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兵外骨骼讓士兵全部變成「超人」?

2020-12-16 騰訊網

在好萊塢科幻電影中,我們常看到特種作戰的士兵的腰部、腿部等部位裝配有金屬框架類的配件,戴上這種裝備的士兵個個力大無窮,健步如飛且還能飛簷走壁。這種形似骨架的,能增強人類能力的可穿戴機電裝備就是我們常聽說的「外骨骼」。

▲ 圖1 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中的全身外骨骼

外骨骼的概念其實並不新奇,早在19世紀,俄羅斯發明家尼古拉斯·亞根即已提出利用彈簧作為動力來幫助跳躍、奔跑的裝置;而美國發明家萊斯利·凱利也曾提出小型蒸汽機、壓縮氣囊加外置框架的方式提供動力的想法,但當時電力技術剛剛起步,這類裝置的機械效率很低。

和許多其他的民用先進技術一樣,外骨骼技術的發展最開始也是由軍方提出需求而引導的。60年代前後,美國軍方啟動了增強型軍用裝甲項目,康奈爾大學、通用電氣公司等的研究者也同步開始了人體增強的概念研究。之後數年內,曾出現第一款名為哈迪曼(Hardiman)的單兵可穿戴裝備,哈迪曼擁有28個關節和兩個抓取臂,由複雜的液壓和電子系統驅動。實驗中曾成功舉起過1500磅的重物。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哈迪曼自重幾乎等同於其舉重量,且穩定性不佳,能量不足,這款外骨骼的先行者未能推廣。

▲ 圖2 哈迪曼(Hardiman)單兵可穿戴裝備

但對外骨骼的技術研究一直在穩步推進。步入21世紀,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PRA)啟動了「增強人體機能的外骨骼」(EHPA)項目,並設置了約5000萬美元的經費支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此資助下,完成了下肢末端外骨骼」(Berkeley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BLEEX)樣機的試驗測試。BLEEX外骨骼是一種下肢外骨骼機器人,擁有兩個擬人腿,單腿有7個自由度,整體質量約為45kg,穿戴者身著此裝備,即使在負重35kg的情況下,仍然可以活動自如。這款外骨骼的最大突破是在每條腿上均大量集成了不同類型的傳感器,可以實時獲得人體的運動信息,並基於最小化人體交互作用設計控制策略,通過液壓驅動關節運動,最大限度的貼合人體運動規律。

BLEEX一代奠定了外骨骼技術的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軍用外骨骼加速發展,到2009年,Berkely Bionics公司推出了第三代BLEEX外骨骼「HULC」,HULC的靈活性大大提高,使用者可以隨意完成下蹲、匍匐等戰術動作,且最大負載提高至90kg,最大爆發速度可提升至16km/h。美國Sarcos公司的XOS外骨骼方案同樣也是外骨骼領域的佼佼者,XOS的動作靈敏度較高,緊貼身體表面的傳感器能直接感應到穿著者的動作幅度和力度,電腦通過計算後實時控制相應的液壓動作器輸出合適的幅度和力度。據2020年1月的最新消息,最新版本「guardian XO」即將交付用戶,續航時間長達8小時,可輔助舉起90kg的重物。

▲ 圖3 guardian XO的操作者輕鬆舉起一枚90kg的飛彈

除了美國,其他國家也在加緊研發軍用外骨骼裝置。例如德國在研發一種可穿戴式的動力滑翔系統——獅鷲翼裝( gryphon wingsuit) 。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在俄國防部支持下,也在開展旨在減輕軍人體力負荷的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是加強裝置的腿部及腰部等負荷能力,提高雙手靈活性以及配置相匹配的防彈罩,以期在防爆反恐方面能夠有用武之地。

總的來說,軍用外骨骼技術發展多年,發展路線和關鍵技術已經基本明確。未來發展趨勢主要集中在減輕自重、延長續航、提高輔助載重、防彈、提高智能程度等方面。其中難度最大的當屬延長續航,外骨骼裝置的初衷是為士兵小隊或獨立作戰提供支持,但現有的4-5小時的續航時間是不敷使用的,尤其是在滿負重和快速移動的情況下,實際時間可能不到3小時,在儲能技術未得到突破之前,續航將一直是外骨骼和其他各行業的最大痛點。

