有網友找到了2005年的一張《科學發現報》,在這一期報紙的角落裡,刊登了中國在2004年2月制定的月球探測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要在3年內發射一個屬於中國的繞月衛星。第二階段,6年內中國的月球車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第三階段,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球土壤樣品帶回地球。

2007年10月24日,中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第一階段完成。2013年12月14日,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在月面軟著陸。第二階段完成。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集土壤開始返回地球。

可以說,中國16年前制定的計劃已經基本全部實現。

這還不是最有意思的。

在中國探月工程科普的下面,還有一個小方框,介紹了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雄心勃勃的月球探測計劃。

日本將於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並派遣機器人擔任「拓荒者」;印度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俄羅斯將在2005年試飛新式登月飛船;美國則表示,我要在2015年重新登月,最晚不超過2020年,而且我還要在月球建立「多國太空站」。

今天已經是2020年12月15日了,中國的計劃已經基本圓滿完成,這些國家的月球探測計劃現在怎麼樣了?

2008年10月,印度確實發射了「月船1號」,還攜帶了一顆探測器撞擊月球南極,不知道這算不算「自殺式」無人登月探測器。

而在「月船1號」發射前,印度表示,如果順利的話,印度將在2015年送太空人上太空,2020年送太空人上月球。

好傢夥,2008年發射探測器,2020年就載人登月,這就是印度速度嗎?現實就是,印度原本要在2011年發射無人登月探測器「月船2號」,結果硬生生拖到了2019年7月才發射,然後探測器進行月球軟著陸時,在距離月球表面只有2.1公裡的地方,與控制中心失去了聯繫。

2019年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找到了探測器墜毀的位置,它已經粉身碎骨,散落在數公裡範圍內的24個不同位置,軟著陸直接變成了硬著陸,又是一場「自殺式」。

▲NASA拍攝到的著陸器碎片照片

雖然印度的計劃看起來不太順利,但起碼比美國靠譜多了。

2005年美國說最晚不超過2020年將會再次登月,現在2020年還有不到20天,不知道美國要不要衝刺一下,在聖誕節前完成重新登月的壯舉?

日本人雖然航天實力較強,但是卻沒有登月建造基地,而是改行去登陸另外一顆小行星,還往小行星上開了一槍。

這還不算什麼,之前中國被「忽悠」的更慘。

3中國當真了!

80年代的時候,中國得到一條情報:蘇聯新推出的NSV重機槍只有25公斤!一個人就能抱著跑。

不可能!這中國科研人員第一反應,一款重機槍,怎麼可能會只有25公斤呢?百思不得其解,但當時給出的情報確實是槍重25公斤。

上面的任務下來了:我們新一代重機槍的重量必須要跟NSV重機槍達到同樣的水平。

▲中國89式重機槍

中國科研人員絞盡腦汁,將槍所有不必要的部件全部去掉、簡化,材料使用最輕的,千辛萬苦終於研製出了89式重機槍,整個機槍算上槍架共26.3公斤,雖然比不上蘇聯,好歹差距不算太大。

然後中國發現,蘇聯的NSV重機槍是槍身重25公斤,根本沒有算槍架,加上槍架其實重達41公斤.......

▲心態爆炸

2008年,雷神公司開始測設AIM-120D空空飛彈,還說什麼採用了新式的雙脈衝發動機,射程達到了160公裡,聽得中國人一愣一愣的:這玩意兒不好搞啊,不能被拉下,必須趕緊埋頭狂追了。

2016年,中國採用雙脈衝技術的PL-15空空飛彈正式亮相,射程超過了200公裡。但是雷神公司負責AIM-120的業務發展總監詹寧斯,2013年接受採訪時表示:「C-7型和D型使用同一種發動機」,沒有使用什麼雙脈衝發動機。

你怎麼不早說?

