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米音樂:一座大流量時代的墓碑

2021-01-08 億歐網

作者:郭海惟

進入阿里即將年滿八周年之際,蝦米音樂通過微博宣告了自己的「死亡」。

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收購,成為阿里文娛產業的「排頭兵」,一時風光無兩。八年後的今天,其卻黯然離場。

蝦米創始人王皓曾在播客節目上聊起蝦米的「死因」,他認同蝦米「死在太多人不在乎上」。王皓認為,在資本的裹挾下,蝦米被當做是一個流量生意,做了太多與音樂性本身無關的事情。

作為早期的音樂網站,蝦米音樂有著對獨立音樂人的扶持、對多元化音樂審美的追求,以及強大的個性化推薦引擎,是無數人青春的回憶。

不止一位網友表示,在使用主流音樂軟體的同時,也會去蝦米尋找小眾獨立音樂。「蝦米的推薦總能戳中我。」有網友在播客平臺寫道。

8年時間裡,蝦米音樂在資本的助力下,從破產邊緣到輝煌,又被資本拋棄。儘管王皓對資本和流量邏輯有無限抗拒,但不可否認的是,蝦米音樂的生命歷程反映了流量戰爭的結構性變化。

錯入片場的蝦米

如果時間回到2013年初,我們會看到一個焦慮的阿里巴巴。二次上市、場景、流量、移動化,種種戰略難題都成為集團心結。

彼時,美麗說、蘑菇街、聚美優品、唯品會等新型電商平臺獲得輿論的廣泛關注。唯品會掛牌紐交所,並在2013年創下了300%+的股價漲幅。許多人都在討論,場景型垂直電商平臺與通用型電商平臺,誰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同年,4G浪潮席捲整個中國,一家叫小米的初創公司賣出了超過1000萬部手機,裝載著智能系統的手機開始成為國人標配。用戶突破3億的微信,佔領了移動社交的制高點。

垂直電商和移動浪潮讓阿里腹背受敵。

此時阿里巴巴剛從港交所退市不到半年,VIE(可變利益實體)使得美股成為馬雲二次上市的唯一去處。巨大壓力下,馬雲在內網明確表態:「在無線上沒有建樹,我們就不該考慮上市。」這一年,阿里巴巴一口氣收購了蝦米音樂、微博、高德和UC,推出旗艦社交產品「來往」,全力轉型移動端。

作為最受當時年輕人歡迎的音樂軟體之一,蝦米音樂承擔了阿里的兩大戰略重任。

首先,阿里希望搭建以音樂為中心的垂直生意場景,打造「音樂版淘寶」。

音樂是美國投資者容易理解一個的商業故事。AirPods和APPLE MUSIC是商界經典案例。音樂產品也曾是亞馬遜早期僅次於圖書的重要品類。對於想要登陸紐交所的阿里巴巴而言,「中國領先的音樂流媒體公司」的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加分項。

其次,自iPod起,音樂便是當時移動端的王牌應用。

手握重要的流量入口,阿里能夠在即將到來的移動戰爭中佔據相應的主動權。尤其在場景零售敘事流行的2013年,流量入口被認為是關係到零售平臺生死的「棋筋」。阿里巴巴因此焦慮,提出「All in 無線」戰略。

阿里音樂在此背景下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平平。

市場層面,中國音樂工業基礎薄弱,用戶為正版付費的能力和意願都較弱。阿里星球違背用戶體驗的理想化改版,擁有2億用戶的天天動聽不復存在,阿里音樂大傷元氣。

戰略層面,隨著4G技術與智慧型手機的發展,不論是從規模、時長,還是轉化效率上來看,音樂流量都落後於視頻網站,視頻正取代音頻成為移動流媒體主戰場。蝦米音樂的戰略地位讓步於後來加入的優酷土豆。

從外部來看,對IP運營偏愛的騰訊,當時被資本市場看做是下一個迪士尼,其後來通過併購海洋音樂確立了國內音樂市場的霸主地位。蝦米音樂的版權投入和用戶量陷入惡性循環,不少用戶的播放清單已是一片灰色,甚至連優酷旗下的綜藝節目音源也被輸送給了騰訊音樂。

阿里星球推出後,王皓黯然離場,留下一條朋友圈——「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

2021年,隨著蝦米關停。在音樂播放器領域,阿里只剩下網易雲音樂的財務投資。

直播是阿里的涅槃?