與此同時,外骨骼技術在民品領域的發展更為迅速,可輔助負重的外骨骼對於工廠企業意義重大,如FORTIS工業用外骨骼可為工人提供能夠將重力分散向地面的必要支撐,還設置有放置工具的懸臂,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而外骨骼技術在醫療、勞動保護等方面也有應用,如日本Cyberdyne公司開發的液壓助力肢體套裝(HAL),可通過搜集人體表面的肌肉電信號對機器人傳達指令,從而幫助人行走、負重。美國Parker Hannifin公司生產的Indego型外骨骼設備已於2016年獲得FDA批准,以幫助下肢受傷的患者預後恢復。

▲ 圖4 FORTIS工業用外骨骼

在機電小型化、傳感器技術、控制算法、生物機械學等技術取得長足進步的基礎上,外骨骼技術在近20年內蓬勃發展。外骨骼設備通過採集人體機電信號能在極短時間內準確反饋到驅動機構,從而跟隨人體做出一致的輔助動作。外骨骼技術越來越多的用於民品領域,對體力勞動者、老年人、行動不便者均有重大意義。

軍事小百科

圖/ 源自網絡

出品/ 科普中國

作者/ 鴻爪雪梨

策劃/ 武玥彤

監製/ 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相關焦點

  • 單兵動力外骨骼裝備:從科幻走向實戰
    近日美陸軍研究實驗室總結2019年十大科技進展,將士兵-機器人編隊列於首位。無獨有偶。美陸軍作戰能力發展司令部前不久向美國防部提交《2050年機械戰士:人機融合與國防部的未來》報告,也強調外骨骼裝備在支持士兵作戰中的重要作用。
  • 越來越科幻:我軍裝備單兵外骨骼,重火力步兵時代即將到來
    這還只是士兵手中最基礎的彈藥配置,作戰攜行具中還有水壺、單兵衛生包、瞄具包等附件包,總的重量也不輕。在戰況比較激烈的情況下,士兵可能還要額外攜帶PF-97式73毫米單兵雲爆彈,如果再算上單兵口糧、炊具等各種物資,每名士兵的負重高達40公斤,這個重量已經接近士兵的負荷極限。在這種情況下,已經有不少國家為本國步兵準備單兵行動輔助系統,通俗來講就是單兵外骨骼。
  • 又一神器添置前線部隊,單兵外骨骼科技感十足,印度:他們作弊!
    據觀察者網報導,我軍又一神器添置前線部隊,不僅能爬高山、背重物,還能提升士兵的生存和防護能力,它就是在國內外科幻題材中經久不衰的單兵外骨骼。這些單兵外骨骼裝甲科技感十足,而且由於是純機械式助力,因此穿脫方便,適應性強。對此,山那邊經歷著天寒地凍的印度士兵顯然就很「酸」了,大呼他們作弊!
  • 單兵外骨骼讓解放軍戰力倍增,印軍卻連防寒服都湊不齊
    就在日前,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單兵外骨骼裝備,使得單兵做戰力得到大大提升,單兵外骨骼究竟能給士兵帶來什麼?它能在未來戰場上發揮怎樣的作用?與此同時,為何對面的印度軍隊,如今連防寒服都湊不齊。最近解放軍西藏邊防部隊公開了外骨骼設備,令人眼前一亮,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現代戰爭條件下,步兵隨身攜帶的物資重量並沒有減少,反而不斷增加乃至接近了人體承受極限,除了槍枝彈藥,手雷頭盔,防彈裝具等,還包括單兵食品,應急藥品,野外睡袋和種種其他工具,精銳的特種部隊還需攜帶夜視儀,和單兵數位化終端等,全部算下來這些物資的總重量,很輕鬆就可以達到或突破30公斤,對士兵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 中國邊防部隊裝備單兵外骨骼!美國:我當年吹的那些牛,你怎麼當真了?