更「慘」的是我國殲-20的研發人員。

我國軍事專家傅前哨多次公開表示,殲-20的最大升力係數是「目前所有戰鬥機中最高的」。為什麼最高呢?因為它追求的目標太高了。

美國剛開始搞F-22的時候,到處吹噓它的最大升力係數是2.0。當時蘇-27那麼優美的曲線,升力係數也只有1.6。F-22沒有邊條、沒有鴨翼,也沒有增升裝置,升力係數居然有這麼高,這究竟是什麼黑科技,傅前哨「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他們才發現,美國人在吹牛,F-22的升力係數只有1.5,但是在設計殲-20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真實數據,於是就把美國人吹的牛當真了,然後殲-20的升力係數就拉到了2.0以上……

▲專家的採訪回憶錄:太慘了

21世紀初,美國提出了一個狂拽炫酷的概念——1小時打遍全球。不得不說,在軍事概念的創新方面,美國是真的有一手,可以想像,這個概念在當時對其他國家造成了多大的震撼。

只不過現在,這個計劃中的很多項目都已經夭折,保留下來的,基本已經演變成了高超音速武器實驗項目,然後中國在2019年展示了正式裝備的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東風-17高超音速彈道飛彈

20世紀90年代,美國率先開始研究電磁炮技術,並於2007年1月16日完成了首次公開測試,當時這門電磁炮的炮口初始動能達到7.4兆焦耳,初速度則達到了2146米/秒。

2016年,美海軍首次將BAE系統公司研發的電磁炮,搭載到「米利諾基特」號(T-EPF-3)試驗艦上,不過只進行了一些內容較為簡單的搭載測試,並未進行系統集成化試驗,更沒有進行海上試射。

▲搭載電磁炮的「米利諾基特」號試驗艦(紅框標出的為電磁炮)

之後,美國的電磁炮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滯,再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

然後中國又默默掏出了一個好東西:

這麼多年中國被「忽悠」的太慘了,辛辛苦苦制定計劃、研究裝備,到了最後才發現,只有自己當真了。

當然,玩笑歸玩笑,率先實裝外骨骼,完美實現登月計劃,搞出殲-20和東風17,這些事情無一不展現了中國的實用主義思想,複雜計劃的連貫性和嚴謹性,以及近乎變態的執行力。

這些品質,不能代表中國已經取得了領先,畢竟我們在很多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但卻意味著,中國不會永遠落後。

很多人說中國人缺乏想像力,但是中國人卻總是把最狂野的想像變成現實。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植樹造林、高壓電網、三峽工程……這些以往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都在中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做了開幕致辭。他說:「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但在那時,他對中國人民充滿了信心:「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已經一步步證明了他的判斷。

但是,我們要明白,不論目標是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中國的終點從來就不只是追趕,而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和手段前進。