阿里文娛產業已經「掉隊」。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優酷月活已不足愛奇藝與騰訊的一半,日活躍用戶數則被芒果TV超越,逐漸遠離視頻第一梯隊。受疫情影響,阿里影業股價也曾一蹶不振。

騰訊在遊戲和文學等傳統優勢項目進行大手筆收購合併後,阿里再難有與其比肩的機會。

2020年5月,美團王興在社交媒體留下言論:「阿里放棄大文娛已經是一件可以開始倒計時的事了。」

阿里在組織上缺乏文娛基因、錯用高曉松等商業外行人員領導內容產業、戰略制定好高騖遠等,成為外界對阿里文娛的主要爭論核心。

事實上,如果從零售角度觀察,阿里的收購和投資策略,主要圍繞兩個方向——業務延伸與生態建設。

前者通過阿里的零售業務生態賦能於對象業務,如菜鳥、螞蟻、大潤發、餓了麼、口碑等;後者則是寄希望於賦能其主營電商業務,通過流量分發和數據獲取,來拓寬業務想像力,如雅虎中國、微博、高德、UC、優酷、豌豆莢等。

前者的發展有主業扶持,而後者則需要內生的競爭力做支撐。

文娛顯然屬於前者。

內容管理邏輯與電商完全不同。在流量層面,內容維度又高於傳統電商——內容流量可以相對容易地為電商導流,但電商流量難以扶持傳統內容分發。

不過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這種傳統的內容邏輯正在發生變化。作為阿里體系內與電商強相關的內容產業,淘寶直播正在快速生長。

不誇張地說,淘寶直播是阿里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內容創業。

以薇婭和李佳琪為例,帳號粉絲量都分別接近4000萬,在雙十一前夜的直播分別吸引8204.8萬人和6209.2萬人觀看。

不同於「優愛騰」糾結於如何漲會員費來彌補巨額虧損,淘寶直播的高關注度直接形成了巨大的經濟效應。

據報導,淘寶直播2020年的帶貨目標為5000億元。而數據顯示,2020年直播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1萬億元,2021年將突破2萬億元——相當於葡萄牙一年的GDP,足以躋身全球前50大經濟體。

與直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文娛旗下的長視頻和音樂業務的消費場景,並沒有真正跑通。無論是騰訊、京東還是阿里,都無法圍繞著這兩個平臺建立起足夠強大的商業場景,持續數年的巨額虧損成為「優愛騰」的常態。

如果文娛產業的流量護城河意義被不斷弱化,其自身又不能獨立生長出造血能力,那麼被外界指為「雞肋」便是順其自然的。王興所主張的「文娛退出論」,也會受到輿論認同。

結語

蝦米音樂之所以被懷念,是因為其基因深處透露一種反流量、追求多元化的音樂夢想。王皓認為,這種基因與流量生意思維是相互矛盾的,至少在後者看來,前者是「無用的」。

淘寶直播的成功,源於其強烈標籤屬性的內容場景迎合了網購者的需要。Netflix的成功,源於其對用戶積累的深度洞察和經典番劇。抖音的成功,源於其全球領先的算法系統。

儘管依然無法擺脫流量思維的商業慣性,但這些新興內容平臺,相比於大視頻平臺的電視臺思維,已經有了更貼近用戶的方向。

王皓在談及蝦米初心時所述的「一定不要放棄在音樂當中尋找盈利模式」,透露出其讓產品回歸產品的願望。

蝦米音樂是阿里大戰略上的一顆棄子,也是版權戰爭中消失的又一個音樂平臺,最終成為中國網際網路商業歷史上一座小小的墓碑。

墓碑上刻著一行字,「生於音樂,死於流量」。

參考資料:

