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海惟
進入阿里即將年滿八周年之際,蝦米音樂通過微博宣告了自己的「死亡」。
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收購,成為阿里文娛產業的「排頭兵」,一時風光無兩。八年後的今天,其卻黯然離場。
蝦米創始人王皓曾在播客節目上聊起蝦米的「死因」,他認同蝦米「死在太多人不在乎上」。王皓認為,在資本的裹挾下,蝦米被當做是一個流量生意,做了太多與音樂性本身無關的事情。
作為早期的音樂網站,蝦米音樂有著對獨立音樂人的扶持、對多元化音樂審美的追求,以及強大的個性化推薦引擎,是無數人青春的回憶。
不止一位網友表示,在使用主流音樂軟體的同時,也會去蝦米尋找小眾獨立音樂。「蝦米的推薦總能戳中我。」有網友在播客平臺寫道。
8年時間裡,蝦米音樂在資本的助力下,從破產邊緣到輝煌,又被資本拋棄。儘管王皓對資本和流量邏輯有無限抗拒,但不可否認的是,蝦米音樂的生命歷程反映了流量戰爭的結構性變化。
錯入片場的蝦米
如果時間回到2013年初,我們會看到一個焦慮的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場景、流量、移動化,種種戰略難題都成為集團心結。
彼時,美麗說、蘑菇街、聚美優品、唯品會等新型電商平臺獲得輿論的廣泛關注。唯品會掛牌紐交所,並在2013年創下了300%+的股價漲幅。許多人都在討論,場景型垂直電商平臺與通用型電商平臺,誰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同年,4G浪潮席捲整個中國,一家叫小米的初創公司賣出了超過1000萬部手機,裝載著智能系統的手機開始成為國人標配。用戶突破3億的微信,佔領了移動社交的制高點。
垂直電商和移動浪潮讓阿里腹背受敵。
此時阿里巴巴剛從港交所退市不到半年,VIE(可變利益實體)使得美股成為馬雲二次上市的唯一去處。巨大壓力下,馬雲在內網明確表態:「在無線上沒有建樹,我們就不該考慮上市。」這一年,阿里巴巴一口氣收購了蝦米音樂、微博、高德和UC,推出旗艦社交產品「來往」,全力轉型移動端。
作為最受當時年輕人歡迎的音樂軟體之一,蝦米音樂承擔了阿里的兩大戰略重任。
首先,阿里希望搭建以音樂為中心的垂直生意場景,打造「音樂版淘寶」。
音樂是美國投資者容易理解一個的商業故事。AirPods和APPLE MUSIC是商界經典案例。音樂產品也曾是亞馬遜早期僅次於圖書的重要品類。對於想要登陸紐交所的阿里巴巴而言,「中國領先的音樂流媒體公司」的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加分項。
其次,自iPod起,音樂便是當時移動端的王牌應用。
手握重要的流量入口,阿里能夠在即將到來的移動戰爭中佔據相應的主動權。尤其在場景零售敘事流行的2013年,流量入口被認為是關係到零售平臺生死的「棋筋」。阿里巴巴因此焦慮,提出「All in 無線」戰略。
阿里音樂在此背景下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平平。
市場層面,中國音樂工業基礎薄弱,用戶為正版付費的能力和意願都較弱。阿里星球違背用戶體驗的理想化改版,擁有2億用戶的天天動聽不復存在,阿里音樂大傷元氣。
戰略層面,隨著4G技術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不論是從規模、時長,還是轉化效率上來看,音樂流量都落後於視頻網站,視頻正取代音頻成為移動流媒體主戰場。蝦米音樂的戰略地位讓步於後來加入的優酷土豆。
從外部來看,對IP運營偏愛的騰訊,當時被資本市場看做是下一個迪士尼,其後來通過併購海洋音樂確立了國內音樂市場的霸主地位。蝦米音樂的版權投入和用戶量陷入惡性循環,不少用戶的播放清單已是一片灰色,甚至連優酷旗下的綜藝節目音源也被輸送給了騰訊音樂。
阿里星球推出後,王皓黯然離場,留下一條朋友圈——「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
2021年,隨著蝦米關停。在音樂播放器領域,阿里只剩下網易雲音樂的財務投資。
直播是阿里的涅槃?