相關焦點

  • 又一神器添置前線部隊,單兵外骨骼科技感十足,印度:他們作弊!
    據觀察者網報導,我軍又一神器添置前線部隊,不僅能爬高山、背重物,還能提升士兵的生存和防護能力,它就是在國內外科幻題材中經久不衰的單兵外骨骼。這些單兵外骨骼裝甲科技感十足,而且由於是純機械式助力,因此穿脫方便,適應性強。對此,山那邊經歷著天寒地凍的印度士兵顯然就很「酸」了,大呼他們作弊!
  • 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從科幻走向實戰
    美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前不久向美國防部提交《2050年機械戰士:人機融合與國防部的未來》報告,也強調外骨骼裝備在支持士兵作戰中的重要作用。外骨骼裝備,這種由發動機、電池或液壓系統提供能量輸出,附帶外部防護裝甲和人工智慧系統,以增加穿戴者力量、速度、耐力、反應力和防護力的骨骼框架機器,近年來受到各國軍隊青睞,不斷研發升級並逐步列裝部隊。
  • 單兵外骨骼讓解放軍戰力倍增,印軍卻連防寒服都湊不齊
    就在日前,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單兵外骨骼裝備,使得單兵做戰力得到大大提升,單兵外骨骼究竟能給士兵帶來什麼?它能在未來戰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與此同時,為何對面的印度軍隊,如今連防寒服都湊不齊。最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外骨骼設備,令人眼前一亮,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現代戰爭條件下,步兵隨身攜帶的物資重量並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乃至接近了人體承受極限,除了槍枝彈藥,手雷頭盔,防彈裝具等,還包括單兵食品,應急藥品,野外睡袋和種種其他工具,精銳的特種部隊還需攜帶夜視儀,和單兵數位化終端等,全部算下來這些物資的總重量,很輕鬆就可以達到或突破30公斤,對士兵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 越來越科幻:我軍裝備單兵外骨骼,重火力步兵時代即將到來
    此時,外骨骼將會成為步兵的戰力倍增器,一名裝備外骨骼的士兵幾乎可以算得上是「超級士兵」。 我軍在數年前便對單兵外骨骼進行了技術招標,同時已經將其中數款正式裝備我軍的一線作戰部隊。
  • 西藏阿里邊防戰士穿外骨骼背20公斤爬高山
    來源:蔣蔣的兵工廠12月9日,央視一則視頻顯示,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邊防戰士已經裝備了新型單兵外骨骼,並且背負了20公斤補給物資向山上哨所輸送。這也是第一次確認該型無源外骨骼裝備一線邊防部隊,極大的減輕了邊防官兵的身體負擔,提高了運送效率。
  • 西藏阿里邊防PLA穿外骨骼背20公斤爬高山
    12月9日,央視一則視頻顯示,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邊防戰士已經裝備了新型單兵外骨骼,並且背負了20公斤補給物資向山上哨所輸送。這也是第一次確認該型無源外骨骼裝備一線邊防部隊,極大的減輕了邊防官兵的身體負擔,提高了運送效率。
  • 現實版鋼鐵俠戰衣 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首次曝光
    以典型的美國洛馬公司研製的「HULC」外骨骼為例,「HULC」非常強調搬運負荷。美軍的理想目標是負重90公斤情況下,步行速度最快達到每小時18公裡,但目前無法達到。現在美軍實驗室中測試的數據是,負重90公斤情況下,以每小時4.8公裡的速度行進20公裡。從這一數據判斷,中國研製的外骨骼和國外仍存在一定差距。
  • 負重70公斤,西藏高原解放軍再獲神器,單兵外骨骼實戰部署
    美國科幻片《明日邊緣》大家如果有看過的話,阿湯哥一身外骨骼裝備特別顯眼,集武裝、負重、彈跳增強等為一體。在打怪升級中表現優秀,當然現實中外骨骼也不再稀奇,只不過性能方面還沒有這麼「高檔全面」。目前國內外都有同類同品,根據需求不同在性能上有所區別,主要還是以負重增強物資運送為主。
  • 單兵外骨骼讓士兵全部變成「超人」?
    在好萊塢科幻電影中,我們常看到特種作戰的士兵的腰部、腿部等部位裝配有金屬框架類的配件,戴上這種裝備的士兵個個力大無窮,健步如飛且還能飛簷走壁。這種形似骨架的,能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裝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外骨骼」。
  • 邊防配發新型一體化單兵睡袋帳篷!零下40度也沒事
    【編輯/作者 崑崙軍志欄目 火光/魔魔】 前言:班公湖嚴冬已至,駐軍高原地區中國部隊也在相應地補充抗寒設施,建造新型抗寒營地,增強軍用帳篷禦寒性,後勤保障部隊給喜馬拉雅山地區邊防軍隊提供充足抗寒物資,並且在高原地區建設了保溫菜窯
  • 科技力量,中印邊境解放軍用上科幻外骨骼,印度仍靠毛驢運補給
