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器發展歷史中,創新型玉器極為突出,尤其是西周。主要特點是,數量多,造型與紋飾豐富優美,標新立異,多彩紛呈。它們充分代表周人在繼承前世玉器事業基礎上的創新意識和文化開拓精神。創新型玉器及其紋飾主要有:雙龍首紋璜、玦,雙人首紋璜、玦,龍首束絲紋,柄形飾、玉罍、玉匝、龍首紋,龍鱗紋。
雙龍首紋璜。典型的雙龍首璜,始於西周。紅山文化的雙龍首紋璜,可能屬於雛形。上村嶺虢國墓所出者,為半環形,二龍首共身。天馬一曲村第三次發掘所出者,與上器大同。其中二九二者龍首披長毛,後世玉龍、玉螭紋造型承襲此式。二龍首共身的璜,可能源於雨後的彩虹。甲骨文虹字作,恰似二龍首共身之玉璜形。
雙龍首紋玦。天馬一曲村第三次發掘所出者,雙龍首紋為主體,身尾相絞合,兩龍身附設六個簡化龍首紋。西周雙龍首紋璜、塊,開春秋和戰國同類器之先河。
雙人首紋玦。山東滕州莊裡西村所出雙人首紋璜是典型器;虢國墓者背面為雙龍首紋,是罕見的一例。
人龍合體紋璜。天馬一曲村第四次發掘者,兩人相連,並與二龍相張家坡的二人首三龍合體佩,屬首次發現,造型特別,其文化內涵可能與龍神的人形化有關。陝西扶風強家墓的玉佩,也是人首與龍合體形,與張家坡所出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傳世品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人龍紋玉管,人紋與二龍相連,造型新異罕見。天馬一曲村第三次發掘者,作回首龍和相背的跪人合體,造型奇妙,似與敬拜龍神活動有關。
龍首束絲紋。天馬一曲村第四次發掘所出者,龍身為束絲紋,此器難得且價值重要。傳世品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雙蠶頭束絲紋璜,與上器文化內涵相關。在西周時,龍仍被尊為水神,云為水氣,從龍以致雨。時雨使桑林茂盛,有利於蠶事,故龍與絲相關。龍首束絲紋鋪,或是周人祈求龍神降雨,以保桑蠶、絲織豐獲的心理表現。後世有以蠶絲織龍形的故事,蓋與龍絲相關的觀念有聯繫。
龍鱗紋。龍鱗紋除保持商代形者,如天馬一曲村第四次發掘的龍鳳合體佩,龍鱗紋造型的新變化可分為三式:一式,張家坡龍形佩,作形,是商代龍鱗紋的簡化形式;二式,虢國墓龍紋管,作形;三式,單獨與它器組合,如虢國墓玉項飾中的囫形飾,作三層套疊形,結構繁複。陝西扶風黃堆老堡龍鱗紋飾,結構與上器相近。
龍首紋。商代後期龍首紋的造型特點是蘑菇形角、臣字形眼睛、張口露牙。西周龍首紋造型的特點變為:額頭出尖狀一;眼睛在臣字形眼基礎上,眼角出鉤;閉口無牙,或張口吐舌。龍首紋的這些造型特點,屬西周玉器獨有。傳世品龍紋佩,亦很典型。
柄形飾。柄形飾自夏代始現後,商代延續,且都是單獨利用的。它們似主要不是裝飾品,而是禮儀器。西周柄形飾的造型大多與商代者相似,扁長條形,光素。它們的使用方法,除單獨利用外,很多都是在其下端,與一些小型玉片、綠松石片或蚌片相連接,形成組佩式的器物。
玉罍。天馬一曲村第四次發掘的玉罍,屬首見,可寶貴。坎即地面上的小陷穴,可蓄水。此罍高6.2釐米,可稱玉坎。玉坎或是周人祭川谷泉澤的祭器。玉坎頸部有鳥紋,上腹有「渦紋」間四葉紋,下腹有簡化蕉葉紋。「渦紋」是學術界的習稱;其實應是「太陽紋」河南鄭州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的太陽紋作;四葉紋在戰國特別是漢代玉器、銅器中普遍可見,常名為「四蒂紋」或「柿蒂紋」,其本源在西周。當然,這些定名均不科學,其正確定名似為雲紋為好。
玉匝。陝西法門莊白齊家村出土,造型源於西周銅匝。匝為盛水器,用於盥洗。古時貴族洗手,要以匝盛水,自上而下澆之,謂之「沃」,雙手接水洗滌時,汙水流入下面的盤中,這一過程稱為「沃盥」。用匝和盤二器洗手可以避免用水的第二次汙染。由此可見,我國古代貴族生活中所體現的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