    12月9日,軍事報導稱,在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區,我軍邊防士兵裝備了全新的——單兵外骨骼。 根據資料顯示,該外骨骼系統總重小於五公斤,穿戴後人體最大承重可達70公斤,行走時可為肩部減重30%,站立時肩部減重50%,快速穿戴時間小於兩分鐘,快速解脫小於30秒。根據穿戴裝備的戰士反饋,在背上20公斤的物資後,重量全部由外骨骼承擔,不會下到身體上。
  • 現實版鋼鐵俠戰衣 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首次曝光
    但有意思的是,國外軍方研製的外骨骼,經常披露搬運負荷的指標,但對於步行指標諱莫如深。像中國研製單位這樣比較詳細地公布各項指標的,是非常少見的。這也能看出中國軍工人的自信。因此總體看,中國單兵外骨骼與外國研製的裝備有一定差距,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外骨骼研製難點在哪?
  • 國產外骨骼裝甲亮相,醫護女兵背上140斤傷員還能健步如飛
    說起單兵外骨骼裝甲,軍事迷們一定不陌生,其被視為改變未來單兵作戰形態的新式裝備。美俄等軍事大國,紛紛投入巨資,開發外骨骼裝甲。中國也在這方面投入資金,積極研究。而在最近軍媒報導陸軍衛勤演訓時,一款新型的外骨骼裝甲就出現在鏡頭中。
  • 戰士苦不堪言,根本走不動,單兵負重高達120斤,光防彈衣就30斤
    軍隊的士兵在執行任務時,通常背負著一個大背包,當然會覺得沉重,但是現階段背著一個大背包又是不可避免的。美國陸軍科學學會在2015年提出建議士兵戰鬥巡邏負重最佳不超過50磅(23公斤左右)。但是2018年美國陸軍研究數據表明,執行戰鬥巡邏的步兵通常負重平均在129磅(58.6公斤)。
  • 科技力量,中印邊境解放軍用上科幻外骨骼,印度仍靠毛驢運補給
    最艱難莫過於大雪封山後後勤補給,前期對比很明顯的是印軍因物資輸送困難,士兵凍成"冰雕",而解放軍卻在溫暖的營房裡吃火鍋。▲中印邊界物資保障明顯對比命不好,誰都不要怨!心疼印度士兵的同時,近期央視軍事又大大方方地公開了一個可能讓印軍徹底崩潰的消息。
  • 士兵身穿機械外骨骼,無人機負責送彈藥
    在這些裝備中,軍用外骨骼系統非常吸引人。在高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很多科幻的裝備再不斷成為現實。比如說外骨骼系統,以前是在電影中出現,現在已經成為現實,將外骨骼系統裝備到士兵的身上,士兵的能力將超乎想像。外骨骼原本是一些動物身體外表的骨骼。在早期的科幻小說中,提及的外骨骼裝備是一種穿在人身上的特殊裝甲,能夠提高人類的作戰能力。
  • 美軍單兵負重是多少?一般情況30公斤,還有特殊情況
    比如說美國之前就有消息稱單兵外骨骼系統和HoloLens頭戴式增強現實設備(俗稱AR眼鏡)將會運用到軍隊中。這些高科技裝備讓美國士兵的壓力大大減小。所以也有人因此覺得美國士兵是「少爺兵」。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美國引入單兵外骨骼系統確實是為了減輕士兵的負重,但是並不能因此說美國士兵嬌氣。因為單兵外骨骼系統要負責主要是超出士兵最大負重的那部分重量。實際上美國士兵的負重可一點也不輕鬆。
  • 負重70公斤,西藏高原解放軍再獲神器,單兵外骨骼實戰部署
    《明日邊緣》科幻的外骨骼12月9日,《央視軍事》視頻報導中出現一款新裝備,西藏邊防戰士用起了單兵外骨骼系統。單兵外骨骼可能大家經常看到外軍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實際上我軍在外骨骼研究方面成長更快,去年在陸軍「超能勇士—2019」單兵外骨骼系統挑戰賽中就有展示,包括近百家科研機構、企業、院校都有產品現身,這些產品主要集中在負重、機動、生存、防護方面需求。如下圖,穿上單兵外骨骼立刻成為大力士,抱起炮彈壓力不大反而效率更高。