阿里文娛產業已經「掉隊」。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優酷月活已不足愛奇藝與騰訊的一半,日活躍用戶數則被芒果TV超越,逐漸遠離視頻第一梯隊。受疫情影響,阿里影業股價也曾一蹶不振。
騰訊在遊戲和文學等傳統優勢項目進行大手筆收購合併後,阿里再難有與其比肩的機會。
2020年5月,美團王興在社交媒體留下言論:「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了。」
阿里在組織上缺乏文娛基因、錯用高曉松等商業外行人員領導內容產業、戰略制定好高騖遠等,成為外界對阿里文娛的主要爭論核心。
事實上,如果從零售角度觀察,阿里的收購和投資策略,主要圍繞兩個方向——業務延伸與生態建設。
前者通過阿里的零售業務生態賦能於對象業務,如菜鳥、螞蟻、大潤發、餓了麼、口碑等;後者則是寄希望於賦能其主營電商業務,通過流量分發和數據獲取,來拓寬業務想像力,如雅虎中國、微博、高德、UC、優酷、豌豆莢等。
前者的發展有主業扶持,而後者則需要內生的競爭力做支撐。
文娛顯然屬於前者。
內容管理邏輯與電商完全不同。在流量層面,內容維度又高於傳統電商——內容流量可以相對容易地為電商導流,但電商流量難以扶持傳統內容分發。
不過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傳統的內容邏輯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阿里體系內與電商強相關的內容產業,淘寶直播正在快速生長。
不誇張地說,淘寶直播是阿里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內容創業。
以薇婭和李佳琪為例,帳號粉絲量都分別接近4000萬,在雙十一前夜的直播分別吸引8204.8萬人和6209.2萬人觀看。
不同於「優愛騰」糾結於如何漲會員費來彌補巨額虧損,淘寶直播的高關注度直接形成了巨大的經濟效應。
據報導,淘寶直播2020年的帶貨目標為5000億元。而數據顯示,2020年直播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2021年將突破2萬億元——相當於葡萄牙一年的GDP,足以躋身全球前50大經濟體。
與直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文娛旗下的長視頻和音樂業務的消費場景,並沒有真正跑通。無論是騰訊、京東還是阿里,都無法圍繞著這兩個平臺建立起足夠強大的商業場景,持續數年的巨額虧損成為「優愛騰」的常態。
如果文娛產業的流量護城河意義被不斷弱化,其自身又不能獨立生長出造血能力,那麼被外界指為「雞肋」便是順其自然的。王興所主張的「文娛退出論」,也會受到輿論認同。
結語
蝦米音樂之所以被懷念,是因為其基因深處透露一種反流量、追求多元化的音樂夢想。王皓認為,這種基因與流量生意思維是相互矛盾的,至少在後者看來,前者是「無用的」。
淘寶直播的成功,源於其強烈標籤屬性的內容場景迎合了網購者的需要。Netflix的成功,源於其對用戶積累的深度洞察和經典番劇。抖音的成功,源於其全球領先的算法系統。
儘管依然無法擺脫流量思維的商業慣性,但這些新興內容平臺,相比於大視頻平臺的電視臺思維,已經有了更貼近用戶的方向。
王皓在談及蝦米初心時所述的「一定不要放棄在音樂當中尋找盈利模式」,透露出其讓產品回歸產品的願望。
蝦米音樂是阿里大戰略上的一顆棄子,也是版權戰爭中消失的又一個音樂平臺,最終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商業歷史上一座小小的墓碑。
墓碑上刻著一行字,「生於音樂,死於流量」。
參考資料:
《誰來拯救阿里大文娛?》,晚點late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