《誰來拯救阿里大文娛?》,晚點latepost

相關焦點

  • 蝦米或將關閉,在線音樂步入寡頭時代
    導讀:2016年 1月,創始人王皓離開蝦米,加盟阿里旗下社交產品釘釘團隊。他在朋友圈中寫道,「我投身這個行業已經八年了,初衷是想讓這個行業跟上時代,但是現在行業現狀已經荒誕到令人髮指。有些行業註定要死去,我乾脆等他涅槃好了。」觀察者網·大橘財經訊(文/盧思葉 編輯/莊怡)蝦米音樂即將關閉的傳聞在周末刷屏了社交媒體。
  • 那些年被阿里耽誤的獨角獸:蝦米音樂&天天動聽
    「用了十年,幾乎只聽蝦米,自己還設了很多精選專輯,太多青春回憶都在裡面,千萬不要結束。」 …… 當蝦米音樂用戶在網際網路上回憶青春嚎啕痛哭時,阿里收購的另一在線音樂平臺天天動聽則被網友評論,「墓碑都沒有了,甚至連骨灰都被揚了」。
  • 蝦米音樂的鍋,高曉松必須背?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移情到品牌、產品上,竟也有類似效果。11月29日,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在蝦米音樂官方給出了「不予置評」的回應後,該條新聞迅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 蝦米音樂,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編輯 | 于斌據網絡傳言,蝦米音樂可能只剩下2個月的壽命。近日,微博認證為"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的知名音樂大V@相徵發布了一則微博:蝦米音樂即將於明年一月份關閉。隨後該微博引發了全網熱搜,也有其它網友接著爆料,蝦米預定的關閉時間是明年的一月十五日。
  • 蝦米音樂,中國在線音樂發展的犧牲品?
    一直以來,網際網路在線音樂行業,被騰訊系的TME、網易雲音樂以及阿里旗下的蝦米音樂幾個頭部企業三分天下,雖然在用戶量級上各有千秋,但都面臨著盈利的困境,局面十分膠著。   而作為曾經的國內"音樂第三極",蝦米音樂不僅在業績表現上十分慘澹,也在阿里大文娛的戰略布局中,並沒有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因此,蝦米音樂逐漸被阿里邊緣化,甚至退出歷史舞臺似乎已成必然。
  • 蝦米音樂被迫關停,阿里大文娛難辭其咎
    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年蝦米另闢蹊徑,將自己的標籤變成了「小眾」、「獨立音樂」、「專業」,但結局很明顯,蝦米的這些標籤很難吸引到更大眾的用戶。 蝦米對於自己因何而敗,已經做了一個判斷:在音樂版權之爭的道路上的節節退敗,導致了今天的結局。但這卻並不是全部,從更深遠的角度去看,蝦米的關停,背後是整個阿里大文娛的潰敗。
  • 誰弄死了蝦米音樂?
    有數據統計,2005 年到 2015 年,音樂網站從 400 家銳減至 16 家。 中國在線音樂市場也正式從百度 MP3、千千靜聽、酷狗音樂的「百鳥爭鳴」時代,逐漸變成大資本主導的時代。 阿里星球消失後,阿里音樂 CEO 也從高曉松,到宋柯,到張宇,到楊偉東,再到朱順炎不斷更替高層,蝦米最初創始人王皓在 2016 年底曾短暫回歸,又很快離開,他離職時曾在朋友圈表示: 我投身這個行業已經八年了,初衷是想讓這個行業跟上時代,但是現在行業現狀已經荒誕到令人髮指。 隨著戰略決策失誤、版權之戰慘敗,蝦米音樂用戶版權雙雙流失,連年遭遇虧損。
  • 蝦米音樂倒了,爺青結
    彼時的馬雲還是馬爸爸,再加上網際網路大佬與天后的組合效應,於蝦米音樂首發上線的《風清揚》,很快躥上了流量高峰。一經上線,登上微博熱搜,搶佔知乎熱門話題,歌曲連結迅速刷爆朋友圈,並一躍成為微信資訊熱點事件,當時微信指數近5000萬,並一舉拿下了蝦米音樂熱歌榜第1位。連帶著,蝦米音樂也等來了久違的流量盛宴。
  • 蝦米、資本和音樂流媒體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潘亂來源:亂翻書(luanbooks)一、數位音樂中國的數位音樂產業是從PC時代開始的。隨後,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始試水數位音樂,主要想法是給彩鈴業務導用戶,騰訊和新浪都參與進來。當時新浪音樂相關業務的負責人是謝國民。彼時谷歌還沒退出中國,比照百度MP3對整體流量的貢獻,還在流量爬坡階段的谷歌投資了主打正版音樂的巨鯨,將音樂流量都導給對方,並於2008年與巨鯨聯手推出谷歌音樂,提供免費正版音樂下載。
  • 蝦米音樂即將關閉!下一個倒下的在線音樂,會是誰?
    那說到音樂,目前主流的APP有網易雲音樂、QQ音樂、蝦米音樂、酷狗音樂以及酷我音樂這5個,其中機哥用QQ音樂、網易雲音樂是最多的,其次是蝦米音樂。但就在近日,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表示,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 蝦米音樂關停:高曉松音樂理想主義時空錯位