  • 解放軍列裝機械外骨骼,高原崎嶇山路健步如飛,印軍默默選擇撤離
    據俄塔斯社12月10日報導,近日央視公布了這樣一條消息,我軍駐紮在海拔5000米的某師一線官兵已經開始在日常生活和訓練中使用單兵外骨骼。這款單兵外骨骼無需使用電源,能夠讓佩戴者負重大幅度增加,還能夠在高原山路上健步如飛。
  • 《流浪地球》中的外骨骼動力裝甲真的存在嗎?
    另一位隊員運用其裝備的M134米尼崗轉輪機槍,給小隊打開了逃離大樓的出口,單兵外骨骼,讓這樣的情節成為可能,也讓機槍兵隨身裝載加特林破冰變得合理。要知道,很多電影中的手提加特林橫掃一切是很不現實的。這種每分鐘射速達數千發的六管機槍光是彈藥就不方便攜帶,更不用說它本身的重量和射擊時的後坐力。外骨骼是什麼?
  • 以色列開發的單兵運載系統,負重120公斤,不用雙手就能攜帶大量物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俄都開始投入資源研發軍用外骨骼,用機械來提高單兵負重能力,而以色列似乎想要另闢蹊徑,開發出一款電動運載系統。 ,不過他們並沒有隨大流開發軍用外骨骼,而是轉變思路,開發簡易運載系統。
  • 西藏阿里邊防戰士穿外骨骼背20公斤爬高山
    來源:蔣蔣的兵工廠12月9日,央視一則視頻顯示,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邊防戰士已經裝備了新型單兵外骨骼,並且背負了20公斤補給物資向山上哨所輸送。這也是第一次確認該型無源外骨骼裝備一線邊防部隊,極大的減輕了邊防官兵的身體負擔,提高了運送效率。
  • 美軍外骨骼系統要來了?士兵「力大無窮」,個個都是「鋼鐵俠」
    近年來解放軍官方也對我軍使用的軍用外骨骼裝甲進行了報導,我軍的外骨骼裝甲目前主要還是以減輕士兵個人負重的負擔增加彈藥武器的攜帶為主。 整體只有6.4千克,使用2.7千克的電池模塊作為動力,能運行8小時,在更換5.4千克的電池模塊後能運行16小時,雖然整體還不夠完善,但根據美軍官方計劃,該型外骨骼系統不久後就能正式投入使用了,他們的目標就是讓每個士兵都成「鋼鐵俠」。
  • 「穿戴式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發布樣機 似鋼鐵戰衣
    本次發布的外骨骼助力機器人系統是該研究所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系統的優化升級,樣機關鍵技術均立足團隊自主研發,掌握全部核心關鍵技術並擁有全部智慧財產權,其功能和技術指標已基本達到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發布的人體負重支撐系統(HULC)的相關指標。
  • 外骨骼快速「落地」應用於外賣的末端一公裡
    看到這張照片時還是被震驚了,震驚的不是外骨骼本身,而是這款外骨骼快速的「落地」速度,這個落地速度指的是產品應用落地,從概念到生產到部署的速度。其實機械外骨骼這東西很早就有了,在軍事和工業上用的比較多,就是在能夠幫助人承擔負重的情況下又不影響機動性。
  • 國產單兵骨骼已經成熟!負重20公斤山區輕鬆行走!
    各國都在研發自己的單兵骨骼系統國產單兵骨骼技術成熟早在2015年,國產單兵外骨骼系統就已經在中國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上亮相,根據當時公開的數據顯示:這套單兵骨骼系統的最大負重能力為50公斤,在負重30公斤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