    西藏邊防官兵,已普遍裝備了單兵外骨骼,用以向前線背負物資,還有可能參與邊界巡邏。突然之間變成了機動戰士"高達"。▲央視軍事報導先看看這種外骨骼的構造原理。單兵外骨骼也不算什麼高科技,主要是輔助增強士兵體力。一般分為無動力和有動力兩類。
  • 邊防配發新型一體化單兵睡袋帳篷,防風又保暖
    10月18日,軍媒展示了後勤保障部門最新為高原和高寒地區邊防部隊研發的一批防寒保暖裝備,從展示的品種和功能來看,這批裝備設計的都非常的精巧,特別是新型的單兵一體化睡袋帳篷就很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網上目前的評價也很高。
  • 抗戰國軍單兵裝備:人家有雨衣 我有大草帽
    中國精銳部隊才會裝備進口德國鋼盔。國軍真正特色標配是草帽 遮陽擋雨此外,所有中國軍隊無論是中央軍還是地方雜牌,都有配備的一種裝具就是草帽。由幹稻草編制而成,晴天可以防曬,雨天可以防淋,草帽上通常還有所在部隊的番號或代號。那才是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單兵裝具。到了抗戰後期,中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的自然要屬在印度接受美國訓練與裝備的駐印軍了。
  • 我軍後勤部隊裝備「黑科技」,軍醫變身「鋼鐵俠」
    後勤士兵使用外骨骼搬運物資外骨骼最早的定義是一種能夠提供對生物柔軟內部器官進行構型,建築和保護的堅硬的外部結構。而如今人們對於外骨骼的認知多是,一種增強人體機能用於戰鬥的機械。機械外骨骼的概念最早從美國科幻片裡出現。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由於技術的限制,機械外骨骼從來不是一個時間性的概念。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的出現,外骨骼技術研究成功,並開始應用於多個領域。
  • 國產外骨骼裝甲亮相,醫護女兵背上140斤傷員還能健步如飛
    說起單兵外骨骼裝甲,軍事迷們一定不陌生,其被視為改變未來單兵作戰形態的新式裝備。美俄等軍事大國,紛紛投入巨資,開發外骨骼裝甲。中國也在這方面投入資金,積極研究。而在最近軍媒報導陸軍衛勤演訓時,一款新型的外骨骼裝甲就出現在鏡頭中。
  • 霸氣十足不再土:疑似解放軍下一代單兵裝備曝光
    近日,國防部網站發布的圖片曝光了疑似解放軍下一代單兵作戰套裝,從圖中可以看出,新作戰服迷彩樣式類似於美國陸軍新款OCP迷彩作戰服,顏值直線上升,比解放軍現役的07式作戰服更為大氣。當然顏值並不是首要,從上圖中可以看到,戰術背心右肩上疑似有水管,說明下一代作戰套裝很可能會配備類似於美軍的駝峰水袋(DCU),其全稱為「單兵飲水攜行系統」,駝峰水袋由不透氣的柔性材料製成,攜帶時背在背上,水袋上配有軟管,飲用時含住軟管即可,比軍用水壺更為適用,如此一來,說明我軍在裝備設計上開始更多的借鑑外軍成熟理念,更注重人性化設計。
  • 洪希伯:我來算筆帳,單兵裝備值幾個iPhone6
    堂堂德意志聯邦國防軍士兵一套裝備下來竟然只有9431元,美軍一套不是20部高配iphone6的價格嗎?德軍應該差不多啊!比解放軍的還便宜,怎麼可能?不行,我得換個高端版的,上KSK特種兵裝備! 雖然各部隊在2000年前基本普及了該型裝備,但解放軍還是秉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繼續在訓練中使用56式胸掛+單件分掛+三橫兩豎打背包,新兵訓練尤甚。而對於那些更早參軍服役的老兵,能否熟練使用背包帶更是檢驗軍事素質的一大標準,他們有著「魔術般的背包帶運用技巧」,一根普通的繩子在他們手裡,能變化出複雜多樣的功能。
  • 戰士苦不堪言,根本走不動,單兵負重高達120斤,光防彈衣就30斤
    美國陸軍科學學會在2015年提出建議士兵戰鬥巡邏負重最佳不超過50磅(23公斤左右)。但是2018年美國陸軍研究數據表明,執行戰鬥巡邏的步兵通常負重平均在129磅(58.6公斤)。美軍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單兵平均負重約為120磅(約為54公斤),在中東等地外出執行作戰任務的單兵負重最高可達63公斤。如此之重的背負,讓士兵根本走不動。
  • 零下40度不是問題,高原邊境發放新單兵睡袋帳篷,印軍:迅速引進
    由於邊防部隊長期居於高海拔地區,生活條件非常惡劣,為了應對高寒地區的環境,改善邊防地區駐紮士兵的生活質量,我後勤保障部門經常為邊防地區研發一些裝備。最近,媒體就展示了後勤部門專門針對高海拔邊防地區而研製的一批具有抗寒功能的裝備,這些裝備的效能都很好並考慮到高海拔的實際情況。能取得這樣的效果是因為這次研發過程中邀請了負責為國家登山隊和極地科考隊製造禦寒裝備的廠商,他們經驗豐富,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為後勤部門研發新型禦寒裝備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 武裝到牙齒的高科技,看了美國的單兵裝備,真是不得不服!
    如今的軍事體系中除了常規作戰部隊以外,特種作戰部隊也越來越被世界各國重視,尤其是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的美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