    整個故事的結局是否可以定義為高曉松音樂理想主義實驗的失敗,也不盡然。早在2019 年 4 月,《財經》在《誰來拯救阿里大文娛?》文中援引一位阿里星球的內部員工自述:「真心不是對手有多強。」「阿里音樂要錢有錢、要資源有資源,結果我們自殺了。」業內對此評價不一,阿里顛覆了零售,沒能顛覆整個音樂行業。在不合適的時機、不正確的戰略。
  • 蝦米音樂,漫長的告別
    在版權大戰的轟轟烈烈和格局已定中,在音樂平臺並不能靠音樂本身賺錢的商業困局中,在年底各大榜單的抖音神曲分量越來越重、音樂萎縮為給短視頻助興的那一個高潮片段中,終局早已寫定。或許還要更早,至少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早有預感。當然,他看到的還只是個開頭。2013年,數位音樂市場正發生類似視頻網站早期的巨變,作為獨立音樂平臺的蝦米已站在危險邊緣,必須要開始一場「找爸爸」的生存遊戲。
  • ​蝦米音樂何以黯然離場?
    惋惜「音樂詞典」遇上版權缺口「蝦米音樂還是停了,這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在唱片介紹及唱片發行具體時間的精確性上,蝦米音樂無可替代。」看到蝦米音樂即將關停的消息,樂評人強叔的惋惜之情溢於言表。和他有相同看法的人不少,因為對於很多資深音樂愛好者來說,即將關停的不止是一個平臺,而是一個「華語樂壇資料庫」。
  • 送走蝦米,在線音樂迎接B端市場「全面開戰」?
    21世紀告別:蝦米12年,多米8年,音悅臺10年疫情期間,在線流媒體們紛紛大力推動平臺線上live業務以吸引流量之際,蝦米音樂則顯得進取心沒那麼強烈,除了阿里系的大型線上慈善演出相信未來之外,幾乎沒有什麼線上聲量,彼時便有不少從業者對蝦米音樂的未來給出了不確定性。事實上自2019年開始,蝦米音樂被阿里選擇戰略放棄等聲音便甚囂塵上。
  • 蝦米音樂「偶像的黃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谷島財經蝦米音樂危在旦夕。據音樂大V@相徵爆料,據江湖傳聞,蝦米將於明年1月關閉。蝦米音樂曾有過鼎盛時代:居於鄙視鏈頂端,匯集各路神仙音樂愛好者,聚集在蝦米上用愛發電、指點音樂江山。然而,隨著資本入侵線上音樂市場、版權大戰的掀起,寡不敵眾的蝦米委身資本巨頭阿里。
  • 蝦米音樂2月5日正式關停 網友淚目:我找不到比你更好的音樂APP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別了,蝦米!2月5日正式關停!網友淚目:宇宙那麼大,我找不到比你更好的音樂APP傳聞還是變成了現實,又一款關乎一代人記憶的軟體將落幕。1月5日,蝦米音樂官方宣布,因業務發展上的調整,將於2021年2月5日0點停止蝦米音樂的服務。
  • 網傳蝦米音樂可能將要解散,屬於小眾音樂的時代將結束?
    這兩天,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徹底關閉的消息,估計炸得不少樂迷們吃不好睡不飽,難道一個時代真的就要這樣落幕了嗎?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阿里巴巴或許還在做音樂夢,只是夢裡的主角絕對不是蝦米了。我是蝦米音樂的老用戶,所以能體會很多人在網上的感慨。
  • 被情懷與夢想「耽誤」的蝦米音樂
    去年11月底,微博大V爆料,「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一個時代要結束了嗎?」 不少粉絲跑到蝦米音樂官微下苦求不要關閉:「求求你別關,我以後不用88會員的VIP了,單充會員可以嗎?」「求求你活下去,大家眾籌讓你活好嗎?」「我不信你要走,我蝦米十年,你走了相當於死了一個我!」「蝦米如果真關了,支付寶同步卸載......」
  • 蝦米關停 在線音樂平臺競爭終局?
    「蝦米沒有結束,只是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了大家的記憶裡……」停服的最後一刻,蝦米音樂依然不忘再文藝一把,在APP上發出一份「自傳最終章」來跟網友們道別。 音樂有多傷感,現實就有多殘酷。誕生於2008年的蝦米音樂,是國內最早探索在線音樂模式的平臺之一,2013年被阿里收購時一度風光無限。
  • 「蝦米音樂」死亡:真實原因浮出水面
    第三, 難以融入阿里的企業文化,從舞臺中心不斷後退,既輸了流量,也丟了氣質。今年,這個成立13年的老牌音樂平臺將徹底告別了大眾,也讓聽著網絡小眾音樂成長起來的一代90後感慨「爺青結」。2015年,國家出臺「最嚴版權令」,要求無版權音樂在當年7月31日前全部下架。一時間,各大音樂平臺之間掀起了一場版權爭奪戰。阿里合併了天天動聽和蝦米音樂,正是為了面對競爭對手在版權大戰中的夾擊,但入局過晚,被騰訊搶去了先機。2014年,早在版權新政策出臺前,騰訊便開始接觸三大國際唱片公司——環球、索尼和華納(以下簡稱「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